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心理学

创造性心理学
创造性心理学

创造性心理学的主要收获

创造性心理学作为一门选修课在我们大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塑造我们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未来创造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个性品质等复杂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创造性心理学是创造性和心理学两个部分有机结合的结果。创造性心理学其本质就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创造性的,通过心理学来发展、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创造性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其他学科可能只是在一段时间扮演着角色,而创造性心理学则是一门够你受用终生的学科,它无时无刻不

不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的创造性活动当中。可以说,创造性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将会使我们的生活焕然一新,将会使我们迸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将会使我们的心理更加的健全,而且面对同一事物,我们的看法、我们的想法也会比以前的要开阔许多,更具创造性,更具新颖性,更具合理性。

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除了智力因素之外,与创造能力关系紧密的另外5个重要的能力分别为:敏觉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和流畅力。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我们必须先从心理上做起。创造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定反映方式。

通过创造性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我感触颇深,认识到许许多多。创造性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创造性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提高自身的创造性能力的课,这门课的创设对大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创造性是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的,只是要看我们如何去对待它。有的人对此漠不关心,一辈子平平庸庸,以致创造性退化,而有些人不断的提高它、发展它,以致创造性非凡,这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创造性的差异。

创造性的培养和提高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概括为以

下几个方面: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

通过创造性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培养我的创造性,如何在生活中创造性的进行活动,如何提高我的创造性。创造性心理学就是要教会我们在如何心理层面上培养我们的创造性,如何通过创造性的培养来升华我们的心灵。

时间如流水一般,弹指间,创造性心理学这门课就要结束了,虽然这门课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创造性心理还是要永存我们的内心的,因为我们需要创造性,我们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我们的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有人来研制更先进的武器、设备等等,还需要通过他们来发展我们的技术,为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生活不相信如果,它不会让每一次的错过和过错都重新来过。让我们为发展创造性而努力吧,为祖国而奋斗终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机械-接收学习 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 B.班杜拉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 B.认知结构 C.信息加工 D.有意义言语 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认知-结构学习论 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 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 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 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 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 的过程) 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 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 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 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 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 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 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 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 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 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 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 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 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 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 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 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 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 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 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 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 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 人要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 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 的支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 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 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 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 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 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 会有所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 察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 我情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 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 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

创造力心理学论文--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生平

1、生平简介 1951 年 7 月 28 日,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出生于西班牙巴伦西亚,其名字卡拉特拉瓦是从中世纪骑士的等级传承下来的。他的父母从事农产品出口贸易,因此他对国际上的大事非常了解,这在佛朗哥( Franco )专政时期非常难得。他在巴伦西亚完成小学和中学,自 8 岁起,他还在艺术与工艺学校( Arts and Crafts School )接受正规的绘画教育。 13 岁时,他的家人充分利用最新开放的边境政策,把他以交换留学生的身份送到巴黎学习,后又来到瑞士学习。在巴伦西亚完成高中学业后,他试图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Ecole des Beaux-Arts ),但是当 1968 年 6 月到达巴黎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计划行不通。后来,他返回巴伦西亚,进入 Escuela Tecnica Superior de Arquitectura 学习,并在那里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来的研究生课程则选择城市规划。在学校期间,他与同学一起接手了独立的项目,同时还写了两本有关巴伦西亚和伊维萨岛本土建筑的书。 由于他对历史建筑中某些杰作精确的数字非常感兴趣,同时觉得在巴伦西亚的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他于 1975 年来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ETH )攻读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1979 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此期间与苏黎世的一名法律专业学生喜结连理。毕业后,他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担任助教一职,同时开始接受小型的工程委托,譬如:图书馆屋顶或者私人住宅阳台的设计等等。此外,他还开始参加各种竞赛,同时认为这是获得委托的最佳方式。 1983 年,他的第一个获奖方案便是为苏黎世 Stadelhofen 火车站而设计的,而他在该城市就设有自己的事务所。 1984 年,他为巴塞罗那奥运会设计了 Bach de Roda Bridge 大桥,也正是这座大桥的建造确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声誉。后来,他还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大桥,譬如: 1987~1992 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委托设计的阿拉米罗大桥( Alamillo Bridge )、 1990~1997 年设计的毕尔巴鄂 Campo Volantin 人行桥和 1991~1995 年设计的巴伦西亚阿拉米达大桥( Alameda Bridge )。 1989 年,他在巴黎设立了第二个事务所,而当时他正在着手里昂机场车站( Lyon Airport Station )的设计。 1991 年,他又在巴伦西亚设立了第三个事务所方便参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群——巴伦西亚艺术科学城( C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的竞标。自八十年代末至九时年代中期,他设计的其他大型公共项目包括:多伦多 BCE Place 购物中心( 1987~1992 年)、里斯本 Oriente 火车站( 1993~1998 年)以及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Cathedral of St. John the Divine )的获奖设计方案,但是该项目最后未变成现实。 1985 年,他的艺术作品首次在苏黎世一家画廊展出,当时展出了 9 件雕塑作品。后来,他举办了两场个人展: 1992 年在伦敦皇家建筑师协会( RIBA )的回顾展和 1993 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结构与表现”展,使他的国际声誉更上一个台阶。截至现在,他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不胜枚举,包括:伦敦结构工程师协会( ISE )金奖、多伦多城市规划奖、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授予“全球明日精英”( Global Leader for Tomorrow )等等。此外,他目前共获得 12 个荣誉博士学位的头衔。 2、卓越贡献 由于卡拉特拉瓦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还有就是人体的动态结构分析。 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

