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文论文)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英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结构,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则相对较少。
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以及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英文中被动句的构成方式。
英文中的被动句是通过将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和助动词“be”或其他状态动词连用来构成的。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中的“was written”就是一个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而动词的执行者则常常由介词“by”引出。
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也可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相比之下,在汉语中,被动句的构成则更加简单直接。
汉语的被动句通常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构成的,“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中的“被解决”。
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
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文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更加普遍,可以用在多种场合和语境中,能够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这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句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偏好。
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行为的对象而不是执行者,也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The cake was eaten by the kids”相比于“The kids ate the cake”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通常用于特定情境下的强调。
“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则强调了问题的解决者。
这表明了英语和汉语在被动句的使用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影响。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在一定的语境下是非常普遍的,而且这种使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法结构、句子效果和使用频率这三个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比较,希望读者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比较英汉被动句的异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由助动词“be”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例如“is eaten”、“was seen”等。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则是由“被”字加上动词的完成式或者动词的结构来构成,例如“被吃掉”、“被看到”等。
这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都是通过主动句的转换来实现的,即主语变为被动句中的宾语,而主语则一般由介词“by”或者“被”所引导。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英汉被动句在句子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被动句往往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同时也可以使得主语更加模糊或者省略,常常被用于科学文献、新闻报道以及正式的书面语体中。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也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但是由于汉语中主语的省略是常见的现象,因此被动句更常用于口语中和书面语体中,用以避免一些语法上的歧义,使得句子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结构、句子效果和使用频率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无论是在英文中还是在汉语中,被动句都是为了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而存在的。
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汉被动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灵活运用,以确保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清晰和得体。
汉英被动句的语用习惯对比研究
汉英被动句的语用习惯对比研究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之处。
本文着重从语用习惯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被动句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字】汉英语言被动句语用习惯对比研究汉语被动句和英语被动句在本民族语言中的地位并不相同。
Quark(夸克)说,“语态是一个语法范畴,它可以使我们从两种角度的任何一种来看句子的动作,而所说的事实不变”[1](1989)。
所以,在英语中虽然主动句的使用频率要比被动句的使用频率高,但大多数的主动句(谓语动词为不及物的动词的句子除外)都有对应的被动形式,所以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被动句。
而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则完全不同。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不具有曲折变化,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复数、词性、词格、时态、语态等的曲折变化,因此汉语中没有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只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也不是所有的被动句都能转换成主动句。
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都是先产生了主动句,然后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描述越来越精准,思维逻辑越来越缜密,主动句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表达的需要,句式开始渐渐有了发展变化,这时产生了被动句。
在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形成之前,主动句形式就可能满足表达的需要,在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形成之初,也还没有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逻辑上的被动关系,因为那时的主动和被动关系都比较简单,通过意义可以判断出来,被动思维的发展与复杂化,要求语言有特殊的形式来表达它,于是被动句应运而生[2](1999)。
