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版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b574e8284ac850ad0242be.png)
§2.1城市空间结构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学会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2、掌握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判断城市功能区并且解释理由4、掌握中心地理论的内容二、核心问题:1、城市区位分析2、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掌握功能区的特点,依据功能区的特点,学会判断功能区2)依据影响功能区布局的因素,判断功能区并解释其成因3)分析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4)根据功能区的分布,判断城市形态及其影响因素3、中心地理论三、重难点分析(一)重点:1、城市区位分析2、中心地理论(二)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四、课时安排:4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集宁这个较大城市,那么什么是城市呢?城市有什么特点呢?(二)讲授新课一、城市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产业,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的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密集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比较高(高效性);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动态性)(与乡村相比)(承转)提问:我国的大城市大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城市的分布(布局、选址)受那些因素的影响?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影响事物布局在这里的影响因素)思考1:地理事物有哪些,可以分为几大类?(承转)区位因素就是影响某一事物布局(分布)在这里的因素2、城市区位分析1)自然地理区位:①地理位置:②气候----人的分布---城市(中低纬度地区,沿海200km范围内居住60%以上的人口)③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便于农耕,有利于发展交通,便于联系;节省建筑投资,最适宜人居住高原:低纬地区,城市建在高原面上,例如巴西高原—凉爽中高纬地区,城市建在河谷地区,例如太原建在汾河谷地,青藏高原的城市—河谷地区④河流:提供水;防御功能;水运;河谷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耕两河交汇处---重庆(嘉陵江)、宜宾(岷江)、攀枝花(雅龚江)、武汉(汉水)通航段的起点和终点(长江宜宾---上海),注意:河流的起点,一般无城市过河点:伦敦;赣州河流入海口:上海河流的曲流处,河心岛,建城市,河流起到防御功能2)人文区位①资源---开采资源,吸引人迁移,建立城市,目前存在转型的问题②交通---交通枢纽、交通干线两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af51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c.png)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GIS软件,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如土地利用比例、建筑密度等。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等。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设想: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问题。
-设想: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城市中心往往是商业区?”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4.结合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识。
2.教学内容:分享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教学过程: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进行补充和提问。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进行地图阅读和分析练习。
教学过程:提供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图,如平面图、立体图、遥感影像图等,让学生阅读并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进行指导,提高其地图阅读能力。
2.学会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
-掌握不同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如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城市规划等。
-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3.提高地图阅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布规律。
-学会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图,如平面图、立体图、遥感影像图等。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491485f8c75fbfc77db2c4.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课标解读】一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即让学生能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些功能区分布的特点。
二是会解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以及城市的发展变化。
【学情分析】清丰县的学生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他们所熟悉的只有县城。
对县城也只有感性认识,但现阶段的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城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前调研,通过读图、视频资料、案例分析,理解城市功能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2. 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学法指导】调查研究法、学案导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设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
【教学过程】(一)、[畅游清丰 视频导入]播放清丰旅游宣传片,通过观看视频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都调动起来。
师:通过视频我们从整体上了解清丰的历史,文化,经济,城市建设等人文地理概况以及城区未来的规划状况,下面让我们再进一步走近清丰,研究一下它的城市内部空畅游清丰 视频导入合作学习 深入探究知识在现 构建网络小试牛刀当堂检测间结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acdee8763231126fdb1147.png)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地域形状的构成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2.熟习城市地域功用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剖析各功用区的构成、开展进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剖析历史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行政要素等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愈加深上天看法城市地域功用分区的普通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状;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状的构成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拟剖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布置】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寓居、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集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状,而且在每个城市外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征的外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2.1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状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外形。
2.城市形状的构成与它所处的天文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构成集中开展的城市形状——平原地域;分分开展的城市形状——山区或丘陵地域〔由于城市用地比拟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国的华盛顿昌等。
成都城市形状图兰州城市形状图重庆城市形状图二、城市土地应用和功用分区1.城市土地应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用分区〔1〕构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应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应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反的,这就会招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应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构成了不同的功用区构成功用区。
(图2.2)〔2〕功用分区的特点①功用区之间无明白的界限②某一种功用区以某种土地应用方式为主,能够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教学设计_教案_3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教学设计_教案_3](https://img.taocdn.com/s3/m/c2506e90195f312b3169a596.png)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城市外部轮廓,能说出该城市的城市形态。
