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

痛觉的感受器为游离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腹膜脏层和壁层、粘膜下层等处,任何外界的或体内的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K+、H+、组胺、缓激肽、5-HT、Ach和P物质等内源性致痛因子。这类游离神经末梢对缓激肽等化学刺激特别敏感,称之为化学性感受器(chemoceptor)。

传导痛觉冲动的纤维属于最细的Aδ和C纤维,并认为Aδ纤维传导刺痛,而C纤维则传导灼痛。但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的Aδ纤维和C纤维仅传导伤害性刺激,它们也传导触、压、温、冷等感觉信息。而痛觉也并非仅由细纤维(Aδ或C纤维)传导,也可由达到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构型的粗纤维(Aα纤维)传导。

二)疼痛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导途径

痛觉传导通路比较复杂,至今仍不很清楚。一般认为,与痛觉的传导有关的脊髓上行通路有:

1.躯干、四肢的痛觉通路

1)新脊-丘束

2)旧脊-丘束或脊-网-丘束

3)脊-颈束

4)后索-内侧丘系

5)脊髓固有束

2.头面部的痛觉通路

头面部痛觉主要由三叉神经传入纤维传导

3.内脏痛觉通路

大部分腹、盆部器官的内脏痛主要由交感神经传导,从膀胱颈、前列腺、尿道、子宫来的痛觉冲动是经过副交感神经(盆神经)传到脊髓的,在脊髓后角(有人认为在Rexed V层)换元,其轴突可在同侧或对侧脊髓前外侧索上升,伴行于脊髓丘脑束上行达丘脑VPM

(三)疼痛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脊髓是痛觉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伤害性刺激的信号由细纤维传入脊髓后角,在那里加工后,一部分作用于前角运动细胞,引起局部的防御性反射如屈肌反射等,而另一部分则再继续向上传递。

(四)疼痛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

1.脑干

脑干网状结构是多种感觉传入冲动汇集处,非伤害性信号和伤害性信号可相互影响,或是加强或是抑制,以进行各种传入信号的综合处理。中脑中央灰质和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 RVM)都是脑干的重要痛觉调制结构,它们是旁中央上行系统的组成部分,接受来自脊髓前外侧索的部分痛觉传入。2.丘脑

丘脑是各种感觉信息(除嗅觉外)进入大脑皮质形成主观感觉以前的最重要的整合中枢。丘脑接受来自脊髓、脑干的纤维投射,经过丘脑的中继投射到大脑皮质。主要包括腹侧核群、髓板内核群以及丘脑后区。

3.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

在疼痛时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与边缘系统的功能有关。尾核是基底神经节中最大的一个核团,刺激尾核能产生镇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对尾核刺激强度的加大,痛阈也随之升高,停止刺激,镇痛作用可持续几分钟之久。临床上电刺激尾核常常可以满意地缓解癌症病人的顽痛。

4.大脑皮质

这是多种感觉信号进入意识领域形成感觉的重要部位。在临床上观察到,大脑皮质受损伤时有暂时的感觉丧失,以后痛觉很快恢复,但对疼痛精确分辨的能力则恢复得很慢,也很差。直接刺激大脑皮质并不唤起痛觉,而刺激丘外系的纤维和核团才可产生疼痛。因此大脑皮质的机能似在于对痛觉的分辨而不是痛觉的感受。

(五)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

1.概述

70年代中有人提出了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endogenous pain modulating system)的概念,也有人称为内源性镇痛系统。目前所认为的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一般是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为核心,联结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通过下行抑制通路对脊髓背角的痛觉初级传入活动进行调节。

2.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是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中一个上行与下行通路中的重要结构。它在痛觉调制中的重要性在于凡是由激活更高级中枢所产生的镇痛效应,都被证明是通过它才起作用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吗啡镇痛、针刺镇痛、电刺激间脑和边缘系统中一些与镇痛有关的核团(尾核、下丘脑、隔区、伏隔核等)产生的镇痛效应,都可被注入微量阿片受体拮抗纳洛酮于PAG而部分阻断。电刺激PAG或注射吗啡于PAG之所以镇痛,是由于激活了下行抑制系统的结果。

3.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及下行抑制系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PAG的下行抑制需经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RVM,沿着背外侧索DLF下行到脊髓后角,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对下级中枢的神经元有张力性控制作用。从RVM下行的通路主要包括中缝脊髓系统、中缝旁脊髓系统(外侧网状旁巨细胞核(Rpgl);Rpg腹侧的网状巨细胞核的α部分)

总之,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有关下行抑制作用的深入研究,是近年来在痛觉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成就。在汇集脑的高级部位的各种传出活动对脊髓痛觉信号的传导起调制影响时,PAG和RVM起着最后驿站或共同通路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PAG和RVM只有下行性的影响作用。大量实验证明这些结构有不少上行的投射支配中脑及前脑结构,它们的上行性作用在痛觉调制过程中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痛觉学说

多年来,对痛觉原理的认识主要有三种学说。

(一)特异学说(二)型式学说(三)闸门控制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