被动句是在主动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主动句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要求。
被动句产生以后,我们可以从句子形式上清楚地判断出主语与动词间的主被动关系,表义更加清晰,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发生在旧有的表示被动意义的主动句与新生的被动句之间[3](1990)。
英语是讲究形合的语言,要求每种语法概念的表达都应在形式上有明确的标志,例如人称,数,时态等,同样它也要求语态在形式上有标志,因而逐渐从系表句中分离出一种句式,它以BE加过去分词构成的被动结构作谓语,表明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便是英语被动句[4](1994)。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很多情况下用得比较频繁,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经常会遇到。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却相对较少被使用。
本文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被动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用法有何不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通常由“be+过去分词”构成,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这本书是他写的)。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则通常使用“被/给+动作的承受者+动词+了/的/得+其他成分”,例如:“这本书被他写了”。
就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更多用于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下常被使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被动句可用来凸显句子的客观性,增强叙述的权威性;在科技文献中,被动句则常被用来描述实验过程和研究结果。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更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下的表达。
比如在公告或规章制度中,被动句的使用可以表达一种权威性和严肃性。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被动句通常强调行为的承受者,而汉语中被动句则强调动作的发出者。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被动句的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语言的特点,确保表达的准确和流畅。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使用方式有所不同,且受到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希望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有所帮助,能够为学习者们在使用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英汉对比研究》第6章 被动与主动
第六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passive habit)。
S.Baker在“The Practical Stylist”一书中指出:“Our massed,scientific,and bureaucratic society is so addicted to the passive voice that you must constantly alert yourself against its drowsy, impersonal pomp.’’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施事的原因。
人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用主动句。
但当主动句的施事(agent)由于以下的原因而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时,英语往往采用被动句:1.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如: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绞死。
2.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自明,如:She told me that her master had dismissed her.No reason had been assigned; no objection had been made to her conduct. She had been forbidden to appeal to her mistress.她告诉我,她的男主人已解雇了她。
男主人没有讲明任何理由,对她的行为没有任何异议,也不许她向女主人申诉。
3.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如:Her only son was run over by a car.她的独子被汽车轧了。
有时为了隐去含糊的人称主语(vague pronoun subject),也用被动句:At the tea party they served only tea and cake.At the tea party only tea and cake were served.茶会上只供应茶和饼。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摘要:首先我们应了解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接着我们应对英汉被动句的功能进行比较,并且分析英汉结构被动句差异和英汉意义被动句的差异,最后引申到中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结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对比词汇及原因一、英汉被动句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意义句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在英语中,语态是指动词的一种句法形式结构,用于表示语法范畴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语态与动词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动词的形式成为表示语态变化的标志。
英语基本上属于形合语言,相对于汉语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其被动句由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达,即be+p.p(过去分词),一目了然,是显性的。
汉语是意合语言,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动词本身基本上也无被动语态,所以汉语的被动含义的表达缺乏形态形式标志,不是一目了然的,是隐性的。
我们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是表现形式的差异。
1.英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Quirk等明确指出:被动意义的表达要严格区分为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和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
