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谖客孟尝君
教学目标
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4. 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知识。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二、历史散文简介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
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
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三、《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叫《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得33 篇,定名《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包括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
中山12 国策。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
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
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
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
“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四、背景介绍
(一)战国养士之风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出现了“士”这一最活跃的阶层。由于天下大乱,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王和贵族等领主势力受到削弱,他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拥护者和谋画者,于是王侯将相争相养士,蔚然成风。所养之士又称门客、宾客、门人、食客等。
“士”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定阶层,构成成分极为复杂,有策士、侠士、隐士等。他们中的佼佼者,或逞舌辩游说诸侯,出谋划策;或凭才智托身权要,排忧解难;或恃武力横行天下,除暴安良。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了比较特殊的作用。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载这些士的各种活动。
(二)“四公子”简介在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都各养士数千,号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齐国人,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养士数千人,担任齐相,是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死后灭族。相关故
事: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百年孟尝店,千里客来投”等。
平原君:赵国人,赵胜,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门客三千。其侄继位为赵孝成王。其位代传,直至赵国灭亡。相关故事:毛遂自荐
春申君:楚国人,黄歇(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以黄为姓)。为楚相20 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封于吴,号春申君。相关故事:上海别称申城及黄浦江之得名,松江春申村。
信陵君:魏国人,魏无忌,魏安嫠王异母弟。孟尝君让于相位,
魏王
封以信陵之地,故号信陵君。相关故事:窃符救赵。
(三)“士”的分类及其地位
1、武士(国家的武装力量、侠士、力士)
2、文士(道德型、智慧型、隐士)
“士”的重要地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士
贵耳,王者
不贵”;“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争士手段:官、爵、禄、奖、养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五、课文分析
(一)串讲
(二)人物形象分析: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共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
1、孟尝君:是轻财好施、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形象。当冯谖一而
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冯谖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非常的宽容大度。孟尝君说:“食之,比门下之客。(按照门下有吃鱼资格的客人对待)”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按照出门有资格乘车的食客对待)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派人供应冯谖老母饮食、用度),无使乏(缺乏)。当他得知冯谖能为他到自己的封地收债时,他又非常谦恭礼让,对未及时发现冯谖是个贤才,并未及时重用冯谖表示歉意——请而见之,谢曰(请冯谖来相见,道歉说):“文倦于事(我被事务搞得精疲力竭),愦于忧(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而懧(懦)愚,沈(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加之我平庸无能,整天沉溺国家大事之中,以致得罪了您)
当冯谖收债为其已市义而归之时,孟尝君虽然不高兴——孟尝君不说(“悦”),曰:“诺,先生休矣!” 但仍不失君子风度,并未因损失巨大财富而暴跳如雷,既然事已至此,他也只好作罢。一个宽怀大度、极富涵养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2、冯谖: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形象。冯谖虽因“贫乏不能自存”,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但他并不自卑自贱,只满足于下等门客的待遇,而是恃才自信,
恃才自信——表现于三次弹铗而歌,感叹自己所受待遇不公。冯谖在享受到了最上等的生活待遇之后,开始回报孟尝君的知遇之恩。
知恩图报——表现于主动在文告上署名要为孟尝君到薛邑收债,正式开始了辅佐孟尝君的政治活动。
深谋远虑——表现在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冯谖向孟尝君献上了“凿三窟”之计:
第一“窟”就是焚券市义;第二“窟”就是谋复相位。他游说梁
王,为孟尝君提高了声望,使得齐
国“君臣恐惧”,齐王不得不重新聘请孟尝君为相。
第三“窟”就是立庙于薛。宗庙在封建社会是国家政权的标志。
冯谖帮助孟尝君在薛邑立了宗庙,这就意味着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