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欧中亚研究 1998年第5期・国际・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
曹 志 平
【内容提要】地缘政治考虑在俄罗斯外交战略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俄国国内先后出现了三种地缘政治主张:大西洋主义、“近邻外国”优先和新欧亚主义。新欧亚主义反映了俄罗斯对国内需求和地缘政治利益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对当初全盘倾向西方的大西洋主义的反思和逆动,是在“近邻外国”优先基础上的更全面的外交战略主张。
【关键词】俄罗斯 外交 地缘政治 大西洋主义 新欧亚主义
【作者简介】曹志平,1962年生,现为华东师大法政系博士生。(上海 200062)
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外交政策几经调整演变。独立之初,俄政府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92年5月则提出实施“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外交”政策。1993年4月,俄罗斯确定了复兴俄罗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树立大国地位的外交战略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1994年俄政府提出了“三环外交战略”。1995年俄总统咨文明确提出了“全方位外交战略”,1996年1月,普里马科夫就任外长后,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战略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发展。至此,俄外交战略构想已端倪尽显。从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考虑在俄外交战略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地理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它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方针,提供理论依据”。①作为一种理论,地缘政治出现于19世纪末,其创始人是德国的拉采尔和瑞典的切伦,英国的麦金德和美国的马汉等也被公认为是早期地缘政治理论的杰出代表。本世纪30年代,“地缘政治”被德日法西斯作为扩张侵略的理论工具,一度声名狼藉。但是,以研究国际政治与地理环境关系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学本身并未销声匿迹,相反,它在战后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近10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动,“地缘政治”更是倍受青睐,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国际关系现象在国际政治与外交界成为一时之风尚。
①《辞海》,第524页。
至于俄罗斯,在其不同于又兼容于东西方文明的第三类文明即欧亚文明(或称“结合部文明”
)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的令人吃惊的地缘政治意识本能,这种地缘政治意识与其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统一,即构成了俄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俄罗斯思想”。美国学者戴维・克尔写道:“有关俄罗斯横跨欧亚的独特位置及其对俄国社会发展和对外取向的意义的认
识,已经成为俄罗斯政治文化的经久不变的因素。”
①自俄罗斯国家形成以后就贯穿于其发展历史的“西化”“与“斯拉夫化”的争论,本身就具有地理和文化鉴别的性质,本世纪20年代出现的“欧亚主义”更直接地反映了俄罗斯人的地缘政治意识和它们对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的体认。
事实上,地缘政治考虑早就渗透在俄国外交政策和军事纲领的决策过程之中。18世纪初,彼得大帝发动的历时21年的对瑞典的战争(北方战争),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出海口,向西方靠拢。而16世纪以来,特别是18、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沙皇俄国大肆向南、向东扩张,也主要是为地缘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领土安全等所驱使。对于这种扩张政策的地缘政治因素,俄国学者尼古拉・伯狄阿耶夫曾明确指出,由于俄罗斯居民的居住地缺乏天然屏障,因此“不得不经常扩张他们的边界,不让他们的敌人接近”,俄罗斯国家正是“为控制广阔土地
而斗争的产物”。
②进入20世纪后,诚如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所说:“苏联政府一向以地缘政治观念思
考其外交政策。”
③前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曾向其友人透露,他每星期总有好几次离开繁忙的办公室,回到自己的书房,面对一幅巨大的世界挂图,“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什么也不干,
只是凝神注视着这幅地图沉思……”
④他是在深入思考事关全局的地缘政治问题。由此,我们对20世纪以来的俄罗斯(前苏联)对外关系便可有一新的理解:“1905年灾难(指对日战败——引者注)之后,人们可以发现,在帝国的两端——相距约15000公里,大部分距离通过当时低效而极易遭受攻击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连结起来——同时遭到进攻的两线作战所带来的战争创伤,已经成了苏联欧亚战略继承下来的主要的地缘政治因素。如果忘记了这一基本的战略因素,人们就无法理解诸如斯大林在面临希特勒进攻时在东西方之间搞均衡的行为,无
