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库汇编之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作文教学
于永正作文教学于永正作文教学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综观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教学思想及其小学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我国新世纪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发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于老师认为:善于激发兴趣,拨动心弦,富有趣味的教学,确实是作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
古人云:“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坚持兴趣先导,把激发兴趣贯彻到作文教学的始终。
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没有兴趣,就很难主动做好这件事,如果对某件事有强烈的兴趣,他就会想法把这件事做好。
问题是如何激起和不断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那么什么事情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呢?从理论上大致有三点:(1)和孩子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能引起兴趣;(2)能激起孩子情感活动和联想想象的事情,能引起兴趣;(3)能使孩子自我表现并得到肯定的事情,能引起兴趣。
我们应该从这三个角度考虑,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抓写作的具体的内容入手,而不能从讲解这次作文的形式和规则入手,因为抽象的形式和规则,是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
作文教学不但要“兴趣先导”,还应该把激发和保持写作兴趣贯彻始终。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孩子的作文要求应循序渐进,从写话、写片断到写故事,从模仿续写到独立创作。
台阶不要一下上得太高。
如果一开始要求太高,孩子达不到,就会打击他写作的积极性,如果每一步他经过努力都能做到,就容易保持兴趣。
其次,评改也是重要的环节。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作文也是夸出来的。
教师要引导小组同学发现别人写得好的地方,教师更是要以表扬为主,哪怕有一点长处,也要指出来,对那些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更要鼓励。
在热情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修改得更好。
最好一定要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孩子把自己的作文在同学、家长、教师面前展示出来。
并保存起来,增强他的成就感,以此激发孩子主动写,继续写的兴趣。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心得体会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通常指的是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某些现象或者经验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心得体会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
反复品读五重教学法,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
书中所讲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所以读起来感受颇多。
一、重情趣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发我产生共鸣的地方。
每每读起这一章,我的心灵总会生出不同的感慨。
这里的情一方面是指对学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于老师提出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
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所以,于永正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我们避免不了会有偏爱个别优生,厌恶个别差生的念头。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高尚。
于老师不是圣人,但他关爱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不同的尺子,将自己深厚的爱温暖每一位学生。
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所谓差生,只不过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在其他领域里,差生不一定就差,许多差生在成人后变得很有出息,而且对老师也很有感情。
我们班就有一个姓梁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这个男孩特别地乐于助人,看见老师抱着一摞本子走出办公室,他会主动上前迎接;看见班上女同学抬不动课桌,他会主动去帮忙。
每每看到这些,我心里都会感动不已。
于永正教学思想述评
于永正教学思想述评
永正教学思想,源自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比斯尔·蒙特·永正特,是以儒家学说为
基础,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立足于客观社会现实,以个体发展为核心,关注个体社会化,加强社会因素和言语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转变传统“知识教育”为“情感教育”,发展意识形态教育,以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宗旨”。
永正教育理论坚持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考虑;重视个体之间的
有效沟通和交流,营造宽容和谐、温馨和蔼的学习环境;侧重教育的外部认识,从真实与
立场性的角度,关注学生思想心理的发展,促使学生形成有益的价值观。
此外,永正教育
理论还强调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尊重学生,谅解学生,多端听学生,及时补充学生的认知;创设一个中立、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提供适合学生的学
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主动参与社会百态,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能力。
永正教学思想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宝贵思想财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拥护。
永正教育思想以其全面深刻的学习视角,充分肯定学生从表象到内涵的多元发展,重视学
生生活实践个性化创造能力发挥,着力培养学生拥有社会包容性和创新力的意识形态,从
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于永正教学理念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
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
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
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
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
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献中。
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的主要的内容。
简单的说,是“一本”、“三观”、“五重”。
所谓“一本”是以学生为本;“三观”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
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
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
“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的。