2.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3.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分散式-组团式--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二、讨论:工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1、保护环境,降低成本;运输需求,接近交通干线2、商业中心:高级住宅;工业区;混合土地利用带;低级住宅区: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2、影响因素:3、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4、城市的合理规划:P24"活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的发展而形成,也是随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使功能区之间既联系又不干扰,从而保证城市的协调发展:四、三种模式1、共同点:①都以商业区为中心;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2、影响因素: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早期土地利用方式(欧美城市中心布局差异)其他: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3、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导学P23剖析5.)集中→分散(组团)分散→集中→分散(卫星城)分异明显→组团扩大→联片集中→卫星城五、地域文化对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影响①概念: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word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4c70e067ec102de2bd89e0.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word教学设计第一节: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都市土地利用的要紧类型2、明白得都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和特点教学重点:都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区教学难点:集聚效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3′):先展现几张都市的图片。
(过渡)都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都市里。
从都市个体来看,每个都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状,而且在每个都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都市内部空间结构。
二、自主学习(12′)阅读课本P18第1、2及P19第1段,完成填空:(一)、都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都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________、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_________等。
2.都市功能区(1)形成:(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阅读课本P19-20内容,完成填空:(2)常见功能区住宅区:都市中最为____的土地利用方式。
随着住宅区的分化,显现了_______住宅区和_____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_________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呈___________分布。
工业区:由都市内部工业相互_____而形成的,要紧分布在靠近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
3、完成P19页的读图摸索(课堂预设)自主学习的内容都较为简单,学生差不多都能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那个地点学生会比较不确定的确实是读图摸索中的功能区命名之一—科教文化区,那个学生会不明白如何命名。
需注意引导。
三、小组讨论(8′)1、讨论三大功能区的区别,完成表格。
(3分)都市地域功能分区形状特点位置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课堂预设)在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中,学生先简单核对自主学习的答案,之后重点讨论三大功能区的区别,这也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人教版必修二《2.1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两篇
![人教版必修二《2.1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3f6e4e581b6bd97e19ea18.png)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1.根据城市外部轮廓,能说出该城市的城市形态。
2.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3.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几幅不同外部轮廓的城市(如:成都、兰州、重庆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什么是城市形态。
并让他们能说出有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学生答)(教师总结)回答的很不错。
因为每个城市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
那大家想想有哪几种城市形态?(学生答)团块状、条带状等(教师总结)对,还有一种是城市被分成几个片区的,我们也可以称它叫分散式,组团状。
这些城市的形态因为和当地的地形有关,所以依据当地的地形,城市会发展成不同的形状。
列举成都、兰州、重庆等城市进行讲解。
(转承)我们知道城市是人口十分密集的聚落形式,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很多,城市中以某一种土地利用形式为主的区域构成城市的功能区。
以南京为例,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答)(教师讲解)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讲的第二个内容。
2.1.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2.1.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946a40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d.png)
要求:提交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包括家乡城市概况、内部空间结构分析、存在问题、改进建议等部分。
4.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反思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城市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提出问题:“为什么城市中心往往是高楼林立的商业区,而郊区则是居住区?”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地理知识,如城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家乡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或区域,运用GIS软件进行分析,总结其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报告需包括城市概况、空间结构分析、形成原因及影响、个人感悟等部分,字数不少于800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一个城市规划方案,旨在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居住环境。
要求:方案需包含规划目标、具体措施、预期效果等内容,并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制作一份规划图,展示规划前后的空间结构变化。
4.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人教版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72cd17dc65ce05087732131a.png)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A商业区I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a09ac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8.png)
1.培养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城市发展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通过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注城市问题、参与城市建设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国内外城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及成因。
2.提出问题:为什么城市内部会有不同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5.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城市土地利用案例进行分析:
a.某城市计划在市中心建设一座大型购物中心,请分析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
b.某城市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面临居民拆迁安置问题。请结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讨合理的安置方案。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演变规律;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2.难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地理图表、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共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9e46e8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1.png)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国内外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城市的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如何分布的?”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学生分享自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知和疑问,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分析其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特征。
2.详细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历史、经济、政策等。
3.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4.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所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表述清晰,逻辑严谨,注意使用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下午放学前,以电子邮件或纸质形式提交给教师。
