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论

合集下载

黄庭坚书论——精选推荐

黄庭坚书论——精选推荐

黄庭坚书论1、《东⽅曼倩画赞》,笔圆净⽽劲,肥瘦得中,但字⾝差长,盖崔⼦⽟字形如此,前辈或随时⽤⼀⼈笔法⽿.2、《黄庭经》王⽒⽗⼦书,皆不可复见,⼩字残缺者,云是永禅师书,既刓缺,亦难辨真赝。

字差⼤者,是吴通微书,字形差长,⽽瘦劲笔圆,胜徐浩书也。

t4、章草《千字⽂》集书家定为汉章帝书,缪矣。

章草⾔可以通章奏⽿,乃周兴嗣取右军帖中所有字,作韵语。

章帝时那得有之?疑只是萧⼦云之最得意者。

5、常⼭公书如霍去病⽤兵,所谓顾⽅略如何⽿,不⾄学孙、吴。

⾄其得意处,乃如戴花美⼥,临镜笑春,后⼈亦未易超越⽿。

16、、钟太傅表章致佳,世间盖有数本,肥瘠⼩⼤不同,盖后来善临拓本⽿,要⾃皆有佳处。

两晋⼠⼤夫类能书,右军⽗⼦拔其萃⽿。

观魏、晋间⼈论事,皆语少⽽意密,⼤都犹有古⼈风泽,略可想见。

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

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17、右军真、⾏、章草、藁,⽆不曲当其妙处,往时书家置论,以为右军真、⾏皆⼊神品,藁书乃⼊能品,不知凭何便作此语?正如今⽇⼠⼤夫论禅师,某优某劣,吾了不解。

古⼈⾔:“坐⽆孔⼦,焉别颜回”,真知⾔者。

18、右军⾃⾔见秦篆及汉《⽯经》正书,书乃⼤进,故知局促辕下者,不知轮扁斫轮有不传之妙。

王⽒来,惟颜鲁公,杨少师得《兰亭》⽤笔意19、宋、齐间⼠⼈夫翰墨颇⼯,合处便逼右军⽗⼦,盖其流风遗俗未远,师友渊源,与今⽇俗学不同⽿。

王、谢承家学,字画皆佳,要是其⼈物不凡,各有风味⽿。

观王濛书,想见其⼈秀整,⼏所谓毫发⽆遗恨者。

王荆公尝⾃⾔学濛书。

世间有⽯刻《南涧楼诗》者,似其苗裔,但不解古⼈所长,乃尔难到。

20、伯英书⼩纸,意⽓极类章书,精神照⼈,此翰墨妙绝⽆品者。

21、张长史《千字》及苏才翁所补,皆怪逸可喜,⾃成⼀家,然号为长史者,实⾮张公笔墨。

余中年来,稍悟作草,故知⾮张公书,后有⼈到余悟处,乃当詹⽿。

22、颜鲁公书虽⾃成⼀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喜法,书家多多不到此处,故尊尚徐浩、沈传师尔。

黄庭坚书论简析

黄庭坚书论简析
之一。
汉字 书法 艺术成 为 中 国艺术 中最 为发达 和最 富
民族特征的 中国民族文化 。把 书法这 种“ 线的艺术” 高 肃 的秦篆汉隶转变为俊逸道丽的真 、 、 、 。 行 草 楷 在这一 过程 中 , 三国魏人锺 繇( 字元常 , 官至太傅 , 人称 “ 锺太
与张耒 、 晁补之 、 秦观为“ 苏门四学士” 。其诗得法于杜 度集 中化纯粹化 , 也是 由魏晋开始 自觉表现 的。 严正整
黄庭坚书论简析
■ 杨 远 征
宋人 “ 尚意 ” 书风是以苏轼为代表在面对 晋唐 书法 们 不 约 而 同 的在 自 己 的 艺术 作 品 中 表现 了 同 一 主
经过一番比较 、 习之后 , 学 为达到“ 自出新意” 的目的 , 从 而打出了“ 尚意” 的旗帜。 黄庭坚从小就有志向突破前人成法 ,开辟新 的艺 术天地。在他的诗文题跋 、 书札中可 以发现许 多他对书
广阔的空间。
法 , 变汉 、 一 魏朴 质书风 , 创造妍 美流 便之 体 , 遂臻神 妙。 南梁陶弘景《 与梁武帝论书启》 :逸少学锺 , 云 “ 势巧
形密 , 于自运 。” 胜
于是 ,在文学艺术方面便 出现 了许 多不 同凡响 的 大家 , 顾恺之的画 , 陶谢 的山水 田园诗 , 锺王 的书法 , 他
山谷学书走 的是入 古求新 的道路 ,与历史上其他 书家一样 , 学书必上溯“ 锺王”他说 :书学 , 。 “ 要须以锺王
为师耳。” ①锺王所处的魏晋时期 , 人 的觉醒时期” 是“ ,
秋战国以后第二 个在 思想精神 史上呈现 出最 自由 、 解
这 种“ 醒” 觉 首先表现在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是继春 则元常第一 。 后世奉其 为楷法之祖 , 王羲之并称 “ ” 与 锺 放, 最富于智慧的时期 , 这种思想 的空前解放 , 对于 自我 右军 ” , 是一位博采众长 的书法家 。草书师张芝 , )他 正 人生价值的肯定 , 无疑为艺术的繁荣和 发展呈现了更 为 书 学锺繇 , 又偏 习蔡 邕 , 梁鹄 等书 , 研体 势 , 增 古 精 损

