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历史一课一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7.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每课一练 新人教

高中历史 7.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每课一练 新人教

训练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苏联国旗降下已经20多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7.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人教版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人教版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解析:选A20世纪5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弊端日益暴露,因此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与苏联改革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斯大林的逝世显然不是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解析:选C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却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故C项正确;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显然是没有利用自然环境因素、盲目种植,故B项错误;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

3.有学者称赫鲁晓夫为“蛮干家”,所谓“蛮干”是指他()A.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B.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权C.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D.彻底废除了“斯大林模式”解析:选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赫鲁晓夫没有,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这符合国情,不是“蛮干”,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实际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因此被称为“蛮干家”,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只是对斯大林模式部分改革没有彻底废除,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有学者撰文称:这场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这场改革的领导者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建立了“斯大林模式”,农业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与题意相反,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针对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其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时期,其改革对所有制和经济体制进行了突破,失误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D项错误。

2.与1951年至1955年相比,苏联1961年至1965年的粮食年平均产量增长近50%,肉类的年平均产量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增加70%以上。

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A.赫鲁晓夫改革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C.美苏关系缓和D.“斯大林模式”的活力,正处在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改革重点在发展农业方面,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

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

这一措施( )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得以一跃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建立了联合公司,减少管理层次,但仍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个两相脱节的形态:高度垄断的中央计划经济领导体制架构下,国有经济管理仍然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相对独立的企业经济核算、运用物质刺激调动企业积极性等带有市场经济因素的方式。

这种“政治经济结构”()A.反映了苏联废除指令性计划的意图B.体现了苏联由市场来决定产品的价格C.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D.有利于缓解传统体制遗留的社会矛盾的中央计划经济领导体制架构下”,显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故A、B、C三项错误;同时,“带有市场经济因素的方式”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缓解了由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比较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

3.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①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低。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之后,试图改革。

2.内容(1)农业①对农产品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②1.背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2.内容(1)企业管理方面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③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21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21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

该示意图反映出()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答案D2.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

这一措施A.变更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主动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供应模式答案B3.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经济举措是()A.复原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C.20世纪50年头苏联推广玉米种植D.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答案C4.1958年,苏共中心通过决议要求对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集体农庄。

至1959年底,在苏联全国原有的近8 000个拖拉机站中只剩下了34个,同时,从7月1日起又取消了集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统一选购的方法。

这一措施()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C.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D.肯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答案D5.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胜利’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宏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验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敬重。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肯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安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苏联的军事力气答案B6.苏联某领导人在他任期内,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

苏联由此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地位,逐步变更了美苏军事力气的对比。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收购制。

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这些做法()A.意在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严重脱离苏联社会现实需要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农庄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

2.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正在()A.促进农业市场化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D.加快工业建设,C项正确;A项在斯大林体制下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

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A.未改变农业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有的社会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并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故选B项。

4.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

”这主要是指勃列日涅夫改革()A.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坚持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D.坚持原有体制并有所新发展“斯大林模式”下进行了一些改革,他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方面。

在他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特别是与美国相对抗的军事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因此,D项符合题意。

5.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

【名师辅导材料】2020版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名师辅导材料】2020版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答案】 B2.斯大林模式虽然使苏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它的弊端也很突出。

揭开对斯大林模式改革序幕的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普京【答案】 A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答案】 C4.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

”此观点得出是基于( )A.摆脱了斯大林体系的束缚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C.“发达社会主义”的建成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答案】 B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B.重点在农业方面C.实施了“加速发展战略”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答案】 A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答案】 C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高中历史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

答案 C2.赫鲁晓夫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C.赫鲁晓夫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虽然他的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在实践上却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冲击,这一举措影响深远。

答案 D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答案 B4.“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

”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在以上四个人的改革中,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加餐拔高练|课后加餐练|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做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体制松散B.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不高C.农产品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解析:选C 赫鲁晓夫上台前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时期,农业生产管理体制较松散,故A项排除;当时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不高,故B项排除;斯大林体制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过低,不是过高,故C项符合题意;斯大林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故D项排除。

2.“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的“他”()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护者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解析:选C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最终被迫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导弹。

赫鲁晓夫开苏联改革的先河,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不是一直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护者,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故B 项错误;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的应是指勃列日涅夫在工业方面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故D项错误;由于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故C项正确。

3.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

这得益于赫鲁晓夫改革( )A.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D.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解析:选C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实行下放企业管理权,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促使企业和工人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涉及个人副业问题,而材料强调赫鲁晓夫改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排除A项;B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堂知识演练赫鲁晓夫上台后,扛起了改革的大旗。

回答1~4题。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不包括()A.苏联农业生产落后,粮食短缺B.赫鲁晓夫政治地位稳固C.苏联农民生产热情高涨D.苏联已经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答案】 C2.下列措施中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是()①开垦荒地②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可使用排除法。

因为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把含④的选项排除即可。

【答案】 A3.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C.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解析】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了农民的愿望,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D4.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A.改革以失败告终,毫无建树B.改革试图突破旧的模式,做了许多探索C.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成效明显D.改革在农业方面成效明显,工业方面无所作为【答案】 B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作了一些调整。

回答5~8题。

5.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④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C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重视发展军事工业的领导人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 C7.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C.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D.改革给苏联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随堂 Word版含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随堂 Word版含

姓名,年级:时间: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一、选择题1.下图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苏联( C )A.调整农业政策以保证重工业生产B.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C.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推广种植玉米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粮食短缺,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C项正确。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 C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解析]通过“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适度向地方放权,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

