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学习
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策略。
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策略。
学了说明文教学策略,王漫教授给了我很大启示,对于如何利用说明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
那就是坚持三个原则,用好三个方法:一、坚持三个原则(一)‚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王漫教授指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
的确如此,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的文体,其写作的关键就是能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把事理讲明白。
它与文学作品相比,是无需讲究过多的表现技巧。
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
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让学生明白文本‚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
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说明文究竟‚教什么‛的定位问题。
也是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换句话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二)‚知‛‚文‛并重,相得益彰。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说明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轻文‛的不良倾向。
知识性、科学性是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突出特点,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固然必须重视‚知‛的教学,但是,若只重视‚知‛的教学,把一篇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教得只剩下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味同嚼蜡,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因此,说明文教学要重视挖掘文本中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形成科学精神的说明文教学点滴
形成科学精神的说明文教学点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有着比较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不同文体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作为教师必须思考具体文体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具体教学的目的。
笔者任教初中语文多年,现将形成科学精神的说明文教学点滴拙于笔端,期求同仁和专家不吝赐教。
一、形成科学精神的说明文教学需学生去获取科学信息人教版教材入选的说明文,都用比较精确的语言和比较生动、具体、形象的手段说明相关的事物。
所说明的事物都凝聚着人们的智慧,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体现。
学生阅读说明文,可以增进科学知识,可以认识相关的事物或者是一定意义上的事理。
让学生去认识事物和认知事理,靠什幺?必须得靠学生通过阅读、掠取文本所表述的,而且掠取是学生的独立行为。
譬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这是一篇介绍克隆相关知识的说明文。
克隆技术奇妙无比,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关于克隆方面的信息呢?在学习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生通过阅读便发现了关于克隆的很多信息,如克隆一只只动物,让其作为医学所用的试验品,对于研究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哇!”学生因此而发出惊叹。
又如我国的大熊猫,由于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到了濒临绝种的地步。
人们则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去克隆出诸多的国宝——大熊猫。
学生获取了如此之多的信息,初步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学生获取一定的科学信息,从相关意义上说,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也激发起自身探究相关科学奥秘的梦想,为自身形成科学精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学生现在或者未来想要探求的科学奥秘未必都能实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但是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更重要。
二、形成科学精神的说明文教学需学生去领会科学精神说明文所说明的事物有的是我们看得见和摸得着的,近在我们的眼前;有的则是我们所看不见和摸不着的,距离我们十分遥远;有些事物虽然就在我们身边,但也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
那作者又是怎幺去说明的呢?而且用语为什幺会那样准确呢?学习说明文,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去知道所说明的事物怎幺样,更为主要的是必须让学生能够去知道获取如此精准数据的艰辛和艰难。
初中生说明文阅读中科学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生说明文阅读中科学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入科学思维培养,使中学生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针对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中学生的科技意识
1. 能够重视科学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使学生了解科学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培养关注科技发展和实现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探索科学知识并发现新的思路:
3. 建立多元思维,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发现新事物。
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增强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2. 通过实践课程与老师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新知识:
3. 建立科学团队,鼓励学生有选择准备,培养学生独立持久学习的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 妥善处理教职工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互帮互助:
2. 加强情感细节的表达,积极向学生宣扬正确的科学精神:
3. 开展科技宣传活动,使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增强发现型、理论性思维
1. 引导学生熟悉实验方法,学习实验流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督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用对应的物理、化学等理论进行思考,加
深对实验的理解:
3. 通过分析和推理,多维度地探究科学问题,在知识应用上更加大
胆和迅速。
总之,要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首先应从提高科技意识开始,激发
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加强发现型、理论性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和发展科学素养与
创新思维,为未来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生说明文阅读中科学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生说明文阅读中科学思维培养策略研究中文摘要PISA阅读素养理念的渗透和山西省中考改革的理念都昭示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为了应试而培养,而是要真正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能力发展。
阅读理解能力作为阅读能力的核心,对它的关注有助于初中学生的学习发展,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的一招就是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九年义务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种综合素养要求教师在培养语感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具体到文本上来说,学生在浏览说明性文本时,要能够抓住文章的基本观点,得到主要信息。
这个要求体现出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价值所在。
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
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综合的能力,改变过去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文体知识的错误教育理念。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思维发展,更有益于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文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部编本出版的教材,选取当前初中学生重点学习的说明文篇目,即《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同时笔者深入课堂,观察一线教师的授课状况,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发现目前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存在两点不足,即教学内容同教学目标脱节,教师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训练的有效指导。