浅谈创造性思维(转)

儿童思维能力 思维看上去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儿童的学习生活,还是其长大成人后的工作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儿童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方面:创造性 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一独立性、二分散性、三是新颖性。思维训练小贴士是:一,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二,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系统性 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系统思维,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非常理智,而且统筹能力及预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系统思维能力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专家介绍,在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应训练孩子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深刻性 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一是鼓励孩子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二是鼓励孩子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每当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其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假象所迷惑。” 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专家建议:“孩子要熟练掌握适宜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不要一味图进度快、难度高。在课堂上,要争取超前思维,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要限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灵活性 “灵活性”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即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是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即能否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 三是概括和迁移能力,是否愿意和善于运用规律,能否触类旁通;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 陈国强 (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山东257091)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方面条件或因素的影响如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木质特征,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剂,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动力,联想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探索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条件 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也可理解为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就其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而言,它与各种思维形式存在着种种交叉关系,很难说哪些思维形式是它的具体的纯粹的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最木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即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又符合思维发展和运行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过程具有整合性和统一性。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联想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自接动力,而灵感则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契机。 一、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想象是人脑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所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建出新形象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因此,它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而这种新颖、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作为创造性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自然也就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各种发明创造的源泉。 作为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想象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想象的起因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就是有目的、按照一定计划自觉进行的想象;无意想象就是无目的、随便的想象,类似于遐想。尽管无意想象是随便的想象,然而许多发现、发明,往往产生于无意想象之中。从想象对创造的作用来看,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通过语言、声音、符号、图像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但它木身不具有创造性,只是创造性的前提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在周围社会环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与变化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3.调查法:询问法,社会心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档案研究法: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 4.物理痕迹研究法: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 5.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和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可以独立的参加社会活动。个体由自由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6.再社会化问题:个体从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适应的过程。 7.社会角色: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决定的,人们证实根据社会角色对个体抱有相应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由于现实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由此产生的内心矛盾冲突,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做角色冲突。 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构成角色网络 8.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9.自我: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主观心理经验和主观意识,也叫自我意识 10.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社会动机:也称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他是人类特有的,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12.需要和需求: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大脑中的反应,缺少的东西是需求,有生理和社会方面,需求是客观的,需要是主观的,是需求的一种主观映像 13.内部动机: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本身能使人感到满足,活动本身就是自己的奖赏与报酬,无需外部奖赏 外部动机: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的,是由和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14.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的动机不能得到满足,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态度。 15.侵犯: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6.利他:利他行为,是为了使他人活动利益与方便,不求回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17.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外物现象的整体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8.社会知觉:具有社会意义的知觉,社会意义离不开人,又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专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19.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对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摘要:面对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诸如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流畅性、抑制性、独特性、深刻性等。 