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成都城市形态图兰州城市形态图重庆城市形态图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图2.2)(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配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配套)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文化教育、行政管理等。

城市地域功能区指的是这些功能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
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形
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商业区等。

而城市地域结构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如商业区在市中心,工业区在郊区等。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探究问题:(1)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住宅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受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高一地理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高一地理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人不可以只想着不劳而获,应当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勤劳汗水为自己争取一片天空。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地理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教学内容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人文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

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目标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特点和区位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教学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六、教学准备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七、教学过程导入给出大脑功能区分布图,以此启发学生理解功能区的概念,说明功能区的分布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

读大脑功能区分布图,理解功能区及空间结构的概念为教学目标1打下基础过渡提问:参照大脑功能区的含义,联系日常生活,北京是否有功能区?你能说出几个?联系日常生活,说出北京的几个功能区知识联系生活,使学生对功能区的认识更加深刻介绍城市功能区在学生说出或由教师启发得出的功能区中,重点介绍CBD、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教案一、教学内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二、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形态。

2.掌握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3.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全局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和形态。

四、教学难点: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地图、PPT和图片等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形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深入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并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

3.教师选取一个典型城市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并逐一分析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4.学生分组,自行选择一个城市,并就其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价学生对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2.评价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3.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资源:1.PPT2.地图3.图片4.典型城市案例九、教学拓展:1.配置更加丰富的案例,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2.加深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对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十、教学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探究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分支,本次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和形态,掌握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讨论、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成为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和分析的科学研究者。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解。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辩论。
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案例,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案。如,让学生小组共同研究一个乡村或城镇区域,根据区域特点和需求,提出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并撰写研究报告。
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析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认识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创新性: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观察、归纳、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给出建议和改进方向。如,针对学生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学习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乡村和城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域的空间结构特点。如,展示乡村的田野、村庄、河流等景观,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分散布局;展示城镇的街道、建筑、公园等景观,让学生了解城镇的集中布局。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城市发展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通过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注城市问题、参与城市建设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国内外城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及成因。
2.提出问题:为什么城市内部会有不同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5.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城市土地利用案例进行分析:
a.某城市计划在市中心建设一座大型购物中心,请分析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
b.某城市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面临居民拆迁安置问题。请结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讨合理的安置方案。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演变规律;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2.难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地理图表、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共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国内外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城市的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如何分布的?”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学生分享自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知和疑问,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分析其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特征。
2.详细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历史、经济、政策等。
3.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4.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所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表述清晰,逻辑严谨,注意使用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下午放学前,以电子邮件或纸质形式提交给教师。
2.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深入了解其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并撰写一篇案例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中地理《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①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②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教材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城市的知识,在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中,学生也对城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

本节是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分为三部分内容:城市化、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又是本节重点。

城市内部的结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因而本节内容是学习城市化的基础。

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这些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②理解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③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②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分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③经历分析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思维过程,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参与教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②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了解生活的城市,由此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③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学情分析】对于城市功能区和地域文化这两个词学生或许感到陌生,但学生熟悉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对工业、商业等各种活动有感性认识,而且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感知力很强。

此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整理、分析资料和课堂讲解的能力,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方法】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

主要采用了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区举例我国的成都(左图)、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重庆成都城市形态图兰州城市形态图重庆城市形态图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高中地理《2.1.2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学案

高中地理《2.1.2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学案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目标】1.复习上一节课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区位特点和成因2.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结构的联系。

3.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自主学习】(“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导”由教师自主完成;此学案中“自主学习”即为第二环节“思”,这部分建议学生务必课前预习完成,课堂上直接快速对答案,重点知识稍加讲解)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

(1)小城镇地域狭小,工业、商业、居住各项功能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

(2)中等城市,外来人口和市区旧宅院分离出来的人口陆续外迁,形成区,原来的市区变成工商业的市中心。

(3)如果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工业外迁,在居住区外围形成郊区工业区,市中心会增加多种行业。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2)城市服务功能: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

特大城市服务X围往往其所在区域,辐射到邻近区域乃至全国,甚至超出。

有些城市在某一方面的功能很强,服务X围超出所在城市。

【交流探究】(“交流探究”部分包括了“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的“议、展、评”三部分,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回答问题或者上前台展示讨论成果,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总结点评)探究一:1.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城市辐射X围和城市间距离有什么不同?2.相同等级的城市,其服务X围一定相同吗?为什么?探究二:【探究活动】读“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级居民点,最高级的是,最低级的是。

