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与翻译观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西域记》、《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俱舍》、《婆沙》、《大般若经》等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
徐光启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学习与掌握,才能超越与争胜,也指将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学术传统的“融合”与“并蓄超胜”)。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
林纾的翻译是一种重新创作,由于不通原文,他只能根据口译者的叙述从新刻画,从新创作。但是对于原文的地名和人物名称,由于不能重新创作在翻译中予以保留,完全忠实于原作,按照读音翻译相应汉语。
《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歇洛克奇案开场》等
严复
“信,达,雅。”
《天演论》;《原富》;
《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说》
《死魂灵》;《毁灭》等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文学翻译
傅雷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巴尔扎克全集》;《米开朗基罗传》等
钱钟书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幸福》、《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时期
人物
观点
代表作
西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鸠摩罗什
“天竺国,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天竺辞体华美,可以配上音乐合唱。但译成汉语,则美处全无源自文库虽然保存了大意,辞体却很不相类,好似把饭嚼烂了给别人吃,非但美味,而且令人恶心呕吐。)
《毛泽东诗词》;《七缀集》等
20世纪70年代至今
辜正坤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翻译标准”:(1)翻译标准是多元而非一元的;(2)翻译标准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个有机的然而变动不居的标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最佳近似度是一个形同虚构的抽象标准,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一大群具体标准;(3)具体标准中又有主标准和次标准的区别;(4)多元翻译标准是互补的。
《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
真谛
真谛的翻译,大都保存了原本的面目。文字虽然有些艰涩,或杂入他自己的解释,但从其师承来说,大体是正确的。
《金光明经》、《唯识论》《涅盘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玄奘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
梁实秋
(“信”与“顺”的统一)“翻译要忠于原文, 如能不但对原文的意思忠实, 而且还对‘语气, 忠实, 这自 是最好的翻译。虽能使读者懂而误译原文, 这种翻译是要不得的。既误译原文, 而还要令读 者‘硬着头皮’ 去懂, 这是太霸道了。’”
《莎士比亚剧本》;《呼啸山庄》;《沉思录》等
鲁迅
“宁信而不顺”
《毛泽东诗词译注》;《老子英译》;《老子英译》等
盛峻峰(草婴)
“一个文学翻译家要把原著作的精神世界通过他的译文,非常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感受到原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同样达到原著作者希望达到的要求,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本身也是一定要具备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艺术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来完成文学翻译工作”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利玛窦
“反复辗转,求合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正,凡三易其稿”。
“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浑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
《圜容较义》、《乾坤体义》《测量法义》等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林纾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
徐光启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学习与掌握,才能超越与争胜,也指将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学术传统的“融合”与“并蓄超胜”)。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
林纾的翻译是一种重新创作,由于不通原文,他只能根据口译者的叙述从新刻画,从新创作。但是对于原文的地名和人物名称,由于不能重新创作在翻译中予以保留,完全忠实于原作,按照读音翻译相应汉语。
《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歇洛克奇案开场》等
严复
“信,达,雅。”
《天演论》;《原富》;
《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说》
《死魂灵》;《毁灭》等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文学翻译
傅雷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巴尔扎克全集》;《米开朗基罗传》等
钱钟书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幸福》、《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时期
人物
观点
代表作
西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鸠摩罗什
“天竺国,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天竺辞体华美,可以配上音乐合唱。但译成汉语,则美处全无源自文库虽然保存了大意,辞体却很不相类,好似把饭嚼烂了给别人吃,非但美味,而且令人恶心呕吐。)
《毛泽东诗词》;《七缀集》等
20世纪70年代至今
辜正坤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翻译标准”:(1)翻译标准是多元而非一元的;(2)翻译标准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个有机的然而变动不居的标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最佳近似度是一个形同虚构的抽象标准,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一大群具体标准;(3)具体标准中又有主标准和次标准的区别;(4)多元翻译标准是互补的。
《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
真谛
真谛的翻译,大都保存了原本的面目。文字虽然有些艰涩,或杂入他自己的解释,但从其师承来说,大体是正确的。
《金光明经》、《唯识论》《涅盘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玄奘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
梁实秋
(“信”与“顺”的统一)“翻译要忠于原文, 如能不但对原文的意思忠实, 而且还对‘语气, 忠实, 这自 是最好的翻译。虽能使读者懂而误译原文, 这种翻译是要不得的。既误译原文, 而还要令读 者‘硬着头皮’ 去懂, 这是太霸道了。’”
《莎士比亚剧本》;《呼啸山庄》;《沉思录》等
鲁迅
“宁信而不顺”
《毛泽东诗词译注》;《老子英译》;《老子英译》等
盛峻峰(草婴)
“一个文学翻译家要把原著作的精神世界通过他的译文,非常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感受到原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同样达到原著作者希望达到的要求,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本身也是一定要具备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艺术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来完成文学翻译工作”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利玛窦
“反复辗转,求合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正,凡三易其稿”。
“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浑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
《圜容较义》、《乾坤体义》《测量法义》等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林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