进而从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语感三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打破思维定式,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其次,教师要注意获得信息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要让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加大以感悟为基础的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力度。
关键词:说明文,阅读理解能力,科学思维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in Expository Text Read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bstractThe penetration of PISA reading literacy idea and the reform idea of Shanxi ju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show that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s not to be cultivated for examination-oriented purposes, but to be based on the students' future development ability.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is the core of reading abilit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it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the abil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According to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Curriculum Standard, Chinese courses are devot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Chinese and improving their comprehensive literacy.This kind of comprehensive accomplishment requires teachers to develop students' thinking while cultivating their sense of language.When reading explanatory text,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grasp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of the article and obtain the main information. This requirement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According to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image thinking to abstract thinking.The teacher should seize this critical perio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to extract information, analyz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change the wrong educational concept of excessive emphasis on stylistic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in the past, which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thinking, but also help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society.Based o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amely, "Chinese Stone Arch Bridge", "Suzhou Gardens".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goes deep into the classroom, observe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front-line teachers, analyzes the typical case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front-line teachers,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two shortcomings in the teaching of narrative reading. That is to say, the teaching goal is separated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eacher lacks the effective guidance to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training. Further,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educational idea, mode of thinking and language sense.First of all, teachers should renew their educational concepts, break the pattern of think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contents.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of extracting inform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inally, teachers should mak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language accumulation and strengthen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ext content based on perception.KEYWORDS:Expository wri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Scientific thinking目 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I)1 绪论 (1)1.1 选题缘由 (1)1.1.1 实践需求 (1)1.1.2 理论需求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3.1 研究思路 (3)1.3.2 研究方法 (4)1.4 研究的重难点 (5)1.5 核心概念界定 (5)1.5.1 阅读 (5)1.5.2 阅读理解能力 (5)1.5.3 说明文 (7)1.5.4 科学思维 (8)1.6 文献综述 (8)1.6.1 阅读理解能力测评研究 (8)1.6.2 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研究 (9)1.6.3 初中生说明文阅读教学策略相关研究 (11)1.6.4 说明文中科学思维的相关研究 (12)2 说明文阅读中科学思维培养的理论依据 (13)2.1 初中生说明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13)2.1.1 说明文教学目标 (13)2.1.2 说明文的教学内容 (13)2.2 说明文阅读中科学思维的特点 (14)2.2.1 思维的严密性 (14)2.2.2 思维的抽象性 (15)2.3 说明文阅读中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16)2.3.1 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6)2.3.2 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16)2.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7)3 初中生说明文阅读中科学思维教学的案例分析 (19)3.1 研究案例选取的依据 (19)3.2 教学案例的分析框架 (19)3.3 具体案例的分析 (20)3.3.1 《中国石拱桥》的案例分析 (20)3.3.2 《苏州园林》的案例分析 (26)3.4 案例分析小结 (31)3.4.1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分离 (31)3.4.2 缺乏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有效指导 (31)4 初中生说明文阅读中科学思维培养的教学改进策略 (33)4.1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33)4.2 培养科学性思维的策略 (33)4.2.1 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34)4.2.2 综合分析能力的策略 (35)4.3 学生语感的培养 (38)4.3.1 重视语言的积累 (38)4.3.2 加大以感悟为基础的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力度 (38)结 语 (41)参考文献 (43)附 录 (45)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7)致 谢 (49)绪论1 绪论1.1 选题缘由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观念,目前的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分数的提分手段,一切为了应试而学习。
怎样学习科普说明文
