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残阳——唐与吐蕃的先后沉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国残阳——唐与吐蕃的先后沉寂

一、西域唐军的绝响

自670年开始,唐、蕃两国便在安西四镇进行了反复的争夺,这块战略要地数次易手。不过自从692年唐军趁吐蕃内乱夺回四镇之后,此处便一直由唐所控,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一起共存至790年。其实在692年之前的几十年中,吐蕃的军事实力始终占据明显上风,只是因为内部不和,一些外围部落叛离,这才丢失了安西四镇。四年之后,方历内讧的吐蕃又在素罗汗山前大破唐军,阵斩大唐十万劲卒,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唐朝在河陇地区本已无法支撑。幸好在两年之后,吐蕃国中爆发了大规模的内乱,数度大破唐军的名将钦陵被杀,吐蕃国内政局摇撼,军心动荡,一时无力发动大的攻势,才给了唐朝喘息之机。等到国主弃都松渐渐掌控住权力,国内局势渐趋平稳时,却又恰好赶上唐玄宗改革兵制,唐朝边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而此时的吐蕃已经失去了钦陵这样的天才统帅,又因内乱而元气大伤,对唐朝的战略优势已不明显,因此一直未能夺回四镇。

751年,大唐惨败于阿拉伯帝国之手,镇国的七万安西精兵全军覆没,元气大伤。四年之后,唐帝国又遭遇了安史之乱,从此一蹶不振。伴随着唐朝的衰败,吐蕃趁从763年开始大举伐唐,唐军在河陇战场上节节败退,西域与唐朝中枢的联系很快就被切断,唐朝重要的经济命脉丝绸之路从此罢废。此时弱小的唐朝对西域根本无力应援,只好任其自生自灭,不过四镇军民历经多年的胡、汉融合,早已将西域当成自己的故乡,不愿远迁中原,大多选择了继续坚守于此,因此直至789年,驻守在安西四镇、北庭,以及伊、西二州的唐军还控制着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

用宏观的视角来看,其实在781年蕃军攻陷要隘沙州之后,唐朝在西域的残存势力就已变成了吐蕃人的囊中之物,然而西域唐军在退路被切断之后,竟然还能坚持近三十年,委实相当难能可贵,其表现与那些举措拙劣,被吐蕃人打得抱头鼠窜,甚至望风而逃的各支唐军可谓大相径庭,堪称是昏黑中的一抹亮色。当然,已被大食打残的西域唐军竟能得保四镇不失,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实力如何强大,而是因为在这数十年中,吐蕃人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抵挡、防御大食之上,剩余不多的兵力也将军事重心放在东进夺占唐朝的河陇地区之上,始终没有全力进攻安西四镇。据出土的《敦煌文书》中的《河西节度使判集》记载,在765年前后,河西唐军由于无法抵挡吐蕃偏师的进攻,曾遣使前往四镇“索救援河西兵马一万人”,显然此时西域的形势要比河陇地区好得多。

当然,西域唐军之所以能够苦苦支撑下去,最根本原因还是得到了回纥人的庇护。在大唐于西域式微之后,回纥汗国逐渐强大起来,取代了唐朝之前的地位,与大食和吐蕃在西域鼎足而三,大食控制着葱岭以西;吐蕃西据伊吾,东占河陇;回纥则占据了金山以东的漠北草原,左右了北庭地区的局面。在交通为吐蕃人阻断之后,安西地区一度与中原音信断绝,仅凭自身又无力抵挡吐蕃的军事压力,只好投靠了回纥人(“北庭、安西,既假道于回纥朝奏,因附庸焉”——《旧唐书》卷208)。而由在诸史料中,安西地区与唐廷重新进行通信的最早记录载于768年不难推知,北庭和安西附庸于回纥当在768年以前,之后的物资获取和与中原的通信往来则都借助回纥人把持的通道,后人称其为“回纥道”。此时吐蕃主力正与大食对峙,又以偏师进攻大唐的甘陕地区,无力再同时与强国回纥爆发大战,这才没有遣偏师将西域的唐军剪灭。

然而好景不长,葛逻禄、白服突厥以及北庭附近的沙陀部落原本均臣服于回纥,但由于回纥人对其“多渔撷”(《新唐书》卷234),这些部族不堪盘剥,最终均转投于吐蕃,西域的力量均衡因之被打破,局势立时大变。重拾优势的吐蕃与倒戈的诸部联军,于789年大举进攻北庭,回纥出动重兵救援唐军,却被打得大败亏输,被迫撤回漠北。在失去回纥人的庇护之后,仅凭西域唐军自身,根本无法抵挡吐蕃的攻势,到792年时,安西和北庭二都护府已相继被蕃军攻陷,吐蕃将天山

