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6单元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第18讲 向西方学习 思潮的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目标解读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林则徐的思想、洋务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大史实“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1.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①西方资本主义崛起。

②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愚昧无知。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与腐朽。

③鸦片战争中,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④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⑤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2)代表人物及活动

①林则徐

背景广东禁烟期间,了解对手

内容设立译馆,翻译“夷书”,先后编译《四洲志》《》等资料;仿制西方战舰、炮车等

地位《四洲志》介绍了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评价近代中国的第一人

【知识拓展】《四洲志》

为了与英美官员交涉,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②魏源

背景鸦片战争战败,天朝上国迷梦破灭

著作1842年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地位《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

宗旨

学习内容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③徐继畬:福建布政使。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时,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瀛环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3)评价

①进步性: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接连出版,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并且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②局限性:初步和模糊地了解了西方,未能付诸实践和形成时代风气。

【知识拓展】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的特点

①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②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③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①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资本

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运动的不断发展。

②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统士大夫阶层——洋务派出现。

③传统文化和保守排外力量很强大。

(2)含义: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3)实践: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筹办海军,等等。

(4)评价

①积极性:在其指导下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引进了大工业生产并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融合中西文化,谋求中国近代化的最初努力。

②局限性:把西方先进技术嫁接于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没改变封建制度,布新不除旧,无国际国内环境),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问题思索】“中体西用”思想较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系统化、纲领化。但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从而严重削弱了西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考点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新思想

正确看待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

(1)林则徐、魏源是当时封建士大夫中少数有识之士的杰出代表,他们敢于冲破传统的思想藩篱、客观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是难能可贵的。

(2)他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知去影响别人,为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服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3)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对西方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可能认识到西方国家先进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只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的主张,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找到一条强国御侮的道路。

(4)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他们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从这点来看又具有反动性和落后性。

【史论结合】

史料1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史料2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有关的事务,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史料3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解读(1)史料1主要叙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

(2)史料2体现了中国对外国人和外国事务认识的变化。

(3)史料3反映了人们对待西学的态度从拒绝到接纳的变化。

问题(1)根据史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