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根据有关法规、政策建立起来的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包括各级教育机构的设置、功能作用的规定、相互间隶属关系的界定以及权限的分配与划定等诸多元素和要件。其中,有关学校内部管理的部分包括了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学校人事制度、学校分配制度、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机构系统的设置等内容,一般称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是学校发展必需的条件和支撑,加强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学校的自主管理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寻求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变革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是有意义的。

一、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及问题

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经历多次调整和变动,但实行的基本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受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影响,垂直式的管理倾向非常显著,地方的分级管理并没有能够得到实际体现。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先后实行的学校内部领导制度有:校务

委员会(1940年-1952年)、校长责任制(1952年-1957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8年-1963年)、地方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度(1963年~1967年)、学校革命委员会制(1967年~1978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年~1984年)。计划经济下的学校管理体制也是有优点的,如高度的集中和统一,要求规范、明确;缺点就是学校依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少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和协调,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特色。我国国土辽阔,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极不相同,加之教育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长时期单纯推行大一统的学校管理制度会带来很多弊病,尤其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在遵循中央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行地方负责、分散和分权管理的新模式。1985年5月,党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出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改革方向,《决定》成为我国新时期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起步的标志。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

度和结构工资制的改革要求,同时,鼓励中小学校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努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2004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法人制度”,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学校管理改革的新目标。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以校长负责制为标志的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表现在:一是明确了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在管理学校中权责一致;二是实施学校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增强学校管理中的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三是推行教职员工聘任制度,废除教职员工任职的终身制;四是建立校内岗位责任制、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校内结构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确立了按劳分配、按绩付酬的工资分配制度。这一切都表明,中小学校管理体制已由过去的封闭、单一走向了自主、多样,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的新要求,在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但毋庸置疑,其中依旧存在问题和弊端。

一方面,学校管理中必备的基本制度、法律规范尚未完全确立,既有的制度、规则又存在柬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形式主义倾向。例如,学校管理常用方法的量化管

理的确能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效率化,但若过度强调整齐划一的管理要求,就可能沦落为约束、限制人主体性发展的工具。如强调严格规章制度的学校管理,大都沉迷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强制要求,一般强调权力与服从的唯一性,容易失去对人之个性的基本尊重。因为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之间存在质的区别,教师劳动具有间接性、专业性等特点,在正式课时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劳动,如批改作业、指导学生、修改教案、教学反思等,学校不能完全照搬企业量化管理短、平、快的那一套,不能无保留地贯彻一刀切的“科学主义管理”思想。

另一方面,学校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缺乏民主色彩和创新精神。如我国公立中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拥有最高决策权和领导权,但校长在权力实际运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制衡以及科学的评价机制,带来了许多弊端。学校内部管理有一言堂倾向,党组织的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增强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以及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其他社会组织及学生家长几乎无权过问学校事务,学校不能及时就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民主的集体决策形式难以实现,学校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等。例如,任何的制度通常意义上都是一种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条文,但教学制度却不能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完全受其约束的对象,教师和学生遵循教学管理条例,努力完成升学、考试、评价

等具体的教学指标是应该的,但现代教学的主题是鼓励创造、尊重多元,任何的教学管理制度都不能以丧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主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代价,对教师而言,也同样如此。

二、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认识

1.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的自主管理

一所学校要实现成功管理,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人是第一要素,对人的管理就是要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人的创造精神。因为任何社会活动都是由人或围绕人进行的活动;离开人的主体性活动,任何社会活动的目的都无从谈起。学校管理过程中“非人”的要素(财物、时间、信息等)在管理过程中要产生功效,需要的是人去掌握和运用;如果没有人正确而合理地理财、用财、管理时间、信息,执行规章制度,这些“非人”要素即使条件好也起不到作用。学校管理工作是一个多因素、多结构、多层次的复杂集合,管理者需要根据师生员工的现实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察好人、管好人、用好人、培养好人,使管理活动都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完成育人目标服务。由于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是从教师那里开始的,管理者因此必须保障教职员工的合法权利,注意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