(2)A、B、C三级居民点,数目最多的是,服务X围最大的是。

(3)下列是A、B、C三级居民点的部门组合,把居民点代号填在相应组合后的括号内。

①生活用品、烟草、报刊、饮食店、加油站、邮局等 ( )②纺织品、家具、钟表、书刊、医院、中学、剧场等 ( )③百货商场、医院、珠宝店、高等学校、旅游公司等 ( )(4)图中高一级居民点位置与低一级居民点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这样设置?【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即为“六加一”教学模式中的“检”,要求当堂完成,当堂讲解)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某某为中心、某某和某某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

2.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要素和影响因素。

3.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4.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要素和影响因素。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法。

2.案例分析法。

3.教学实践法。

4.互动讨论法。

四、教学内容及时序教学内容教学时序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0min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要素和影响因素。

30min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30min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30min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要素和影响因素。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六、教学资源1.教师PPT2.案例分析文献3.互动讨论平台4.现场调查表七、教学评估形式:考试 +小组讨论考试内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小组讨论内容:对所在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八、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1 理论知识讲解第一步:简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基本定义。

第二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形成原因分析。

1.2 经典案例分析第三步:分析典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案例,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1.3 教学方法第四步:理论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探究兴趣。

教学步骤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要素和影响因素2.1 理论知识讲解第一步:阐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要素及其重要性。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类型、分布和演变规律。

3.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4.探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城市内部空间利用效率。

教学重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分布和演变规律。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管理、规划和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及其优化途径和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城市的宏观空间网络结构,引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

并简要介绍城市基本概念和城市历史演变,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和类型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异性:城市内各种活动空间的流动性和相互影响性。

•空间集聚性:各种活动空间在城市内的集聚程度。

•空间多样性:城市空间中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的数量、空间位置和空间布局方式。

•空间等级性:城市空间中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的等级和组织形式。

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类型•中心区: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交通便捷。

•商业区:商业、金融、娱乐等服务业的集聚区。

•居住区:城市居民居住、休息和娱乐区。

•工业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

•其他功能区:医疗卫生区、教育文化区、交通运输区等。

第二部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布和演变规律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布规律•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呈放射状分布。

•不同功能区之间空间距离远近不一,但都以中心区为中心向外扩张。

•同类活动空间之间的分布呈现包容性和串联性,即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连续性和联系性。

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聚集与分散的重复过程:城市内部功能逐渐变得多元化,但其中的变化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新区形成后,原有的区域出现分散和余缩,而新区则呈现聚集和扩张。

•中心地位的演化:城市中心地位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衰落、下降、稳定、上升和辐散等阶段。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备课教案范文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备课教案范文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备课教案范文教案标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常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城市发展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解释和理解。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课题1. 通过展示一些城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内部的不同空间结构;2. 提问:你们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哪些特点?Step 2 知识讲解1. 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包括:a. 城市的节点与联系: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节点,各个功能区通过道路网进行联系;b. 功能划分:城市内部区域按功能划分成商业、居住、工业等不同区域;c. 地价和租金: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地价和租金差异较大,反映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2. 解释常见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a. 单中心结构:城市由一个中心核心区向外发展,呈放射状分布;b. 多中心结构:城市内存在多个中心,各个中心区域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和发展;c. 环形结构:城市内部形成环状结构,中心核心区周围各个环状功能区域的发展;d. 网格状结构:城市内部形成网格状的功能区域,交通便利,各个区域的发展相对均衡。

Step 3 学生讨论1. 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讨论并制定一份调查问卷,调查本地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2. 学生讨论和分享调查结果,与全班共同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实际情况。

Step 4 小结与延伸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如何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相互影响;3. 提示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变化。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和记忆;2. 调查问卷:评估学生调查本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地理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地理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

新课标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与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海口城市规划图及相关资料等。

【教学实施过程】视频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看完视频后,请几位同学来说一下这段视频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或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教师播放视频。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谈一下这段视频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感想?生1:介绍了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正确的城市规划会促进城市的发展生2:通过看短片,体验到了新加坡的繁荣富强。

师:同学们都认真观看了影片,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一样,一个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会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的财富积累。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这节课主要以海口为例,分析海口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成因。

