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分枝杆菌、棒状杆菌
合集下载
分枝杆菌属、其它细菌
![分枝杆菌属、其它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712ef7a827284b73f24250d9.png)
考题举例:
谢谢!
多糖 使中性粒细胞增多,表面抗原。 核酸 抗原
2.所致疾病
◆感染方式
关节结核
–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机体
◆所致疾病
–疾病种类多样化 –肺结核最常见
皮肤结核
脊柱结核
肺部感染
◆原发感染 多发生于儿童 原发综合征 转归 ◆原发后感染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结核结节 纤维化 干酪样坏死
三、免疫性
1.免疫机制
据WHO预计,目前全球约20亿人已感染了结 核分枝杆菌。全球现有结核病人2000万。
每天有8000人死于TB,每年约300万人死于 结核病,达历史最高水平,特别是在发展中国 家,形势尤其严峻,全球98%的结核病死亡 者和95%的新发结核病人都是在发展中国家。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细长略带弯曲,细胞壁脂质含量较高 ◆抗酸染色阳性(齐尼(Ziehl-Neelsen)
三敏感:
湿热 紫外线 乙醇
3.变异性
(1) 毒力变异——BCG (2) 耐药性变异 (3) L型变异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菌体成份(和荚膜) 无内外毒素,无侵袭性酶
荚膜
成分--多糖、脂质和蛋白质
◆有助于粘附 ◆可降解宿主组织中的大分子物质,为细菌繁殖
提供营养 ◆防止宿主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菌 ◆可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
◆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
◆抗酸染色,故又称抗酸杆菌(ac多为慢性,有肉芽肿形成
结核分枝杆菌
对人致病的 分枝杆菌有
牛分枝杆菌 麻风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 tuberculosis)
第14章棒状杆菌
![第14章棒状杆菌](https://img.taocdn.com/s3/m/70660eaf02d276a200292e86.png)
2
2.共同特点
①G+杆菌,呈棒状 ②有异染颗粒,白喉杆菌最明显 ③亚碲酸钾培养基(KT)→黑色菌落 ④无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⑤致病性棒状杆菌能产生毒力强的外
毒素
2019/9/24
3
白喉棒状杆菌
(C.diphtheriae)
是引起白喉的病原菌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多见 于小孩
2019/9/24
2019/9/24
9
(二)白喉毒素的致病机制
主要是使转位酶Ⅱ (EF-Ⅱ)失活,而干扰机 体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白喉毒素水解成A,B两个亚单位后,B亚 单位与易感细胞上的受体结合,A亚单位进入细 胞内→使NAD+(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
水解为→烟酰胺
+ 腺嘌呤二磷酸核糖(ADPR) 并可催化EF-Ⅱ与ADPR共价结合→成为无活性 的复合物
2019/9/24
14
在白喉中:
常见咽白喉>喉白喉>口腔白喉>鼻 白喉>其它白喉(皮肤白喉,眼结膜白 喉,外耳道白喉,阴道白喉等)
注意点:
①白喉杆菌一般不进入血流,只是外毒素进 入血流
②体温不高,中毒症状严重 ③白喉病人除注意局部咽喉部的情况外,要
注意全身情况
2019/9/24
15
三、免疫性
1.年龄与免疫的关系
如:在干燥假膜中→生存3个月↑ 玩具上存活数天至数周→ 易传播
2019/9/24
8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A亚单位:是毒素的毒性中心
主要为白喉毒素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表面的 受体结合
只有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tox” ) 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才 能引起白喉
不产生白喉毒素的菌株不能引起白喉→可引起其 它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等)
第14章棒状杆菌-文档资料22页
![第14章棒状杆菌-文档资料22页](https://img.taocdn.com/s3/m/484f1c3b581b6bd97f19eadd.png)
03.11.2019
20
(二)治疗
1.抗毒素:早期,足量,防止血清过敏症 2.抗生素:抑制白喉杆菌和咽喉部
其它细菌的生长繁殖 有报道:
用抗生素治疗者,有1-15% 成为恢复期带菌者
03.11.2019
21
谢谢!
xiexie!
