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批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学研究现状
译界翻译学的构建是一个热门话题。在中国翻译界,围绕翻译学的民族特色问题,更具体地说,中国翻译学的特色问题,有不少争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对中国的翻译学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艺术、美学渊源,反映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美学观,体现出重译者个人的形象思维。感性体悟和审美欣赏的特点。佛经翻译家支谦认为翻译应当“因循本意,不加文饰”,这一观点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
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向性和具象性的特点,这种民族思维个性对这个翻译事业影响深远,“重神似不重形似”成为长期以来这个翻译界人士奉守的标准,已深深植根于这个译者的思维意识之中。因此,译者的主体性思维既具有人类思维活动的共性,又深深打上了本民族思维个性的烙印。因此,译者的主体性思维是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一向有重主体轻客体的传统,重译者主体性研究轻译本客观性分析。但是,由于科学方法论的欠缺,译者主体性思维研究长期停留在主观感悟、体验的层次上,没有深入到译者思维机制的内在本质,零散而不系统,未能上升到科学理性的高度。因此,对中国翻译学来说,在译者主体性思维研究方面应多借鉴西方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手段,对涉及译者思维、情感的有关科学领域,尤其是心理学,进行深入广泛的探索。
中国文学翻译深受传统文化美学的影响,注重原作整体艺术意境和氛围的再现,不计较于个别词语的复制,张柏然先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