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中心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细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按照党的十九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要求,高度重视并明确认识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开设和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现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和互补性,而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是一个体验过程、意义建构和交往与交流的过程,因此,它可以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克服学科课程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得到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课程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其主要特点有:

1.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学

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资源、活动实施、评价过程均具有开放性。

3. 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探究,要求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的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4. 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强调以主题单元设计的方式把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在学习方式上,注重把多种研究方式有机结合;在目标上,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

5•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和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也随之不断完善。

三、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范围极广,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还包括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等非指定领域。四大指定领域是一个有机整体,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作为一种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可以产生“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问题或课题;同时“信息技术”又可作为一种学习手段,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注重指定领域与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统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围绕三个维度进行:

(1)

人与自然维度;(2)人与社会维度;(3)人与自我维度。

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围绕四大领域、三个维度以整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引导学生以主题活动形式,探求物质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自我成长。还可以利用学校、社区等各种资源,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实现上述三个维度的均衡与整合,逐步形成有学校特色、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五、教学要求与建议

(一)教学原则

1. 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

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

2.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

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面向全体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 坚持学生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4. 坚持教师有效指导的原则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

(二)教学基本步骤

确定主题——问题引导——活动计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活动评议活动拓展等环节。这六个环节并非固定不变,可灵活安排;在实施过程中,提倡各校鼓励师生勇于实验、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三)常态教学课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实施的过程中,可参考以下十种常态

教学课型:

(四)教学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形式都是可行的。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及时记录活动基本情况。以下是常见的三种组织形式:

1. 个人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应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允许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这将积极地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建议个人活动与小组和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

2. 小组活动学生自愿或随机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一项活动。这既可以扩大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又能使每个成员得到锻炼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小组活动最能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3. 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更强调人际间的交流,也能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五)教师的指导任务

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活动主题确定、活动过程、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 在活动的主题确定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地区资源、人才资源,引导学生确定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强的活动主题。

2.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督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多种研究方法;教师要注重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使综合实践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过程性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