a beaded appearance
Albert-stained smear of C. diphtheriae showing metachromatic granules
03.11.2019
6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 吕氏培养基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
03.11.2019
7
(二)抵抗力
1.对热和一般化学消毒剂较弱 (如温度100℃1′,1%石炭酸1′) 2 .对某些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03.11.2019
14
在白喉中:
常见咽白喉>喉白喉>口腔白喉>鼻 白喉>其它白喉(皮肤白喉,眼结膜白 喉,外耳道白喉,阴道白喉等)
注意点:
①白喉杆菌一般不进入血流,只是外毒素进 入血流
②体温不高,中毒症状严重 ③白喉病人除注意局部咽喉部的情况外,要
注意全身情况:在干燥假膜中→生存3个月↑ 玩具上存活数天至数周→ 易传播
03.11.2019
8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A亚单位:是毒素的毒性中心
主要为白喉毒素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表面的 受体结合
只有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tox” ) 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才 能引起白喉
不产生白喉毒素的菌株不能引起白喉→可引起其 它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等)
03.11.2019
10
03.11.2019
第14章棒状杆菌-22页PPT精品文档
![第14章棒状杆菌-22页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96b7fe36f1aff00bed51eb4.png)
30.11.2019
12
30.11.2019
白 喉 是 毒 血 症
13
注:假膜 组成:纤维蛋白,坏死组织,KLB, WBC等 症状:由于水肿,假膜的作用→声撕,疼痛, 甚至窒息→死亡
毒血症的症状 肾上腺→出血水肿 心肌→心肌炎 未稍神经麻痹→ 软腭肌麻痹↘ ↘ 吞咽困难,声撕,呼吸困难 吞咽肌麻痹↗
如:在干燥假膜中→生存3个月↑ 玩具上存活数天至数周→ 易传播30.11.2Fra bibliotek198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A亚单位:是毒素的毒性中心
主要为白喉毒素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表面的 受体结合
只有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tox” ) 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才 能引起白喉
不产生白喉毒素的菌株不能引起白喉→可引起其 它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等)
a beaded appearance
Albert-stained smear of C. diphtheriae showing metachromatic granules
30.11.2019
6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 吕氏培养基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
30.11.2019
7
(二)抵抗力
1.对热和一般化学消毒剂较弱 (如温度100℃1′,1%石炭酸1′) 2 .对某些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30.11.2019
9
(二)白喉毒素的致病机制
主要是使转位酶Ⅱ (EF-Ⅱ)失活,而干扰机 体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白喉毒素水解成A,B两个亚单位后,B亚 单位与易感细胞上的受体结合,A亚单位进入细 胞内→使NAD+(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
水解为→烟酰胺
分枝杆菌和棒状杆菌课件
![分枝杆菌和棒状杆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52ba44dd3383c4ba4cd21e.png)
非结核分枝杆菌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
麻风分枝杆菌(M.leprae)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俗称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引起人类结核病 • 致病菌主要为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牛分
3.结果:
(1)感染小的于早期5mm为阴性
4.意义:
(2)老年人
(3)严重的结核患者或正患其他 传染病(如麻疹)
(4)获得性细胞免疫低下,如肿 瘤,艾滋病等用过免疫抑制剂。
5.应用:
(1)选择卡介苗接种的对象及测定免疫效果 (2)用于婴幼儿结核病的诊断参考 (3)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4)用于结核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枝杆菌(M. bovis) • 世界上1/3人感染,70%在亚洲 •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
形态与染色
• 细长略带弯曲,分枝状, • 齐尼(Ziehl-Neelsen)抗酸染色阳性
培养
• 特点
– 专性需氧 – 生长缓慢 – 营养要求高,常用罗氏培养基(lowenstein-jensen)
• 生长现象
病灶局限 引起局部TB、开放性TB(反应剧 烈,干酪性坏死、空洞)
肺外感染
• 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内、外播散,如脑、 肾、肠、腹腔
• 大多与结核分枝杆菌L型有关
三、免疫性
机体抗结核免疫特点: 传染、免疫、超敏反应共存
免疫机制
• 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 属于感染免疫(infection immunity),又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Mycobacterium)
• 一类细长弯曲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命 名
麻风分枝杆菌(M.leprae)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俗称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引起人类结核病 • 致病菌主要为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牛分
