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法在高校中国当代史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年”法在高校中国当代史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

【摘要】在高校当代中国历史教学中,可以借鉴学术界“年代”史的研究成果,采用编年法讲授,能使学生对当代中国史上某年有全面认识,引发他们对专业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拓展对当代中国历史内容的了解;围绕某年份进行研究性学习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编年;高校;当代中国;历史教学

随着创新型教育和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学改革之趋势。近些年来,在历史学科中,课堂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学术动态引入法、历史地图使用法等方法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史作为政治性和学术性交融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是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笔者在从事当代中国历史的教学中,曾尝试采取“编年”法组织课堂教学,即从某一年份展开讲授,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年中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可以围绕某一方面或某一年进行写作,这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开拓学术视野,锻炼写作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1.采用编年法讲授的依据、价值和意义

首先,学术研究成果的启发。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编年体。“编年者,纪事以年月为纲也。”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春秋》、《资治通鉴》等即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其优点是有利于读者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事件,便于了解历史事件间的互相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某一年代出发剖析历史的研究著作或论文在我国学术界纷纷涌现。例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葛兆光的《1895年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严昌洪和许小青的《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忻平的《1937年: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1999年版)、金冲及的《转折年代:1947年的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等论著,分别以年份为中心对该年历史进程进行探讨和论析,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2000年,中国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主办在北京举办了“1949年的中国”的学术研讨会,不少学者提交与1949年相关的论文,表明学术界对这类问题的关注。朱英指出:“从某一重要年份展开对历史的研究,是历史学研究中的一种独特方法。这样的研究,对于帮助人们更为细致地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缘由与走向,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在历史研究中作用重大,而且在历史教学,尤其是中国当代史教学中也有明显的借鉴价值。

其次,拓展了解当代中国历史的需要。中国当代史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从学科层次来说,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朱佳木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史的开始。此后,对当代史的研究工作就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了。但严格意义上的当代史研究,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2]因此,当代中国历史中亟待开拓的领域多,拓展的空间大。目前,高校多采取按政治事件,或者几个时间段作为历史分期标志的教学模式来讲授中国当代史,学生虽然能够获得和了解部分国史知识,但是一年中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等问题,学生们不一定都能了解。如果使用

编年法讲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视野,做到瞻前顾后,引发思考。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3]因此,通过编年讲授,能够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增加知识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最后,能够强化年代观念,增强对“记忆”史学的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记忆和史学相联系的研究成为全球史学研究中的新的发展趋向。[4]2009年12月,《历史研究》编辑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了以“记忆与失忆:价值选择与史学功能”为主题的“史学前沿论坛”,使得历史记忆研究与史学价值问题再次成为热点。根据记忆史学理论,历史记忆可以分为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个人记忆是指个人对自身生活与思想的一种阶段性总结。大学生可以对自己出生之年,或开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时的年份,或某一学年的结束等,都可以进行记忆和总结,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集体记忆是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奇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即一个组织对共同经历事件的一种记忆。1990-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出现两个中国人名:LiLei和HanMeimei(李磊、韩美美)。2008年《南方周末》发表文章,对于这一现象即用了“80后集体回忆”的概念,引起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的人对于亲身经历的某年某件大事,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记。如50、60、70、80、90后等同时代出生的人;老三届,77级、78级等同年入大学的人,都能引起共鸣。因此,教授当代中国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既可以就某一年份深入分析,也可采访他人,让他们做口述回忆,作为某一年代群体的记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为后人研究留下相关史料。

2.具体教学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和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当代中国历史教学中,我曾尝试采取下列探索:

(1)先将某年发生的重要事项予以讲解,然后再告知当年其他事项,以求学生对某一年的全面认识。以1955年为例,当时党和国家正在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海陆军三军进行大授衔、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等,这些内容一般教科书中都会提到,但是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内容,教材不一定能够涉及。例如,此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迎接一九五五年的任务》的元旦社论,其中指出:“一九五五年对我国人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将是全世界和平力量为克服新战争的威胁、保卫和平而斗争的一年,将是全中国人民继续为解放台湾、消灭蒋贼、粉碎美蒋战争条约而斗争的一年,也将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在一九五五年到来的今天,历史召唤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新的希望,让我们更加奋发努力吧!”这些话提纲挈领地指出了当年的任务,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在1955年的政策走向。同日,《光明日报》首次采用把从上到下竖排版改变为横排版,并刊登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指出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不久,《人民日报》和地方报纸也开始一律实行文字横排。因为我国古代书籍用竖排印刷,通过此事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横排和竖排的利弊。当年3月,新中国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共10种,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可以借此讲讲货币史、面值上的内容,以及新中国发行的其他几套人民币的相关情况。1955年的中国文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