黄庭坚书论感悟1000字

黄庭坚书论感悟1000字

黄庭坚书论感悟1000字黄庭坚从小就有志向突破前人成法,开辟新的艺术天地。

在他的诗文题跋、书札中可以发现许多他对书法的主张与见解以及他的学书经验的记载。

本文着重探讨他的书法创作论。

书学古人,这是前人的经验,任何有成就的艺术创作者都不拒绝向古人学习,而且懂得经验与自我情感的完美结合。

黄庭坚力主“师古”,但又注重陶冶工夫的精神。

他强调书法艺术切切不可只追求“形似”。

要通过点画传达出书家的神情意趣。

黄庭坚(1045-1109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

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

其诗得法于杜甫,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

书法善行、草书,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在书艺上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新奇。

反映他在艺术思想方面,一是重人品;二是多读圣贤之书去俗气;三是不践古人,自出新意。

黄庭坚在黔州期间,时岁花甲还在揣摩前人墨迹,颇有心悦。

山谷晚年笔墨老辣、凝练,尤以草胜,自谓“观十年前书,似非我笔墨耳,年衰病侵,百事不进,惟觉书字倍倍增胜”{18}。

黄庭坚的草书经过长时期的修练,终于走到时代的前列,他不无自豪地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

不知与蝌蚪篆同法同意。

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

”{19}观其《诸上座帖》超迈,《李白(忆旧游)诗》奔放,《廉颇蔺相如传》平淡的意境,展示的是萧散淡远之趣,散闲雍容的风度和情操。

山谷以其超逸之姿破除成法,以拓内向外求其意,终于自成一家。

“黄体”独特的书法风格,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他的书学成就近千年来在海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元代元好问评说:“苏黄翰墨,片言只字皆未名之宝,百为不多,一不为少。

”{20}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

至其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21}明、清、近现代书画家沈周、祝允明、李瑞清、吴昌硕、齐白石的书法都深得山谷的神韵。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集锦三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集锦三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集锦三篇)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原文黄庭坚,宋代著名文人,不仅以诗词著称,亦在书法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书法的见解独到,尤其是他在《论书》一文中的论述,更是被誉为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黄庭坚在《论书》中的部分原文:“书法者,虽以点画成形,然亦须有魄力以驱使之。

如人坐、如人立、如人行、如人卧,虽其状不同,而精神完具,是为真书。

书者能以一字定其形质,则他字皆然,不可忽也。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认为,书法虽然是由点画组成的,但这些点画并非随意涂鸦,而是需要有内在的力量和魄力去驾驭。

这种魄力,如同人的坐、立、行、卧,虽然外形各异,但内在的精神和气质必须完备。

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能真正称之为“真书”。

进一步地,黄庭坚指出,书法家在创作时,如果能先确定一个字的外形和气质,那么其他字也会自然而然地符合这种风格。

这是因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书法家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的投射。

因此,对于书法家来说,每一个字都应该是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结果。

黄庭坚的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无论是书法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应该追求内在的精神和气韵,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观。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创作,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2) 黄庭坚,作为宋代的文化巨匠,不仅在诗词上独步一时,他的书法造诣也深受后人赞誉。

他对书法的独到见解,主要体现在其诸多书法论著中,其中《论书》更是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对黄庭坚《论书》中的一段原文进行介绍,并给出相应的翻译与解读。

原文:“夫书,无他奇巧也,而自能变化气质、功业、文章,皆由此出。

故书者,亦犹用兵,钤键万变,在乎一心。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法尽矣。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在这段话中指出,书法并无奇特之技,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功业与文章风格。