3.结果:
(1)感染小的于早期5mm为阴性
4.意义:
(2)老年人
(3)严重的结核患者或正患其他 传染病(如麻疹)
(4)获得性细胞免疫低下,如肿 瘤,艾滋病等用过免疫抑制剂。
5.应用:
(1)选择卡介苗接种的对象及测定免疫效果 (2)用于婴幼儿结核病的诊断参考 (3)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4)用于结核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枝杆菌(M. bovis) • 世界上1/3人感染,70%在亚洲 •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
形态与染色
• 细长略带弯曲,分枝状, • 齐尼(Ziehl-Neelsen)抗酸染色阳性
培养
• 特点
– 专性需氧 – 生长缓慢 – 营养要求高,常用罗氏培养基(lowenstein-jensen)
• 生长现象
病灶局限 引起局部TB、开放性TB(反应剧 烈,干酪性坏死、空洞)
肺外感染
• 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内、外播散,如脑、 肾、肠、腹腔
• 大多与结核分枝杆菌L型有关
三、免疫性
机体抗结核免疫特点: 传染、免疫、超敏反应共存
免疫机制
• 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 属于感染免疫(infection immunity),又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Mycobacterium)
• 一类细长弯曲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命 名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分枝杆菌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分枝杆菌](https://img.taocdn.com/s3/m/aa306d55e53a580217fcfe07.png)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一、破伤风梭菌
(C.tetani)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 – 菌体细长呈杆状,G+杆菌。 – 特殊染色见芽胞正圆,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 槌状 – 有周鞭毛、无荚膜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第12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概述
•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 厌氧芽胞梭菌属 主要引起外源性创伤感染 – 无芽胞厌氧菌 引起内源性感染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 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微生物学检查法
•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防治原则
• 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 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白百破(DPT)三联疫苗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分型
(3)外毒素:12种。 ①α-毒素:卵磷脂酶。 ②κ-毒素:胶原酶。 ③γ-毒素:DNA酶。 ④ μ-毒素:透明质酸酶。
• 分为5个血清型
• 对人致病的:A型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致病性
• 外毒素
• 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A型引起。 (3)坏死性肠炎:C型引起。
↓
↓
一、破伤风梭菌
(C.tetani)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 – 菌体细长呈杆状,G+杆菌。 – 特殊染色见芽胞正圆,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 槌状 – 有周鞭毛、无荚膜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第12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概述
•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 厌氧芽胞梭菌属 主要引起外源性创伤感染 – 无芽胞厌氧菌 引起内源性感染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 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微生物学检查法
•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防治原则
• 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 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白百破(DPT)三联疫苗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分型
(3)外毒素:12种。 ①α-毒素:卵磷脂酶。 ②κ-毒素:胶原酶。 ③γ-毒素:DNA酶。 ④ μ-毒素:透明质酸酶。
• 分为5个血清型
• 对人致病的:A型
厌氧性细菌第14章白喉棒状杆菌第15章 分枝杆菌
致病性
• 外毒素
• 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A型引起。 (3)坏死性肠炎:C型引起。
↓
↓
棒状杆菌课件
![棒状杆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bcaca03c1ec5da51e270a8.png)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药物预防:如注射青霉素或口服红霉素
治疗
–白喉抗毒素---皮肤试验、早期使用 –抗生素
其它棒状杆菌
类白喉杆菌 大多不产生外毒素 很少有异染颗粒 大多正常寄生于人体,为条件致病菌
抵抗力
对湿热抵抗力弱,58℃,10min;煮沸1min死亡 抗寒冷和干燥 5%石炭酸中1min、3%来沙尔中10min死亡 对消毒剂、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对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对磺胺、卡纳、庆大不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白喉外毒素: 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 才能产生外毒素。