以下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1、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他说,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
理解是爱的别名。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的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的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于老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我们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足见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语文教学思想。
他已经走上大学语文,凡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用“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涵盖。
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
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2.作者的教育经历3.作者的教育理念4.作者的教育实践5.结论篇1正文【引言】这是一篇关于教育故事的文章,作者是于永正。
他将以自己的教育经历和理念为线索,分享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作者的教育经历】于永正从小就对教育充满了热情,他渴望成为一名教师。
在大学里,他选择了教育专业,并在毕业后顺利成为了一名教师。
他的教育生涯始于一所乡村小学,那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他却在那里收获了教育的快乐。
【作者的教育理念】于永正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爱为源"。
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同时,他也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作者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于永正积极践行他的教育理念。
他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他用爱去关怀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结论】于永正的教育故事展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篇2 目录1.引言2.我的教育经历3.我的教育理念4.我的教育实践5.结论篇2正文【引言】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
于永正教授以他的教育故事为例,分享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我的教育经历】于永正教授回忆起他的教育经历,他认为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老师。
他的老师不仅教授了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鼓励他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让他受益匪浅,也让他深刻理解了教育的真谛。
【我的教育理念】于永正教授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仅仅记住书本上的知识。
浇灌未泯童心 回归语文本真——于永正“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探析
语 文”告别 ,凸显“真 ”的精神 。目前 ,学界对“真 语 文”的思考与讨论层 出不穷 、俯拾 皆是 ,翘 首 以 盼 “真 语 文 ”的 研 究 和 实 践 ,不 如 回首 往 日 , 看一看老一 辈教师 的亲身经历 ,听一 听老一 辈 教师 的经验 总结 。早在 20世 纪 6O年代 初 ,于 永正 老师 就把 “真 语文 ”当作 自己的教 学信 仰 和最高标准 ,致力 于培养 学生真正掌握语 言文 字 知 识 ,在 实 际生 活 中熟 练 运 用 语 言 文 字 的 能 力 ,心正意诚 ,以健全人格实现 自我价值 。于永 正 的教学思想 与实践弥合 了语文 教育与 “真 ” 的脱 节和 断裂 ,无 论从 哪个角度 看 ,他 的语 文 教学都是对语 文本真 的回归 ,“儿 童的语 文 ”是 “真语文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要 ;兴趣能激发学 习动机 、保 持学 习热情 、维 不能带人感 情朗读刘胡兰 和敌人 的对 话 ,却只
系学 习行 为 ,长期兴趣 能形成 日常习惯 。我们 记 得 “视 死 如 归 ”的标 签 ;学 《我 的 战友 邱 少
理特 征 的主次关 系 、知 识 的获得 、知 识 的特点 为沟通交 际工具 的语文 。如果把握不住语文知
方面 ,于老师做 出了精辟 的解读 。
识 的特 性 ,就 容 易 把 语 文 课 上 成 文 意 理 解 课 、
首先 ,对语文 的兴趣 和习惯 比一般 知识更 常识科普课 和思想政治课 。比如 ,学《刘胡兰》,
学 观 、学生 观 的一整 套教育 认识 、教育 主张 和 的字词 和正 确 、流利 、有 感情 地 朗读 课文 所组
教 育 理 念 。
成 的知识体系是教学 的中心和重点 ,课 文 内容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研究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研究于永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小学语文教学界一位旗帜性的人物。
自1962年毕业,跨进教师职业生涯起,他边实践边思考,始终做一名思考型的教学实践者,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沉淀出智慧的教育真理,展现出多彩的教学艺术。
于永正的阅读教学思想及课堂教学艺术对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颇具启迪意义。
笔者将于永正的阅读教学思想与课堂艺术作为研究对象,论文分三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分析于老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从教学目标观、教学内容观及教学方法观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于永正跳出就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的狭隘视野,着眼整个语文教学,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同时关注言语知识的积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一切均围绕语言学习展开,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简洁而实在。
于永正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思考紧承其教学目标而来,他把文本情思作为线索式内容,串起语文学习方法及语言表达的教学,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摒弃以课文情思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依据课文情境提炼值得探究的语言教学点,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品词品句、朗读写作的过程中学习听说读写,这样的语文教学内容简约而精炼。
于永正关于阅读教学方法的认识同样精辟,为达成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内容,他主张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强调学生的言语实践及教师的合理示范,避免教师过度的讲解与分析,使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归于简洁,同时又不失灵活与趣味。
第二章选取课堂导入艺术、提问艺术、板画艺术、语言艺术等四种于永正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实践中较典型,较具特色的教学艺术进行分析。
本研究认为于老师的导课环节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向,更重视落实字词等语言教学。
提问中,于老师选择的问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问法具有引导性,给予的点评具有激励性。
他尤其擅长运用板画艺术,通过板画突破学习难点,为学生练习语言表达提供材料。
学习于永正教学理论(共五篇)
