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创造一片“动”的天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创造一片“动”的天空
作者:滕小艳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2期
江苏铜山县柳新实验小学(221100)滕小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
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必
然选择。我们应开展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我认为语文课堂要想充满活力,就必须给
学生创造一片“动”的天空。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神去做事。”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在
课堂上要尽量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才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如在
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在课前将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中间放着一张桌子,
桌子上放着蜡烛、油灯,地上放着一捆柴火,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上课伊始,我便
明确了这节课的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课本剧表演。”接着,我说:“同学们,怎样
才能把文中的人物演活?”学生有的说:“把书读熟。”有的说:“把台词记住。”还有的说:“加上动作、人物表情……”学生们按照以上所说积极行动起来。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
表演得很精彩,文中杰克的镇定、杰奎琳的可爱被表现出来了。学生就这样带着浓烈的情感,
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调动感官,引导学生“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
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把握
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
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给他们的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机会,让他们多种感官并用。如在教学《风
和太阳》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质疑课题:“这篇课文写了风和太阳的什么事?它们比了几次本领?结果怎样?”然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出,对不理
解的地方用问号标出。学生自学时,我要求他们做到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这样,学生眼、口、脑、手等感官并用,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发挥了自己
的聪明才智,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也因此生机
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心灵,启发学生“动”
放飞心灵,让学生的想象长出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各抒己见,鼓励
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哪怕只闪现出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要及
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望月》一文时,我
问学生:“在作者与小外甥眼里,谁的月亮最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作者眼里的月
亮美。”有的说:“小外甥眼里的月亮美。”我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引导学生:“要想说服
对方,应该用具体的语言作为依据。”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再次阅读,他们有了更完整的
观点。一个组的学生说:“小外甥富有想象,把月亮比作眼睛,说月亮是天的眼睛。”另一个
组的同学说:“月光洒在长江上……月光为它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学生个个情绪激动,
即使是平时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也主动地参与进来了,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体验成功,唤醒学生的“动”
课堂上也应有学困生的声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甚至放弃学困生。我们应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应结合他们的实情,降低学习要求,本着浅、慢、细的原则,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教师可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应立即表扬。然后,教师要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训练中获得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要用鼓励的语气和赞赏的心态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自卑心理。如:“你比上一次读得流利多了,如果坚持下去会更棒的!”这样,不但使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进步,还使他们受到鼓励,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片“动”的天空,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给学生创造一片“动”的天空,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
(责编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