北麓与河西地区连成一片,掌控了大半个西域,之后又东取河陇诸州,南夺剑南、西川,疆域又一次陡然暴增,与大唐之间的分界线也由西域、河陇两地东移至今甘陕一带。

安西四镇彻底沦失的意义十分深远,影响直至今日,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自己的著作《草原帝国》中便曾说道:“公元792年,吐蕃人攻克了帝国在塔里木盆地的最后一个据点,汉人的军队在清以前的近八百年里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本来属于中国的中亚细亚,将要被伊斯兰教国家所统治。”唐帝国在西域的军事失败令之前隋炀帝在西域奠定的良好基础变得荡然无存。在此后的数百年里,中原王朝再也未能涉足西域。

二、大唐的守护神——吐蕃

即使是在唐朝军事、经济都最为强盛的天宝年间,大唐的精兵仍然十分稀缺,大多数部队都羸弱无能,以致于在小小的南诏面前都接连三次惨败,死伤近二十万众。其实此时的唐帝国只有西北、东北两地的边军战斗力尚可,但也只是比其它地区的唐军强些而已。手握东北边军的安禄山算是唐朝内部的一代名将,以骁勇善战著称,麾下的部队也是唐军中的翘楚,可在面对未成气候的契丹人时,却仍然频频战败,胜少负多。西北边军的战斗力要更强一些,但其中最强大的安西精兵仍然远非伊斯兰战士的对手,以致于安西都护府七万精兵在751年尽没于怛逻斯。此战之后,唐朝再不敢,也无力与大食交手,只是在西域东部一小块地域中与吐蕃人进行小规模的争夺,西域大部皆为吐蕃和大食所瓜分,汉朝和隋朝时代打通并开发的丝绸之路在大唐手中丢失,中国西向的贸易权从此易手,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损失大到不可估量……在唐玄宗改革兵制之后,唐帝国一度在西域改变了屡战屡败的气象,747至750年间甚至还令吐蕃落于下风,可在镇国的安西唐军元气大伤之后,大唐又不可避免地重新陷入了衰颓之态。

唐帝国以优势兵力攻大食虚弱之时,却仍在怛逻斯城外全军覆没,这让所有人都看清了唐军的战斗力还差大食远甚,而就在751当年,唐帝国又先后在东北和南诏大败亏输,折兵无算。接踵而至的军事失败令唐帝国的威信丧失殆尽,周边各藩国在发现大唐已经是一艘快沉的船后,对其十分轻慢鄙视,纷纷脱离唐朝的羁縻统治,一些甚至还投靠了吐蕃、大食、回纥等唐朝的敌人,就连远在大洋之外的小国日本都态度大变,不仅大规模减少了与唐朝的官方往来,态度也由从前的恭谨急遽转为冷淡。短短数年间,唐帝国在之前百余年中趁诸邻国内乱而夺占来的领土丢失大半,所创立的羁縻统治体系也崩塌殆尽。

尽管前往怛逻斯的七万唐军基本覆没,但安西四镇中还留戍了数千部队,唐廷在战后可能也给这里补充了一些兵员,753年时,新上任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还对臣服于吐蕃的大勃律发起了主动进攻,“大破之,受降而还”,之后又攻破了西域小国播仙,这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有所恢复。当然,此次安西唐军残部只是击破了弱小的大勃律军和播仙军,却并未与大食、吐蕃这样的强国交手,做战规模也不大,因此就断言唐军的战斗力已然恢复如前,甚至在吐蕃军面前亦已占据绝对优势,都无疑是十分武断地。事实上,我们仅凭常识就能明白,刚刚补充的新丁们定然不能与之前折损的那数万百战精锐相提并论,在西疆的核心主力丧失大半之后,唐朝在西域定然已经落入了绝对下风,彻底丢失西域只是时间问题,局部的两场小胜也根本不能扭转整体的颓势。在747至751几年中,安西唐军一度咄咄逼人,连仅仅是希望保持中立的石国都要残忍屠灭,可谓睚眦必报,行事作风极其强硬狠辣。可一直到755年,唐帝国都并未对阵前投敌的葛逻禄部做出任何惩罚性打击,这也足以看出此时安西唐军的力量已然大不如前。

七万镇国的安西精兵的丧亡对唐帝国构成了致命的打击,大唐此后非但再也无力进行西疆争夺,就连对国内的藩镇都失去了威慑,安史之乱于755年接踵爆发,便与此败大有关联。当年趁西突厥内乱夺占西域以后,唐朝君臣原本志得意满,准备长期纵控此地,俯瞰中东,甚至进一步向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