学习于永正教学理论(共五篇)第一篇:学习于永正教学理论学习于永正教学理论——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摘要:一个好的课堂要体现出三维目标的实现,在课堂上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那么要实现三维目标必须做到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转变好老师的角色,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新颖,还学生一个真实、实在的课堂。
关键词:三维目标童心灵活新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提出和确立,不仅让我们如沐春风,而且给科研天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如果把三维目标比作一棵树,那么知识与能力就是树的根,过程与方法是树的主干和枝条,树叶和花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没有了根基,就长不成一棵完整的树。
没有了主干和枝条就长不了树的叶子和花朵。
如何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让“三维”之花开遍课堂,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让老师的童心“亮”起来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老师应当有一颗童心。
有了童心,才能使自己变得年轻,变得活泼,使教学充满了童趣;有了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理解孩子,体谅孩子;有了童心,才能想孩子之所想;有了童心,才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能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哭,一起笑;有了童心,才能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和探究精神。
”因此,老师怀一颗童心,不仅创设了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还和学生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堂成功的课是伴随着老师的激情而产生的。
老师有了激情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全能,学生也会被感染,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幽默风趣、活泼生动的儿童化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自然和谐的肢体语言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这些都是“童心”所致。
儿童的语文 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是一本备受推崇的教育著作,它展示了于永正老师在 语文教学方面的深刻见解和丰富经验。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如何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语文教 育,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 强调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书中的精彩摘录中,于永正老师提到:“儿童的语文学习应当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语文 教师有责任让儿童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不是成为他们的负担。”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于永正 老师对儿童语文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他认为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儿童为中心。
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对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例如,在实际教学 中,我们可以采用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借鉴他的实践经验,如读书交流、写作指导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 力。
《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这本书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目录分析 《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是一本深度展现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实践与思想的著 作。作为长期儿童成长和母语教育规律的杰出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理念和方法在教育界具有深远 影响。这本书将他的各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章、课例以及专家评论进行了收录,全面展示了他的 “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以时间为序,从于永正老师早年的教育实践开始,一直贯穿到他的晚年。这种 设计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于永正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如何与 时俱进。 目录中特设了“‘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研究”一章,将“儿童”与“语文”两个核心元素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今年暑假,我有幸走进于永正老师,看了他的课堂实录,学习了他先进的教学理念。
我概括总结了于老师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又一新高度。
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这样一番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教学中,基本功训练很扎实,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课堂上,有于老师设置的诗一般的意境,有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加上于老师的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听于老师的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于老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他一直默默地进行着语文教学的探索,他的“教无定法”的阅读教学、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对陈旧的教育理念、封闭的教学思想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他的语文教学承继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注重语言“意合”的特点,注重在诵读中感悟并将其与现代教育观中的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进行教学,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
“五重”教学的提出,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标志着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成熟和进一步完善。
1、以学生为本:一以贯之的教学特色。
“以学生为本”是于永正一以贯之的教学特色。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给予,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唤醒是激励,是教孩子学会如何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于老师认为,学生的身心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并且其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可低估;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跟成人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不,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于永正教育理念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于永正,我国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一个于永正教育理念的案例,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助力学生成长。