正如用兵之道,千变万化,皆由一心所控。

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幼安然吾言乎?(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注释]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

②草:草书。

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

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

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

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

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

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

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说“工”。

“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

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

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

“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法②已③拙④中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②幼安然吾言乎?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_答案: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3.字写得好。

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文言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二.文言虚词题将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解读书论——黄庭坚《论书》

解读书论——黄庭坚《论书》

解读书论——黄庭坚《论书》黄庭坚的《论书》是从《山谷文集》中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和阐述了书法艺术的诸多方面。

黄庭坚的书法思想与苏轼的主张颇为相近,他主张学书不应只是模仿古人,而应着重表现人的性情。

他提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艺术观点,强调在书法创作中应追求个人风格的形成,而非盲目追随前人。

黄庭坚在《论书》中特别强调了书法创作中的禅宗功夫修炼,尤其是对草书的创作,他认为应潜心冥会,先除去俗气,然后向魏晋人书法所具有的逸气逼近,达到超俗绝尘的境地。

这种对书法创作过程的深度理解和修炼,体现了黄庭坚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厚造诣。

此外,黄庭坚在《论书》中还对“书卷气”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他提出,学书者必须胸中有道义,并广泛吸收圣哲之学,这样的书法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他认为,道义是指人品道德、礼义规范,而广泛阅读圣哲之书,可以使这些思想在自身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使书法达到高雅脱俗的境界。

如果缺乏这些,即使技巧再高超,也只是俗人俗书而已。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独特,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极具个性的长画,形成中宫紧收、峻拔英挺的崭新结字方法。

而他的草书更是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具有特殊的魅力。

这种创新的书法风格,正是黄庭坚在《论书》中所倡导的“自成一家”的艺术观点的具体体现。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论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书法理论、技法与境界的重要文献,其提出的艺术观点和书法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文:《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研,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

---《跋兰亭》《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朝的杰出书法家与文学家。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斐然,并留下了诸多有关书法的独特见解和心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黄庭坚的论书法原文,并进行适当的翻译,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法观念。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书学贵乎其人,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盖有工而不韵,犹得免乎俗号,若无韵而工,则是俗工,殊不堪也。

或曰:“以笔力为主则可。

”此亦妄论也。

笔法既正,虽微须发而明;若用笔不正,虽寻丈而势不通。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者,而后可以语于人。

不然,则是众工之事,虽不妄庸,终不免于俗。

学书须要胸中有馀地,于其心中拓落自得,而后恣肆。

所以行为狷刻之人,终难为良工;盖其胸中不快,故形于笔墨间者,多散缓而不收敛。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功有误焉。

翻译黄庭坚的书法观念强调,学习书法不仅是技艺上的精进,更要求人格的提升与道德修养的充实。

他说:“书法艺术的贵贱在于书法家的人格,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种品格,即便其技艺精湛,其书法作品也不能算作珍品。

因为有时候即便技巧尚佳但缺乏韵味,尚可免于落入俗套,但如果只有韵味而技巧不足,那么只能是庸俗之作,十分不堪。

”他还指出:“有人说,以笔力为主就行了。

这也是错误的看法。

笔法正确,即使笔画细微也能显现其明丽;若用笔不正,即使字写得很大也不会流畅自然。

”黄庭坚继续谈到:“学书法必须在内心持有道义,并将此道德情操结合圣贤哲学来丰富,这样的书法才能显得可贵。

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道德规范,即便其书法技艺不减于钟繇和王羲之,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庸俗之人罢了。

我曾经说过,士大夫可以在各种事上作为,唯有不能俗。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在宋代,黄庭坚是具有很高声誉的词人,他创作的《黄庭坚论书法》,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惊人的才华。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黄庭坚,号无一处否,唐宋剑客经常被称作“凌波仙翁”,他出生在一个贵族
家庭,受过教育。

他学习多门,功夫非凡,还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著作。

其中,《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是一部罕见的古书,得到了古今阅读者的一致赞誉。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是黄庭坚根据自己研究书籍二十多年的经验所创作的,分为四部分,主要是论述“书的价值”“书的等级”“书的官制”“书的排法”等问题。

第一部分,《书的价值》中指出,书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吸取智慧,更可以开
发精神,推动个人精力。

第二部分,《书的等级》指出,书应根据其含金量来分等级,多阅读对以后的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第三部分,《书的官制》详细介绍了书的编修方式:什么书籍归入到什么分类中,这样可以便于人们阅读和查阅。

