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中译本的流传与比较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歌德谈话录》的辑录者艾克曼因与晚年的歌德的特殊关系,编辑出版了《歌德谈话录》一书而蜚声世界。该书的中文翻译及其在中国的广为流传,得益于朱光潜先生的开山之功。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朱先生的个人偏好,他更多选译了歌德关于文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实际上该书的内容相当丰富,堪称一部百科全书。近年来,《歌德谈话录》一书在我国已有多个译本,其中尤以朱光潜、杨武能、洪天富三位大家的中译本影响较大。本文通过比对德文原文,尝试将上述三个译本的特色、风格及疏漏之处进行梳理。

关键词:《歌德谈话录》翻译译者

1832年3月22日,年届八十三岁的歌德因偶染风寒,已处于弥留之际。他把目光瞥向窗户,对儿媳喊道:把那边的窗户也打开,让更多的光进来。这是诗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并从此关上了他的人生之门。

西谚有语: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定会给你留下一扇窗。如今,人们了解研究伟大而复杂的歌德尤其是晚年的歌德,除了他的作品与著作外,他忠实的追随者艾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就成了留给歌德研究者的那扇窗。

艾克曼(1792―1854),德国19世纪著名诗人、散文家,出生于纽伦堡与汉堡之间的农村,其父是奔走城乡的货郎,其母为家庭妇女。由于家境贫寒,十四岁时还不会看书写字,后经人资助才学了一些德文、拉丁文和音乐。曾一度在当地的法院做一些文字抄写与记录工作维持生活。当他对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便把歌德作为崇拜追求的偶像,并努力按照歌德的风格和手法创作诗歌。1821年,他的第一本诗集正式出版,他托人把诗集和他本人的简历一起送给歌德,以期得到歌德的接见与青睐。谁料歌德只是简单礼貌地回了一封感谢信。艾克曼并没有因此气馁,他毅然中断了哥廷根大学的学业,来到汉诺威附近,集中精力撰写他的《论诗,特别以歌德为证》,虽然这部论著几乎没有什么创见,多数观点和论据均来自歌德的思想与著作。1823年5月,他把刚刚脱稿的论著寄给了歌德,想请歌德写一封推荐信把这本书介绍给出版商。他的执着与真诚终于打动了歌德。1823年夏天,当艾克曼来到魏玛时,歌德不仅接见了他,而且建议他留在魏玛,并在他身边工作。

从1823年6月到1832年3月这九年里,他几乎一直在歌德身边。最初,经歌德介绍,他当上了魏玛大公爵的家庭教师和大公爵夫人的图书管理员。他经常到歌德家去,就各种问题求教于歌德并与歌德讨论交谈。有心的艾克曼把这种讨论交谈俨然看成是课堂,他不仅认真听,而且尽可能记在脑子里,然后细心地记录整理起来。1826年和1830年,艾克曼曾先后两次向歌德提出要出版他辑录的《歌德谈话录》的请求,均被歌德婉言拒绝。但他整理编排歌德谈话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止。后来,歌德出于对他的信任,曾立下遗嘱,委托艾克曼编辑整理他的遗著。1836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四年后,《歌德谈话录》得以正式出版,而且很快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读与好评。艾克曼因追慕歌德进而辑录《歌德谈话录》,蜚声德外、为德语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遗憾的是他自己的诗歌与文论却少人问津。

《歌德谈话录》采用对话语录体记述,与中国古代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和古希腊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相似;辑录者又以日记的形式,用朴实、轻松、明快、清新的笔调,真实地记录了歌德晚年(74岁至83岁)对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建筑、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科学、文化等在当时几乎是所有知识领域的问题的言论与看法,德文原书约四十万字,话题涵盖古今德外与人生百态,堪称一部百科全书。但其中尤以歌德的文学观、艺术观、美学观为主要内容。

德文原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载的是1823年至1827年的谈话;第二部分是1828年至1832年的谈话。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合为一卷,于1836年出版于莱比锡。该书出版后,由于特别受欢迎,艾克曼又根据自己和歌德好友瑞士学者梭勒的笔记,编成了第三部分,并

