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现在,我们开始讲授中国审美文化史的第二段,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这部分一共有五章,即简史本教材的第五章到第九章。

第五章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第六章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
第七章魏晋之际的“自我超越”
第八章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第九章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
这五章大致涉及的五个历史阶段,一是秦与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三是三国至西晋时期,四是东晋至南朝宋、齐时期,五是南朝梁陈和北朝后期。

这五章准备分三次讲(第五章,第六七章,第八九章)。

今天讲第五章。

第五章: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㈠解题:
所谓秦汉之际,指的是从秦代到西汉这段历史时期。

为什么把这两个时期放在一起?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大一统”,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时的趋势就是要合,把分散的列国合成一个大帝国。

中间虽经历了秦汉异代,楚汉之争,但最终仍归于一统。

秦,完成了“并天下”,汉,实现了“大一统”。

大一统,并不只意味着中央集权,还意味着疆域的广大,文化的合流,人口的众多,国势的强盛,这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所以,这时的审美文化精神也是向外的,扩张的,大气的,总之就是以大为美。

于是,呈现出的便是大美气象。

注意,这个“大美”不同于上一讲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那个“大美”更应该称“真之美”,天工的作品,就是大自然,就是天然。

这里所谓“大美气象”,说的是人工所创造的以大为美的作品以及内里所蕴含的高远张大的精神和情怀。

这样,所谓“大美”,具体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表象层面上说,它表现为审美文化活动或“作品”的场面之大、规模之巨、力度之强、数量之众、造像之高、形势之伟、地域之阔、物色之繁,以及节奏之铿锵、动作之奔放、色彩之强烈、音声之亢扬、语辞之华丽、描述之铺张、气魄
之恢弘、情势之雄壮等等,都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

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感性的、直观的“大美”。

二是从意蕴层面说,那种外在的、感性的、直观的“大美”,又内在地凝结着秦汉时代特有的审美文化意识和理想,彰显着那个时代人们渴望向外开拓、探问进取、占有万物、征服世界的高远情怀。

总之,这个时期的乐舞、造像、文章等等,都扩张、夸张得让人震惊。

那么,这一章,记住一个字:“大”。

㈡基本脉络
这一章简史分为四节。

分别从乐舞、造像、文学、审美理念四个方面集中讲一个“大”字。

这样,本次选讲不再是讲其中的一节,或一节中的一个内容,而是综合讲一个题目,所以这里的脉络梳理只概要地讲一下分节情况和解释一下各节的题目。

第一节“乐舞寖盛”:奔放健朗的乐舞形态
这部分主要讲秦汉时代的伎乐歌舞文化。

“乐舞寖(qìn逐渐)盛”一语,源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一句话:“自汉以后,乐舞寖盛”。

这就是说,乐舞从汉代开始逐渐繁盛起来。

先秦时代每个时期都会涉及到乐舞,但到了汉代,要突出的是一个“盛”字,盛大、刚劲,有力度。

第二节“究竟雄大”:以“大”为“美”的文化造像
这部分所谈的文化造像,主要指的是诸如都城、宫苑、陵墓、雕刻、塑像之类具有实用功能的空间审美造像。

“究竟雄大”一语出自鲁迅,他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坟·看镜有感》)这里是借用“究竟雄大”来形容秦汉之际的文化造像。

雄大,雄厚壮观。

第三节“闳侈钜衍”:将“广大之言”推向极致的大赋
这一节讲审美文化中的文学,讲西汉文学中的汉大赋。

说到汉大赋,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等。

《汉书·扬雄传》在提到扬雄的赋作时指出:“雄以为赋者……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

”闳,宏大;侈(chì),夸大,过分;钜,巨的异体字,就是巨
大;衍,满而溢,盛多。

多出的字就称衍文。

文字过多。

颜师古在这段下面作注曰:“言专为广大之言。

”实际上,将“广大之言”推向极致的,不只是扬雄的赋,也是整个汉大赋的特点,而汉赋中的汉大赋恰恰盛行于西汉,的确代表了这个时期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审美气象。

第四节“覆天载地”:以“大丈夫”为范型的人格美思想
这部分是以《淮南子》为代表谈秦汉之际的美学思想,审美文化中的理论形态。

突出了其中的人格美理想。

能够“覆天载地”的只有道家的“道”。

《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

”不过,《淮南子》将这种“无不为”植入到了人格理想中,崇尚“大丈夫”。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重在人格操守;《淮南子》这里的“大丈夫”则是事功型的,实践型的,强调有所作为,即缘道以建功,像道那样无为而无不为。

