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础定义(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的基础定义
主观四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总和组成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无法计数的大小不同的“物质构成体”,这些“物质构成体”又在做着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并进行着解体与重新组合。因为有了人类,才产生和存在着人类的哲学——形成了包含着人类的社会存在,形成了人类用来探索研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形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人类社会的“主观”,形成了作为“客体”的“客观”。形成和存在着“主观物质构成体”与“客观物质构成体”的不一致性。
为了能够正确地学习哲学、实践哲学和探索研究哲学,更准确地掌握科学正确的主观四维唯物主义方法论、主观四维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对“主体”和“主观”、“客体”和“客观”、“主观误差”等等“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如下:
“主体”就是人。无论是学习哲学的人、实践哲学的人,还是探索研究哲学的人,他(她)们都是哲学学说中的“主体”。
“主观”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中存在的“物质构成体”的认知和观点。这些观点由人们用“概念”和“术语”等定义对“物质构成体”的普遍属性或特殊属性作出表述。“主观”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对“客体”的感觉结果和感受结果。这里请注意:我们在论述“生命物质构成体”的属性时,将其拟人化为“主体”或“主观”,并不影响人作为“主体”或“主观”的规定性。
“客体”就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中存在的“物质构成体”。这些“物质构成体”具有“形体、质量、运动”的基本属性,以及由这些基本属性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综合属性,如:动量、能量、粘性、塑性、刚性、应力、应变、硬度、强度、色彩;以及人和人类社会的思维、精神、意识、阶级、团体、国家等等;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和定律,如:质变量变规律,对比调和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机械运动规律------陀螺定理、勾股定理、牛顿力学定律、光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价值守恒定律等等。
“物质构成体”就是物质在各种形态中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物质存在形式。通常所说的“物体”就是“物质构成体”的简称。但是,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所说的“物体”已经不再是通常所指的人的视觉或触觉所能感觉到的具有“形体”的独立完整的“物体”,而是指广义上有着密切联系但在人们的感觉中又可能是在形式上相互分离但有着密切联系的“物质构成体”。比如:家庭、各种社会团体等等。
“客观”就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中存在的“物质构成体”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属性。对于“物质构成体”所具有的这些属性,有些属性能够被人感觉和感知到,有些属性则不能够被人感觉和感知到。如是,就产生和存在着各种“主观”与“客观”不一致的“主观误差”、不尽一致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就由拥有各种世界观的“哲人”建立了各种不同的哲学学说——哲学体系或哲学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客体”是“客观物质构成体”的简称,亦即“客观物质构成体”可以简称为“客体”。但是,我们已经把“主体”定义为“人”,也就是说“主体”并不是“客观物质构成体”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所形成的“主观物质构成体”的简称。“主观物质构成体”不能简称为“主体”,以避免造成“主观物质构成体”与“人”的混淆。
“主观”能否真实地反映“客观”,就形成了“主观物质构成体”与“客观物质构成体”之间的差别,即形成了“主观误差”。
主观误差=“主观物质构成体”-“客观物质构成体”
当式中的“主观误差”为负值时,就意味着缩小或隐瞒了“客观物质构成体”;当式中的“主观
误差”为正值时,就意味着放大或虚增了“客观物质构成体”。当式中的“主观误差”等于零时,就意味着“主观物质构成体”如实地反映了“客观物质构成体”。
因此,我们就可以对“正确”和“不正确”作出明确的界定了。
“正确”就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主观物质构成体”等于“客观物质构成体”,“主观误差”等于零。
“正确”的对立面就是“不正确”。“不正确”包括“错误”和“失误”两部分。
“错误”就是对“客观物质构成体”认知不全面、不彻底,没有认知和掌握“客观物质构成体”的某个方面、某个部分、某个“单元物质构成体”的存在,没有认知和掌握“客观物质构成体”全部的“真实性”;或者是虚增了“客观物质构成体”的某个方面、某个部分、某个“单元物质构成体”的存在,虚增了“客观物质构成体”的“真实性”。“错误”的前者造成了理想的“主观物质构成体”小于所实现的“客观物质构成体”,后者造成了理想的“主观物质构成体”大于所实现的“客观物质构成体”。
“失误”则是对“客观物质构成体”的认知全面、彻底,但是却忽视了“客观物质构成体”即将形成的某个方面、某个部分,忽视了“客观物质构成体”中已经被认知的某个“单元物质构成体”的作用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忽视了“客观物质构成体”中已经被认知部分的“真实性”的作用及其所带来的后果;或者是忽视了所虚增的“客观物质构成体”的某个方面、某个部分、某个“单元物质构成体”的作用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忽视了所虚增的“客观物质构成体”的“真实性”的作用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失误”的前者造成了理想的“主观物质构成体”小于所实现的“客观物质构成体”,后者造成了理想的“主观物质构成体”大于所实现的“客观物质构成体”。
“错误”和“失误”都会造成“主观”的结果与“客观”的结果不一致,造成理想的“主观物质构成体”不等于所存在或实现的“客观物质构成体”,造成“主观误差”不等于零。“错误”和“失误”都会对“客观物质构成体”的发展变化带来或大或小的不良作用,并导致失败。
“错误”一般是犯错误者的认识论和世界观的问题。就所犯“错误”本身来说,并不与“‘为自己’,还是‘为他(她)人、为社会’”的“政治立场”相关。
“失误”则由有意“忽视”和无意“忽视”所造成——即“有意失误”和“无意失误”,有意“忽视”所造成的“失误”则与失误者的“‘为自己’,还是‘为他(她)人、为社会’”的“政治立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有意“忽视”了“客观物质构成体”的“真实性”的“主体”是必定预知到其后果的。无意“忽视”则只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能力问题。
“机械论”否定“辩证法”、否定“四维论”与“辩证法”否定“四维论”都是“错误”。“四维论”否定“机械论”、否定“辩证法”都是“失误”。既用“机械论”否定“辩证法”、否定“四维论”,用“辩证法”否定“四维论”;又用“辩证法”否定“机械论”,用“四维论”否定“机械论”、否定“辩证法”,都是“错误”加“失误”。主观唯心地否定“机械论”、否定“辩证法”、否定“四维论”则是最严重的“错误”,也是最严重的“失误”。
“无中生有”就是处于“错误”和“失误”的混合状态。它造成了理想的“主观物质构成体”大于所实现的“客观物质构成体”,造成了“主观误差”大于零。形成“无中生有”的“错误”和“失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来自于“客观物质构成体”自我夸张的虚伪表现,使得“主观”形成了虚幻的感觉结果,而夸大了“客观物质构成体”的“真实性”。另一个来自于“主观”的欺骗性,有意地夸大了“客观物质构成体”的“真实性”,这取决于“主体”的立场——这个有意夸大“客观物质构成体”的“真实性”的“主体”也是必定预知到其后果的。
从上可知:“失误”要比“错误”的性质更为严重,因为“失误”的那个方面或“单元物质构成体”已经被认识到,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人类社会实践的结论是:人们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导致人们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乃至一生都犯着同样的错误。人们所犯的最大的失误就是轻视小看了自己的对立面(或敌人)和重视高看了自己,这是指“无意失误”。人们对于“无意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