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师观(安师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师观
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教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生活在没落的贵族血统家庭,生活贫困,他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自幼就习得各项技艺,接触过社会底层的人民,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诉求,这对他以后的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约自30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

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3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

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

《论语》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孔子十分重视读书,认为教育能够做官,“学而优则士”,而做官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径。

一生投入了大量的经历在学习和教育上面,他整理文献,周游列国,甚至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这其中无不是他学习和教育的过程。

孔子弟子著有《论语》传世,他自己也编撰了《诗》《书》《礼》《乐》《春秋》等书,集中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典集;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作为一个私学大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尽职尽责且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好教师,在许多方面确实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品质。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重视后天学习的作用,人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完善自己,而这种学习要靠教师的教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一,教师有自己的社会职责,要培养有能力有学识的治事之才,教师就要掌握广博的知识,要有高尚的德操,这是教师进行教育最基本的前提。

孔子在这里提倡终身学习,他自己也是这样做到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其二,师要不仅要不断地学习,教师教育更要有耐心,孔子强调教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马虎。

学生有问题要解答,教师要不嫌麻烦,讲一遍不懂就讲两遍,讲两遍不懂就讲三遍,要让学生真正弄懂。

二、热爱学生,忠于教职:老师爱护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健康状况,更要关心学生的品质状况。

孔子主张尊重教育的规律,公正客观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公冶长做过监狱,但他坐监狱并不是因为他的道德品质不好,而是因为受牵连而入狱的,孔子教育时对他没有任何偏见。

孔子爱护自己的学生,对教学一直持乐观的态度,他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未来的人才。

孔子爱学生,一生都忠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废寝忘食受到学生的尊重,也一直受到后人的尊重。

三、以身作则,知行统一:榜样的力是无穷的,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

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需要言教,还需要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的示范作用和感化作用,要求学生教师要有合乎道德准则的行为,其中包括教师所说和所做的要达到言行的一致,即知行的统一。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孔子特别强调:第一,要“慎言敏行”,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言必及义,言必中伦,言必见行,做到“言中伦,行中虑”,“君子耻躬之不逮”;第二,“言必信,行必果”,一切言行都要用结果和效果来检验,反对言而无信,行而未果;第三,从教者要“率身正行”,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

四、学思结合,择善躬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博学,要刻苦涉猎,多听多看多问,扩大知识的范围和来源,同时要“学而时习之”,经常回忆自己所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思,学习的东西要不断地思考,通过思考,能够以有形见无形,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本质,学习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真正的吸收知识,故学思要结合。

同时强调学习的东西要“学以致用”,要把心之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躬行于道德的实践。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光教育学生的表面知识,要引导学生思考,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其次,要注重知识的运用。

五、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之间道德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
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具体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通过和学生的谈话以及个别观察,孔子了解到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资质、性格、才能、特长、志趣、程度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孔子的主要做法有:第一,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第二,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第三,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扬长长善;纠正学生的偏短,解偏救弊。

启发诱导,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行启发式教学必须把握学习者“愤”、“悱”的时机,适时地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求知;二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做到触类旁通。

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孔子强调教师要循序渐进,巧妙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在学习和道德上都会有进步的。

六、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孔子认为人总是有发展的,后代要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的,他十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抱有很大的希望。

教师要承认学生有超过自己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同时也是在与学生切磋学问。

学生如果有能力,与教师辩答的时候可以当仁不让,在教育过程中就表现为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批评的民主学风。

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民主的风气、师生关系才得以融洽,老师也深受学生的尊敬。

孔子虽和子路、冉求、樊迟等争执很多,但孔子仍将他们培养为高材生。

同时,他们对孔子也十分爱戴。

难怪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七、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现在而面向未来,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

要教育学生能够能经受磨练、有恒心的刚毅精神,确立以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

八、克己自省: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要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因此道德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孔子把这称之为“克已”;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把被动遵守变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孔子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九、改过迁善,不耻下问:“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过则勿惮改”,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的过程。

孔子认为社会上完美无缺的人是罕见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同时也有缺点或错误,克服缺点与发扬优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有问题请教的话也不要在乎地位的高低。

孔子认为做学问没有等级差别和年龄差别的的,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虚心请教,实事求是,知错就改,改过迁善,这是学生和老师都要注意的教育原则。

十、身体力行:道德的认识与道德行为问题。

孔子强调的是道德的行动,他提倡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孔子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他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朔到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以上的几点只是对孔子教师观的浅显的概括和说明,我们对孔子的教师观的概括不可能只拘泥于这几点。

我们对孔子的这些教师观要继承并发展,对这些原则进行总结归纳,取其能运用到当今时代的教育原则,去其已经过时的教育观点和原则。

09小教卓普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