白喉杆菌的溶原性转换
Fe2+ 0.14μg/ml :适合产生毒素 Fe2+ 0.5μg/ml : 抑制毒素产生 渗透压,氨基酸浓度,PH等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机制
A-B型,A有酶活性,B有结合功能 毒素进入细胞,使EF-2(肽链延长因子)
失去转位活性,细胞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死 亡,产生病变。
Neisser或Albert染色法, 可出现异染颗粒(核糖 核酸和多磷酸盐),在 鉴定时有重要意义
Albert染色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
Loeffler(吕氏)血清斜面(含有凝固血清)上生长 迅速,异染颗粒明显。
分离培养:鉴别选择培养基(含0.03%~0.04%亚碲 酸钾)的血平板,黑色菌落。
第十四章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概述
G+,属放线菌,含短链分枝菌酸 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 致病菌:白喉棒状杆菌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
治疗
–白喉抗毒素---皮肤试验、早期使用 –抗生素
其它棒状杆菌
类白喉杆菌 大多不产生外毒素 很少有异染颗粒 大多正常寄生于人体,为条件致病菌
抵抗力
对湿热抵抗力弱,58℃,10min;煮沸1min死亡 抗寒冷和干燥 5%石炭酸中1min、3%来沙尔中10min死亡 对消毒剂、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对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对磺胺、卡纳、庆大不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白喉外毒素: 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 才能产生外毒素。
白喉杆菌的溶原性转换
Fe2+ 0.14μg/ml :适合产生毒素 Fe2+ 0.5μg/ml : 抑制毒素产生 渗透压,氨基酸浓度,PH等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机制
A-B型,A有酶活性,B有结合功能 毒素进入细胞,使EF-2(肽链延长因子)
失去转位活性,细胞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死 亡,产生病变。
Neisser或Albert染色法, 可出现异染颗粒(核糖 核酸和多磷酸盐),在 鉴定时有重要意义
Albert染色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
Loeffler(吕氏)血清斜面(含有凝固血清)上生长 迅速,异染颗粒明显。
分离培养:鉴别选择培养基(含0.03%~0.04%亚碲 酸钾)的血平板,黑色菌落。
第十四章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概述
G+,属放线菌,含短链分枝菌酸 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 致病菌:白喉棒状杆菌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
第14章 棒状杆菌 ppt课件
![第14章 棒状杆菌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c152d1910ef12d2af9e776.png)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染色和Albert法染色后镜检
分离培养 吕氏血清斜面
亚碲酸钾的血平板
毒力鉴定 体内法:用豚鼠作体内中和试验 体外法:Elek平板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等
Elek平板试验结果
白喉杆菌菌苔
沉淀线(阳性) 含白喉抗毒素滤纸片
Elek Test
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 白喉类毒素(百白破三联疫苗)特异性预防
免疫性 抗毒素免疫 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 机体还可通过其它方式获得免疫力:
六月以下婴儿---------母亲 成人---------------------隐性感染、疫苗 易感者------1~5岁儿童
成人—近年来也有发现!
免疫力的测定 锡克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锡克试验
原理:中和反应(测定体内有无抗白喉外毒素抗体)
异染颗粒 明显
致病性 致病物质 白喉外毒素 -棒状噬菌体带有编码外毒素的tox基因
在溶原阶段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即可产生
含有A和B二个亚单位
B 细胞受体结合区,与细胞结合 介导A亚单位释放到宿主胞质内 使辅酶Ⅰ上的腺苷二磷酸核糖与
A 延伸因子2(EF-2)结合 导致EF-2灭活,阻断了蛋白质的合成。
假膜形成 喉、气管 粘膜水肿
组织水肿
假膜脱落
假膜---大量纤维蛋白、坏 死组织、炎症细胞、细菌
呼吸道阻塞 窒息12 死亡
局部 炎症
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
常见部位: 咽喉、鼻、气管,也可其他部位
主要病变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 -----假膜形成,呼吸困难--窒息
全身 中毒 症状
毒素作用------进入血液 外周N---N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难 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软颌麻痹--吞咽困难 心肌---心肌炎(晚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分离培养 吕氏血清斜面
亚碲酸钾的血平板
毒力鉴定 体内法:用豚鼠作体内中和试验 体外法:Elek平板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等
Elek平板试验结果
白喉杆菌菌苔
沉淀线(阳性) 含白喉抗毒素滤纸片
Elek Test
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 白喉类毒素(百白破三联疫苗)特异性预防
免疫性 抗毒素免疫 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 机体还可通过其它方式获得免疫力:
六月以下婴儿---------母亲 成人---------------------隐性感染、疫苗 易感者------1~5岁儿童
成人—近年来也有发现!