二、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聪明伶俐的孩子,但在学习上却总是提不起兴趣。
他的父母很着急,多次找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在一次家长会上,于永正老师得知了小明的情况,决定采用他的教育理念,帮助小明找到学习的乐趣。
三、案例实施1. 了解学生,尊重个性于永正老师首先与小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
在交谈中,于老师发现小明喜欢音乐、画画,但对传统的学科知识却不太感兴趣。
于是,于老师决定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他的学习潜能。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小明对学习的兴趣,于永正老师尝试了以下方法:(1)音乐导入:在语文课上,于老师播放了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的美。
小明被歌曲吸引,开始对课文产生了兴趣。
(2)画画辅助:在美术课上,于老师鼓励小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心中的美好。
在画画过程中,小明不仅提高了绘画技能,还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小组合作:于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交流。
小明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小明的特点,于永正老师采用了以下个性化教学方法:(1)降低难度:在布置作业时,于老师适当降低了难度,让小明能够轻松完成,增强他的自信心。
(2)因材施教:针对小明的兴趣爱好,于老师为他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帮助他拓展知识面。
(3)鼓励创新:在课堂上,于老师鼓励小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案例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他不仅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班级活动中,小明也表现出色,成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于永正的教学风格
于永正的教学风格: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简称“五重教学”。
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乐意学,乐此不疲。
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
这样理解就浅了。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
“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我的教育的座右铭之一。
重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悟什么?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
(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
)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这是基本要求。
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重积累
我说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先说语言的积累。
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
括情感)的积累。
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教不好语文。
于永正的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于永正的生平事迹,掌握他的主要作品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于永正的生平事迹。
2. 掌握于永正的主要作品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于永正作品的思想内涵。
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于永正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于永正的了解。
(二)课堂讲授1. 于永正的生平事迹a. 介绍于永正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
b. 讲述于永正的重要作品及其发表时间。
2. 于永正的主要作品及其特点a. 分析于永正作品的主题思想。
b. 探讨于永正作品的艺术风格。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于永正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分享自己的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于永正作品的特点。
(四)课堂演讲1. 学生自愿选择于永正的作品,进行课堂演讲。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演讲,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于永正作品的价值。
2. 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永正的了解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搜集于永正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
2. 以“我眼中的于永正”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于永正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使学生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于永正的了解较少,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2篇课程名称:小学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于永正教育思想得界定。
于永正教育思想就是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得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得理论概括,就是正在形成与发展着得教育思想。
它得系统总结与多方面得展开,就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得贡献分不开得。
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得著作与发表得文献中。
它得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她得课堂教学中,她在各种场合得讲演、讲座,则就是其理论与实践得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得主要得内容。
简单得说,就是“一本”、“三观”、“五重”。
所谓“一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三观”就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得现状。
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与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
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
“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就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得。