㈢选讲。

大、多、全:“大一统”与秦汉之际的大美景观
这里所谓大美景观,其界定在于:其一,指的是人为创造出的、展示出的景观,而不是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那个大自然之美。

其二,主要指的是外观的,诉诸视觉的东西,诸如乐舞表演,诸如园林、建筑、雕塑等造像艺术,还有以体物、再现为主旨的文章用语言文字所呈现出的景观。

秦汉之际,这类作品的特点可归纳为三个字:“大”、“多”、“全”。

⒈秦汉之际“大”“多”“全”的审美景观
大,指的是规模、体积、力度的巨大、庞大、强大;多,指的是数量的繁多;全,指的是门类、方面的全备,事无巨细,全部到场。

秦汉之际呈现的审美景观或作品,要么规模巨大,要么数量繁多,要么种类齐全,有的更是兼而有之,从而共同体现出一种前所未有、后来也难以复加的大美景观。

①首先看造像。

最外观、直观,也因为涉及到秦。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秦汉之际的造像艺术最突出的呈现是陵墓,而这时的陵墓艺术给人的感觉就是极其雄伟壮观。

这样一说,你马上会想到秦始皇陵及其兵马俑。

陵,本为“大丘”、“大阜”、“大土山”的意思。

皇陵,陵墓,说的就是像大土山一样的坟墓。

《史记·泰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

“郦山”并非山名,而是秦始皇墓的名字,说的是他的墓就是一座山。

(图《秦始皇陵》,陕西临潼)看上去就是一座山。

其实,其墓葬中的情景更为壮观。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藏)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泰始皇本纪》)
简直把整个天下装了进去。

注意这句“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是只有并了天下才有的气魄,一种囊括天下的占有感。

遗憾的是,限于条件,秦始皇墓室至今仍未见庐山真面目,成为千古之谜。

不过,近年通过新型的高科技手段,秦始皇陵地宫之谜已经开始进行破解。

据报道,秦始皇陵考古队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南边强,北边弱。

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再看它的陪葬。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群。

首先是其场景之大、数目之多令人吃惊。

比如1号坑,面积约14260平方米(大!),据钻探资料推测,全坑至少埋置陶俑6000件左右(多!)(图:秦始皇陵一号坑兵马俑)(图: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东端全景)!
其次是陶俑造型都特别高大。

这是秦始皇陵陶俑有别于其他时代明器雕塑的最突出的特点。

武士俑一般高度在1.8米左右(图:秦始皇陵军吏俑),将军俑则高达1.96米(图:秦始皇陵将军俑),陶马也高约1.7米。

还有就是陶俑的军阵排列和布局。

它塑造的是一支阵形庞大、组织严整的皇家禁卫军。

(图:秦始皇陵兵马俑武士俑群〈背视〉)。

(图: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正面全景)。

如此严密的军阵组织形式,表明(或模拟)的
是一种剑拔弩张的战时状态,一种进攻型的战斗格局。

再看西汉造像。

我们看一下霍去病墓冢上的石雕像。

霍去病是西汉名将,他先后6次出击匈奴,都获得了大胜,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不幸的是,霍去病胜利归来后不久即染病去世,年仅23岁。

汉武帝为表彰其战绩,缅怀其功业,给了他陪葬茂陵的殊荣,并模拟祁连山的形貌为他修筑了巨大的墓冢,墓上遍植林木,雕刻了许多动物石像放置其间,以象征野兽出没的自然环境。

这些石雕像首先给人的观感就是环境宏阔,体积巨大。

这一纪念性石雕群通过“为冢象祁连山”(《汉书·霍去病传》)这一特殊的环境,来表
现一种威武雄壮。

雕像都用巨石刻成,长度都在1.6米以上,有的还长达2.7米。

这种模拟山势的环境氛围和体积巨大的石材形式,本身即给人一种厚重壮伟的“大美”感。

其次就是种类繁多。

这是一组石雕群,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比如卧虎、卧牛、卧马、卧猪、石鱼……,还有各种动态的造型,这是“野人搏熊”,巧妙地利用了一个起伏不平的大型“鹅卵”石块,顺着石块的高低凹凸就雕刻出了一个野人的上半身:他用粗壮的双手,紧楼着一只熊,仿佛在进行紧张的搏斗(图:野人博熊)。

这叫“马踏匈奴”。

这是霍去病墓前石雕中一件最著名、最富有意味的雕塑作品(图:马踏匈奴)。

一匹壮健轩昂的战马踏在狼狈挣扎的匈奴身上,战马显示的是征服者、胜利者的豪迈与自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被踏在马下的匈奴人,满脸胡须、面目狰狞、仰面倒地。