第四部分,《书的排法》着重论述了书籍编目的排列,这也是限制书籍阅读熟练程度的重要依据,比如说读者是否应该先掌握一些中性学科,再接触更深层次的学术知识等等。

总之,《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可以帮助我们摸清书库管理、书籍鉴定和阅
读经验的大体规律,系统地了解书的学问。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原文黄庭坚,宋代大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他对书法的理解深邃,曾留下诸多论述。

以下为黄庭坚论书法的部分原文:“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或问不俗之状,老仆日:‘难言也。

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认为,学习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书法家胸中应有道义,并融入圣人的哲学思想,这样的书法才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价值。

如果书法家心中没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即使他们的笔墨技巧与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不相上下,也只不过是庸俗之人。

黄庭坚强调,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在大是大非面前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起来与普通人无异,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不俗之人。

此外,黄庭坚还认为,书法中的拙比巧更为重要。

近代的年轻人写字过于追求华丽和技巧,就像新嫁的媳妇过分装扮自己,失去了原本的朴素和自然。

真正的书法应该追求拙朴之美,而非过多的装饰和点缀。

总结黄庭坚的书法理论体现了其深厚的道德修养和艺术见解。

他认为,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人格的体现。

书法家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追求拙朴之美,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和技巧。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2) 黄庭坚,这位宋代书法大家的名字,历来在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不仅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更以其深刻的书法理论见解影响了后世无数书家。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黄庭坚的书法理论,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照,以及深入的解读,来感受这位书法巨匠的智慧与魅力。

原文“书者,心之迹也。

书论黄山谷(黄庭坚)论书85则

书论黄山谷(黄庭坚)论书85则

书论黄山谷(黄庭坚)论书85则黄山谷即黄庭坚(1045-1105)北宋书法家、文学家。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

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

治平三年(1066)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

曾与秦观、张耒、晁补之游苏轼之门,号称苏门四学士。

黄山谷又工文章,擅长诗歌,为江西诗派之宗。

著有《山谷集》。

黄山谷之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

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

使黄山谷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黄山谷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

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

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 黄山谷黄山谷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

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黄山谷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

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

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

而另一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

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

“(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结束一场争论。

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嘉佑八年,黄山谷首次参加省试,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

正在饮酒间,忽然有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内。

黄庭坚书论原文及翻译

黄庭坚书论原文及翻译

黄庭坚书论原文及翻译
黄庭坚的《书论》原文如下:
尔雅、论语、孟子、左传,黍离散而道乖耳。

射策、春秋、墨子、庄子,狗叫而蚁聪耳。

耳纳、倚马、闻雷、观电,乃知其所指。

九子、朝云、旦彩、暮雨,乃知其所归。

岂皆不及黍耳狗耳,乃及耳之所指乎?
适所归,岂皆不及云雨耳,乃及其所指乎?
若寻常之手,岂皆不及云雨手,乃及其所指乎?
独力之上、专绝之科、诘曲之道,同翅白虹,长尾白乌。

虽有此等,犹不敌猪豚其道也。

以下是《书论》的翻译:
《尔雅》、《论语》、《孟子》、《左传》,它们离了黍米便散失了道理的根基。

《射策》、《春秋》、《墨子》、《庄子》,它们犬吠般杂乱而不能明白事理。

耳灵目擅,能听受并倚仗于马匹,听到雷声和看到闪电,才了解所指的方向。

九子忧国、朝云势渐起、旦彩锐气冲天、暮雨祥和,才明白它们回归的方向。

岂是黍米和狗耳望尘莫及,才能了解所指的方向呢?
追寻来处,难道上述事物不如云雨逊色,只能追随其所指吗?即使是常人的手,难道不如云雨手逊色,只能追随其所指吗?领先众人之上,专精某一领域,刁钻奇妙的学问,如同飞翔的
白虹,拖着长尾的白乌。

尽管如此,依然不及猪豚那般沉迷于自身的欲望。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原文黄庭坚,宋代大书法家,其论书法之道,独步一时。

尝言:“书者,心之迹也。

心既不正,书亦不工。

然书之工者,亦非苟然。

盖其志意专一,神情自若,方得神妙。

”又云:“古人论书,必兼论其品。

右军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当为书家第一。

”此言深得书法之精髓,为后世所传颂。

翻译Huang Tingjian, a great calligrapher of the Song Dynasty, excelle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calligraphy. He once said, " Calligraphy is a reflection of one's inner being. When the heart is not pure, neither can thecalligraphy be exquisite. However, the mastery of calligraphy is not achieved trivially. Only when one's will is focused and one's spirit is calm, can the artistry be realized." He also said, "In ancient times, the evaluation of calligraphy was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assessment of one's character. The calligraphy of Youjun (Wang Xizhi) was like a dragon leaping through the gates of heaven, or a tiger reclining in the palace of the phoenix, hence it deserved to be the foremost among calligraphers." These words encapsulate theessence of calligraphy and are highly praised by future generations.解析黄庭坚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体现,更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投影。

