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幸福感的映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幸福感的营造

教师心理讲座主题材料摘录:

我们该如何来营造幸福感呢?笔者,想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作为一个集体,单位领导该如何为成员营造幸福感

这里需要我们用马斯洛的5个需要层次理论来做指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 H.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

生理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包括:①社交欲。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得到互爱等;②归属感。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的一员,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希望有熟识的友人能倾吐心里话、说说意见,甚至发发牢骚。而爱不单是指两性间的爱,而是广义的,体现在互相信任、深深理解和相互给予上,包括给予和接受爱。社交的需要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与自尊有关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对独立、知识、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如此划分: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声望为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助感。基于这种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别人重视,借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长的机会、有出头的可能。显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

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富士康6月1日加薪30%,各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来源于《新华网》)

“据介绍,从2010年6月1日起,富士康集团对企业作业员、线长、组长薪资进行调整,员工整体薪资水平提升30%以上。”“富士康集团表示,此次加薪主要是基于物价、生活费用上涨及结合集团整体经营状况而作出的决定。富士康重视员工生活,希望员工在减少加班的情形下也能增加收入并拥有足够的休闲时间。”对于富士康的十二连跳,这种措施是否凑效?富士康员工目前最缺少什么需要,加了工资就能补偿需要吗?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希望员工在减少加班的情形下也能增加收入并拥有足够的休闲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性化管理,让员工更多地享受到了社交需要,当然也体现了一个单位的人文关怀。但员工的归属感,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活动载体或者环境营造,来加强领导与员工、同事之间的心灵沟通。

前两年,天津的幸福感调查: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群幸福指数要明显高于高收入人群。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群幸福指数高呢?大概是因为他们完全能够支付日常的花销;工作强度不很大,

压力不很大;拥有更多的时间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和朋友在一起感受友情。偶尔的时候可以选择举家外出度假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类人的生活状态比较和谐、幸福。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生活的人们的幸福指数也远低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此看来,人们拥有的钱的多少与幸福是不成正比的—即一个人的钱越多并不等于他越幸福。

杜宁是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弗兰克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经济学、伦理学和公共政策学教授,他们各自的著作《多少算够》和《奢侈病》是严肃的学术文集, 讨论人类消费行为对幸福、快乐的影响。

杜宁和弗兰克首先说明, 快乐和富裕紧密相连, 但金钱不是幸福快乐的唯一因素。金钱会促进幸福, 不过只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随后,这个过程不是停滞不前,就是逆转了。这是因为,金钱能够保证原始目标的实现。原始目标是遗传基因的一部分,心理学上把它叫做优先遗传的需要。它也是生存的需要,按先后次序是:空气,养育, 水, 食物, 性欲。当金钱不足以负担最基本的衣食住行, 我们会感到很痛苦。一旦跨进富裕的门槛后,金钱所能带来的幸福增量就变得越来越小, 快乐与否和收入就没有关系了, 进一步的财富积累对提高快乐程度不再有任何意义。消费对于幸福的作用也如同金钱。我们老是觉得物质和金钱不够、不够、老不够, 为了满足欲望, 就要不停地像宠物豚鼠那样在“快乐水车”上踏下去。欲望追着薪水, 水涨船高。开上最新款的BMW 没几天,就想换成Aston Martin。然而快乐感就在原地打转, 并没有增加。比如今天的西方人, 手里可以任意使用的钱是20 世纪50 年代的4 倍以上, 但他们普遍认为没有50 年代的人快乐, 陷入了“我们的生活越好、消费力越强, 心态越差”的怪圈。由于手里的金钱没有带来快乐, 便错误地认为, 我们需要更多的金钱, 于是自觉地延长工作时间, 在办公室里没白没黑地干活, 以赚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汽车、更多的奢侈品。这样当然就给社会和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赚钱欲望极大地压榨了闲暇的时间, 没有时间和亲友相聚, 没有时间运动、旅行、睡觉、修身养性; 而更多的钱让我们更多地消费, 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又加深了不快乐感, 抱怨生活太乏味无聊、不幸福。

回到我们眼前的教育来看,我们现在的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中班主任教师,他们有多少时间是属于自己?早晨,学生还没起床,班主任就要去;晚上,等学生就寝了,自己才回家。一天到晚,他们没有了自己自由的活动时间,没有了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社会交往需要、爱与归属需要,更是难以感受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们,是否可以拿出更加人性化的措施来,使教职工感受到温暖与轻松、快乐?

“曾是妈妈心中飞翔的小鸟,

曾是爸爸心里开放的小花。

拾一把稻穗,

喂给了叽叽叫的小鸡。

割一篮青草,

乐的可爱的小羊咩咩叫。

采一束野花,

装扮美丽的家。

啊,快乐幸福的生活,

就这么简单。”

这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写的,他们简单单纯,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有的只是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这里面就有着人生五需要中的较高层次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价值的需要。在满足了温饱的今天,物质生活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了。小孩如此,大人更是如此。君不见,某一次节日,我们单位主管领导站在上班进门的地方祝大家节日快乐,让员工倍感温暖,甚至感动地和朋友们诉说;另一个单位主管领导送了一条句式工整的寄托着美好祝福的话给了他们员工,他们骄傲地铭记。这是一种什么需要?当然也是一种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因为他们得到了肯定,得到了关爱。

二、作为个体,该如何创造幸福感

作家兼心理咨询师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叫《提醒幸福》。她曾在地震灾区北川为学生们上这一课的时候,说过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原来,她一直感受不到幸福。直到有一天她看到某报纸组织的一次最具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