所谓结构被动句就是用形态,即动词的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从结构形式上标志出来的被动句。
所谓意义被动句即不用动词的被动语态而仍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子。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下英语中的两种句子:1)结构被动句(被动形式被动句)①助动词be 各种形式加动词过去分词Don’t be deceived by his book.He was kille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teachers should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②动词不定式被动句They were made to empty all their suitcase.She likes herself to be praised.2)意义被动句(主动形式被动句)①动词为进行体形式The tea is brewing.②动词为一般现在时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③动词短语的主动形式All substance consists of small particles.④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The teacher assigned us two exercises to do at home.⑤无语态形式被动句How can we escape observation?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被动句也有多种表达形式,但使用频率高的形式还是结构形式被动句。
英汉被动句对比论文
英汉被动句对比摘要: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对比在范围、形成、语言功能、句法结构上进行对比,证明了英汉被动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语言的差异性,阐释了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字:被动;英汉比较;相异性;相同性;互译1.相异性1.1 英汉被动句的范围1.1.1 汉语被动句的范围现代汉语被动句主要可以分为两种:1. 有明显被动标志的“被”字句,称为“汉语结构被动句”。
这种句子除了有“被”字标志外,还有些以“由”、“受”、“给”、“让”、“叫”、“为……所”作为被动标志;2. 无明显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因主语受事而称为“受事主语句”,这类句子的主语多为无生命的事物。
这类句子的形式比较多样化,结构限制较少,使用也很灵活。
在日常使用中,第二种被动句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数量远远超过结构被动句。
下文中将对这两大类被动句与英文中的被动句进行具体比较。
1.1.2 英语被动句的范围尽管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式,但英语被动句式的使用范围特别广,这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重大差异之一。
凡是在不需要或不能指出行为主体的场合,或者需要突出行为客体的场合,英语都采用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即Passive V oice,这种语态与主动语态对应构成英语中的两大语态。
其中被动语态是动词的被动形式,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而宾语是受事者,两者之间存在着受事关系。
此把被动语态又被称为英语中的第一大类被动句,即“英语结构被动句”。
英语结构被动句又可以被次范畴化为核心被动句(core passive)、半被动句(semi-passive)、虚被动句(pseudo-passive)等。
1.1.2.1 核心被动句这三种不同被动句的被动性质逐级下降,核心被动句最强,其中不带有施事短语的“主语(受事)+BE+V-EN分词”形式是最常见的被动句,可以称为被动句的原型形式。
如:This chair was made by my father. (1)The problem could be avoided. (2) (1)(2)两句均为核心被动句,然而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无施事短语,[1]句中的施事短语即可以成为与此句相对应的主动句的主语,与[1]句相对应的主动句为My father made this chair. 然而[2]句中的施事者没有表达出来,因而无法转换成相应的主动句形式。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
然而被动语态是两种语言中都有的语言现象。
本文就英汉语言被动句的不同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在翻译和教学的过程中,应了解其不同,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意义被动句;由于两种语言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英语被动句比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也曾指出,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 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大特点。
只有首先了解两种语言中被动语态的异同点, 掌握规律, 才能在翻译和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对被动句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转换。
一、英语的被动句英语常用被动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结构被动句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尤其在科技语体、公文语体和应用语体中,更是大量使用。
英语中常用结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施事原因。
在施事未知、或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施事在上下文中是不言自明、或说话人出于某种目的、委婉和得体等,不愿说出施动者时,英语常用被动句。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respect the old. (应该教孩子们尊敬老人。
)(2)修辞和结构的需要。
有时,为了更好地连接上下文,避免变换主语,英语常常使用被动句。
如:The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students first, and thenwill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然后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
(3)语体的需要。
某些语体较多使用被动句,以迎合表达的需要。
这些语体主要指信息性的语体,它包括科技语体、新闻语体、公文语体和论述语体等。
科技语体注重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叙述。
新闻语体注重口气客观、间接、叙事翔实、冷静;公文语体和论述语体则注重叙述公正、无私、口气客观、正式等。
A new interim Iraqi government was formed onJune 1.The government is expected to take over powerafter the US-led coalition authority transfers sovereigntyto Iraq on June 30 this year, and rule the country untilnationwide elections in January 2005. (新闻语体)伊拉克新的临时政府于6 月1 日成立。
英语毕业论文分析英汉被动句的语用特征及翻译策略
分析英汉被动句的语用特征及翻译策略一、英汉被动结构英汉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在被动句的使用和表达上有着显着的差异。