编于1848年出版。

由于谈话多是面对艾克曼的,因此全书洋溢着一个长者对一个青年的循循善诱与谆谆教诲;由于话题是随机的,又不仅仅是为发表而谈,因此既是心灵间的真诚交流,也是歌德思想观点的自然流露;由于是日记体,一些连续话题、系统思想与重要观点,或散见于前前后后,或前后各有侧重,或因语境不同抑或思想有了发展变化而前后矛盾,或为即兴偶发和一闪即过的思想火花;由于歌德的大智大爱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造诣,由于艾克曼的深刻理解和忠实记录,通篇的语调口气都是那样随意、亲切、诚恳与和蔼。因此,世界上的多数学者都将此书看作是研究歌德思想观点的绝对可靠且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难得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歌德谈话录》中的许多话题,直指人性与真理,关涉宇宙和人生。有些思想观点,如对世界和全球的宏观视野,由歌德首次提出的世界文学的观念,后来被马克思直接写入《共产党宣言》;他提出的开凿巴拿马运河的预言不久之后就已成为现实;他对进化论思想的早期思考,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最初思考等思想,虽然形成于一百六十多年前,但直到今天仍不乏借鉴指导意义。

有学者研究,到2002年为止,《歌德谈话录》的中文翻译已有三种译本。分别是1937年周学普先生的译本、1978年朱光潜先生的译本和2001年吴象婴先生等人的译本。但据笔者初步检索,以2002年为截止时段,即便是在中国内地,正式公开出版的《歌德谈话录》中文译本亦不仅仅是上述三个。笔者注意到,由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洪天富先生翻译并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歌德谈话录》已于2002年正式刊行,该书标明是全译本,但却并非全译本。除此之外,还有2000年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译者王君梅主译的译本。

此后,《歌德谈话录》的翻译出版大有此起彼伏之势。到2004年,先后就有顾士渊先生等翻译并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译者王颖波翻译并由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两个译本问世。而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武能先生翻译的《歌德谈话录》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而后又相继于2006年和2008年,分别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和四川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据此,仅在中国内地,《歌德谈话录》的译本至少就有八个之多。这八个译本中,影响最大、流传较广且比较通行的当属朱光潜译本,杨武能、洪天富等人的译本当紧随其后。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研究大师,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也是第一个在中国系统介绍西方美学的开拓者。他熟练掌握英、法、德几种语言,几十年来,翻译了三百多万字的经典作品。他对黑格尔一百多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这些都是朱光潜成功翻译《歌德谈话录》的优势,也是其他译者很难同时具备的条件。

朱光潜先生的译本之所以广为流传,至今还稳居通行本的地位,有其时间上的先发优势,但也有其他重要原因。首先,朱先生的翻译是地道的学术研究翻译,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确是把翻译《歌德谈话录》当作一种美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他本人在美学、文学上的造诣,他对歌德的美学、文学观点的理解程度和表述准确度当在众人之上。第二,朱译本是选译本,选译的内容不及原书的一半。其取舍标准极严。对凡属于应酬、游览和个人恋爱之类的家常琐事,以及对译者来说不甚了然的有关颜色学、植物变型、地质、气象之类的自然科学的争论等内容都一概舍去不译。而侧重选译了有关哲学、美学、文学理论、文艺创作等方面的内容。第三,朱译本添加的注释较有特色,有助于中国读者加深理解歌德的思想观点。第四,在目录的排列中,朱光潜对每节谈话内容拟定一个提要,这无疑增加了译者的工作量和难度,但却方便了读者。当然,该译本不可能不带有朱光潜本人和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比如在选取标准和注释解说上等等。

二十多年后,吴象婴先生、洪天富先生先后推出了两个全译本。由于是全译本,译本的内容就不再受译者个人的偏好和选择所影响,所以这两个译本客观上弥补了朱译本的只重美学、文学的不足,还原了《歌德谈话录》的全貌。比如依实照译了歌德倡导开凿巴拿马运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