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文献综述
1.0国外理论研究成果
国外的民营化研究都是放在“公共事务”、“私有化”的语言体系下展开的,伴随公共事务的产生,人类社会出现了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活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人类对公共事务管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的差异,可以把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之初一直到19世纪中叶的早期成长阶段,主要运用经验式管理手段;19世纪中叶到20时间80年代的公共行政阶段,政府成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20世纪开始到现在的新公共管理阶段,即是公共事务私有化高潮迭起的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全球经济竞争、民主化、信息革命、财政危机。

绩效赤字、政府信任赤字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西方各国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

政府管理运作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顺应变化的、具有弹性的公共管理。

1.1市场失灵论
自萨缪尔森以后的经济学家都看到了市场的失灵即资源的无效率,由此引发了政府政府经济理论,认为政府的存在有助于人们解决稀缺性,并提供一种配置稀缺资源的非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垄断、外部性和经济不平等”四大市场失灵问题。

1.2科斯定理
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没有产权的地方通过建立产权来纠正外部性是可能的,然而产权归于当事人双方的哪一方是否重要?1960年,罗纳德•科斯提出的科斯定理给出了回答,认为如果产权存在,而且交易费用低,私人交易就是有效率的,即在有产权和低交易成本时,就没有外部性,交易各方都考虑到了所有成本和利益,因此产权归谁并不重要。

1.3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
利用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是好的,则存在帕累托改进,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则认为该经济体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1.4政府失灵论
如同市场不是万能的一样,政府也并非是万能的,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布罗德
和萨缪尔森都看到了政府的失灵,面对日趋严重的“市场失灵”及其引发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流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明确指出:“我们一定不要过份迷恋于市场机制的美妙——以为它本身完美无缺,和谐一致,非人力所能望其项背”;“为了对付看不见的手的机制中的这些缺陷,现代经济是市场和政府税收、支出和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

”萨缪尔森结合美国经济运行的历史与现实,将政府职能归纳为三个方面,即促进效率、保持平等、实现稳定。

1.5公共行政与美国的正统观念
尼古拉斯亨利在《公共事务与公共行政》中指出正统管理理论强调非常强调管理者越是远离公共责任,他的工作效率就越高,支持将公共机构私有化,为的是使公共服务效率更高。

这些正统观念对所有各级政府都有深刻影响。

他们鼓励决策者使用私营企业管理者来实施公共方案。

1.6私有化政治学:承包的动机
尼古拉斯亨利在《公共事务与公共行政》中指出政府选择让私营企业承包公共服务有若干好处,这大多与政治灵活性有关,政治债务得以偿还,政府也至少可以在形式上得以精简,避开沉重的公共官僚机构有时也可以促成真正的政治责任心。

尼古拉斯在书中还逐一列举了承包的各种动机。

1.7私有化过程
尼古拉斯在同一本书中说明了私有化的过程,构建了融合-运作-分离模型。

分别为公共机构与私营组织相会、政府与承包者之间密切合作阶段以及最后政府如何终止承包和解决争端阶段。

1.8旋转门
尼古拉斯同样看到了整个承包周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即“旋转门”,联邦政府官员在退休或辞职后,特别是从事与私营公司签订合同的官员,最后常常会到那些他们曾监管或立法的私营公司担任薪金丰厚的经理,在政府任职的实践越长,离开政府后的收入就越高,在这两者之间连续变换工作的现象也很常见,由此诱发了许多腐败问题。

1.9强化市场型政府
曼瑟•奥尔森在2000年出版的《权力与繁荣》中通过引入政府权力于经济增长分析之中,说明了国家权力与私人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繁荣程度,奥尔森创造了一个可以高度浓缩其长期增长理论的重要概念:强化市场型政府。

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力、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各项契约,与此同时,它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力,那么这个政府便是一
个“强化市场型政府”。

奥尔森反复强调经济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存在可靠且明确界定财产权力和公正的契约执行权力;第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巧取豪夺。

强化市场型政府设立的目标,在于获得所有潜在的得自贸易的收益。

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法律体系和政治秩序来强制执行合同或抵押协议,保证资本市场长期、稳定、有效运作。