免疫力的测定 锡克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锡克试验
原理:中和反应(测定体内有无抗白喉外毒素抗体)
异染颗粒 明显
致病性 致病物质 白喉外毒素 -棒状噬菌体带有编码外毒素的tox基因
在溶原阶段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即可产生
含有A和B二个亚单位
B 细胞受体结合区,与细胞结合 介导A亚单位释放到宿主胞质内 使辅酶Ⅰ上的腺苷二磷酸核糖与
A 延伸因子2(EF-2)结合 导致EF-2灭活,阻断了蛋白质的合成。
假膜形成 喉、气管 粘膜水肿
组织水肿
假膜脱落
假膜---大量纤维蛋白、坏 死组织、炎症细胞、细菌
呼吸道阻塞 窒息12 死亡
局部 炎症
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
常见部位: 咽喉、鼻、气管,也可其他部位
主要病变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 -----假膜形成,呼吸困难--窒息
全身 中毒 症状
毒素作用------进入血液 外周N---N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难 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软颌麻痹--吞咽困难 心肌---心肌炎(晚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第14章 分枝杆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第14章 分枝杆菌](https://img.taocdn.com/s3/m/146aa2cf02d276a200292ead.png)
三、微生物学检验
(二)标本采集 • 据感染部位的不同采集不同的标本 • 疑肺结核:收集清晨第一口痰,清洁干燥的容器内送检 • 疑泌尿系结核:清晨一次全部尿量或24小时尿沉淀10~
15ml送检,必要时作无菌导尿送检(诊断泌尿道结核通 常需3~5份标本) • 采集脓液应直接从溃疡处取脓汁或分泌物,深部脓肿用无 菌注射器抽取送检 • 其他:无菌抽取脑脊液、胸水、腹水及关节液等盛无菌 试管送检。脑脊液标本静置后,表面可有细薄凝块,取 凝块作涂片或接种培养
• WHO已把结核病与AIDS、疟疾一起 列为人类的最主要杀手
二、临床意义
(一) 所致疾病 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等多途径
感染机体,引起多种脏器的结核病,其中以肺结 核为多见 (二)免疫性
有菌免疫或称传染性免疫 细胞免疫 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临床意义
(三) 变异 • 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形态、菌落、生长温度、毒
生化反应--烦琐、费时( 4~8 周),影响因素多
• 结核分枝杆菌不发酵糖类 • 能产生触酶 • 人型MTB能合成烟酸,还原硝酸盐,耐受
噻吩-2-羧酸酰肼,而牛型MTB则不能 • 人型和牛型的毒株中性红试验均阳性,无
毒株则为阴性,并失去索状生长现象
噬菌体鉴定法(PhaB)
• Wilson 等于1997年建立的快速检测新技术 • 原理:是分枝杆菌噬菌体D29能感染活的分
二、临床意义
• 迄今为止已发现NTM有150余种,其中约 1/3与人类疾病有关。 条件致病菌 毒力低于结核分枝杆菌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可以在人体某些部位定植
• 结核病和NTM感染的治疗不同
为何要关注NTM?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水、土壤和气溶胶, 可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 近年来,因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医疗用 水等灭菌不合格、使用不规范造成患者手术 切口、注射部位NTM感染暴发事件。
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https://img.taocdn.com/s3/m/9cc2f47c312b3169a451a43d.png)
第十四章
棒状杆菌属
概
述
棒状杆菌属是一群革兰染色阳性杆菌,菌体形态
特征是在其一端或两端常呈棒状膨大,故名,归属
放线菌科。
分类:
白喉棒状杆菌(C.diphtheriae) 假白喉棒状杆菌(C.pseudodiphtheriticum) 干燥棒状杆菌(C.xerosis) 化脓棒状杆菌(C.pyogenes)
-- 2~3张涂片→G染色、异染颗粒染色
镜检——初报“直接涂片检出形似白喉杆 菌”——早期诊断 --用无菌棉拭子浸以动物血清,采集标本, 37℃10h,涂片染色镜检——提高阳性率
•分离培养:
吕氏血清斜面:
37℃、8~12h →→涂片染色镜检 --检出率要比直接涂片高,有助于快速诊断
亚碲酸钾BAP:
•液体培养基:
生长较好,但菌型不同其生长特点也不相 同
•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果糖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乳糖、甘露糖,一般不分解蔗糖,吲哚 (-)、硝酸盐还原(+)、触酶(+)、氧化酶
(-)、明胶液化(-)尿素(-)