首先,在使用范围上,西方人强调理性认知,其表达中常出现被动结构;而汉语表达多以人或其他有生命的实体为主,偏重感性认识,因此被动结构的使用较少。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英语重形合,结构紧凑严密,而汉语重意合,结构简练明快,两者被动结构常呈现不同特征。
(一)、英语被动结构1.施事原因在英语中,如果不知道或者没必要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时,或者动作的承受者是信息的中心,需要突出或强调其地位时,常使用被动句。
例1:Smoking is not allowed here.2.句法要求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
在不方便说出动作的执行者,或者使行文通顺流畅、意思连贯,常使用被动句。
例2:He was accused of murder.例3:We are going to build an office building here. It is going to be built right beside the stadium.(为了句子的衔接,使用了被动句)3.文体需要科技文体、新闻文体、论述文体中较多使用被动句,以使表达更加客观公正。
例4:It is forbidden to dismantle it without permission so as to avoid any damage to its parts.(二)、汉语被动结构1.表达习惯的限制按照汉语的习惯,若句中无须指出施事者,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一般不用被动结构。
例1:工作已经做完了。
(不说“工作已经被做完了”)2.汉语结构特征的影响汉语重达意,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时,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例2:过马路时,注意来往车辆。
3.汉语主动被动结构的灵活转换在汉语被动表达中,可以省略表达被动的形式标志“被”字,这就使汉语在主动被动结构的转换上非常灵活。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摘要:从英汉语言结构的角度,分别对比英汉被动句的认知方式,探讨了英汉被动句在翻译中的注意事项,并给出了具体的翻译策略。
研究发现,英语被动句句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汉语被动句句中的主语则是动作的执行者,在翻译中需要根据语境和意义进行准确的译文选择。
关键词:被动句;认知对比;翻译Introduction被动句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是由动作的执行者而非动作的承受者来受到影响或受到处理的。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中,被动句被认为是一种语法结构,可以通过将“by”作为介词,接在动作的执行者后面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结构则是通过在主语前面加上“被”,表示动作的执行者。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义特点出发,探讨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认知对比分析英语被动句的认知方式在英语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动作的执行者则通常出现在句子中的介词“by”后面,也可以不出现。
例如,“The car was repaired by the mechanic”中,“car”是动作的承受者,“mechanic”是动作的执行者,而“was repaired”是被动语态的动词形式。
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在英语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往往是使用被动语态的主要原因,可以使句子更加清晰地描述出动作的影响和结果。
2. 避免指责和责备:在英语中,有时为了礼貌起见,会使用被动语态来避免指责和个人责备。
例如:“Mistakes were made”,在这个例句中,使用被动语态避免了个人责备的存在。
3. 篇章连贯:在英语篇章结构中,被动语态可以使文章更加平衡,避免重复使用主语。
汉语被动句的认知方式汉语被动句的结构是通过在主语前加上“被”来表示动作的承受者,例如:“这辆车被修好了”,在这个例句中,“这辆车”是动作的承受者,“修好了”是被动语态的动词形式。
英汉被动结构比较
英汉被动结构比较论文导读:本文的目的是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本文将对被动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分析。
笔者相信,利用比较语言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讨论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还有很多文章可写。
关键词:被动句式,异同,对比,分析一、引言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当人们不知道动作的实施者,或不便说出动作的实施者时,往往采用被动式。
因此,被动结构是任何自然语言中都是最高产的基本句式之一。
总的说来,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式都是有标记的语言表达式,但正如利奇所指出的那样:对标记现象的研究集中在词法和词汇标记方面。
英语的被动句多用动词词尾的变化来表示,用的是词法标记形式。
汉语的被动句采用的是辅助词,即不是词法标记形式,而是所谓的词汇标记形式。
然而,汉语的词汇标记并非是绝对的,辅助词常常省略。
这给英语学习和英汉互译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
本文的目的是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本文将对被动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分析。
二、被动结构的分类从表现形式上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分为有标记形式和无标记形式两大类。
所谓有标记形式,是指一种特殊的显形手段用来表达特定的语义或功能。
英语中的有标记形式比较单一,其结构形式为助词+过去分词。
助词随主语的人称和数以及动作所发生的时间进行变化,而过去分词却是固定不变的。
汉语中的有标记形式相对说来就比较多变。
由于汉语不是一种音素文字,没有词尾变化,因此汉语的表现形式没有主谓一致的要求。
因而,汉语的被动结构中没有用来体现词尾变化的助词。
正因为如此,汉语中被动式的标记形式才不固定。
除了介词被以外,还有很多助词都可以引导被动式。
如:(1)a.叶子被风吹落了。
b.书让人拿走了。
c.叫他这么一激,我顿时火冒三丈。
d.这孩子经多次倒卖,已经没有恐惧感了。
所谓无标记形式,是指不采用一种特殊的显形手段用来表达特定的语义或功能。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被动结构的无标记形式都很丰富。
英汉被动语态的形式与功能对比研究
4、语用价值
英汉被动语态都可用于避免提及动作的施事,以保持句子的客观性。然而, 英语被动语态更常用于此目的,尤其是在正式场合。而汉语被动语态则在表达特 定的语义和语境时使用较多。
四、案例分析
本节将以环境领域为例,说明英汉被动语态在该领域中的应用特点和优势。 在描述环境问题时,英语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环境恶化或污染的结果,如气候变 化、物种灭绝等。而汉语被动语态则更常用于描述环境遭受破坏的过程和原因, 如森林砍伐、空气污染等。这反映了英汉被动语态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语义 特点方面的差异。
英汉被动语态的形式与功能对 比研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形式对比
03 三、功能对比
04 四、案例分析
05 五、结论
