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酸催化的主要工业过程

3.1.2 酸碱催化剂的分类
3.2 酸碱定义及酸碱中心的形成
百度文库 1. 2. 3.
4.
3.2.1 酸碱定义 酸碱电离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 软硬酸碱理论
3.2.2 酸碱中心的形成


在均相酸碱催化反应中,酸碱催化剂在溶液中可解 离出 H+或 OH-;在多相酸碱催化反应中,催化剂 为固体,它可提供质子(B)酸中心,或非质子 (L)酸中心和碱中心。 固体催化剂酸碱中心的形成有以下几种类型(以酸 中心的形成为例)
由上述讨论还可以看出,酸催化反应速度与催化剂的酸强度 pH和 酸浓度[H+ ]也有关,即酸强度越强(pH越小),给出质子能力越 强,反应活性越高;酸中心浓度越大,反应活性也越高。用 H2SO4 催化醇脱水生成烯烃是特殊酸催化,脱水过程如下:
反应第一步是快速生成质子化的醇钅羊盐; 第二步是钅羊盐缓慢解离为正碳离子;第三步 是 H+快速从正碳离子中脱离,生成烯烃。第 二步正碳离子生成是速率控制步骤。由于醇脱 水的速率控制步骤为正碳离子生成, 正碳离子生成速率又决定于它的稳定性。 正碳离子的稳定顺序为: 叔碳离子>仲碳离子>伯碳离子 因此,叔醇的脱水速率最快。
(3)吸附碱的红外光谱(IR)法
红外光谱可直接测定酸性固体物质中的 O H 振动频 率;O H 键愈弱、振动频率愈低,酸强度愈高。

固体酸吸附吡啶的红外光谱可测定 B酸和 L酸。吡啶与 B酸形成吡啶钅翁离子,而与 L酸形成配位键。红外光 谱上 1540cm-1峰是吸附在 B酸中心上的吡啶特征 吸收峰,1450cm-1峰是吸附在 L酸中心上的特征 峰,1490cm-1是代表两种酸中心的总和峰。同样 NH3吸附在B酸 中 心 的 IR 特 征 峰 为 3120c m-1或 1450cm-1 ,而 吸 附 在 L 酸 中 心 的 I R 特 征 峰 为3330cm-1或 1640cm-1 ,见 图 3-4。
2. 气相碱性物质吸附法
原理:碱性气体分子在酸中心上吸附时,酸中心酸强度愈强, 分子吸附愈牢,吸附热愈大,分子愈不容易脱附。根据吸 附热的变化,或根据脱附时所需温度的高低可以测定出酸 中心的强度。
(1)碱吸附量热法 已知酸与碱反应时会放出中和热,中和热的大小与酸强度 成正比。 (2)碱脱附-TPD法 吸附的碱性物质与不同酸强度中心作用时有不同的结合力, 当催化剂吸附碱性物质达到饱和后,进行程序升温脱附(TP D)。吸附在弱酸中心的碱性物质分子可在较低温度下脱附, 而吸附在强酸中心的碱性物质分子则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 脱附,还可得到不同温度下脱附出的碱性物质量,它们代表不 同酸强度下的酸浓度。因此,该法可同时测定出固体酸催化剂 的表面酸强度和酸浓度。常用的碱性分子为 NH3(NH3-T PD谱图见图 3 -3),也可用正丁胺,后者碱性强于前者。
3.3 固体酸性质及其测定

3.3.1 固体酸性质
固体酸性质包括 3方面,即酸中心的类型、酸中心的浓度(酸中心的 数目)和酸中心的强度。 1.酸中心的类型
通常与催化作用相关的酸中心分为 B酸和 L酸。
2.酸中心的浓度
酸中心的浓度又称酸量。对于稀溶液中的均相酸碱催化作用,液体酸催 化剂的酸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酸中心数目的多少。 3.酸中心的强度 酸中心的强度又称酸强度。对 B酸中心来说,是指给出质子能力的强弱。 给出质子能力越强说明固体酸催化剂酸中心的强度越强;相反给出质子能力 越弱,表明固体酸催化剂酸中心的强度越弱。对于 L酸中心来说,是指接受 电子对能力的强弱。接受电子对能力越强,表明固体酸催化剂酸中心的强度 越强。对稀溶液中的均相酸碱催化剂,可用 pH来量度溶液的酸强度。
①酸性杂多酸盐中的质子可给出 B酸中心。 ②制备时发生部分水解给出质子。 ③与金属离子配位水的酸式解离给出质子。 ④金属离子提供 L酸中心。 ⑤金属离子还原产生质子。 杂多酸与杂多酸盐的酸强度顺序为: H>Zr>Al>Zn>Mg>Ca>Na

