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的发展

中国的文化大众化思想,源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运动,历经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大讨论,终于在40年代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体系,文化大众化思想更加成熟。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的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其文化的大众化思想也是以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思想为理论源头,经过五十多年的继承和发展,时代又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意义和内涵。我们的文化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大众的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1979年10月,他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艺术实践“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通

常简称为“二为”方向。

世纪之交,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更加新的突破。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必须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我们强调文化大众化,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并不是文化低档次的代名词,文化大众化不能以社会需求、收视率高低为借口向市场推销那些格调不高的文化垃圾。正如邓小平所讲:“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为先导

坚持文化的多样化,弘扬主旋律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贯主张,就是要求我们的文化发展既要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又要“在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供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必须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

国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根源,了解传统文化对于掌握现代文化,理解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发展和创新。不管是央视开设的《百家讲坛》还是高校中将“国学”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这都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应该值得我们去推广和效仿。大众化呼唤通俗化、形象化,我们要用“大众话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文化宣传,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修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的实践途径

3.1 文化工作者要贴近群众,深入生活,戒骄戒躁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名逐利的心态日渐明显,文化工作者中心浮气躁,沽名钓誉者也不在少数。许多人完全抛开了大众的需求,脱离了大众的生活,为创作而创作,甚至为获奖而创作,往往是徒有其表,内容乏味。这些作品或是因追求高雅,而过于抽象,

让人不知其所云;或是因场面过于宏大,装潢过于精致,成了形式上的巨人,内容上的侏儒,让人感觉头重脚轻。这些作品大多都是得了奖的,但评委并不是大众。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更应该放低姿态,深入群众,从群众生活中汲取创作养料,激发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文化大众化才有望实现。

3.2 文化作品的创作要始终把大众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把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市场经济的发展让许多文化工作者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借文化大众化之名炮制了诸多粗制滥造之作,内容呆板,形式俗套,让人看了味同嚼蜡。这些作品的目的不是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大众的文化品味,只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获取高的经济利益。近年来,不管是文学、艺术、影视等各个领域都推出了大量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体裁的作品,许多优秀作品的确是让人们流连忘返、百看不厌,例如刚刚热播的《金婚》、《闯关东》等电视剧,这应该是我们文化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但是,这其中也不乏滥竽充数之作,它们的存在不但没有提高人们的文化品味,反而让人们视觉麻木,对其不置可否。进了书店,满眼书目不知该看哪本好;打开电视,悲欢离合却找不到自己的最爱,这的确是我们文化发展中的矛盾。

3.3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推动文化大众化发展

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传播方式也千差万别。印刷术发明

之前,我们的祖先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手抄书为我们记录了古代中国的辉煌,毕昇改写了手抄本的历史,活字印刷加快了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传播的速度,也为我国古代文化大众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伴随着技术革命的到来,广播、电视、电影、网络逐步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并对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已不仅局限于读书、看报、听广播,网络传媒、电影电视似乎更受大众的欢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调整传统的文化大众化的思路,不能仅限于文字的大众化,更应该考虑到广大群众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对各种文化传播形式的需求。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网络等技术,既要实现我们文化大众化的愿景,又要让大众在品味文化大餐的同时,享受到现代传媒给他们带来的愉悦。

3.4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

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却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小国。我们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极为不相适应。由于观念滞后、投资主体单一、行业限制过多,以及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等原因,造成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市场性,把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