本次演示旨在对比分析英汉被动语态的形式和功能。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 英汉被动语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接着,将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进行详细对比;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本次演示的结论和发现,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以下是汉语对环境破坏的描述:
(2)雨林被砍伐后,这里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After the rainforest was logged, the ecosystem here was severely damaged.)在 此句中,汉语被动语态突出了雨林被砍伐这一动作行为的过程,并强调了生态系 统受破坏的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英汉被动语态在形式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英语 被动语态更强调动作行为的结果和状态,常用于正式场合;而汉语被动语态更注 重动作行为的过程和情态,更适用于描述特定的语义和语境。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被动语态,从而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五、结论
分析英汉被动句对比
分析英汉被动句对比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语态 ( voice)是个语法范畴, 用以表示动词的主语与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间的主动或被动的关系。
主语处于受事地位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英、汉语中, 表示被动的句子都有两种: 一类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这类被动句形式上与被动句无任何区别, 叫做意义上的被动句。
另一类是有表示意义的介词被、叫、让、给等标记的句子, 这类标记一般以被字为代表, 这一类被动句被称为专门被动句。
被动句的情况较为复杂, 它反映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之间的矛盾。
一、专门被动句英语专门被动句英语专门被动句通过动词被动语态表示, 其基本格式为: 主语 + be+ 过去分词 + ( by+ 施动者 )。
其中助动词 be、过去分词、by称为被动标记。
by用以引出施动者 (在不指明施动者时, by短语不出现 ), 而动词的时、体则通过 be的变化来表示。
英语专门被动句较多地着眼于动作本身是否发生, 其主语的受事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 1) Hewasm et byhisfriendsat theairport.该句叙述的是 He 受到欢迎 ( meet), 讲的是 meet本身。
在这个句子里, 即使只有受事的主语和动词结构, 也可以将欢迎这个动作是否发生叙述清楚。
(一)汉语专门被动句汉语专门被动句是通过被、叫、让、受、给等表示的。
这些词语有的可作谓语动词, 有的仅是被动标记。
在这类动词 (受、挨、遭、遭受等 ) 表示的被动句中, 施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2) 敌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3)他受到了表扬。
有施动者时, 施动者多是以定语的形式出现。
(4)他受到上级的表扬。
如:( 5)他被选为班长。
( 6)衣服被刮跑了。
有施动者时, 施动者放在谓语前面。
这与英语是不同的。
如:(7)他被大家选为班长。
英语意义被动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以动词主动态表示的意义被动句英语中有些动词能以主动态表示被动意义:如:( 8) T he door won t c lose. 门关不上。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被动句是在对一个动作或事件发生进行描述时,将执行动作的主语变为动作的承受者,而将动作执行的动词形式变为被动。
被动句的使用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很普遍,但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的使用方式和表达效果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英汉被动句的使用和表达方式。
1. 被动句的形式在英语中,被动句通常由be动词的不同形式作为谓语动词。
例如:Present simple: The job is done.In Chinese, the passive voice is formed by adding the word “被” before the verb. For example:被动语态一般现在时:这个问题被我解决了。
被动语态一般过去时:这个问题被我解决了。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a famous author.在英语中,被动句经常用于以下情况:(1)当重点在于强调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时,比如:(2)当动作执行者不知道或者不重要时,比如:The vase was broken.In Chinese, the passive voice is often used to emphasize the object or receiver of the action, or to express that the action was done by someone else, whether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For example:这本书被我借走了。
(I borrowed this book)这个项目被取消了。
(The project was cancelled)被动句的语气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的语气通常比主动句更加客观和中性。
在某些情况下,英语中的被动句还可用来替换主动句,以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语气,比如:In Chinese, 被动句的语气更常用于表达惊讶、疑惑或者领导或上级的命令。
对比研究英汉被动句
对比研究英汉被动句作者:解琴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10期【摘要】东西文化差异造就了英汉两种语言许多方面的不同,被动句在英汉语言中的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英汉语中被动句,发现了他们在语法概念、结构形式、及语义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中要注意适当的转换。
【关键词】英汉语被动句对比研究差异【Abstract】English and Chinese are different in many aspects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which is well shown in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of the two languages. Through a constrastive study, we find that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quite different in grammatical concept, form of structure, and semantic role.Therefore, there should be some proper transformation in the translation.【Key words】Passive Voice Sent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strative study;differences语态是指一门语言中一个动词和与它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关系的表达方式。