关键词:创新怀疑思维思考联想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大致了解这些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思维形式: 一、怀疑 怀疑是人类优秀的思维品质。任何新的理论的诞生,都有一个怀疑的过程。盲从和因循守旧永远不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二、寻找怀疑的根据 只怀疑而不去寻找怀疑的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幼芽就枯萎了。为了使怀疑这棵幼芽生长、开花、结果,就必须寻找怀疑的根据。寻找怀疑的根据,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学说、理论,建立新的学说、理论;寻不到根据,也可加深对自己已有理论的理解、认识。伽利略、戴维、莫顿、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寻找出怀疑的根据。怀疑和寻找怀疑的根据,是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的表现。 三、逆向思维 就是背逆常人思维的方向去思考。这表现了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人们歌颂小草,说它不用灌溉,不用施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绵薄之力打扮春天”。而我们则批判小草,说它与庄稼争水分,争肥料,造成庄稼减产,应该“除恶务尽”。这样思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是正确的。逆向思维,应仔细斟酌是否符合实际,否则逆向思维的结果便是错误的。因此,在运用逆向思维时,必须深入了解所否定的理论、学说是否具片面性或是否错误。如果怀疑、否定不符合社会实践的理论或学说,则必然产生错误。 四、多角度、多侧面思维 这种思维也包括逆思维。它的思维模式是:在寻找答案时不是只沿一个方向去思索。一道几何题的证明,往往不只一种方法,可以用几何法,也可用代数法和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角色冲突的缓解方法:1角色规范化(对角色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2角色和并法(2个相矛盾的角色合二为一,发展为一个具有新观念的新角色)3角色层次法(将角色按重要程度排列,首先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角色) 规定性角色:角色扮演着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开放性角色:个人可以根据对自己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功利性角色: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表现性角色:不计报酬,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 自我过程:1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出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决定一个人的目标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社会比较,将自己和他人相比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自我估价,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和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己)2自我增强(个人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个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和提升)3自我表现(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加强、维持和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1生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躯体性别体形样貌等生理物质的意识)2社会自我(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社会阶级阶层的意识,微观上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尊敬程度等的意识)3心理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社会认知1特征(选择性、防御性、互动性、认知的完形特性)2图式(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3范围(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言语表情;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认知偏差1晕轮效应(光环作用),人们依据某人的特征得到印象后还据此推论此人在其他方面的特征;2投射效应(相似假定作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来推论他人,如果没有其他准确的信息,人们就很可能用这种假定结论代表实际的认知结果3刻板效应(类化原则),人们常常依据籍贯民族肤色职业等将人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人形成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以此作为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依据。4积极偏见,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表达消极否定的估价,即放宽对待人的尺度。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社会态度1特性(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2构成要素(认知成分,对客体的知识、意象、概念等;情感成分,对客体所持有的情绪体验—喜欢不喜欢厌恶等;行动成分,对客体的反应倾向,做出行为之前的准备状态)3测评(量表法、问卷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法) 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服从行为并非出自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认同是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趋于一致。内化时个体完全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了,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偏见原因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2社会化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消除1消除刻板映像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全面深入了解…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人际关系心理学基础(1亲和需求2人际关系的报酬3摆脱寂寞)人际吸引的原则(1互惠原则2得失原则3联结原则)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思维,竟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举个例子,曹冲称象。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何发挥创造性思维呢?思维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思维主体的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所需条件大致有四个: 1.社会实践。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源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案,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学科的创立,都是由社会实践本身提出的要求。这种客观的要求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同思维主体的需要相结合,便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力量。 2.原型启发。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原型,就是与创造性思维主体所设想的事物相似,并能够引起联想的东西。通过原型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就是原型启发。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能够作原型启发的事物,因为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而非“无中生有”。 3.积累知识。积累和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知识的丰富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发展思维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问题意识是头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头脑总经常想问题,才能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才会乐于勤思苦想,排除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的验证阶段。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社交测量法: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自我概念:即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社会比较: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印象形成。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上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心理学家将这种从一种已知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即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 投射作用: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印象管理: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即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内因: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能力、努力程度等个人所具有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