怎样阅读(学习)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读者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等功能,阅读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学习文体知识1.把握说明对象.阅读科普说明文,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阅读时有一定的技巧,首先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如《凤蝶外传》,不难找出表现凤蝶由卵到蝶各阶段特征的语句;其次是从文章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如《宇宙的边疆》,可以通过逐段归纳概括的方法,总结出宇宙的特征2.理清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时要注意从文中读出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往往有时间名词作标志,如《凤蝶外传》《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过程》;空间顺序有空间方位名词作标志,如《宇宙的边疆》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此外,为了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没,科普说明文还常用拟人、讲故事等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品味说明语言首先,体会语言的准确周密.科普说明文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就必须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阅读时要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一般要从它所表示的程度(轻与重)、范围(广与狭)、语气(推测与估计)、数量(多与少)、方位(远与近)等方面着手分析其次,欣赏语言的生动有趣.如《凤蝶外传》运用比喻、拟人、摹状貌、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说明,生动形象、风趣活泼、耐人寻味再次,揣摩用词的精妙.如《凤蝶外传》用“竖”“卷”“装”等动词描写刚出蛹的凤蝶,不仅准确,而且形象逼真,给人视觉感三、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悟人文内涵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如从凤蝶曲折顽强的生命历程中,读到生命的庄严.……领悟课文中体现的哲理思想,感受作者注重实践、求真务实的精神。
谈谈新课改背景下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常要接触 和运 用 的一种 文体 。所 以, 教师 应转 变 观念 , 重视说明文阅读 的教学 。 说明文阅读教学 背景知 识的积 累 , 是语文 教师进行
说 明文教学时必备 的知识储备 , 有知识厚度 的教 师 , 在说 明文教学 中会用说 明文专业 的教学语 言 与学生对话 , 并
中学 教 学 参 考
阅读教 学
谈 谈 新 课 改 背 景 下 说 明 文 阅读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广 西宾 阳县宾 州一 中( 5 3 0 4 0 0 ) 程
过去 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说 明文 的描述甚少 , 在 阶 段 目标 中仅有一处 : “ 阅读科技作 品 , 注意领 会作 品中所 体现的科学精 神 和科学 思想 。 ” 而人 教版 中选 人教材 的
4 . 富于情感 类 : “ 生物 入侵 者” , 本 身就 带有 鲜 明 的 感情 色彩 。说其 为“ 入侵者 ” , 就将其行 为定格 为非正义
的行为 , 表 达 了 一种 “ 敌 视” 的态 度 。
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精 神 的背 景下 , 体 现科学 的文 章不应该受 到冷 落 。说 明文 不但 能扩 大学 生 的知识 领 域, 而且 能提 高学 生 尊重科 学 、 热爱 科学 的精 神 。它 的
体 会 中积 累 语 言 。 2 . 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 ( 1 ) “ 屏” 的概念 : ‘ ‘ 屏” , 一 般都 称 “ 屏 风” , 是 一 种 似
1 . 第 一层次 : 包括什么是说 明文 、 什么 是说 明对象 的 特征 、 常见 的说 明方法的种类及其作用 、 说 明顺 序的类型 及判断等 , 这些 内容是最基本 的, 是 每个教师必备的。 2 . 第二层次 : 能掌 握说 明文 的语 言特点 , 了解平 实 说 明与生动说明二者语 言特点 的 区别在 哪里 , 了解说 明
说明文阅读方法
说明文阅读方法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目前主要是对科技说明文的考察,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察的目的是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过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总之,就是明确《教学大纲》对阅读说明文的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说明文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明确说明文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知识。
二、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寻找说明文对象的方法一般是看题目,如《中国石拱桥》。
三、掌握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明白这一事物或这一事理的独到之处掌握特征的方法是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注意段落的中心句。
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运用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这几种。
(一)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更有说服力,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
(二)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如:《死海不死》中就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三)作比较:清晰鲜明的说明了------的特点。
如《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的因素。
(四)分类别: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的特点。
如《向沙漠进军》沙漠向人类进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
(五)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
热《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至于其它的各种说明方法还有,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
谈谈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策略
谈谈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
因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对每一篇说明文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在学习说明文时,知识的获得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科技本身的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中学生来说,吸引他们的兴趣并不难,这需要我们跳出以往传统教学说明文的窠臼,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点,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科学作品介绍的相关知识,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比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来激发兴趣。
进入课文学习前,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
一会儿,学生就会发现一个杯子里的同业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
老师可抓住这个有利的实际,对学生说:“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如果你认真看一下新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明白其中的澳门了。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最快地在课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激趣导入,学生一定会积极地阅读课文,急切地想要解答内心的疑问,在这样强烈的愿望驱使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入更细致。
第二,引导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就谈不上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这就要我们平时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说明文阅读,同样要十分注重学生“圈点勾画”、“摘录”、“写提要”、“做笔记”、“课前主动预习”、“边阅读边思考”等习惯。
弘场科学家精神的说明文
弘场科学家精神的说明文
《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它代表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精神包括了好奇心、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等核心价值。
科学家们凭借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为人类的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现有的理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同时,科学家们也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造福社会,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