语态可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英语的被动语态属于动词的语法范畴;汉语的被动语态,叫做被动式。
两者都是说明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受事者的语法格式。
英汉语之间差别甚大,被动句在两种语言中更多表现在其差异性上。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
t so aot 5mii 到 9 2年 夏 天 ,约 有 5 0个 a a ot f bu ¥1 lo . l8 c ln 0 湖 泊 撒 了 石 灰 ,耗 资约 10 5 0万 美 元 。
目 英意被旬 语 义 动
意 义被 动句 指 的是 用 主 动 形 式来 表 达 被 动 意 义 , 它 是 用 来 描 述 事 物 具 有 的 性 质 或 目前 处 于 的状 态 。这 类 句 子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种 : 有 些 及 物 动 词 ( e d s l, ① r a , el l t w s , i , e r )作 不 及 物 动 词 用 且 后 面 带 状 语 a . ah wr e w a 等 s t w le s ys o tl修 饰 时 , 如 : e o e sl e1 她 的 e , i , oh la l m y H r v l e s l( n lw . 小 说很 畅 销 。 T i kn f lt wah s a i . 咱 布 料 ); hs ido oh se s y( c e l 这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语言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些不同。
本文将探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句的比较,包括语法结构、用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1. 语法结构在英语中,被动句的构成为“be + 过去分词”,例如:“The book is written by the author.” 在这个例子中,“is”是be动词,用于表示时态和人称,“written”是过去分词,表示动作的被动发生。
被动句的时态和人称变化主要由be动词来决定,而过去分词则保持不变。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构成相对简单,通常是在动词后加上“被”字结构。
例如:“这本书被作者写了。
” 在这个例子中,“被”字结构表示动作的被动发生,其后的动词“写”则保持原形不变。
汉语中的被动句并不涉及时态和人称的变化,只要在动词后添加“被”字结构即可构成被动句。
2. 用法在英语中,被动句的用法相对灵活,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忽略动作的执行者,也可以用于描述一种普遍规律或常规行为。
例如:“Mistakes were made.” 这句话中强调了“mistakes”的发生,而并未提到谁犯了错误。
“The dishes are usually washed by my mother.” 这句话用于描述一种常规的行为。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用法较少,通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描述一种不愿主动承担责任的情况。
例如:“这个问题应该被解决。
” 这句话强调了解决问题的责任应该落在谁身上。
汉语中的被动句并不常用于描述普遍规律或常规行为,而是更多用于强调某一特定情况下的动作承受者。
3. 表达方式在英语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相对直观,通过be动词和过去分词的组合来构成被动结构。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被动句的使用相对简单,也容易被理解。
英语中的被动句可以通过by短语来引入执行者,从而更清晰地表达动作的执行者。
例如:“The cake was baked by my sister.”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相对间接,通过“被”字结构来表示动作的被动发生。
英语毕业论文分析英汉被动句的语用特征及翻译策略
分析英汉被动句的语用特征及翻译策略一、英汉被动结构英汉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在被动句的使用和表达上有着显着的差异。
首先,在使用范围上,西方人强调理性认知,其表达中常出现被动结构;而汉语表达多以人或其他有生命的实体为主,偏重感性认识,因此被动结构的使用较少。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英语重形合,结构紧凑严密,而汉语重意合,结构简练明快,两者被动结构常呈现不同特征。
(一)、英语被动结构1.施事原因在英语中,如果不知道或者没必要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时,或者动作的承受者是信息的中心,需要突出或强调其地位时,常使用被动句。
例1:Smoking is not allowed here.2.句法要求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
在不方便说出动作的执行者,或者使行文通顺流畅、意思连贯,常使用被动句。
例2:He was accused of murder.例3:We are going to build an office building here. It is going to be built right beside the stadium.(为了句子的衔接,使用了被动句)3.文体需要科技文体、新闻文体、论述文体中较多使用被动句,以使表达更加客观公正。
例4:It is forbidden to dismantle it without permission so as to avoid any damage to its parts.(二)、汉语被动结构1.表达习惯的限制按照汉语的习惯,若句中无须指出施事者,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一般不用被动结构。
例1:工作已经做完了。
(不说“工作已经被做完了”)2.汉语结构特征的影响汉语重达意,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时,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例2:过马路时,注意来往车辆。
3.汉语主动被动结构的灵活转换在汉语被动表达中,可以省略表达被动的形式标志“被”字,这就使汉语在主动被动结构的转换上非常灵活。
汉英特殊被动句对比研究
汉英特殊被动句对比研究杨吉风【期刊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0)004【摘要】Traditionally, the function of passivization is only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cusing and defocusing of grammatical arguments. On the basis of this viewpoint, the paper has studied the function of passivization from a new perspec- tive: property description. English and Chinese peculiar passives have som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similarities. They both do not obey the usual syntactic conditions that hold for ordinary eventive passives. And they depict the subject' s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or long-lasting state. The reading of property depends on an abstract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suppression of event arguments. The Ev-suppression resul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tage-level event to individual-level state. The transformation can be properly explain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opic-comment predica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edication, English and Chinese peculiar passives hav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摘要:英汉特殊被动句的句法和语义有某些相通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中美商务谈判恭维语的使用