以下就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得几点认识: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1、应该具有什么样得心态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就是一个孩子得人,才能成为真正得老师。
”她说,不忘记自己也曾就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
理解就是爱得别名。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得孩子?因为她们更需要老师得理解与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得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于老师以自己得切身经历,告诫我们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足见她得思想并不就是纯粹得语文教学思想。
她已经走上大学语文,凡就是与语文教学有关得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用“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涵盖。
于永正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充满教育智慧和经验的书,它让我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
一、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于永正老师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理念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他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他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他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游戏、故事、音乐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他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他还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取有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于永正老师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他认为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
五、个人魅力:感染学生于永正老师的个人魅力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执着。
他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充满智慧和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所在。
这种感染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六、总结反思:不断提升于永正老师在书中还提到了他的总结反思方法。
他认为总结反思是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他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他还注重听取学生和同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案。
这种不断反思和总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总之,《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充满教育智慧和经验的书籍它让我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它也为我提供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策略将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指引我不断前进。
于永正作文教学主张
于永正作文教学主张于永正作文教学主张没有课外的七分,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
一个只知道读课文的人,语文学习上永远不会有出息。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于永正作文教学主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拜读了报刊、专著上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精彩纷呈、出神入化的作文课堂教学实录,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高超的作文教学技巧、精湛的作文教学艺术,那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很多很多的启示。
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教学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从我的视角、观点,试着走近他,走近他那艺术的课堂……一、幽默——课堂的“调味剂”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包方便面,那么幽默就是方便面中的“调味剂”。
适当的诙谐和幽默是让学生放松又能集中注意力的绝好手段。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闪现幽默的语言。
请看《于老师印象记》(教学片段选自《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
下同。
)教学片段:生:老师,请问您贵姓?生:请问您尊姓大名?师:(非常高兴地)大连的同学真会说话!文绉绉的,多么有教养!(众笑)……师:我上课的时候,最喜欢发言发错的同学!谁说错一次,记特等功一次,他们是有功之臣!别忘了,要实事求是,大胆地说,说于老师老,于老师不难过。
(笑声)……师:我给你记一等功,给刚才两位发言错的同学记特等功!(众笑)再看看于老师的身材怎样?看看够不够当模特的料儿。
(笑声)……师:再看看于老师的长相,这是重点(边说边用手指指自己的面部,众笑)先从脸型说起。
……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她不光观察了,而且想了!想得那么深,那么远。
——请往下进行(指指鼻子和嘴。
众笑。
)师:回家后,如果家长问于老师多大年纪,长的什么模样,会不会说?谁到前边来试一试?(一名女生来到讲台前。
)我妈在家叫你什么?生:媛媛。
师:媛媛,今天上午给你们上课的于老师多大年纪?是什么样的?一定与众不同吧?……于老师的课上得怎样?对同学好吗?……于老师还真不愧是个特级教师,俺媛媛说得真好!(众笑)其实,于老师课堂幽默的方法很多:有时“一本正经”,有时“假装糊涂”,有时自我嘲弄,有时信手拈来……于老师之所以运用得如此纯熟,是他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的表现,更是他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的绽放。
关于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的再认识
关于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的再认识作者:王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9期【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65-01于永正,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他善于学习,勇于思考,敢于实践,勤于总结,在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风,推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健康进行。
今笔者再读于老师的著作,结合自己在一线教学的经历,对其“三本”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以生为本:始终如一的教学特色“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和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突破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势在必行。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主导学生学习,而是积极引导,正确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人性” ,认为我们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