黄庭坚书论

黄庭坚书论

黄庭坚书论用心細看到妙處佳帖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用心不离乃是入神要路《珊瑚网卷二十四上明汪砢玉撰黄涪翁跋兰亭诸帖》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1] 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2] 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跋与张载熙书卷后》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赵孟頫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赵孟頫夫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余见此岂止一倍而已。

赵孟頫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3] 处。

《米芾草书九帖之四吾友帖》他(谢无量)常教育子女不要祗限于临帖仅仅停留在临帖的技法上是不足取的。

他还告诉我们不要祗限于纸上练字[4] 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能练习比如在衣服上腿上桌子上……用手指作笔划练习。

他特别强调要“读帖”“读碑”仔细熟记每个字的笔划反复认真揣摩学会练心练眼练手三者融会贯通眼一闭字的轮廓都出现在脑海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心悟手从。

祖父告诫我们说写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日积月累刻苦钻研要有十年面壁看虱如轮的功夫不可以轻言射潮《谢无量书法集序》用筆用笔在心[5] 心正则笔正《后晋·赵莹·旧唐书·柳公权传》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苏轼·书论》攲qī倾斜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九势》蔡邕今人字自不案古体惟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6] 然后观人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论写字法》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7] 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跋与张载熙书卷后》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黄庭坚《论书》解读

黄庭坚《论书》解读

黄庭坚《论书》解读黄庭坚《论书》解读余寓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⑺。

然颠长史、狂僧,皆倚酒而通神入妙⑻。

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知醉时书也⑼。

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⑽。

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曰:“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邪⑾?”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亦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⑿。

予尝赠之诗,中有句云:“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⒀。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往年定国常谓予书不工⒁。

书工不工,大不足计较事,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也。

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

古人有言:“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今人字自不按古体,唯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

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⒂,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

然后观人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

[注释](1)戎州:唐宋时州名,约为今天四川宜宾市及宜宾、南溪等地。

差可:差不多,勉强过得去。

(2)宣城诸葛方:宋代宣城诸葛氏为著名制笔世家,诸葛方乃为其家族中的一支。

“散笔”乃诸葛氏的绝技,称为“散卓笔”。

大抵笔毫长一寸半,藏一寸于管中。

(3)张长史折钗股:张旭线条像折钗股一样圆劲而不扭戾。

颜太师屋漏法:颜真卿线条如屋漏痕一样迟重、力透纸背。

锥画沙、印印泥:笔画像锥子在沙地上画行、如印印在泥上一样,笔迹清楚、笔力劲健。

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形容用笔快捷、迅健。

银钩虿尾:比喻书法文采多姿,遒劲有致。

(4)幼安:黄庭坚的弟弟黄幼安,善作草书。

(5)蚊蚋聚散:蚋,昆虫,头小,复眼明显,翅透明,吸食人畜的血液。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宋四家指的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四位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他们的书法各具特色,代表了北宋书法的高峰。

以下是关于他们书论内容及简介的概述:苏轼:苏轼的书法理论强调“意”的重要性,他认为书法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个性。

他主张学习古人但不被其所限,要追求自然、率真的书写风格。

苏轼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楷书为主,具有豪放、跌宕起伏的特点。

黄庭坚:黄庭坚的书法理论主张“尚意”,即追求意境的表达。

他认为书法应该表现出自然、流畅的气势,同时也要注重笔法的精湛和结构的严谨。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以草书和行书为主,具有纵横奇崛、老辣苍劲的特点。

米芾:米芾的书法理论强调“天真烂漫”,即追求自然、率真的书写风格。

他认为书法应该以古人的法度为基础,但要注重个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

米芾的书法作品以行书为主,具有潇洒奔放、变化多端的特点。

他对古代名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临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蔡襄:蔡襄的书法理论注重“法度”,即遵循古人的规范和法则。

他认为书法应该注重笔画的精细和结构的匀称,同时也要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深远。

蔡襄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具有端庄秀丽、严谨工整的特点。

综上所述,宋四家的书论内容丰富多样,各有侧重。

他们在书法创作中注重个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宋四家的书论及其影响。

苏轼:苏轼的书论强调个性与情感的表达,他的书法作品常常体现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深沉的情感。