这应该是对霍去病生平功业的纪念和歌颂。

秦皇陵,壮观;汉雕像,雄厚。

②其次看乐舞表演。

声音大,动作强,场面大,节目多。

声音大:比如在乐器方面喜欢用鼓,主要的歌舞伴奏大都以鼓为名,如著名的《建鼓舞》、《鞞〈pí鼙〉鼓舞》(军中小鼓)、《盘鼓舞》、《鼗〈táo桃〉鼓舞》(摇鼓,拨浪鼓)等等,都是以鼓为主导乐器(见图《建鼓舞》,河南唐河汉画像石)。

其声响效果便是高亢、雄壮。

动作强:舞蹈动作崇尚刚性。

像《盘鼓舞》,舞人不仅要踏鼓,还要踏盘,其动作就不能迟缓拖沓,慵懒无力。

它必定要表现为旋转、跨越、
奔跳、腾挪、蹬踏、跃动等一系列“刚性”姿态(《盘鼓舞》图,四川彭县汉画像砖)。

再比如汉代最流行的《长袖舞》、《巾舞》。

这类舞以挥舞长袖或双巾为特色。

通常说来,这种舞蹈容易显得较为柔媚化。

但实际上,西汉的《长袖舞》、《巾舞》,更多的却显露出一种狂放飞扬。

《长袖舞》的基本舞姿就是右边向上抛长袖;有时则是右袖高扬过头,左袖则飘曳于地,尽量拉长幅度(《长袖舞》图,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巾舞》的基本舞姿则是手舞双巾,上下抛扬;或一手让长巾扭动翻飞,一手使长巾斜曳(yè夜)拖下;动作都进退迅速,奔跑奋力,矫捷激越(《巾舞》图,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另外专门由男子表演的“武舞”也很发达。

这些“武舞”大都是与武术结合起来的舞蹈,主要有《剑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拳舞》等,其舞姿也透着粗犷雄豪之气(见《拳舞》图,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场面大、节目多:属于“巨型化”的场面和规模。

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西汉开始兴盛的“角牴百戏”。

(图山东沂南汉墓百戏画像石)这是一种集乐舞、杂技、幻术(魔术)、俳优(相声小品)等为一体的大型表演样式,类似今天的“艺术节”或“综艺大观”节目形式。

“百戏”、“百戏”,这种表演就具有大和全兼而有之的特点。

说它“大”,即场面大,规模大。

《汉书·武帝纪》记载说:“三年春,作《角牴戏》,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么多人来观,小舞台是装不下的。

所以,它会是广场式的表演。

“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张衡《西京赋》)。

说它“全”,即“角牴百戏”节目门类杂多,几乎包括了当时各种表演技艺和节目类别。

据张衡《西京赋》的描述,“角牴百戏”所演节目除以歌舞贯穿外,还包括扛鼎、角力、爬杆、跳丸、踩钢丝、钻火圈、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chí池)、人兽共乐、百兽乱舞(所有动物皆为人所假扮)、象人幻术、吞刀吐火、戏车舞乐、驰马掷剑等多种多样的品种门类,令人目不暇接。

见图,这几个乐舞画面都不止一种节目。

③再次看体物的文章。

这就是西汉的大赋。

汉赋,是语言文字作品,但赋区别于诗歌的文体偏重即是“体物”,“诗缘情而猗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文赋》),赋偏重的就是对外部物象和景观的描摹,汉大赋尤其如此。

之所以称汉大赋,就在于它的大,长篇巨制,繁富的描摹,夸大的描写。

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合称《天子游猎赋》)是典型的代表。

而其特点,最典型地表现为大、全、多。

大,通篇在比谁更大。

这是一篇设为问答的散体大赋,基本内容就是楚国的子虚先生夸称楚云梦之大,齐国的乌有先生以齐国的苑囿之富饶压倒子虚,来自京都王朝的亡是公又以天子上林的巨丽压倒齐、楚。

这里,作者虚构了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位先生。

(后来把没影的事说成是子虚乌有,正是从这里来的。

)其中,《子虚赋》的大体情节是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齐王陪他出去田猎,回来后他造访乌有先生,向乌有先生转述了他是如何在齐王面前盛夸楚国云梦田猎之美的。

所谓楚有七泽,云梦只是其中之一,特其小小者。

已是方九百里……说得齐王无以应,于是子虚十分得意。

乌有先生听后很不服气,说你楚国的云梦算什么,我们齐国的苑囿那是“秋田于青丘,彷徨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于胸中,曾不蒂芥……”。

