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教思想与实践(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教(下)

我们上一次讲了李世民教子的三个方法,今天接着讲第四个方法,也就是李世民注重在为政实践中对诸子进行磨炼。帝王之子最缺乏的是对人间疾苦的了解和为政实践的磨炼。为此,李世民要求王子的老师们多向太子说百姓问利害之事,他说:“卿等辅导太子,常须说百姓间利害事。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况太子生长深官,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乎!”(《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你们对太子进行辅导,就要经常对他讲一些百姓生活的各种不易。我18岁的时候,还生活在民间,非常了解百姓的艰难和困苦。等到我坐上了王位,每当处理政事的时候,依然会出现偏差,由于得到大臣们的谏诤,才有所醒悟。如果没有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直言进谏,我怎么能够为百姓做好事情呢?何况太子从小就生活在深宫之中,对百姓的困苦看不见,也听不到。

正是有鉴于此,李世民还常设法让子弟参与到政务之中,以便能在实践中得到磨炼。李治立为太子后,“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李世民晚年还经常命令李治代为处理国事、军事和一些突发事件等,目的是培养他的行政能力。对其他诸子也都授以都督刺史之职,使他们负责处理地方政务。

晚年的李世民鉴于自己之前选定太子李承乾最终败亡的教训,更加重视对李治的教育,亲自撰写《帝范》12篇赐于李治,内容是讲做皇帝的规范,以及如何实现长治久安的道理。《帝范》是我国第一部帝王教子为政的专著。《帝范》12篇大体每两篇为一个单元,阐明一个主张。《君体篇》中,讲述作为帝王应有的人格力量和应遵循的原则,即人君应志量广大,涵容万物,还应心地平正,客观地决断,善于恩威并用,模范地实践伦理道德规范,竭尽全力以行德义。

《建亲篇》提出分封诸王的原则。李世民指出,天下至大,不可以独治;帝位至重,不可由皇帝独揽,因而必须与人共守。他认为,分封搞得好,可以使诸王与中央政权安危同力,互相扶持,杜绝兼并和叛逆之事。

《求贤篇》强调,一个国家要得到匡正辅佐,没忠良之臣是不行的,就像船要渡海必须借助船浆之力,鸟要高飞必须凭借羽翼之功一样。因此,明君必须旁

求俊义,博搜英贤。李世民指出,选才的标准只能是才,不能掺杂以势利的目光。他举例说,古代的伊尹是有莘国的“媵臣”,即诸侯嫁女时的随行大夫,姜太公原先是钓于渭水的穷困老人,管仲曾入过狱,韩信曾过着流亡生活。但商汤、周文王、齐桓公、汉高祖并没因他们的地位低下而不用。所以,对人才应“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李世民还强调,对于明君来说,国家的最大财富不是珠宝黄金,而是人才。作为一个帝王,能如此重视人才,是难能而可贵的。李世民之所以能拥有像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等一批得力大臣,完成统一大业,形成海内清明的“贞观之治”,成为一代明君,是与他的这种人才观是有密切关系的。

《审官篇》中,提出了两条用人原则。第一,要各尽其才,用其所长。第二,用人要得当,既不可大材小用,也不可小材大用。

《纳谏篇》中集中体现了他善于纳谏的特点。该篇首先提出,帝王为什么必须虚心纳谏呢?因为帝王深居宫中,高高在上,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灵,恐怕有过失而自己并不知道,有缺点而不能改正,所以向商鞅一样设榜木让臣下进谏,希望听到忠正之言。纳谏与选贤一样,不要考虑对方的地位高低,只要是正确的话都要听,纳谏也不必考虑对方进言的方式方法,即:“其议可观,不责其辨;其理可用,不责其文。”(《唐太宗集》)这也就是说,只要大臣的建议是合理的,一定不要去责难他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只要大臣的道理是可以被采纳的,那就不要去在乎他的文辞是否恰当。

在《去谗篇》中,李世民形象地描绘了工于阿谀奉承、颠倒黑白、争名夺利的谗佞之徒的丑态,由于谗佞之徒的蒙蔽,君主不知自己的过失,也不了解实际情况。也正由于他们的挑拨和陷害,帝王父子反目成仇,正直之士横遭残害。无数事实证明:“夫谗佞之徒,国之蟊贼也”。

《戒盈篇》提出如果皇帝好飞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必然加重徭役,加重徭役必然人力衰竭,农商废弛。如果皇帝好高楼深池、珠玉珍玩,必然加重赋敛,使民财匮而饥寒生。乱世之主总是极其骄夺,恣其嗜欲,使百姓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崇俭篇》进一步指出:“圣代之君,存乎节俭。”他们富有天下,但守之以约,舟车不饰,衣服无彩,肉汁不用调味品。他们并非讨厌荣华和美味,而是为居以淡薄,希望为普通之下提供一个示范。故盛世风俗淳朴,尽人皆贤。最后,

李世民告诫太子:“奢俭由人,安危在己。”李世民如此反复教育太子从俭节欲,是有鉴于隋亡的教训,力图通过自身的俭和静,减少对百姓的剥削,使之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赏罚篇》强调皇帝的教令要适度。皇帝统治天下百姓,主要靠赏罚作导向,但赏罚要公正,不能诊杂个人的好恶恩怨。

《务农篇》阐述了我国历来的重农思想,强调民以食为天,农为政之本,谴责那些弃农求利的现象,主张禁绝浮华,劝课农桑,使人还其本。同时又指出,劝农桑不能光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归根结底要靠君主本人的朴素生活的示范。如果人君自己骄奢淫逸,又劝别人去务农,就会适得其反。

《阅武篇》阐述作者的军事思想,指出好战与忘战都将招致失败,正确的态度是:兵甲“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要全民讲武,但农民习武要利用农闲空隙,以不违农时;同时要保持一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他还提出,武备主要用于威慑作用,以保卫国家的安全,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崇文篇》则指出文化教育在和平时期的重要性:“弘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唐太宗集》)文教可以宣传政教,训诲庶民,所以天下安定了,就须建明堂,立辟雍,博览百家,研精六艺。总之,文武二道一张一弛,递为国用,不可偏废。

李世民深刻总结了帝王家教的经验教训,形成以防骄奢、培养统治者素质为主的家教思想,运用当时各种可行的方法,多方面地培养熏陶太子等,其家教思想和实践达到中国历史上其他帝王难以企及的水平。他所撰写的《帝范》是帝王的《颜氏家训》,对后世皇帝的教子为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