过渡:在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据图思考:①此图反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是什么?②各类土地课堂总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呢?生:城市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老师在屏幕上展示本课知识框架。

学以致用运用海口城区示意图,分析三个工厂和一个居民区的布局是否合理。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很感兴趣。

我想,待学业有成后部分同学将会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的。

希望同学们长大以后,为了城市的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2.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可分为:单中心型、双中心型、多中心型、辐射型和不规则型等。

1.单中心型:即城市内只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半径向分散状分布。

2.双中心型:即城市内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两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3.多中心型:即城市内有多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多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4.辐射型:即城市内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放射状分散分布的形式。

5.不规则型:即城市内内部空间分布不规则,缺乏中心性。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1.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形成了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体系。

2.城市空间流动性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结构与空间连通性都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交通、人流、物流的流畅性与城市的发展、竞争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3.城市空间的层次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体现了城市空间的层级结构,即各种不同功能区的相对等级关系。

4.阶段性与动态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其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也是不同阶段的产物。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城市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内部空间的结构。

2.政策与规划城市空间利用规划是指国家、地区、城市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类型用地,按一定的比例和关系进行布局和规范,从而形成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

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目标:a. 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及特点b. 掌握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及其特征c.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素养4. 教学内容:a.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b. 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及其特征c.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5.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展示城市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b. 提问:“你们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哪些了解?”c. 总结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主题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b. 提问:“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哪些部分?”c.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3. 案例分析a. 展示具体城市案例,如北京、上海等b. 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形成原因c.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及其特征4. 小组讨论a. 让学生分组讨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b. 强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要性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所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查阅资料,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及其特征,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掌握程度4. 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5.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六、案例研究:城市功能区的实际观察1. 教案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识别和理解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能力。

2. 教学活动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可以是学校周边区域或者城市中的特定区域。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分析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分析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类型和特征。

2.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4.能够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二、教学重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和演化。

2.如何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实地观察。

教学内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布局和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行政政务区等。

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类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按照布局方式可分为:圆心式、收缩型、线性、单中心变形、双中心、多中心、无中心等。

1.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包括:地域性、周期性、分层性、密度性、内向性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讨论、课件演示。

教学内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始于城市化进程,通过市政工程、城市规划、产业升级等手段来改变城市空间结构所形成的一系列空间格局。

2.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受到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呈现出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实地观察。

教学内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巧:3.1.城市规划和设计图的分析通过分析城市规划和设计图,挖掘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内部特征和演变规律;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控的措施;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原因和整合城市内资源的方法;4.培养学生的运用图表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意义;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规律;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和调控措施;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整合方式。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根据课程的实际,确定教材的语言和数据,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通过PPT、电子教学板等方式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意义,引导学生快速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2.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第三步:图表解读1.给学生发放有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数据图表,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2.解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数据,引导学生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控的措施;3.让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步:案例分析1.给学生发放有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案例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原因和整合城市内资源的方法;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3.让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析结果,并由其他小组评价和提出建议。

第五步:布置任务1.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行查询相关资料,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2.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报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城市进行分析和研究。

四、教学手段1.以PPT、电子教学板等多媒体设备为主要教学手段,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以图表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调控措施和整合方式;3.以小组讨论和汇报为主要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试卷:10-12题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历史因素:
举例: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主要是收入、职业、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差异
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政府政策对城市功能区也有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田园模式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欧洲
北美
我国
常见的例子: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而不是商业区
训练:小试卷
背向分布:
高级住宅区一般在地势高、风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
小试卷:7-9题
能够分析出每一种模式中功能区分布
常考书本上所举的例子
课外作业
学案
教学小 结

教学过程设计

学Hale Waihona Puke 二次备课城市功能区
功能区的形成
商业区
分布
原因
CBD
住宅区
分布
成因
工业区
分布
成因
趋势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经济因素:
地租水平
付租能力
课本P47图2-3-6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
训练题:P47
1、2、3、5、6
学案:小试卷
训练题:新学案P48第16题
地区由市中心向外波动下降
商业、住宅、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与距离市中心距离反相关,且商业下降最快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
备课时间
2013年4月01日
上课时间
第7周周三04月03日
班级节次
课题
总课时数
第13节
教学目标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
教学重难点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
教学参考
新学案
授课方法
例题训练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