重型能分解淀粉、糖原、糊精,迟缓分解蔗糖
•抵抗力:
对干燥、寒冷和日光抵抗力较其他无芽胞细 菌强,在干燥的假膜中可生存3个月
对湿热和消毒剂敏感,5%石炭酸、1:1000
升汞1min,100℃1min、60℃10min均可
灭菌
对青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对磺胺不敏感
三、微生物学检验
分离出白喉杆菌,并证明其毒力
标本采集:
分泌物 ; 取双份; 如不能及时检验,标本浸于无菌生理盐水或15% 甘油生理盐水保存
检验程 序
溃疡棒状杆菌(C.ulcerans)
棒状杆菌属
概
述
棒状杆菌属是一群革兰染色阳性杆菌,菌体形态
特征是在其一端或两端常呈棒状膨大,故名,归属
放线菌科。
分类:
白喉棒状杆菌(C.diphtheriae) 假白喉棒状杆菌(C.pseudodiphtheriticum) 干燥棒状杆菌(C.xerosis) 化脓棒状杆菌(C.pyogenes)
-- 2~3张涂片→G染色、异染颗粒染色
镜检——初报“直接涂片检出形似白喉杆 菌”——早期诊断 --用无菌棉拭子浸以动物血清,采集标本, 37℃10h,涂片染色镜检——提高阳性率
•分离培养:
吕氏血清斜面:
37℃、8~12h →→涂片染色镜检 --检出率要比直接涂片高,有助于快速诊断
亚碲酸钾BAP:
•液体培养基:
生长较好,但菌型不同其生长特点也不相 同
•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果糖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乳糖、甘露糖,一般不分解蔗糖,吲哚 (-)、硝酸盐还原(+)、触酶(+)、氧化酶
(-)、明胶液化(-)尿素(-)
重型能分解淀粉、糖原、糊精,迟缓分解蔗糖
•抵抗力:
对干燥、寒冷和日光抵抗力较其他无芽胞细 菌强,在干燥的假膜中可生存3个月
对湿热和消毒剂敏感,5%石炭酸、1:1000
升汞1min,100℃1min、60℃10min均可
灭菌
对青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对磺胺不敏感
三、微生物学检验
分离出白喉杆菌,并证明其毒力
标本采集:
分泌物 ; 取双份; 如不能及时检验,标本浸于无菌生理盐水或15% 甘油生理盐水保存
检验程 序
溃疡棒状杆菌(C.ulcerans)
第14章棒状杆菌
![第14章棒状杆菌](https://img.taocdn.com/s3/m/9c02721284868762cbaed513.png)
2
2.共同特点
①G+杆菌,呈棒状 ②有异染颗粒,白喉杆菌最明显 ③亚碲酸钾培养基(KT)→黑色菌落 ④无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⑤致病性棒状杆菌能产生毒力强的外
毒素
2020/6/19
3
白喉棒状杆菌
(C.diphtheriae)
是引起白喉的病原菌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多见 于小孩
2020/6/19
a beaded amear of C. diphtheriae showing metachromatic granules
2020/6/19
6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 吕氏培养基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
2020/6/19
7
(二)抵抗力
1.对热和一般化学消毒剂较弱 (如温度100℃1′,1%石炭酸1′) 2 .对某些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Elek平板法:
2020/6/19
18
2020/6/19
19
五、防治原则
(一)特异性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 接种类毒素(白、百、破三联疫苗)免疫 力可维持3-5年 对象:5岁↓的儿童,若为5岁↑,先做锡 克试验,阳性者均应进行人工自动免疫
2.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接种对象:接触了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 注意点:要做皮试:阳性者---脱敏注射
6个月以内的小孩对白喉不易感 6个月--5岁对白喉最易感 2.病后可获得相当牢固的免疫力
主要为体液免疫 调查人群对白喉是否有免疫力, 可用锡克氏试验
2020/6/19
16
锡克试验(Schick test)
原理:用已知的白喉外毒素,检测机体中有无相应抗 体的皮肤试验
方法:将0.1 ml白喉外毒素注入受试者前臂皮内 观察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免疫性
毒素与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锡克试验(Schick test) 根据外毒素与 抗毒素中和的原理,以少量外毒素测定体 内有无抗毒素存在的试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涂片镜检 异染颗粒 分离培养 毒力试验 (1)体内法 豚鼠体内中和试验 (2)体外法 平板毒力法(Elerk试验)双相琼脂扩散法
迟发性变态反应 ↓ 结核结节+干酪样 坏死,病灶扩大、 溶解播散
和结 变核 态杆 反菌 应引 起 的 免 疫 反 应
和结 变核 态杆 反菌 应引 起 的 免 疫 反 应
干酪样坏死
(二)所致疾病