他认为,书法创作应该是一种自由的行为,不应该受到太多束缚。

他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即书法创作应该源于自然,而不是刻意追求法度。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黄庭坚:黄庭坚的书论则更加注重法度和规矩。

他认为,书法创作应该在遵循古人法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主张学习古人,但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要在古人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和创新。

黄庭坚书论原文及翻译

黄庭坚书论原文及翻译

黄庭坚书论原文及翻译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

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

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

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翻译:《兰亭集序》虽然是真行书的宗师,但不必以一笔一画为准则。

就像周公、孔子不能完全没有小过错一样,只要他们不过分损害其聪明睿智圣明,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不善于学习的人,往往仿效圣人的过错之处进行学习,因而受限于一隅之地(蔽于一曲)。

现在学习《兰亭集序》的人往往犯这样的错误。

有个鲁国人闭门学书法说:“我要用我之短处,去学柳下惠之长处。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人。

相传有一次他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受冻,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却未生淫乱之心。

)王羲之书法评论中说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是指笔锋藏于笔画中,意在笔前。

总之王羲之这两句话是书法言论中的精华。

苏东坡先生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近世很少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就像杨少师的正书和行草、徐常侍的小篆。

这虽然是难以对一般初学者说的,但根本原则毕竟是这样。

如果人在眼花缭乱的时候看五色,五色错杂而自己无法定夺;只有当人心神澄清意念集中时看五色才能清楚明白。

学书法经常摹写古人作品从中可以取得形似;更多地取古人的书帖细心观看,使自己进入佳境。

黄庭坚书论分析-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

黄庭坚书论分析-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

黃庭堅書論分析The Calligraphy Theory of Huang Ting-Jian With Analysed李燿騰Lee Yao-Teng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碩士摘要黃庭堅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詩、文、書法等方面皆取得極高的成就。

從其題跋、書簡、詩歌或傳世文獻中間接了解到,黃庭堅的書法理論乃站在歷史的高度,憑藉學識的淵博、通觀古往權變、書學造詣精深的基礎,透過言簡意賅與獨到見解,讓學書之人在書法觀念認識上有著深刻且全面的建樹:如書寫技法、風格品評、學書經驗、道德品格、禪學思想等等,希冀從這些書學論述觀點之中,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黃庭堅書藝過程的來龍去脈、並藉此在創作的當下能有豐富多元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黃亭堅、《山谷題跋》、書論前言黃庭堅的書論散見其詩文、題跋、書札中,憑藉他博覽典籍、通觀古往權變與其獨特的書學造詣,透過言簡意賅、精闢獨見的文字闡述出來,涉及的面相當的廣泛,對於了解黃庭堅的書法藝術有更進一步的系統研究,舉凡對自己學書歷程的反省檢討;前賢書法思想原則與技能臨摹的體悟;書法作品或書家風格的鑑賞批判;總結個人書法理論與實踐的經驗結晶等皆有不同角度的切入關鍵,並針對書法價值有詳細解析,是研究黃庭堅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提供的一個進行創作的同時,前人留下的寶貴經驗,有意識的貫徹于創作之中,從而在學習的過程集思廣益,收事半功倍的成效。

筆者就其論述最多的用筆觀、草書觀、學書觀、尚韻觀、評書觀五個方面來論述。

一、黃庭堅用筆觀黃庭堅的草書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得利於他對「用筆」體會。

「用筆」是書法中時常被談論到的字眼,可說非常具體又抽象,它是對「筆法」、「筆勢」的兩大內容的高度概括。

「筆法」是對運筆方法的概括;「筆勢」是對運筆過程的概括,不同的筆法和筆勢構成書法的多樣面貌。

魏晉隨唐以來,有名的書法家無不對用筆下過一番功夫,黃庭堅也不例外,認為學書當從用筆著手,云:凡學書,欲先學用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黃庭堅書論(上)
1、《東方曼倩畫贊》,筆圓淨而勁,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長,蓋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輩或隨時用一人筆法耳。

2、《黃庭經》王氏父子書,皆不可複見,小字殘缺者,雲是永禪師書,既刓缺,亦難辨真贗。

字差大者,是吳通微書,字形差長,而瘦勁筆圓,勝徐浩書也。

3、《佛遺教經》一卷,不知何世何人書,或曰右軍義之書。

黃庭堅曰:“吾常評此書,在楷法中小不及《樂毅論》爾,清勁方重蓋度越蕭子雲數等。

頃見京口斷崖中《瘞鶴銘》大字,右軍書,其勝處不可名貌。

以此觀之,非良右軍筆劃也。

若《瘞鶴銘》斷為右軍書,端使人不疑。

在四、五間。

4、章草《千字文》集書家定為漢章帝書,繆矣。

章草言可以通章奏耳,乃周興嗣取右軍帖中所有字,作韻語。

章帝時那得有之?疑只是蕭子雲之最得意者。

5、歐率更書《化度寺碑》,所謂直木由鐵法也,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
然未能端冕而有德成也。