2.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深入了解其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并撰写一篇案例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二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二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6d90c15acfa1c7aa00cce7.png)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Xxx【内容分析】本节作为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的结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因而本节内容是学习城市化的基础。
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这些基础知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分析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入手,并分析各功能区(主要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点,再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整节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教学设想】1、图以载文的学习思想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背景和案例,尝试分析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充分利用地图,结合身边的城市,把教材中抽象的功能区特点,难理解的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因素明朗化。
3、引入乡土地理,提供一些信息(竹溪地图),安排一些活动(讨论交流、专题研究等),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供各种可能,力争让学生理解一些问题(功能区的形成、空间分布特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原因),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为: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运用实例,能够说出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竹溪城区略图,让学生规划竹溪城区功能分区,进而理解城市常见功能区特点。
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文字、景观图等信息,对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分布加以分析,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城市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
![城市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afe03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3.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的定义,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
2.掌握城市内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设施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会运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结构理论和城市规划原则来分析城市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会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内部结构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将包括填空、选择、简答和案例分析等形式,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会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城市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城市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3.实践活动,加深理解
安排实地考察或案例分析活动,让学生从实际出发,观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的特点和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城市内部结构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城市、关注城市发展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关注城市环境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城市规划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6d9be9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12.png)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有:城市的基本概念、城市化的基本过程、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等。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其形成与发展规律;
2.缺乏实际观察和分析城市地图的经验,空间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3.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认识较为片面,难以全面分析问题。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功能的影响;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控措施。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考察:安排学生实地考察城市不同功能区域,增强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直观认识。
5. GIS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掌握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互动合作中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2.提前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确保实地考察和GIS操作的顺利进行。
3.课堂上积极提问、鼓励学生发言,提高课堂互动性。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调查报告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3.征求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展示城市景观图片、播放城市规划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327b44dd36a32d737581f6.png)
人教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说课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一堂新课,在了解城市定义的基础上,由城市外部的轮廓及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全面学习城市,进一步掌握各个分区规划下形成的城市地域形态。
本节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二)说教学目的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形态,解释其形成原因。
掌握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在土地利用对应发展起来的城市功能活动,进而形成的功能分区。
1、知识与技能方面:(1)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2)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及其集聚而形成的功能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分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联系当地实际工业区不断外移的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深刻领悟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参与教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了解生活的城市,由此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以及教学实际,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内在动力??集聚效应、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难理解、部分同学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作为新授课,掌握基本知识是最基本的,应该是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了解,贯彻精讲勤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图示法用图挂展示出要讲的内容,是学生直观,明确的知道教师所教的内容。
(2)讲述法直述知识,简洁明了(3)列表对比法通过列表对比各种城市形态的名称,成因,简单做个对比,以防出现知识混乱(4)讨论法读图2.2、2.4及2.5 思考并互相讨论以下问题:1、图中所示的功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教学设计_教案_4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教学设计_教案_4](https://img.taocdn.com/s3/m/dab53b66524de518964b7df6.png)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2.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3.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并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2.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2.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知识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一、下笔如有神1.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___________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模式:同心圆模式、__________、多核心模式。