《上林赋》紧承上文,写亡是公在旁听了两人的争强斗胜,不以为然,说“齐楚之事又乌足道哉”?接着又以绝大的篇幅,夸耀起天子上林的“巨丽”来。

“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于是讲到山峦起伏雄伟,视野之无端无涯,山上离宫别馆,高耸入云,“俯杳眇而不见,仰攀橑(lǎo屋檐)而扪(mén摸)天。

奔星更(gēng经)于闺闼(tà宫中小门 ),宛虹扡(拖)于楯(shǔn栏杆)轩(窗子)”。

……游罢休息,歌舞宴饮,“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

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规模、阵势如此宏大。

结果当然是天子的上林更胜一筹。

总之,你大,我比你还大,我又比你更大。

全,方方面面描写到,无一遗漏。

极尽铺排之能事,是那种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全场景的描写,而且还把各地的物产全部搬来,全部列上。

《子虚赋》的上下左右的铺排非常典型。

比如写云梦泽:“其山则……,其土则……其石则……,其东则有……,其南则有……,其高燥则生……,其埤(bēi卑)湿则生……,其西则有……,其中则有……,其北则有……,其上则有……,其下则有……。


《上林赋》这一段则是把各种物产都列上:“于是乎卢橘(皮厚)夏熟,黄甘(柑)橙楱(còu小橘),枇杷(黄色球形植物)橪(酸枣)柿,亭(棠梨,海棠果)奈(苹果类水果)厚朴(树名,树皮可入药),梬(yǐng)枣(小柿子)杨梅,樱桃蒲陶,隐夫(果木)薁(yù)棣(唐棣),答遝(tà)(木名,果实像李子)离支(荔枝),罗乎后宫,列乎北
园。


针对“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一句,《文选》注引晋灼曰:“此虽赋上林,博引异方珍奇,不系于一也。

”这是说桔子、橙子,不可能出现在西汉京都的上林,而这里只是广泛提到各方珍奇,并不局限于一地。

其实,像葡萄、荔枝,恐怕也不是上林苑能有的。

它要的就是“全”这样一种效果。

多,堆砌物象,排山倒海。

汉大赋难读就在于堆的事物太多了,同样一类会列出一大堆,名词、形容词极多,目不暇接。

上面一段就属堆积。

再看这一段,只是写树,列了一串:
其北则有阴林。

其树楩(pián,南方大木)枏(楠)豫章、桂椒木兰、檗(bò皮可染者)离(山梨)朱杨(赤茎柳)、樝(楂)棃梬(yǐng枣)栗、橘柚芬芳。

其夸张,其铺排,其堆砌,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总之,无论是园林、建筑(陵墓)、雕塑、乐舞百戏还是文章,都“大”得特别夸张。

为什么秦汉之际的审美文化会呈现为这种风貌?
⒉“大一统”与秦汉之际的外向眼光和阔大胸怀
如一开始所说,秦汉之际,一统乃是大势所趋。

秦始皇吞诸侯,并天下,只不过是顺潮流而动中的姣姣者,成功者。

它不来统一,也会有其他诸侯来做。

所以,秦始皇一旦实现了“并天下”,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

(战国,“个性展开”,是“不一”,秦和西汉,则是“同”,是“一”)一提秦,我们都会说“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原文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秦始皇本纪》)就是要显示天下归一了。

说到统一度量衡,这是一件“商鞅方升”,是一件量器,上面的铭文显示是商鞅时期制定的标准器,下面又刻着铭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wǎn)法度量、则不一,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临。

这就是说,各地也都要以此为准核定体积容量了。

比如咸阳塔儿坡出
字,属于秦大篆字体,与四字并非一种字体,显然是入秦后按统一标准标明了新的容积。

这就是统一度量衡。

这就是“并天下”。

当然,一统毕竟是草创,且急于求成,犯下不少错误,导致了秦的速亡。

秦末战争,尽管有反抗暴政的内容,但也有列国复仇的成分(项羽,楚贵族;张良,韩贵族,为韩报仇,求客刺秦王)。

这属于一统进程中必经的曲折。

而其结果,还是走向了一统,没有重新回到诸侯割据。

敏锐的士人们都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当西汉文景之时酝酿七国之乱时,与战国策士为其主君出谋划策不同,这些封国中的文学侍从们写出的竟都是劝谏的文章。

比如开始供职于吴王刘濞处的邹阳,当吴王造反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时就上了一篇谏书,称《上吴王书》,其中就警告吴王,当今可不比从前,诸侯已经算不得什么,真正厉害的已是天子,所谓“臣闻鸷鸟絫(累lěi堆迭)百,不如一鹗。