6、周、秦古器鉻,皆科鬥文字,其文章爾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剝華偽,自見至情。

雖戲弄翰墨,不為無補。

7、頃年觀《廟堂碑》摹本,竊怪虞永興名浮於實,及見舊刻,乃知永興得智永筆法為多。

又知蔡君謨真、行簡劄,能入永興之室也。

8、張長史書《智雍廳壁記》,楷法妙天下,故作草草如。

寺僧懷素草工瘦,而長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勁難得也。

9、《石鼓文》筆法如圭璋特達,非後人所能贗作。

熟觀此書,可得正書、行草法。

非老夫臆說,蓋王右軍亦雲爾。

10、柳公權《謝紫絲趿鞋帖》,筆勢往來如用鐵絲糾纏,誠得古人用筆意。

11、《道林嶽麓寺詩》,字勢豪逸,真複奇崛,所恨功巧太深耳。

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複生。

12、智果善學書,合處不減古人,然時有僧氣可恨。

羊欣書,舉止羞澀。

蕭衍老翁亦善評書也。

13、宋儋筆墨精勁,但文詞蕪穢,不足發其書。

自瞻嘗雲其人不解此狡獪,書便不足觀。

14、王侍中學鐘繇絕近,真、行皆妙,如此書乃可臨學。

謝太傅墨蹟,聞都尉李公照有之,不作姿媚態度,惜不見爾。

15、郗方回書,初不減王氏父子,誠不浪語。

16、鐘太傅表章致佳,世間蓋有數本,肥瘠小大不同,蓋後來善臨拓本耳,要自皆有佳處。

兩晉士大夫類能書,右軍父子拔其萃耳。

觀魏、晉間人論事,皆語少而意密,大都猶有古人風澤,略可想見。

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

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仿佛。

17、右軍真、行、章草、槁,無不曲當其妙處,往時書家置論,以為右軍真、行皆入神品,槁書乃入能品,不知憑何便作此語?正如今日
士大夫論禪師,某優某劣,吾了不解。

古人言:“坐無孔子,焉別顏回”,真知言者。

18、右軍自言見秦篆及漢《石經》正書,書乃大進,故知局促轅下者,不知輪扁斫輪有不傳之妙。

王氏來,惟顏魯公,楊少師得《蘭亭》用筆意。

19、宋、齊間士人夫翰墨頗工,合處便逼右軍父子,蓋其流風遺俗未遠,師友淵源,與今日俗學不同耳。

王、謝承家學,字畫皆佳,要是其人物不凡,各有風味耳。

觀王濛書,想見其人秀整,幾所謂毫髮無遺恨者。

王荊公嘗自言學濛書。

世間有石刻《南澗樓詩》者,似其苗裔,但不解古人所長,乃爾難到。

20、伯英書小紙,意氣極類章書,精神照人,此翰墨妙絕無品者。

21、張長史《千字》及蘇才翁所補,皆怪逸可喜,自成一家,然號為長史者,實非張公筆墨。

餘中年來,稍悟作草,故知非張公書,後有人到餘悟處,乃當詹耳。

22、顏魯公書雖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軍父子喜法,書家多
多不到此處,故尊尚徐浩、沈傳師爾。

九方皋得千里馬於沙丘,眾相工猶笑之,今之論書者多,多牡而驪者也。

23、觀魯公此帖,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

回視歐、虞、楮、薛、徐、沈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顏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

