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的压强》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的压强》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点评教学点评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目的是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而是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等。
课堂教学点评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一、要一分为二看问题任何一堂课都兼有优点和缺点,即便是很精采的课,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哪怕是再糟糕的课,也不会一无是处。我们在进行分析和评价时,就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是最基本的。明确这一点,可防止偏激和片面性。另外,我们在分析一节课或一位教师的优缺点时,常常要进一步探讨之所以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至少应分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忽略这点往往会使分析流于武断,不足以服人。
二、抓主要问题评价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善于抓主要问题。比如一节课上得死气沉沉,教师讲课无章法,学生学习没情绪,那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是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还是教学方法有问题?如果是对教材钻研不透,那症结又在哪里?如果是教学方法有问题,那么是教师主观上的认识问题还是具体的措施不当?搞清楚这些,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帮助教师解决根本问题。若是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二三四五罗列一堆问题而不求其根源,不但让人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改进教学。
三、注意激发评价对象的内在动机课堂教学评价评的是课,但教师作为讲课人实际上也处在被评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
评课人与讲课人形成了评与被评的关系。正确处理评与被评的关系有助于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教学点评实例:
《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大气压
1.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创设情景:
学生活动: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师说明: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即大气。
提出问题:大气有压强吗?你能根据日常经验和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吗?
给出器材:热水、盐水瓶、雪碧瓶、吸管、气球、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玻璃杯、吸盘、纸片、细线、钩码
学生先独立思考,发表观点,实验展示。
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观点,实验展示。
教师观察情况,如果学生提不出方法,教师可以用一代表性实验为突破口,适当解释后,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
交流实验与想法。
教师补充实验。
提出问题:这些实验是怎样显示大气压存在的?
引导总结实验的基本思想:大气压虽然普遍存在,但由于研究对
象在平时两侧同时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而平衡,不能表现出来。逆向思维,只要使研究对象一侧的气压减少,另一侧将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显示出效果。
2.解释现象
3.估测大气压的数值
引导学生能否以实验设计为载体,估测大气压的数值(先个人思考发表意见,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方案通常有:利用覆杯实验、利用排除空气的注射器下挂钩码、用吸盘、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排除空气的注射器等等,老师要充分肯定并因势利导,比较这些实验的优越性与不足。
在覆杯实验的基础上介绍或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在吸盘实验的基础上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知道大气压不仅存在且较大。
4.大气压的产生原因及大气压的变化
由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引导分析气体压强的产生原因,猜想大气压的变化。介绍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介绍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5.思考总结大气压的应用
二、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创设情景:针筒里装一些冷水。
提出问题:不加热,能让这些水沸腾吗?
教师演示,学生小组配合模仿:封住小孔,向后拉动活塞,发现水沸腾。讨论交流沸腾的原因,得到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演示课本实验并解释。
思考高压锅的原理,解释高压锅为什么能更快地煮熟饭菜。
应用(这里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可由老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道理。)
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创设情景:汽车过后,尘土飞扬,树叶向路中间移动。
提出问题:汽车过后,为什么尘土飞扬,树叶向路中间移动?
猜想与假设(学生活动):可能是空气流速的影响。
教师指出:这是流体的流速对压强的影响。
提出问题: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验设计:利用纸片、水、水槽、吸管、纸船等设计实验交流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现象并说明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总结。
学生思考: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应用。
教师补充。
四、本堂课回顾
五、巩固训练
教学点评:
气体的压强实际是分成三部分: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宜采用先现象后理论,在比较中得结论的教法。因为抽象,更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因此,从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到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到分析实验中怎样显示大气压的存在,再回到实验现象的解释。一步步,由现象到理论。在此基础上,以实验为载体,以现象为模型,设计测定大气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以往的教学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要求。探究型教学模式一改常规,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习物理的思维素养,也能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