”(如淳曰:“鸷鸟比诸侯,鹗比天子。

”)吴王不听,邹阳不得已弃吴王而去,转投了梁孝王。

比邹阳更坚持的还有枚乘。

他开始任的是吴王濞的郎中,见吴王有反意,也奏书进谏,说得更严重:“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千均一发)……必若所欲为,危于絫(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太山。

”吴王不听,枚乘也辞去转投了梁孝王。

比邹阳更甚者是当吴王已经起兵之时,他又从梁孝王这儿给吴王上书,称《再上吴王书》,更点明了大汉已不可撼动的形势:
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筰(zuó,西南夷),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

……夫举吴兵以訾(比量)于汉,譬犹蝇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

吴王不听终致灭亡,枚乘因此名闻天下。

可见归于一统乃是人心所向。

其实,上面举到的《子虚》《上林》,即《天子游猎赋》,主旨正是要夸耀大汉天子的神威,以一统的大汉为自豪。

其结构是楚子虚夸楚云梦之大,
齐乌有以齐之苑囿压倒楚,亡是公又以天子上林苑之“巨丽”压倒了齐、楚。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的结尾让乌有先生说的正是:“然在诸侯之位,不敢言游戏之乐,苑囿之大。

”在《上林赋》的结尾让乌有先生批评二人说的话也是“夫以诸侯之细,而乐万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

”说完描写:“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谨受命矣。

’”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恰恰在这个过程中,《春秋公羊传》会对《春秋》纪年月的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解释为“大一统”,所谓“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而治《春秋公羊传》的董仲舒会借此大做文章,大力张扬“《春秋》大一统”的说法,将其突显出来,提出“《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大家都知道,正是这个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其原话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要知道,这并非简单的学术之争,并非单纯对儒学的尊崇,对孔子的推崇,其实是要实现学术上的一统,是对大汉天子的推崇。

正是在秦汉之际的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秦人的“并天下”意识和汉代人普遍的“大汉”意识。

他们的眼光是向外的,开拓的,进取的,包揽的,而不是收缩的,偏于一隅的。

所以,恰恰在此时,出现了两部杂家著作,一部是《吕氏春秋》,一部就是《淮南子》。

此前是“道术将为天下裂”,诸子百家,各归一端,各属一家,这两部却汇总各家,也是一种“并天下”的气势。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结构:
《吕氏春秋》
孟春纪一曰孟春二曰本生三曰重己……
仲春纪一曰仲春二曰贵生三曰情欲……
季春纪一曰季春二曰尽数三曰先己……
孟夏纪一曰孟夏二曰劝学三曰尊师……
仲夏纪一曰仲夏二曰大乐三曰侈乐……
季夏纪一曰季夏二曰音律三曰音初……十二纪孟秋纪一曰孟秋二曰荡兵三曰振乱……
仲秋纪一曰仲秋二曰论威三曰简选……
季秋纪一曰季秋二曰顺民三曰知士……
孟冬纪一曰孟冬二曰节丧三曰安死……
仲冬纪一曰仲冬二曰至忠三曰忠廉……
季冬纪一曰季冬二曰士节三曰介立……
有始览一曰有始二曰应同三曰去尤……
孝行览一曰孝行二曰本味三曰胥时……
慎大览一曰慎大二曰权勋三曰下贤……
先识览一曰先识二曰观世三曰知接……八览审分览一曰审分二曰君守三曰任数……
审应览一曰审应二曰重言三曰精喻……
离俗览一曰离俗二曰高义三曰上德……
恃君览一曰恃君二曰长利三曰知分……
开春论一曰开春二曰察贤三曰期贤……
慎行论一曰慎行二曰无义三曰疑似……
贵直论一曰贵直二曰直谏三曰知化……六论不苟论一曰不苟二曰赞能三曰自知……
似顺论一曰似顺二曰别类三曰有度……
士容论一曰士容二曰务大三曰上农……
用这部书总序《序意》篇的说法是,“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确有包罗万象、吞吐宇宙的气魄。

再看《淮南子》:
原道训道乃本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
俶真训俶,始;真,实;始于无,化为有。

天文训天文,天垂文象,日月星辰
坠形训地理,东西南北,山川薮泽
时则训法四时,春夏秋冬,寒暑十二月
览冥训览观幽冥神奇变化,天人感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精神训人之气、人之守。

本经训本,始;经,常。

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有常。

主术训君王统驭臣下之术。

缪称训缪异之论,称物假类,同之神明,以知所贵。

齐俗训齐,一也;四宇之风,世之众理皆混其俗,令为一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