从上述各种酸催化剂产生酸碱中心的讨 论可以看出,固体酸表面的酸性质远较 液体酸复杂,固体酸表面可以同时存在 B酸中心、L酸中心和碱中心;酸碱中 心所处的环境不同,其酸强度和酸浓度 也不同。因此对固体酸中心的研究是很 重要的。
可把[H+ ]当做常数
-d[A] _________ -dt
= k表[A]
k表称为假一级速率常数, k表与 H+浓度呈线性关系。 k表= kH+ [A]
将上式取对数得:
logk表=logkH+ + log[A]
或者:
logk表=logkH+ — pH
kH+称为某种催化剂的催化系
数,表示这种催化剂催化活性 的大小。 kH+大,酸催化活性 大;相反, kH+小,活性也小。 催化系数主要取决于催化剂自 身的性质。
第三章 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3.1 酸碱催化剂的应用及其类型 3..1.1 酸碱催化剂的应用 通过酸碱催化剂进行的催化反应很多,已在石 油化工石油炼制生产过程中得到大量应用。这使得 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获得飞速发展,特别是沸石分 子筛作为酸催化剂和酸性载体,大大促进了石油炼 制、石油化工催化技术的进步。在环境保护意识日 益增强的今天,沸石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高效催化 剂,正逐步取代目前工业常用的硫酸、氢氟酸、三 氯化铝等具有强腐蚀性和严重污染环境的液体酸催 化剂。
1.
浸渍在载体上的无机酸酸中心的形成
用直接浸渍在载体上的无机酸做催化剂时,其 催化作用与处于溶液形态的无机酸相同,均可直接 提供 H+。
2.
卤化物酸中心的形成
卤化物做酸催化剂时起催化作用的是 L酸中心, 为更好地发挥其催化作用,通常可加入适量 HCl、 HF、H2O,使 L酸中心转化为 B酸中心。作用 如下:
5.
氧化物酸碱中心的形成
大多数金属氧化物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氧化物都具有 酸性或碱性,有的甚至两种性质兼备。 (1)单氧化物酸碱中心的形成 ⅠA、ⅡA 族元素的氧化物常表现出碱性质,而ⅢA 和 过渡金属氧化物却常呈现酸性质。例如 Al2O3表面经 670K以上热处理,得到 γ-Al2O3和 η-Al2O3均 具有酸中心和碱中心,形成如下:

固体超强酸
田部浩三曾先后合成出十多种固体超强酸,其中 SbF5SiO2· TiO2,FSO3H-SiO2· ZrO2,FSO3 H-SiO2· Al2O3和SbF5-TiO2· ZrO2的 酸强 度均为 100%H2SO4的 500~1000倍。

SbF5加入到 SiO2· Al2O3固体酸中使酸强度提高,这是因 为 SiO2· Al2O3表面存在 Al3+(L酸中心),与铝离子相 邻的氧离子吸附 SbF5后,由于SbF5配位使氧的电子转移到 S bF5上,Al3+离子中的电子移向氧,使 Al3+离子的正电性更 强,表现出 L酸强度特别高。这一过程表示如下:
图 3-4 NH3在硅铝胶上的红外吸附光谱

吡啶(或 NH3)-IR光谱法不但能区分 B酸和 L酸, 而且可由特征谱带的强度(面积)得到有关酸中心数目的 信息。还可由吸附吡啶脱附温度的高低,定性检测出酸中 心强弱。除上述方法外,也可采用 HMASNMR测定羟 基酸性,脉冲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等测定固体酸性质。
(2)二元混合金属氧化物酸中心的形成
最常见的混合氧化物为 SiO2-Al2O3。硅酸铝 的酸中心数目与强度均与铝含量有关。硅酸铝中的硅和铝 均为四配位结合,Si4+与四个氧离子配位,形 成 Si O4四面体,而半径与 Si4+相当的 Al3+同样也与四 个 O2-配位,形成 AlO4四面体,因为 Al3+形成的 四面体缺少一个正电荷,为保持电中性需有一个 H+或阳 离子来平衡负电荷,在此情况下 H+作为 B酸中心存在于 催化剂表面上。Thomas提出的结构如下所示:

当讨论浓溶液或固体酸催化剂的酸强度时,要引进一个新 的量度函数 H0 ,并称它为 Hammett函数或酸强度 函数。
3.3.2 固体酸表面酸性质的测定
1.
Hammett指示剂的胺滴定法 利用某些指示剂吸附在固体酸表面上,根据颜色的 变化来测定固体酸表面的酸强度。测定酸强度的指示剂本 身为碱性分子,且不同指示剂具有不同接受质子或给出电 子对的能力,即具有不同 pka值,当碱性指示剂 B与固 体表面酸中心 H+起作用,形成共轭酸时,共轭酸的解 离平衡为:
6.
杂多酸化合物酸中心的形成
杂多酸化合物是指杂多酸及其盐类。常见具有 Kegg in结构的杂多酸有磷钼酸、磷钨酸和硅钨酸。磷钨酸是由氧 钨阴离子和氧磷阴离子缩合而成。表达式如下:
由上式可见,缩合态的磷钨酸阴离子要有质子(H+)相互配 位。这种 H+即为 B酸中心,而且是一种强酸中心。
对金属杂多酸盐产生酸性提出5种机理:
图 3-1 两种氧化物组成的酸中心结 构模型表