如何使我国的教育充满“人文精神”?于永正老师认为,重中之重就是要爱任何一个学生,不要区别对待,在热爱学生的前提下,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们,如何去理解他们。
“以生为本”是于永正教学思想的基点,教书更是育人。
于永正老经常“蹲在地上看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这一点值得广大的教师去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朋友间互帮互助的关系。
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角度与价值观,才能理解学生,知道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
泰戈尔曾经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
”的确,尊重和理解是爱的前提。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学生才能全心、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以读为本:语文规律的适应和遵循朗读法是教语文和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情·趣·养·范——于永正“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的四个要素
“蹲下来 看学生”是对爱最形象 的描摹 。于 老师 说 :“蹲下 来看 学生 ,许多 幼稚可 笑 的东 西 ,便会觉 得不幼 稚 ,不 可笑 ;许 多错 的东 西 , 往往有其 合理 的一面 。”在于 老师 的教育 故事 中 ,迟 到 的学 生 因为 勇敢 地 “报 告 ”而得 到 鼓 励 ;打架 学 生 的矛 盾 被 “二位 好 汉 ,大 战十 几 个 回合也 未分胜 负 ,是 不是歇 歇再 战 ”的幽默 话语 轻松 化解 ;连读八 遍 才将课 文读 流利 的 女生 、总 是混 淆 同音字 “向”和 “像 ”的学 生 总 能得 到老 师 的耐心等 待 和悉 心指 导 ……只有
贽认 为 :“天下 之至 文 ,未有 不 出于童 心 焉者
也 。”于老师用一颗赤子 童心 ,创造 了“儿 童 的
语文 ”的教学化境 。
于老师对语 文教学情有独钟且 痴迷终生 ,
以致 达 到 “此 也 忘 ,彼 也 忘 ,唯 教 学 不 忘 ;这 也
能 ,那 也能 ,教语 文最能 ”(张庆语 )的境界 。于
一 、 坚 守 教 育 的 根 性 力 量— — 情
“情 ”是于永 正 “儿 童 的语 文 ”教学 思想 的 根本 和命 脉 。于老师 的五重教 学法 ,第一便 是 “重情趣”。他说 :“我说 的 隋’是什么?是情感 , 或者说感情 。它包括两个方 面的意思 ,一 是对 学生有情 ,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 ,上课有情 。”
合 ,《林 冲棒 打洪教 头》中“让 ”的多层 次解读 , 《那片绿绿 的爬 山虎》 中对课题 的三 次探究等 等 ,这都是在 引导学 生在 “设疑一求知一满 足” 的动态平 衡 中 ,不断体 验恍然 大 悟之感 ,品尝 学有所 获之味 ,并 由此形成深层 的学 习兴趣 和 持续 的学 习动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温德殿作品编号:644150029945889663877822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实用文库汇编之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
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
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
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献中。
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的主要的内容。
简单的说,是“一本”、“三观”、“五重”。
所谓“一本”是以学生为本;“三观”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
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
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
“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的。
以下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1、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他说,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
理解是爱的别名。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的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的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于老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我们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足见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语文教学思想。
他已经走上大学语文,凡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用“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涵盖。
这里的“教育”是比较宽泛的概念。
指于永正关于语文教学、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他本人的成长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下于永正先生是否把他的思想都集中在语文教学方面。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迟到的学生?因为我认识到迟到了而敢进教室要有了不起的勇气,应当给予赞许。
我读小学时迟到了一次,不敢进校,索性选择了逃学!”“要理解孩子,要有童心。
”这是于老师想说的意思。
那么他这话时说给谁听的呢?当然是说给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人。
因此,我们说,于永正在成长为全国著名特级老师以后,一方面致力于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不断反思总结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教育思想。
2008年下半年,他获得了“中国教育家”的殊荣,这标志着他的教育思想由渐臻佳境走上成熟。
“要有童心,要理解孩子”不仅包含有教育学的知识,还包含着心理学的知识,应该说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实践与一体的经验结晶。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例子:“为什么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学生十分宽容?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工作了,偶然看到胡适的一句话:‘那些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往往有出息。
从此,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有些另眼相看了……’”于老师在《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一文中用了好几个例子,旨在告诫老师要有童心,要理解孩子。
因此,我们说:于永正不但关心学生成长,同时也很关心教师的成长。
2、应该怎样备课近几年,我在外地参加了不少会议,接触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的专家学者。
当谈及于永正,他们大都把于永正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并对我提出的“于永正教育思想”很感兴趣。
我说,陶行知可有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可有教育思想,于永正为什么不可以有教育思想呢?难道非等于永正作古以后才可以吗?当我把理由谈出来以后,他们多数都支持研究,这给我很大的精神鼓舞。
说到备课(语文备课),人们自然会说,这当属语文教学。
但如果我们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它与教师的专业化是紧密相关的,又不属于语文教学,至少不能等于语文教学。
它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致。