2.0国内研究成果
自2003年起,国内理论界对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研究日趋热烈,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国外的理论、实践研究,并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得出相关的结论。

关于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动因有若干观点:其一以对传统自然垄断理论的修改为基础,认为由于技术条件等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公用事业领域已经具有了弱垄断性的特点,对于这些领域,市场竞争机制可以而且应该发挥作用;其二,认为传统的公用事业体制存在体制失效问题,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可以弥补之一缺陷并提高效率;其三,认为公用事业民营化是政府在财力紧张这以约束条件下的无奈选择。

2.1基于国外实践的研究
谢香兰在《韩美日英四国公用事业改革之路》一文中对四国的实践道路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总结。

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政府进行的大规模以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民营化运动是世界民营化运动的滥觞,其改革路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先分门别类再放手市场,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

实现了企业的产权从高度集中的国家所有向分散的社会公正所有转变,减少了公共部门的财政支出,并增加了财政收入。

在美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私人垄断组织,美国的民营化就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建立公司伙伴关系,在其多种民营化途径中,最主要的是竞争性合同承包,另外还有放松管制等方法。

美国的民营化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

上世纪80年代席卷西方的民营化浪潮也波及到了日本。

其民营化主要是指对日本专卖公社、电信电话公社、国有铁道公社的民营化。

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运动过程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采取国有民营与出售股票分步走的方法,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韩国可以说是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忠实拥护者,为了改变本国公用事业的不良现状,韩国政府已经发动了5次民营化运动,采取民营化和体制改革双管齐下的方法,十分重视对公用事业的调查分析,重新进行分类,有选择地确定民营化对象,使其民营化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力保社会稳定。

2.2郝亚光
在《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必要性分析》一文中从现实要求和理论基础两部分分析了民营化的必要性,并全面阐释了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在我国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用事业管理运作的效率、降低公用事业运作的成本、激活民
间资本的参与及地方分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中央与地方关系新格局的形成等方面所起着的极其重要的意义。

2.3陈潮升
在《政府改革与经济治理》一书中针对准公共物品的提供这一问题做了剖析,他认为“私人物品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由政府部门以非市场方式提供”这一想法,只是理论上的一种理想性的说法,现实生活中,就拥挤性和排他性准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来看,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既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也可以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或是由政府部门给予补助的办法通过市场提供,具体采用何种方法提供,需要因具体的成本——受益分析而定。

2.4周向红
在《公用事业民营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一文中探讨了民营化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民营化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公用事业作为准公共物品具有的特殊性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文章从发展与均衡、公平与效率、模式选择三方面展开,指出政府应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主动承担责任的同时,须进一步强化组织技巧、监督措施、符合公共利益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关的激励措施,以弥补民营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端。

2.5何清涟
在《现代化陷阱》一书中,用更犀利的语言和确凿的证据深刻揭露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经济政治社会的黑暗面,其中对当代中国各种利益集团开展的寻租活动产生的根源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做了深刻的剖析,清醒地认识到在腐败积累到一定程度、民众愤怒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来一场“反腐败”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提出如何遏制腐败,防止进一步“软政权化”,阻止分利集团与政治结盟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问题。

该书虽然没有就公用事业民营化这以问题进行论述,但其中揭示出来的问题却是整个民营化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可谓具有重大的前瞻性意义。

2.6詹国彬
在《民营化:公共事业改革的路径选择》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事业民营化的途径,可以称为理论界的一大创新之举,依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系统地给出了民营化的三大类途径: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

此外在文中他还给出了中国公共事业民营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点问题。

3.0评价
尽管国外理论研究的语境与国内的有一定的差异,且国内与国外出于不同的政治体制之下,所有并不能完全将国外的研究成果奉为圭臬,市场经济虽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但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把握好“度”却是个关键问题。

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进程落后于西方世界,从整个发展进程看,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大致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私有化运动的发端时期,尽管体制不同,也不乏相似之处,因此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国内的研究大多根据既有的理论成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展开,对“民营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理论根基不深,缺乏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很多学者虽然都看到了民营化背后的危机,但都没有给出完全的解决方案,制度化设计的缺位构成了研究体系以及实践体系的漏洞,这些方面都是今后的研究工作需要弥补的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