分析英语新词及其影响
论网络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论CALL Center自主学习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XX学院为
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
英汉语中“喜悦”情感的隐喻研究
中西广告语中体现的文化差异探讨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美的主题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及翻译浅析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
论小妇人中乔的“假小子”形象
初中生英语写作策略调查
从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农村高中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限制因素--XX中学为例
英语习语的翻译
从美国刑侦剧犯罪现场调查看讯问过程中合作原则的违反
布朗宁我的前公爵夫人的人物塑造
论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浅谈英语广告语修辞
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805 99 0749 英语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自我修正的影响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
百年孤独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对高中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归因研究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英汉爱情谚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大学生双语教学接受程度研究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委婉语的跨文化交际
凯瑟琳与希斯克里夫的爱情悲剧
红字中字母A的意义解读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外贸发展影响
对2012年中国外贸出现“双降”的分析及对策
汉语拼音在英语音标教学中的迁移作用研究--XX中学为例
新闻英语的文体和词汇特征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礼貌语语用失误
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学习调查与培养策略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
远大前程中郝维仙小姐的悲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温斯顿.丘吉尔
从最蓝的眼睛分析黑人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不同态度从美学角度分析英文电影阿凡达的汉语翻译
委婉语的社会功能及其在商务领域的影响作用
从两部电影看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差异
家乐福在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及分析
中华老字号英译顺应论分析
浅谈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
议希腊神话神人的共性
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三原则
语言焦虑对中学生英语听力的影响
浅析嘉莉妹妹的人物性格
分析德莱塞美国悲剧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谈中式菜名翻译
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和语言特点
关于多媒体在XX中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调查
天路历程基督徒心灵自我的救赎
成语汉译英中数字的对等
美国总统奥巴马获胜演讲分析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汉英数字习语的翻译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传统婚俗看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分析达洛卫夫人中提出的艺??术风格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分析
应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纠错初探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
体态语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课堂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育
词典编纂中新词的选录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XX博物馆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
探究绿野仙踪里象征的运用
解析美国新闻语篇中“Last”和“Next”的省略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
大卫科波菲尔为例讨论环境、性格和命运的关系
浅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从化身博士中英文本对照中浅析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
模糊语及其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分析
澄清教师对动机理论的误解以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方法浅析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台词翻译
行为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论鲍西亚性格的多重性
分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的根源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女性意识
加菲猫2双猫记中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
棺材里开出的人性之花
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胜选演讲辞的文体特征分析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当前经济环境下某地内衣产业的现状及对策--以嘉莉诗国际为例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