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故事两则》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感知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学习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情怀与开朗机智的性格。

学习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庄子和惠子的不同,理解的庄子志趣。

学习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知识链接】
1、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
人之一,汉族,东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
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
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
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等。

2、庄子:《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

如今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庄子的文章结构,比较奇特。

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3、惠子,即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

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导学】
一、初读
(一)基础知识
1.填空:《〈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______ 。

庄周,是______(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相.梁()鹓.()醴.泉()鸱.()
恐吓.()鯈.鱼()濠.梁()邪.()
3.解释加点词语:
惠子相.梁()非梧桐不止.(.)于是
..鸱得腐鼠()搜于国.中三日三
夜()安.知鱼之乐()鱼出游
..从容()是.鱼之乐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②于是鸱得腐鼠
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④鱼之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⑤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读顺句子;读好语气;读出层次;读懂寓意。

2、用自己的话复述两则故事。

二、精读
(一)合作探究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4、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他这种“无为”思想与淡泊名利的情怀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呢?谈谈你的想法。

5、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6、庄子与惠子是两则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

第一则中的两个人物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甚至有着剑拔弩张的味道。

第二则中的两个人物却在轻松的言辞交锋中显示着和平交流的意味。

到底两人是什么关系呢?请结合有关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品析
品味词语:如文中“吓”字意味深长,如闻其声,如见其状,传神刻画出鸱猜忌鹓鶵、护卫腐鼠的丑态。

品味人物:
品析情节:
(三)积累
实词:
同义词:例“子”与“汝”
句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自测自评】
1、课内精段阅读
阅读《惠子相梁》一文
⑴故事的起因是:
⑵含蓄点明故事用意的句子是:
⑶故事的主题是:
⑷最能突出惠子性格的句子是:
⑸故事将庄子自己比作_________,将惠子比作_________,将功名利禄比作_______________。

2、美文联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⑴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百川灌.河()②东面.而视()
③河伯始旋.其面目()④而轻.伯夷之义者()
⑵翻译下面句子。

①(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
②“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⑶这篇寓言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石雅彬《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回答问题
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

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
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

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

”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

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

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

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
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

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

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

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

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⑴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⑵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

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⑶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自测自评】答案
1、⑴惠子做了梁国相,庄子看望他,有人挑拨说庄子想取代惠子做相。

⑵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⑶讽刺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贪图高官厚位而又好猜疑。

⑷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⑴①注入。

②面向;朝向。

③旋转;掉转。

④认为……轻
⑵①(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②“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⑶答: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3、⑴D ⑵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

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

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

⑶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