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鼓励人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知识。
科学家精神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取得突破和成就。
此外,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也激励着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关注他人的需求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对于社会而言,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创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竞争力。
同时,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励着更多人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和公益事业中。
总而言之,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推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们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策略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听取了“说明文教学策略”的讲座之后,我结合了自己的教学实际,引领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科学创新,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说明道理。
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
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
”这就要求,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抓学生的心,寻求“兴趣点”,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共同探究,使抽象的科学理念或模糊的事物变得‘视而可见,触而可知’。
在说明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
教师总是先从文章的结构着手,要求学生掌握该篇说明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或空间,或时间,或逻辑,或制作程序,对号入座;其次再分析文章抓住事物特征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再体味说明文的语言。
教师不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只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教学内容选择偏离课程目标,走进了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初读课文,一方面积累有价值的字、词,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根据文章特色确定学习目标或学习重点。
然后细读课文,重点研读。
首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或感兴趣的文段,或全篇或某一段;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细读课文,可朗读、默读,可自己读、小组齐读。
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回到学习小组中,按照分工交流。
记录员把组员的收获和最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
,能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发言权、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逐渐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提高自己读、说等语文综合素质。
如何把握初中说明文的课堂教学
如何把握初中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一、走进生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各种新产品不断开发并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学习说明文,就有责任让学生融入时代的大潮中,学会读懂、表达和写作说明文。
我通过对文本进行灵活变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
二、品味语言,感受科学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滋养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对于看似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要想让学生从文本中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就要另辟蹊径,探幽寻芳,即品味语言,探骊得珠。
――通过对说明语言的品读,探求科学家身上具有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从而滋养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教《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感到这篇文章平实浅显,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可以了解说明对象(克隆技术)、理清文章结构、明白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老师再指导一遍就味同嚼蜡。
我就让学生针对课文说明克隆实验的文段进行仔细品读,特别注意文中表述科学实验数据的一类词语,并说说自己能从中觉悟到什么。
学生品读、讨论了以下句子: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通过品读,讨论,学生逐渐认识到:从事科学工作,科学家必须有耐心、信心、决心;要锲而不舍,要坚持不懈;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工作是一项艰辛而漫长的工作,要有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等等。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技巧及答题方法总结计划
查中加强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但是不一样体裁的文章其特色也各有不一样,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一样的要乞降方法,所以有关的文体知识,对提升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
它又有哪些特色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升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观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说事物的状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从近来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率也逐年增大。
其难度也在逐年提升。
纵观近来几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重视于对能力的观察。
以前考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适用文体。
2、与其余文体的差别:谈论文以理服人,真理性是它的主要特色;记述文以情动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色;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色。
3、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旅行者不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老是一幅完满的图画”的特色。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了然死海不死的原由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第一招:擅长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擅长归纳说明对象的特色。
第三招:擅长剖析说明次序。
第四招:擅长剖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色,剖析它们在文章中的详细作用。
第五招:擅长剖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擅长剖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二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意会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表达有关的故事,终究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表达故事,其目的常常是为了惹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许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表达故事,常常是为了加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根源或作用。
第七招:擅长达成开放性问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悟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观察的题目必然要指引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度、关注将来发展,有益于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质量、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谈谈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策略
说明文教学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策略。
