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可持续发展

――浅论二期课改初中《科学》与《物理》学科的融合和衔接

延安初级中学沈逸华

初中《科学》学科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知识于一体,教学对象是初中六、七年级的学生,物理内容约占在《科学》(上教版)课程内容的百分之六十。延安初级中学自02年开始进行《科学》和《物理》新教材的试点教学,在试点过程中,如何做好《科学》与《物理》知识点的融合和衔接工作,捕捉学情,因材施教,避免枯燥乏味的重复性教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合理设计教学,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必须使学生对新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需要教师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创设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动作等新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继续探求知识的境界中去。下面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节讲述的是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基础知识。教材内容在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被列为以培养兴趣为教学的侧重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比较纯真,很愿意在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从众说纷纭中引出正题,需要教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小实验来把学生已有的信息和科学理论知识加以融合。在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时,我们通过听声音——造声音——“看声音”(示波器)——“放大”声音(观察被敲击鼓面上的小星星)等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

而声音在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被列为重点,教学目标是以锻炼思维为目的,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今后学生应用“创新——回忆——质疑——例证——归纳”的方法进行较高层次的探究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教学设计的用意是在扩大所有学生

思维广度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从而产生科学探究和创造的愿望。先让学生思考和实践如何利用身边的任何物体造声音,能造出声音的种类越多越好;再追问为什么各种东西会发出声音——回忆和探究科学课学过的振动是使物体发声的原因;最后请学生描述证实声音振动存在实验设计并动手操作。

在《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声音传播演示器实验是教师操作的,学生仅仅是旁观者。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则将这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步骤、动手操作,分组描述,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声音的主动、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声音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二、改进教学方法,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尽量留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还不习惯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我们考虑了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协作,鼓励学生从独立学习转向合作学习;随着课题准备的深入,逐步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方法、步骤,从而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尝试和无意义的猜测,注重学习的高效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给学生提供和搭建参与学习的舞台,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热情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学习者、合作者。

如八年级物理《从原子到星系》的部分内容在《科学》中曾简介过。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整合,大胆放手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通过学生自愿结合和教师调节的形式,形成学生课题小组,在回忆、归纳科学课中学过的《从原子到星系》知识后,确立各小组向全班演讲的课题,并且进行小组分工,通过信息课和课外,在网上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小组演讲的课题,最后轮流展示,轮流有小组向全班演讲探究报告。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主动型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习层次。通过实践还发现缩短了原有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受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三、注重教材开发,提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多种教学模式。若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及

人格,可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若教学目标是策略性知识和智慧技能,可采用菜单一自学教学模式;若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可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让所有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相关物理知识时都有新的收获,就要求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决策者,同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物理《缤纷的色光》一课我们尝试:第一环节,利用传说(动画)导入彩虹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器材以多种方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让学生体验愉悦的创作过程,体会成功的满足感。第二环节,让学生交流实验过程,通过播放录像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归纳白光色散的原因。第三环节,让学生观察电脑显示屏,引入三原色光,通过感受三色陀螺(颜色比例不同)旋转时显现的不同颜色,体会三原色光的混合应用。设计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红绿蓝色光混合游戏,增添学习乐趣。最后环节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成因,与引入相呼应。这节课有三个地方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第一,利用学生已有光折射知识,加深对白光色散现象的认识,我们把学生知道白光色散现象的要求为知道白光色散成因。第二,学生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在现有器材中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颜色,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式去探究寻找。这样既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学习兴趣。第三,学生通过感受三色陀螺色光混合实验,再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色光混合游戏,使学习显得轻松且快乐。

说明:以上第一个和第三个内容被教材编写组选用收入到现在正使用的《物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及《物理学习活动卡》中。

我校的科学教师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特别幸福的,我们努力使《科学》成为学生的一门“快乐”学科。感悟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提问,勇于质疑的精神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我们认为如果学生觉得《科学》课有趣,我们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如果学生不仅觉得《科学》课有意思,还能记住些科学知识,我们就更高兴了。如果学生通过《科学》课学习,认识基本的科学方法,并主动去解释或探究科学问题,我们老师们的愉悦感受不仅仅是一个“惊喜”可以形容的,科学课的从不向学生布置书面回家作业,只有学生自己课后自愿探究后形成的课件、作品和网页,成为他们喜爱的额外负担和可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