3.(2019·湖北武昌区高一调研)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实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A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解析] 勃列日涅夫在农业领域内实行“小组包工奖励制”,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生产,效益好的小组可以获得物质奖励,相反,则要受到惩罚。

高中历史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每课一练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 B.个人作风急躁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 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3.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是A.改变了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B.重点在农业方面的措施C.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4.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A.改革以失败告终,毫无建树B.改革试图突破旧的模式,做了许多探索C.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成效明显D.改革在农业方面成效明显,工业方面无所作为5.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A.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B.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D.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6.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④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取得成功的共同因素是A.个人作风粗暴 B.改革方针过于保守C.缺乏一贯的方针和思路 D.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旧体制8.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不包括A.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B.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C.社会动荡,危机重重 D.苏联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9.苏联一系列改革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B.领导人个人对改革的进行影响明显C.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不够 D.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10.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A.农业体制不合理 B.农业税太高C.耕作太粗放 D.农民素质低二、非选择题1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并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最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咼解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初期和二战时期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和弊端。

在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C、D三项都是A的影响,故选A。

答案:A 2.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主要原因是()A・违背自然规律 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解析: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

答案:A3・以下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年份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19538 250 19548 560 195510 370 195612 500积极性 ③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 体制被废除B.①②③C.①③D.①④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953—1956年期间粮食产量的确 持续增长,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措施有减 少农业稅、鼓励垦荒、种植玉米等措施,故②③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 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而不是废除了 “斯大林模式”,故④错误。

据 此正确答案为B 项。

答案:B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B ・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①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②削减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 A.②③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D.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解析:“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导致农业出现危机,符合“蛮干”的形象,故选B项。

答案: B2.(2019·厦门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解析:材料强调“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而揭露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属于“‘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继承的一面,未涉及是否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在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继承,与材料“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改革的具体方面,农业还是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9·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长率停滞和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

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B.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解析: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的是戈尔巴乔夫,故A项错误;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期因为美苏争霸,同时并未根本触动斯大林体制,导致失败,故B项正确;此时并未发生大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集中在工业改革,故D项错误。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习: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习: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夫和农业人口占80%,生产力主要还靠人力,农夫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邓小平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农村形势立刻改观。

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情愿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

材料表明A.“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D.苏联变更单一的公有制【答案】A2.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访美时谈到:“我们知道就力气和影响来说,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

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两国之间确定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即使可能不同意也不得不跟着我们。

”这反映了当时A.两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更B.美苏此时力气对比相对平衡C.苏联打算联手美国制约中国D.美苏两国停止争霸关系缓和【答案】B3.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

据此可推知,苏联A.重工业的增长过快B.国产粮食用于工业C.经济结构持续恶化D.农夫生产主动性低【答案】C4.20世纪70—80年头,苏联每年的新技术独创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而一项新技术从探讨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年。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苏联忽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B.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C.苏联安排经济体制的严峻制约D.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答案】C5.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安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安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在这一相识的基础上,苏联政府A.严格执行斯大林模式B.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C.激励发展私有制经济D.强化行政干预经济的实力【答案】B6.1933年,苏联起先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肯定数量的农产品。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9: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9: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2.1955年至1960年,苏联不断扩大地方领导人、企业经理、厂长的权力;还批准各加盟共和国拥有对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基本建设、财政资金、工农业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决策权。

上述措施旨在()A.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B.解除大部分小企业的国有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3.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

这些措施体现了()A.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改革和应对计划经济体制B.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C.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得到改变D.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4.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

这一制度()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5.1962年9月,苏联某教授撰文建议,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

这一建议() A.符合当时苏联的改革精神B.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推动了新经济体制的实施D.促进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6.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联(俄)的哪位领导人执政时期(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2.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

这得益于赫鲁晓夫改革( )A.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B.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3.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A.农业改革成就显著B.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指导思想正确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4.[2019·淄博高一检测]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

这些做法( )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5.苏联某领导人在他任期内,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

苏联由此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地位,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

该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6.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7.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8.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

理由最可能是(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光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首先冲击了“苏联模式”9.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10.[2019·南昌高一检测]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劳动生产率 3.3 3.1 -3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11.某文章评论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说,“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A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 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苏联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C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D 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苏联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

材料二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

1954年3月,苏共中央做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

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3 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

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

由于大量开荒,几百万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被风沙侵蚀所毁。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8分)(2)材料二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导致了什么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6分)14.[2019·江苏常州一中江阴南菁高中联考]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摘编自《苏联真相》材料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

……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之后……——[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特征。

(5分)(4)上述有关的农业改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5分)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联(俄)的哪位领导人执政时期(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图片突出玉米的大丰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进行改革,大力推行种植玉米计划,故C项正确。

答案:C2.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

这得益于赫鲁晓夫改革( )A.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B.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下放企业管理权,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使企业和工人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B项正确。

材料中提到的是苏联工业,没有涉及个人的副业问题,A项错误。

C项属于企业管理权问题,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符合题意。

D项不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答案:B3.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A.农业改革成就显著B.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指导思想正确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是农业,但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提出“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因此农业改革成就显著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赫鲁晓夫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的时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B4.[2019·淄博高一检测]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

这些做法( )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解析: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故C项错误;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集体农庄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5.苏联某领导人在他任期内,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

苏联由此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地位,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

该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看出,当时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在军事实力上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这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及成就,故选D项。

答案:D6.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解析: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可知是意识到计划体制的弊端,故选B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其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也没有改变苏联的社会性质,故排除A、C、D。

答案:B7.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解析:勃列日涅夫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故选D项。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A、C;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排除。

答案:D8.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