法理解自60年代以来苏联在远东地区大规模集结陆海军的潜在动机。”
⑤70年代苏联对外扩张路线的选择表明,前苏联政府已深得地缘政治之精髓。
然而,前苏联的地缘政治思想中有两个基本特征或者说致命的弱点。首先一点就是,地缘政治考虑与其“世界革命”的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其结果是使得俄罗斯国家利益不能真正得到确认和维护。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战后持续40年的与西方的冷战和同美国的争夺。1990年,苏共国际部的伊戈尔・马拉申柯承认:“‘东方’和‘西方’这两个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至少这样一个事实:它不仅是意识形态上的竞争甚或社会政治制度之间的碰撞,而且是一种‘非意识形态化’的地缘政治的对抗。”这种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利益“混合”的对抗,使得前苏联“付出了高昂代价,人为地造成了它与世界经济的隔绝状态,其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准都下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危机不仅是其反市场特征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对地缘政
①②③④⑤米兰・霍勒:《理解亚洲:俄罗斯亚洲心脏地带的昨天和今天》,伦敦1990年版,第70页。
转引自冯绍雷等著:《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67页。转引自冯绍雷等著:《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戴维・克尔:《新欧亚主义:俄罗斯外交政策中地缘政治学的兴起》,〔英〕《欧亚研究》1995年第6期。
治作经典的帝国式解释的必然结果。”
①更为重要的另一点是,前苏联政府没有认识到国家权力本质的变化,依然固守着旧的“大国”理念和传统地缘政治学所谓“空间范围的控制”的思想。“我们对‘大国’的理解可能通常是与拥有巨大的版图、众多的人口,更为重要的是拥有军事力量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低估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国家‘力量’和‘权威’的经济因素、特别是技术潜力的重要
性。”
②而当今世界的现实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变化和世界相互依赖的加强,军事力量在“大国权力要素”中的作用已有所下降,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有关空间范围的控制的思想也随之有所变化。传统的“空间范围的控制”是对资源的控制与竞争,是为直接控制别国版图而斗争,而当代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则主要是技术、产品、市场的控制与竞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相互依赖的加强,空间控制呈现出新的、部分改变了的形式,如经济、通讯和信息控制等。这是因为文明的进步使人类获得了对新的空间范围的控制,它使得利用早期的控
制形式——其中直接的军事控制是最为传统的——在许多情况下都不可能成功。”
③这再一次从地缘政治上说明了苏联集团在国际角逐中败下阵来的原因。
二
历史上,俄罗斯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横跨欧亚大陆并雄踞其中心腹地。这一特殊地缘政治现实不仅助长了俄罗斯的大国意识和优越感——面对落后的亚洲,俄罗斯尽情展示了自己得益于欧洲的先进和强大;也在俄罗斯的国家意识中滋生出自卑和阴狠——面对更发达的欧洲,俄罗斯感受到的是轻视和对这种轻视的无奈。换句话说,独特的地缘政治现实产生了独特的俄罗斯国家意识:俄国既属于欧洲,又属于亚洲;俄国既不属于欧洲,又不属于亚洲,“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欧亚大国”。长久以来,这种根深蒂固的欧亚主义地缘观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在东西方之间摇摆的机会主义倾向,④另一方面又脂溢出强烈的扩张性和大国主义色彩。
1991年底的苏联解体,改变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同时也引起了俄罗斯国家意识的混乱。俄国地缘政治取向必须要重新抉择。
对于俄罗斯面临的新的地缘政治形势,美国著名的国际问题分析家和战略思想家兹・布热津斯基在其1997年的新著《大棋局》中有详细的描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实体,苏联解体使俄罗斯自身遭受严重的削弱和危困:资源锐减,经济滑坡,政治动荡,民族矛盾,意识形态混乱和人民对国家身份认同的危机等。昔日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俄罗斯现在却被许多人视为只不过是第三世界的一个地区性大国而已。
第二、苏东集团的崩溃,不仅使得俄国西部边界发生了改动,也使俄国地缘政治影响的范围大大缩小。失去了波罗的海三国后,俄国西部边界已退回到1600年左右的伊凡雷帝时代,
①②③④其根据在于“时而面向西方,时而面向东方,选择吸收他人文化,是俄国文化发展的特征。”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K ・普列沙科夫:《全球变革中的地缘政治学》,〔俄〕《国际事务》1994年第10期。S ・沃比茨基:《用进化论观点看改革时期的日本》,《认识日本》,莫斯科1992年版,第41页。I ・马拉申柯:《俄罗斯:地球的心脏》,〔俄〕《国际事务》199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