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在新课标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就要求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
所以,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之外,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的精神。
第一,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文章有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就有了想读,读懂读透的欲望,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
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
第二,培养学生具备一种求真的精神。
说明文阅读,离不开求真求实的精神。
如果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这里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即和其他学科相联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为例,首先,分析所教文章与哪些学科相关联。
此文讲的是物候学的知识,这显然与地理学科联系密切。
其次,应该明确地找到与之相关的联系点,即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知识点有多少个。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涉及的地理知识点有经度、纬度、海拔、气候带的分布等。
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求真的精神,就要考虑把这两个学科整合起来。
首先,师生齐准备。
教师和学生课前都要先了解什么是纬度、经度和海拔,它们有何作用。
中考语文说明文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中考语文说明文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中考语文说明文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考点透视】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近年来,这方面的题目已经在说明文阅读的试题中占有一席之地。
并重视从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的能力等角度来考查。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那种纯粹说明某一知识的,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或者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的说明文入选的概率是很低的,命题者通常会依据这么两条标准选择材料:1.内容方面,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在介绍说明某一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的同时,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或者蕴涵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2.表达方面,以说明为主,穿插记叙、描写和议论、抒情,灵活生动,可读性强。
试题的编制,由传统的说明文阅读四大块题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及文章结构、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逐渐转向把通用的阅读能力与文本特点结合起来设计考题,强调能领会科技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例精析】成功登陆火星的“勇气”号探测器⑴2019年1月4日,带着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千年梦想,“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经过半年多的飞行,成功登陆火星。
这对于了解火星及其演化,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⑵火星是地球外侧的比邻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探测器登陆火星远比登陆月球艰难得多。
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制动火箭可以引导登月舱准确地进行软着陆;而火星大气的密度虽然远远低于地球大气的密度,但仍可使登陆舱在着陆的数秒钟内烧毁。
同时,火星风能把登陆舱吹离目的地。
因此,航天专家们给火星起了个绰号叫“死亡行星”,意指探测火星非常艰难,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初中科普说明文阅读
3.如果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中最合适的一个是( )
A.火星上可能有外星人 B.火星上发现生命信号 C.并非证据确凿的生命信号 D.寻找外星生命
C(A项:原文并没有提及火星上可能有外星人,即使提及,也不是原文的中心意思;B项: 表达不准确,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并没有肯定“火星上发现生命信号”;D项:题目太 空泛。)
科普说明文的阅读
科普说明文的阅读,应关注说明文于与相关 学科渗透交融,建立“大语文观”的学习视野 (如《奇妙的克隆》与生物学相关章节的联系; 《落日的幻觉》与物理学科的联系;《阿西莫 夫短文两篇》与地理学科的联系)。同时,积 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联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扩展和延伸学习内容,开阔 眼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它上面很有可能产生生 命。 B.地球上的生命是由落到地球的火星陨石传播到地球的,因此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火星。 C.美国科学家在火星陨石上发现了磁铁矿颗粒,而磁铁矿里面 很可能产生微生物,这是火星上可能产生生命的证据之一。 D.由于研究者发现ALH84001火星陨石中有地球的污染物,这表 明:即使陨石中有微生物存在,也并不能证明火星上曾经产生过 生命。 (A项:“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是在“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候”,并非
课堂练习
有趣的是,就在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候,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火星的地 面图表明,该星球上曾经有过有流水的河,也许还有过海洋。生命也许起源于火星,通过 落到地球的陨星而传播到地球。 1965年,水后4号探测器拍摄了22张火星地面照片,火星上有草原和森林的说法遭到否定。
说明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三“性”
说明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三“性”作者:唐余富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12期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应该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阅读科技作品,《课标》要求“能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面”。
这里又提出了科学性。
所以,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性”统一,但“三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是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说明文;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课文《松鼠》是根据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小动物的文学作品。
《松鼠》一文,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讨人喜爱的特点。
对于这类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性”统一,但“三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教师在进行《松鼠》一文教学设计时,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动物,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二是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是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
这三个方面,也正好对应了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科学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可以说是抓住了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筋脉”。
但在处理三者之间关系时,出现了两种不正确的倾向。
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科普说明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认识说明文的写作规律,把科学性和工具性相提并论,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工具性和科学性的关系是“两性并重”。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科普说明文,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
所谓科学意识就是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知识来改造世界。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说明文阅读教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教学过程
打比方:生动地、形象的地说明了...” 作比较:突出地、强调地说明了...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列数字:具体地、准确地说明了,