二元混合氧化物产生的酸中心是 B酸还是 L酸,由 Tanabe(田 部浩三)等提出的一种二元氧化物酸中心生成机理新假说可以判断。根 据这一假说,酸中心的生成是由于在二元氧化物模型结构中负电荷或正 电荷的过剩造成的。假说提出假设条件: 1.C1为第一种氧化物金属离子配位数,C2为第二种氧化物金属离子 配位数,两种金属离子混合前后配位数不变。 2.氧的配位数混合后有可能改变,但所有氧化物混合后氧的配位数与主成 分的配位数不变。 3.已知配位数和金属离子电荷数,用图 3-1模型可计算出整体混合氧化 物的电荷数,负电荷过剩时可呈现 B酸中心,而正电荷过剩时为 L酸中 心。

有时催化剂上同时具有 B酸和 B碱,二者同 时作用,这种催化剂可产生酸碱协同催化作用。
2.均相酸碱催化机理


均相酸碱催化一般以离子型机理进行,即酸碱催化剂与反应物 作用形成正碳离子或负碳离子中间物种,这些中间物种与另一 反应物作用(或本身分解),生成产物并释放出催化剂(H+ 或 OH-),构成酸碱催化循环。在这些催化过程中均以质子 转移步骤为特征。所以一些有质子转移的反应,如水合、脱水、 酯化、水解、烷基化和脱烷基等反应,均可使用酸碱催化剂进 行催化反应。 在上述反应机理中,质子转移是相当快的过程。这是因为质子 不带电子,因而不存在电子结构或几何结构的影响。这就意味 着质子在空间运动不受空间效应限制,容易在适当位置进攻反 应分子。质子只是一个正电核,不存在电子壳层,半径是其他 阳离子 1/105倍。当质子与反应物分子靠近时,不会发生电 子云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容易极化与它靠近的分子,有利于 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因此,当反应物分子含有容易接受 质子的原子(如 N、O等)或基团时,可形成不稳定的阳离子 活性中间物种。对于 B碱催化剂,反应物应为易给出质子的化 合物,以便形成阴离子的活性中间物种。
Al3+与 Si4+之间的 O 原子上电子向靠近 Si4+离子 方向偏移,如 箭 头 所 示。当 Al3+上的 OH 与相邻的 Al3+ 上 的 —OH 结合脱水时,产生 L酸中心,表示如下:
上述两个表达式可以 看出,B酸中心和 L酸中 心可以相互转化。SiO 2-Al2O3是二元混合 氧化物 酸 性 催 化 剂 中 最 典 型 的 代 表。其 他 两种元素的混合氧化 物 也 可 生 成 酸 中 心。 Thomas认为,金属 氧化物中加入价数不同或 配位数不同的其他氧化物, 同晶取代的结果产生了酸 中心结构。常见的 3种情 况见图 3-1(a)、 (b)、(c)、(d), 及表3-3。
3.3.3 超强酸

超强酸是指酸强度超过 100%H2SO4的物质,其酸 强度函数 H0<-10.6。 硫酸中的-OH 被 Cl或 F取代生成的氯基硫酸或 氟基硫酸的酸强度大于硫酸。这是因为 Cl和 F的电负性 较大,吸引电子能力强,使 H+ —O—2键中 H+更易解离 成酸性强的质子。SbF5 、NbF5、TaF5 、SO3 中的Sb+5、Nb+5 、Ta+5和 S+6都具有较大的接受 电子能力,故将这些物质加到酸中能更有效地削弱原来酸 中的H+—O—2和 H+ —X-键,表现出更强的酸性。
3. 金属盐酸中心的形成
1. 金属硫酸盐 下面以硫酸镍为例说明其酸中心的形成
2.金属磷酸盐 各种形式(无定型和结晶型)的金属磷酸盐都可以 用做酸性催化剂或碱性催化剂。磷酸铝B酸转化为 L酸的过程如 下:
4.
阳离子交换树脂酸中心的形成
为了制备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树脂,需要向共聚 物中引入各种官能团。例如用硫酸使苯环磺化,引入磺 酸基团,从而得到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引入羧酸基团 可制得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相反,向共聚物中引入季 铵基可得到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强碱性。
3.4 酸碱催化作用及其催化机理

酸碱催化分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两种
3.4.1 均相酸碱催化
在水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未解离的酸碱分子, B酸、B碱都可作为催化剂来催化一些反应。 1.特殊酸碱催化 通常把在水溶液中只有 H+ (H+3O)或 OH-起催化 作用,其他离子或分子无显著催化作用的过程称为特殊 酸或特殊碱催化。 由 H+进行催化反应的特殊酸催化通式为: A+H+ →产物+H+ 反应速率为 -d[A] _________ = kH+[H+ ][A] -d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