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无为而治
一、“无为”并非“不为”
所谓“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和无能为力。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有为而为之,是应出自事物之自然,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不妄为。第一,不要勉强为之。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就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落后或超前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利于事物的发展。第二,不要不可为而为之。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这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不管主观意愿如何,注定是会失败的。第三,不要为所欲为。
下有为上无为。无为而治者发挥下属的能动性,让下属自我管理。第一,参与决策。决策前让员工参与,错误容易发现与修正,也有利于创新。决策过程让员工有参与感,结果让员工有成就感,决策之后让员工有认同感,这样的决策执行有群众基础,力量强,效率高,效果好。第二,充分授权。让下属承担责任,必须授予其对等的权力。授权以后不要随便越权,才能充分发挥下属的潜能。给下属注意越多,下属创新越少;指挥越多,下属积极性越低;包办越多,下属依赖性越强。管理者不要怕失去权力,愿放权;管理者要信任下属,敢放权。第三,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用目标激励原理,使员工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目标管理重在结果,让员工对结果负责,给员工充分的过程构思与行动自由。目标的制定要基于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不要强加给员工。第四,启用人才。管理者能识人用人,大才大用,人尽其才,才能无为而治。
二、“无为而治”与“文景盛世”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西汉初期,黄帝、老子的学术思想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因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可以说这是黄老思想治国安邦的一次成功实践。
西汉处于长期战争之后,社会十分贫困。刘邦及其功臣们都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亲眼看到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的伟大力量,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决定采用休养生息政策。从汉高祖刘邦起,50余年的时间,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废除秦朝的苛政,施行轻徭薄赋,或减免税赋的惠民政策,重农抑商,兴办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使天下百姓感怀,安居乐业。
文帝刘恒是身体力行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努力践行者。文景两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
三、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无为而治”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思想不谋而合。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借鉴我国古代、近现代甚至西方的经验,而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和谐观对于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在《道德经》里,老子对治国者最强调的就是“爱民治国”。他强调说:“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他还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段话的主旨就是,治国者必须代表老百姓的意志和愿望,把老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而不能有他们个人的私心
和欲望。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坚持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理念,可以说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高度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人为本还必须尊重人权。
(二)、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经济的发展,就只有贫穷。老子虽然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但是,他有人民应当享受幸福宁静生活的主张。他所描述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就是具体的体现。老子在这里展示的是一幅人民安居乐业、民风淳厚朴实、人际和谐、世道太平的社会理想图景。这种社会图景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所孜孜追求的理想。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就是这种理想的承接和向往。
(三)、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才有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和谐的社会也才能持续的发展、长久的进步。老子反对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他指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无不为,则无不治。”(四)、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为人民建造精神家园。
一个和谐的社会,人民能够享受物质文明、保障基本权利和公平正义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精神支撑和归宿,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老子看来,人类最大的祸害是人的私心欲望,人失去精神家园的根本原因是私心欲望的扩大。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吝莫大于欲得”。如果一个人的欲壑难填,他必然空虚,如果私欲太大,他必然失去生活的希望。更甚者,人的欲望扩大,无疑会导致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甚至损人利己。小者,是人与人的矛盾;大者,是国与国的掠夺和战争。在新的21世纪里。虽然没有20世纪的大的战争之祸,但是,严重存在着威胁人类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新的霸权主义。这些“主义”之斗,说到底是价值观之争,是欲望之祸,是人心散乱、人性失落的表现。这些都说明,人们是多么需要精神支撑。人的精神支撑也好,精神家园也好,说到底,就是人的价值追求。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确立被绝大多数人民认同、与和谐社会相适应价值追求。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德经》还有两段可以构成一副对联的精辟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两段论述揭示了人的生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依的关系。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告诉我们,破坏了自然,就破坏了人类自身;保护自然,也就保护了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