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乞讨人员文献综述
流浪乞讨人员文献综述
流浪乞讨人员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xx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381号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并于8月1日施行,同时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国务院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并公布这项法规,表明了政府工作的高效率,也反映出政府对弱势群体生活的关怀。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社会转型期,流动人口规模巨大,流浪乞讨现象严重,所以,面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学术界对于社会救助问题也十分关注,特别是随着新《救助管理办法》的施行,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主要对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作一次回顾和总结。由于作者本人的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二、概念界定
(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在所处城市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的人员。这一群体不是现代社会产物,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相关记载,这一群体也不是中国特色的,在世界各国都有存在。当前我国几乎各个城市都有一定数量的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流浪乞讨问题比较严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初步可分为原生态型和职业型,职业型又可以分为好逸恶劳型、兼职型和工具型。
(二)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制度的前身是起源于19世纪的济贫制度,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则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公民提供的资财和实物的救济,来保障其基本生活,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最根本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法治化是维护并实现困难群众基本权利(生存权)的核心内容之一。三、已有研究综述
(一)流浪乞讨研究的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流浪乞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救助制度、禁讨区、职业乞讨、流浪儿童的被害与预防等几个方面,已发表若干篇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国外流浪乞讨的研究状况介绍不多,有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国外对“无家可归”的管理办法[1]
(二)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分布与构成
在流浪乞讨人员中,来自河南的人数占9.2%,来自湖南和河北的各占8.3%,再来自四川和山西的分别占6.7%和5.8%,来自山东湖北广西陕西的均为5%,来自安徽、江苏、辽宁、上海、北京、广东、吉林和甘肃各占3.3%,来自内蒙古、江西的各占2.5%,来自黑龙江、青海、新疆、浙江、贵州的流浪乞讨人员比较少。在流浪乞讨人员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为17.6%,60岁以上的占3.2%,30岁以下的所占比例为59.2%,16
[1]岁-60岁之间的占79.2%。乞讨人员呈现年轻化特征。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现实意义
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利。给社会共同体中的每个人提供尊严和保证基本的权利是国家的基本责任。体现政府责任角色的担当。推动城市资源的公平配置与使用。[2]引发社会价值的良性转变。
(四)现有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救助方式简单,后续保障工作不深入[3]
对进站受助人员,救助管理站简单程序化的工作方式缺乏对不同类型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个性特征等分析和交流,也不能了解不同受助人员的不同需求,。救助管理办法实质上是一种低层次、临时性的生活救助,以满足救助对象的生存需求为主,对他们的后续生活缺乏考虑,这也限制了救助工作的深入性和开拓性。而很多乞丐以行乞为生,回家后仍然生活窘迫,难免重操旧业。无法解决乞丐日益增多的问题,对他们的短期救助也不能实现真正的生存保障。 2、救助工作所需费用是由地方财政负担这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财政压力。而地方政府是否愿意安排救助管理的财政费用,直接影响到救助政策的实施效果。这直接导致救助机构各方面供应不足,不能满足被救助人员的需要。[4]
3、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对于流浪乞讨救助的宣传还不够到位,在不能很好帮助乞讨人员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断争议。一方面,救助站多处于偏远地带,没有路标也很难发现。很多乞丐不知道有社会救助站,除了曾经去过的,都不知道救助站怎么走。另外,城市乞丐对相关工作人员不够信任,对穿制服的有警惕心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想引导也难寻机会;另一方面,如何对待乞丐,社会各界意见不一。[5]
四、总结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一方面,他们指出了这一管理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当前的救助方案简单,层次较浅,政府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许多需要救助的人员依然处于救助范围外;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不仅从经济层面也从法律制度方面、救助本身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中大都缺乏对于救助管理的监督的研究,我认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不论是其甄别过程还是经费运转、执行过程等方面都有必要进行监督,否则救助方案的实施效果将打折扣,这一群体的权益也将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卢国显,王太元,李春勇.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社会距离与管理创新思路[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2]汤秀娟.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J].前沿论坛
20xx[3]汤秀娟,王霞.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4]赵有声,杨钊,蒋山花.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的分析与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xx
[5]李开学,黄淑敏等.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
扩展阅读: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与控制文献综述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与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城市的流浪乞讨现象却愈发严重,这给城市的综合发展带来重重的阻力。政府应采取生存救济为辅,再就业扶助为主政策,借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