蓋自二王后,能臻書法之極者,惟張長史與魯公二人。

其後楊少師頗得仿佛,但少規矩,複不善楷書,然亦自冠絕天下後世矣。

24、觀唐人斷紙餘墨,皆有妙處,故知翰墨之勝,不獨在歐、虞、楮、薛也。

惟恃耳而疑目者,蓋難與共談耳。

25、觀江南李主手改表草,筆力不減劉誠懸,乃知今世石刻曾不得其仿佛。

余嘗見李主與徐鉉書數紙,自論其文章,筆法正如此,但步驟太露,精神不及此數字筆意深穩。

蓋刻意與率爾為之,工拙便相懸也。

26、常山公書如霍去病用兵,所謂顧方略如何耳,不至學孫、吳。

至其得意處,乃如戴花美女,臨鏡笑春,後人亦未易超越耳。

27、《蔡明遠帖》,筆意縱橫,無一點塵埃氣,可使徐浩服膺,沈傳師北面。

28、蔡君謨行書簡劄,甚秀麗可愛,至於作草,自雲得蘇才翁屋漏法,令人不解。

近見陳懶散草書數紙,乃真得才翁筆意。

寒溪草堂待飯不至,饑時書板,殊無筆力。

29、蘇子美似古人筆勁,蔡君謨似古人筆圓,雖得一體,皆自到也。

蔡君謨書如《胡笳十八拍》,雖清氣頓挫,時有閨房態度。

30、範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沈著,極近晉、宋人書。

往時蘇才翁筆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稱文正公書與《樂毅論》同法。

余少時得此評,初不謂然,以謂才翁傲睨萬物,眾人皆側目無王法,必見殺也。

而文正待之甚厚,愛其才而忘其短也,故才翁評書少曲董狐之筆耳。

老年觀此書,乃知用筆實處是其最工,大概文正妙於世故,想其鉤指回腕,皆優入古人法度中。

今士大夫喜書,當不但學其筆法,觀其所以教戒故舊親戚,皆天下長者之占也。

深愛其書,則深昧其義,推而涉世,不為古人志士,君不信也。

31、司馬溫公天下士也,所謂左準繩右規矩,聲為律而身為度者也。

觀其書,猶可想見其風采。

余嘗觀溫公《資治通鑒》草,雖數百卷,顛倒塗抹,訖無一字作草,其行己之度蓋如此。

32、餘嘗論右軍父子翰墨中逸氣,破壞歐、虞、楮、薛及徐浩、沈傳師,幾於掃地。

惟顏尚書、揚少師尚有仿佛。

近來蘇子瞻獨近顏、楊氣骨,如《牡丹帖》甚似《自家寺壁》,百餘年後此論乃行爾。

33、東坡先生嘗自比于顏魯公,以餘考之,絕長補短,兩公皆一代偉人也。

至於行、草、正書,風氣皆略相似。

嘗為余臨《與蔡明遠委曲》、《祭兄濠州刺史及侄季明文》、《論魚軍容坐次書》、《乞脯天氣殊未佳》帖,皆逼真也。

此一卷字形如《東方朔畫贊》,俗子喜妄譏評,故及之。

34、餘嘗論右軍父子以來,筆法超逸絕塵惟顏魯公、楊少師二人。

立論者十餘年,聞者瞠若晚識。

子瞻獨謂為然。

士大夫乃雲:蘇子瞻于黃魯直愛而不知其惡,皆此類。

豈其然乎!比來作字,時時仿佛魯公筆勢,然終不似子瞻暗合孫、吳耳。

35、東坡簡劄,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

今世號能書者數家,雖規摹古人,自有長處,至於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所滑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與也。

36、東坡書,彭城以前猶可偽,至黃州後,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真贗也。

37、子由書瘦勁可喜,反覆觀之,當是捉筆甚急而腕著紙,故少雍容耳。

38、錢穆父、蘇子瞻皆病餘草書多俗筆。

蓋余少時學周善部書,初不自寤,以故久不作草,數年來猶覺湔襏塵埃氣來盡。

39、余嘗論近世三家書雲:王著如小僧縛律,李建中如講僧參禪,楊凝式如散僧入聖。

當以右軍父子書為標準,觀予此言,乃知遠近。

40、王中令人物高明,風流弘暢不減謝安石。

筆劄佳處,濃纖剛柔,皆與人意會。

貞觀書評,大似不公。

去逸少不應如許遠也。

41、唐自歐、虞後能備八法者,獨徐會稽與顏太師耳,然會稽多肉,太師多骨。

42、余嘗評題魯公書,體制百變,無不可人。

真、行,草書、隸,皆
得右軍父子筆勢。

43、張長史行草帖,多出於贗作。

人聞張顛,未嘗見其筆墨,遂妄作狂蹶之書,托之長史。

其實張公姿性顛逸,其書字字入法度中也。

44、見顏魯公書,則歐、虞、楮、薛未入右軍之室,見楊少師書,然後知徐、沈有塵埃氣。

雖然,此論不當察察言,蓋能不以已域進退者寡矣。

45、或雲東坡作“戈”,多成病筆,又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桔。

此又見其管中窺豹,不識大體。

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顰,雖其病處,乃自成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