引用:引用....形象地说明了.增加了文章的说服
力。
相关说明方法的具体语句示例: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检验、加强关于说明文的知识点的
记忆与理解,不断强化这些内容,发挥他们指导课文学
习的作用。
《苏州园林》中说明方法的学习
在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指出本文
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2)小组内交流看法,
求同存异。(3)课堂展示交流。
媒体显示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确定教学的基本过程 首先是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这些说明文的知识点,在 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些内容,形成明确的概念。其次,单 独学习知识短文的内容,给学生明确的说明文知识范
式,使这些成为学生继续学习说明文的基础。再次,在
以后的说明文学习中运用这些知识点来驾驭课文的学
习,增强学习效率,使学生逐步达到自能学习的目的。
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分 类别;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 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 梁。
列数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 是高度的图案美。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调 查研究学生的情况,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客观性,采用 课例研讨,同伴互助与个人反思相结合,多课贯穿一个 主题,连环跟进研修,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正因如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探索 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学情的方法: 课例研究综
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学习
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学习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学习时下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就存在着去语文化或者非语文性的倾向。
一是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一位教师执教竺可祯的《大自然的语言》,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2.学习说明方法。
“了解物候知识”,这不是语文课的活,因为“物候知识”只是“课文内容”,而不是“教学内容”。
学习《看云识天气》,难道就要学生学会看云识天气吗?目标1偏离了“语文”,照此目标实施教学,语文课岂不演变成了科学知识课?再说目标2,学习另外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方法的文体知识还要不要学?如果还要学的话,那么关于“这一篇”的学习目标又如何体现?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针对“这一篇”的“这一个”,用在其他篇目上不恰当,这才适宜。
二是说明文阅读教学文体知识喧宾夺主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这样的纯粹文体知识的教学对学习说明文没有什么意义。
试想:作者在写作说明文时,也受制于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了吗?在不是为了考试的实际阅读中,读者会去作这样的辨析吗?如果不借助于这些知识,难道就读不懂说明文了吗?说明顺序是一个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的知识,说明方法中的种种,不过是对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移植……这是一套无用的知识,一个读者即使不了解这些知识,也能从文本中获得想要获得的信息;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除了应试,它并不能把人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
三是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一位教师执教《生物入侵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说说“生物入侵者”的含义;2.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3.生物入侵者带来了哪些危害?4.归纳学者对生物入侵现象的态度;5.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语句。
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性阅读.说明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完整版)小升初科学说明文阅读
(完整版)小升初科学说明文阅读小升初科学说明文阅读科学说明文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并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科学说明文,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科学原理以及科学应用等内容。
以下是几点关于小升初科学说明文阅读的建议和技巧。
1. 多样阅读材料学生应当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科学说明文,例如科学报告、科普文章、实验说明等。
多样的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背景和视野。
2. 理解科学原理科学说明文通常会解释某种科学现象的原理和原因。
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努力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并与相关实验或案例进行联系。
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注意文章结构科学说明文一般由引言、主体和结论组成。
学生在阅读时应该注意文章的结构,理清逻辑关系,确保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完整和准确的。
4. 注重关键词和关键句学生在阅读科学说明文时,应该注重关键词和关键句的理解。
这些关键词和关键句通常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5. 总结和归纳阅读完一篇科学说明文后,学生应该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定期复科学知识是累积性的,学生应该定期复所学的科学知识和阅读的科学说明文。
复可以巩固知识,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
通过以上几点建议和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小升初科学说明文的阅读,提高科学素养,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关于小升初科学说明文阅读的一些建议和技巧。
希望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学习
时下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就存在着去语文化或者非语文性的倾向。
一是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
一位教师执教竺可祯的《大自然的语言》,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2.学习说明方法。
“了解物候知识”,这不是语文课的活,因为“物候知识”只是“课文内容”,而不是“教学内容”。
学习《看云识天气》,难道就要学生学会看云识天气吗?目标1偏离了“语文”,照此目标实施教学,语文课岂不演变成了科学知识课?再说目标2,学习另外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方法的文体知识还要不要学?如果还要学的话,那么关于“这一篇”的学习目标又如何体现?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针对“这一篇”的“这一个”,用在其他篇目上不恰当,这才适宜。
二是说明文阅读教学文体知识喧宾夺主
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这样的纯粹文体知识的教学对学习说明文没有什么意义。
试想:作者在写作说明文时,也受制于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了吗?在不是为了考试的实际阅读中,读者会去作这样的辨析吗?如果不借助于这些知识,难道就读不懂说明文了吗?说明顺序是一个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的知识,说明方法中的种种,不过是对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移植……这是一套无用的知识,一个读者即使不了解这些知识,也能从文本中获得想要获得的信息;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除了应试,它并不能把人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
三是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一位教师执教《生物入侵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说说“生物入侵者”的含义;2.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3.生物入侵者带来了哪些危害?4.归纳学者对生物入侵现象的态度;5.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语句。
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性阅读.
说明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后者决定了说明文教学内容的定位。
“语文教学是个筐”,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学习选文表达内容所采用的语言手段。
语文课,特别是说明文阅读课,“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