结核 肺内感染 肺外感染 传播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受损皮肤 最常见:肺结核
肺外感染
结 核 菌 素 试 验
方法:5U皮内注射
48-72小时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红肿硬结直径
<0.5cm
:阴性
无感染、早期、细胞免疫低下或缺陷
0.5-1.5cm:阳性,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1.5cm:强阳性,可能有活动性结核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 集菌 提高检测阳性率 染色镜检 抗酸染色 培养法 罗氏培养基 动物试验 豚鼠 细菌核酸检测
四、防治原则
预防接种 BCG
对结核患者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
治疗 以合理的化疗为主,以传统 的休息和营养为辅。 * 治疗原则:对活动性肺结核必 须坚持早期、联合、规则、足量、 全程的用药原则。
麻风分枝杆菌(M.leprae)
目前全世界约有病例1000万以上,主要分布 在东南亚地区。我国目前病例不足7万。
4、变异
形态、菌落和毒力变异
5、抵抗力
不强,对冷和干燥有一定抵抗力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侵袭物质 毒性糖脂和神经氨酸酶、K抗原 外毒素—白喉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白喉 假膜脱落窒息--白喉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心肌受累--白喉晚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方式: 气溶胶、污染物品或食品
3、抗原构造 O、H抗原 4、抵抗力
抵抗力强,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酶类、毒素、菌毛和微荚膜 2、所致疾病 军团病 流感样型 轻型 肺炎型 重病型 肺外感染 3、免疫性 细胞免疫为主
第四节 百日咳鲍特菌(B.pertussis)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1)G-小杆菌,两极着色较深 (2)无芽胞、鞭毛,有荚膜 (3)液体培养基中短链状排列
四、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 注射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抗毒素 应用抗生素
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
一、生物学形状 1、形态染色 (1)革兰阴性杆菌、常规染色不易着色, 常用姬姆萨、镀银染色 (2)无芽胞、荚膜,有鞭毛 (3)菌体呈多型性
2、培养特性
(1)需氧菌,营养要求苛刻 (2)初次分离需L-半胱氨酸 (3)常用培养基:BCYE、 F-G培养基
(3)硫酸脑苷脂: 结合中性红,抑制吞噬细胞杀伤 (4)蜡质D :糖脂和分枝菌酸复合物 激发迟发性变态反应 2、蛋白质 OT:旧结核菌素 PPD:纯蛋白衍化物 3、多糖 荚膜成分
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Ⅳ)
结核杆菌
初次
巨噬细胞吞噬→TC转化为致敏LC
再次接触结核杆菌
CD4T细胞 ↓ 细胞因子
免疫反应 ↓ 吞噬、杀灭细菌 病灶局限
第五节 流感嗜血杆菌(H.influenzae)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 (1)G-小杆菌,呈多型性 (2)无芽胞、鞭毛,无动力 (3)有菌毛,芽胞
2、培养特性
(1)需氧或兼性厌氧 (2)培养较难,需新鲜血液 (3)巧克力培养基 圆形透明、灰白色、 光滑湿润小菌落
(4)具有卫星现象
当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 菌共同培养时,由于金黄色 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的Ⅴ因 子,并弥散到培养基中 , 可促进流感杆菌生长,故在 金葡菌周围生长的菌落较大, 越远越小。
(四)抵抗力
耐干燥;耐酸碱;对紫外线、湿热、酒精敏感
长期用药易出现耐药性
(五)变异性
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药性
Much颗粒:L型 BCG:卡介苗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
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
基中,经13年230代而获得的减毒株,广泛 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防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脂质:占胞壁干重的60%,与其染色性、抵 抗力及致病性密切相关。 (1)索状因子(cord factor):为6,6-双 分枝菌酸藻糖,是分枝菌酸与海藻糖结合的 一种糖脂。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 引起慢性肉芽肿 (2)磷脂:单核、类上皮细胞增生,结核结节
