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本质的反思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舞台大234
摘要:本文针对现今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不统一、不全面的现象,归纳了各个美学流派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反思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并在现有理论之上,提出了自己关于美的本质的思考,以期能丰富美学理论,并拓展“美”的范围,以便应对后现代等新艺术对美学带来的冲击。关键词:美;美感关于艺术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美的问题。以审美的眼光来评价和研究艺术作品;以美的标准来创作艺术作品;在生活工作中,体验美给人带来的愉悦,这些都是涉及有关美的本质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有关美的本质的论述很多,但各学派的看法却很难统一,歧义迭出。这使得关于美学的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因此变得五花八门,无法给大众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随着审美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审美形态和文化变异又涌入进来,这样美的本质又一次成为了人们重新关注的焦点,只有不断加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才能够理解艺术领域中的新思潮,新流派。一、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就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目前社会中存在四种理论,它们分别以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三类对象为视角,分别为: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社会客观论。主观论,以人的意识为立脚点,认为美是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在立论中,其强调了“反映”这个概念,但在该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当中,却忽略了物质客观性、第一性的原则,强调了“美感”的任意性。如高尔太在《论美》一文强调,客观的美并不存在,有人感受到了,美就存在,而如果没有感受到,那么美就不存在。它充分体现了“美”主观性的一面,但也因忽视客观一面,受到非议。客观论,以物作为“美”的体现者为立脚点,认为美就是客观存在,物的形象不依赖鉴赏者的主观感受而真实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很难被艺术家认同。如果世界处处均存在着美,那么美术创作又是在创作什么?同样,忽略了人的主观感受来谈论美,已经接近柏拉图和黑格尔,把美看作是显现某种抽象观念或共相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了。很多人指出,这种美学观点否定了美的主观性,虽然是唯物的却不是辩证的。主客观统一论,从对立统一的角度阐述美,朱光潜在解放前的美学论述中就认为美不仅在物,也不仅在心,而是在心与物的关系面上。他就物的实体与表象分开,认为表象一方面不能脱离实体存在,另一方面它是物在人的主观条件、意识形态和情趣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是第二性的。这个第二性的表象,实际就是美感的对象。而这种人脑中的美感,作为一种观念,深刻反映着人所处的环境、历史、文化。所以,他将美定义为:客观方面某些事物的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对于这种观点,有人认为,马克思将艺术视为社会意识形态,却没有说美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不能将艺术等同于美。社会实践论,这种观点认为,美不是指物的自然属性,而是指它们社会属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又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有不少学者指出,社会实践论把自然物归于社会事物,根本否定了自然界的独立存在,与主观论没有不同。同时,如果把“社会性”看做客观事物,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二、关于美的本质的反思虽然社会实践论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当前社会中关于美
学的教材上,常常以此给美的本质下定义。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1.社会实践论忽视了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将“美”过于的简单化。虽然从客观社会、物质属性上来探讨美的本质是必要的,但我们在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说”,抗的的“趣味判断说”,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克罗齐的“直觉说”等的同时,仅仅指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片面
性和缺乏辩证法时,我们往往对他们理论中的真理部分重视不够,思考不够,更谈不上真正的有所借鉴。马克思认为,人类对体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和作品的欣赏,如同一个小男孩欣赏自己用石头激起水圈时的惊讶一样,自然界事物只是直接的、一次的,而人却反复的复现自己,
人本身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又作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2.社会实践论将美的存在仅定义在劳动上,过于狭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美的根源也在于实践,但实践远不仅只有劳动。劳动创造了美,但美的创造并非只有劳动一种途
径。娱乐,游戏,谈情说爱,巫术,性爱,幻觉等等,都可能成
为艺术起源和美的发生地。
3.社会实践论强调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对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却阐述不足。在论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我们往往会联想倒马克思的另一段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里的内在尺度当然包括了人的内心世界在内的精神和物质,生理与心理的内在需要的尺度,从而体现人性的光辉可爱。所以,人的本质这个内在尺度,包括了人的真,即合于规律性,善,即合于目的性相统一。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认为凡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显示出来的理
想,思想,情感,欲望,智慧等,都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但同时又认为,并非任何个人的属性或行为都可纳入人的本质力量的范畴,这就将人的感觉,直觉,无意识,梦,食欲,性欲,幻觉等等都排除在外,显而易见,这是有失偏颇的。
三、对美的本质理论的补充美是一种能体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或能展示主体参与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关照倒人的才能,思想,智慧,理想,意志等人的本质,从而能引起人的愉悦之情和美好憧憬的具体可感的客观形象。美的本质既包括人的思维本质,也包括人的感性愉悦的人的本质力量。美是自由的延续,席勒把审美看作自由的表征,认为审美
是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和中介。而美学正是研究这种人性的解放途径的精神哲学。他预设了人性的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它受感性本能欲望支配;一种是“形式冲动”,它是受理性规范支配,因而在这两种冲动中,人都是不自由的。人性还有第三种冲动,那就是“游戏冲动”,在这种冲动中,人既接触了来自感性本能的压迫,又解除了来自理性规范的压迫,真正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境界,美正是在这种冲动的自由中体现了出来。
产生美的心理因素是美感,而美感的产生则源于对社会、自然、自身情感等的反应。尼采认为,如果从接受者即欣赏者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和美学,只有女人美学。尼采强调要从创造者的角度来研究美学,从强力意志来研究艺术的创造,研究美感的产生。人从动物进化而来,形成了人性的特有心理。美的感觉源自于心理对观念所产生的愉悦反应,是否使内心反应愉悦是判断美与丑的标准。而人的这种心理判断是觉有规律性的,它并不是偶然的忽然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是由构成人性心理的基础决定的,人通过世代文化承继而不断丰富,巩固,变异,发展,并随着人际关系的扩展而获有越来越突出的人类普遍性和共同性。美是客观存在。这里的客观存在包含这两层意思,一方面
自然物本身能激起美感,另一方面自然物经人化后(可能仅仅是脑中的表象)也能激起美感。这种激起美感的东西,并非来自天赐,也非来自纯粹的主观臆想,而是人类历史的积淀,它们与人的历史文化等等种种认同有着亲密的关系,包含了社会因素,如民族、阶级、也包含了自然因素,如生产生活资料、尚未被开发的大自然,只要他们被人类认识,被人类认同,这种东西也就被烙上了人类的印记。只有存在这种印记的客观存在,才可能与人的心
理相契合,产生美感。参考文献:[1]阿多诺(德).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月[2]林赛沃特斯(美). 美学权威主义批判,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0年8月[3]孙小滨.否定的美学,三联文库出版,1999年10月
关于美的本质的反思与探索
杨 尧 (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723000)
综合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