于永正老师2006年在《小学语文教师》第一期《我怎么备课》中说到他为什么要讲备课这一问题。
“教了四十多年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
有些课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
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老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从上面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备课是为了学生,可怎样备课却是老师的问题。
于老师的《我怎样备课》其主要目的是向老师介绍怎样备课,让更多的教师备好课。
这实际上还是老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其对象主要是教师。
3、怎样从优秀教师的经历中吸收教学智慧于永正是一位语文教学的大师,但他的思想借鉴了许多教育家和当今优秀教师的智慧。
于老师在2006年第5期《小学语文教师》中发表了题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文章。
文中,他引用许多例子加以证明。
从他对例子掌握情况来看,他很善于总结和借鉴。
他从山东的李希贵,吉林的杨巧云,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教育专家高林生,龙口实小的孙宝书等多人的经验中得出多读书多写作是学语文的规律。
从这篇文章透露出的信息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来源之一是当今优秀教师的经验。
而且,吸收的方法是研究实例,从成功的实例中借鉴。
我们的教师要聪明一点,那就是要研究实例。
于永正、李吉林、王崧舟、孙双金、靳家彦、窦桂梅等等,都有很多实例。
我们去研究吧!4、怎样看待名师的课2006年3月,于永正老师在浙江温岭太平小学上了一节习作课。
课后于老师说了课,张庆评了课。
现在我把于老师的一句话拿出来,大家从中吸取一点东西。
这句话是:“希望老师们看我的课不要太注重形式和教学设计,主要看我的课体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于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是告诉我们看待名师的课(公开示范课、研究课)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体现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所谓课改理念,主要是课标中讲的四个基本理念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各种新理念。
当然,这个“标准”也是个大框架,会因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而对事情的认识不同。
但有了这个框架,看问题就有了基本准绳,就不致于偏离大方向。
我们今后在评课时,可把于老师的这一点纳入我们的视野。
我想这是有用的,实在的。
5、怎样看待古诗文教学关于古诗文学习,于老师感到遗憾的是他上学时背诵得太少。
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认识到“幼学如漆。
小时候背诵的东西,终生不忘,终生受益。
”他主张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
2006年《语文教学通讯》7—8期上,于老师在《回味教育》上说,“六年中,我给孩子喂的是母乳。
”“吮吸母乳长大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遗憾的是,量还是少一些。
”这里所说的“母乳”指的就是古诗文,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
我们不少老师认为:领导衡量教师称不称职,有无能力,主要是看你教的学生能不能考得好,因此,只要教出成绩就大功告成。
由于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个教师要想搞读古诗文方面的尝试,这无疑会有很大困难,因此,在一所学校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必定会遇到阻力。
我考虑到这一点,在经典古文诵读方面先尝试,然后谨慎实施,以期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
6、怎样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根据2007年《小学语文教师》第四期于永正先生的《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把于永正的观点总结以下几点:1、布置写字作业。
这里的写字,主要是会默写和写规范。
“写”要按规律写,遵循描红、仿影、临贴的顺序进行。
2、布置读书作业。
这里的读书,除语文课文外,更重要的是课外书。
他认为“读书时主体性的语文作业。
”3、布置背书作业。
他认为要教学生背书,背书是最好的作业。
4、要布置作文作业。
他认为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和读书、背书一样重要的作业。
写话、造句、写片断、习作要落到实处,要抓好。
写是万万不可少的作业。
写日记是很好的作业。
布置作业的能力是教师素养之一。
作业量的大小,项目的设置,题目及内容的难易等都要细致考虑。
至于这样布置的道路有许多。
我们可读一读于老师的这篇文章。
我之所以谈及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校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这是很具体的事情。
借鉴于永正先生的做法可以改善我校的教学现状,还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我还有一个意思,这就是要说明,仅仅研究于永正的语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
7、语文教师要学会表达我们先看于永正先生在《更要学会表达·有感于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的几段话:“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教语文。
我们教语文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里写什么,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即不但要“得文”。
要重视文字的书写,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表达技巧的点拨,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小学生学了六年语文;字写不好,话说不明,文字不通,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就失职了。
“表的能力来自于读。
一要读课文。
每篇课文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语言就会有了,语感也就会逐渐形成,表达技巧也会慢慢掌握。
二要大量阅读课文外书。
课外阅读有时也得朗读。
朗读有助于识记。
一般地说,书读多了,“意文兼得”了,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说,写训练,表达能力的获得是不成问题的。
“一个语文老师能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并能让其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
”“为了应该而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它扼杀了兴趣,扼杀了个性,扼杀了天才,可以说遗患无穷!“语文课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一个人不读书,是人生的悲哀;一个国家的人不读书,或者读书甚少,是国家的悲哀。
”作者:温德殿作品编号:644150029945889663877822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我为什么这么大块地利用于永正先生的话呢?我想说明一个问题,于永正很关注教师的发展。
于永正是搞语文教学的,你完全可以把他的一切都归结到语文语文教学上,但是那样会很糟糕,对研究工作很不利。
再说,那样也很牵强附会,把于永正小看了。
于永正现在已经是教育专家,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家。
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独特的经验。
“一本”“三观”“五重”就是他的理论基础。
“一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三观”就是他的“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师观”指他在教师方面的认识。
“教学观”“学生观”依次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