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②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商业>住宅>工业2. 读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并填写下表。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了住宅区;地租对于工业区的影响最低。
3. 请同学们读P23图2.8“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思考: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除经济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3. 1)经济因素(主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了住宅区;地租对于工业区的影响最低。
2)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1.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区分布状况;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功能分区也可能完全改变的。
3)社会因素种族与宗教知名度收入水平4)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作为政府行为的政策和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它从整体上影响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b349f5ff5acfa1c7aa00cc8d.png)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1. 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分析本条标准,教学应从三个层面上达成该部分的教学要求。
①能够通过地图,或者根据对城市的直接经验,说出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功能分区;②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常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③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各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2. 教材分析城市是人口数量巨大而集中的居住地。
故本章《城市与城市化》与前一章《人口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城市又是工业、农业、商业等非农产业集聚的地方,所以又与后面几章产业活动有关系。
本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从个体城市看其内部空间关系,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两个内容。
学情分析1. 本章内容是人文地理的第二章,学生对人文地理的相关理论学习只局限于人口部分,因此学生容易将实际情况当成理论或将理论当成实际。
2. 学生虽然生活在城市,但自身占有的信息具有局限性,对城市实际内部空间的使用情况了解不多,多局限于自己的生活,不能换角度看待城市内部的活动及空间使用。
3. 学生自身对城市空间感知有限,缺乏整个城市这一空间尺度的认知,学生很难想象出城市空间的安排。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用地类型及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掌握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布局原因;通过学习城市功能区的形成,理解集聚效应;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方式;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城市规划用地专题地图的阅读分析,掌握阅读专题地图的方法;通过从真实的人文地理现象上升到人文地理原理、规律、模型,训练学生从实际到理论的抽象思维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城市内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空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
通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说明城市发展的规律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新课导入【情景导入】展示北上广的标志性建筑,引导学生猜测这是哪一座城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a91fc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0.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设计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很多来自城市,对城市的功能区比较熟悉,但只是以具体城市形象孤立存在,对城市整体规划与布局了解甚少,因此需引导他们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通过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而对城市的合理规划提出一定的设想。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理解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实例,能够说出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2、通过读坐标直线图和地租曲线图,说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地理角度对城市的合理规划提出一定的建议和设想,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1、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经济因素在城市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经济因素在城市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分解法,情景设置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这些功能区在城市中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①要会分析城
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
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
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
骤
具体操作
新课导
入
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态。
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并分析城市形态与
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完成下表:
城市形态
团块
状
组团
式
条带状
特征
影响
因素
主要
优点
主要
缺点
城市
举例
承转以上是城市的外部形态,那么走进绚丽多彩的城市内部,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城市土地利用
联系实际,说说本地城市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从而得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其中,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是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不同,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使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
相同的功能区。
2 城市主要功能区
1 引导学生读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即教材P19图),说一说图3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说一说图4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
功能区。
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只是其他类型的用地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已。
〈1〉住
宅区:高级
住宅区和低
级住宅区
1 引导学生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即教材P20图),让
学生从图5中两种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单位面积房屋售价、公共设施的配备是否齐
全等方面对城市住宅区的类型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在建筑质量上,城市住宅区出
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2 通过读图5,让学生讨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布的位置特点,从而得
出: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进而得出: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
级住宅区出现背向发展的趋势。
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商
业区
1 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析香港商业区分布在
城市的什么位置。
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商业区位于中环和尖沙咀及维多利亚湾两
岸,是香港的市中心位置。
进而得出:商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
角路口。
2 结合商业活动的特点,及商业活动的集聚效应,引导学生分析商业区
一般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的原因。
从而得出,商业区分布应遵
循: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的原则。
〈3〉工
业区
1 引导学生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析香港工业
区在城市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位置。
由图可见,香港工业区位于港口附近,并且位于
城市的郊区。
从而得出,城市工业区分布的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分布的位置: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
2 依据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和工业生产运输量大的特点以及工业生产对
城市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区多分布在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的
原因。
小结找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主干知识结构以及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一、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