小 结
分型:人型、牛型及非洲型 发现者:柯赫 1882.3.24
干酪样坏死
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全球结核死亡数相当每小时摔一架 747客机 发布时间05-3-4 14:58:47 全球每年仍有三百万人死于结核, 结核病至今仍是全球年轻人最重要 的死因。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1.G+杆菌,不易着色,菌体细长或略带弯曲 2.抗酸染色:菌体染成红色 3.荧光染料金胺“O”染色:菌体发金黄色荧光 4.镜下菌体常堆积成团、成束,排列无序 5.多数菌体含有异染颗粒 6.无特殊结构
途径: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呼吸道、密切接触 临床表现:结核样型,占60%--70% 瘤型 占20%--30%
界线类
未定类
兼有两型特点
前期病变,多向结核样型转化
麻风反应:慢性病程因某种刺激而突然恶化
潜伏期:一般6个月至5年,长者可达20年
致 病 性
足麻风病
瘤 型 麻 风 病
治疗前后的麻风病人
防治原则
1、形态染色 (1)G+细长微弯的杆菌 一端或两端粗大 (2)排列不规则, 如散乱堆放的柴堆样 (3)胞质内有异染颗粒
2、培养特性
1、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 2、血平板 灰白色、光滑型菌落,狭窄溶血环 3、吕氏血清斜面 灰白色、有光泽的菌苔或菌落, 异染颗粒明显。 4、亚碲酸钾血琼脂 黑色菌落 中性、中间性、轻型 5、液体培养基 均匀混浊(重型除外)
细胞免疫:溃疡浅易愈合;细菌不扩散(有利) 迟发型超敏反应:溃疡、坏死迅速形成(不利)
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 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有超敏 反应的一种试验。
OT:旧结核菌素 PPD:纯蛋白衍化物
PPD-C BCG-PPD
应用: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的测定 婴幼儿结核病诊断的参考 测定细胞免疫功能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是一类细长或略弯曲、有时呈分枝状或丝状的 杆菌 主要特点:细胞壁脂质含量高,主要是 分枝菌酸。 不易着色,有抗酸性 无芽胞、鞭毛,不产生外毒素、内毒素、 侵袭性酶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特殊,生长缓慢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M.tuberculosis)
特异的预防
尚无有效的疫苗
早期发现、早治疗 目前多采用二、三种药联合治疗
氨苯砜(dapsone,DDS)
第二节 白喉棒状杆菌(C.diphtheriae)
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革兰阳性、菌体一端膨大呈棒状杆菌 本属系菌种类繁多 主要致病菌 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免疫力低下患者 常见于脑、肾、骨、 关节、生殖系统 少数形成全身粟粒性
结核或播散性结核
(三)免疫与超敏反应的关系
细胞免疫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
郭霍现象:初次将有毒力的结核分枝杆 菌接种于豚鼠皮下10~14天后,出现溃 疡、坏死,淋巴结肿大;再次皮下注射, 则局部发生的坏死和溃疡很快愈合,细 菌不扩散。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1)细长略带弯曲,抗酸染色呈红色,成 束状或成团排列 (2)无特殊结构 (3)麻风细胞:有麻风杆菌存在的细胞 2、动物接种 犰狳
生 物 学 性状
形态染色
细长略带弯曲,抗酸染色呈红色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人类是麻风杆菌惟一宿主,也是惟一传染源。
抗酸染色:可见大量红染杆菌
(二)培养特性
1、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最适pH6.5~6.8 2、生长缓慢,18~24h分裂一代 3、罗氏培养基(L-J):2~4周,菜花样菌落 4、液体培养基: 生长较快,1~2周形成菌膜 加入乳化剂:均匀分散生长; 有毒株呈索状生长
(三)生化反应
不发酵糖类 触酶阳性,耐热核酸酶大多阴性 人型 烟酸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烟酰胺酶试验
2、培养特性 (1)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 (2)常用培养基 鲍-金(B-G)培养基 3、变异性 光滑型(Ⅰ相菌) 粗糙型(Ⅳ相菌) 4、抗原结构与抵抗力 新分离菌:Ⅰ相菌-O抗原和K抗原 抵抗力较弱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毒素 百日咳毒素(PT) 丝状血细胞凝集素(FHA) 腺嘌呤环酶凝素(ACT) 气管细胞毒素(TCT) 皮肤坏死毒素(DNT) 2、所致疾病 百日咳 病程分三期 卡它期 1~2周 痉挛期 1~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