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創傷是否演變成PTSD
Foa和Meadow(1998)指出,歷經創傷之後是否 會發展演變為長期的、偏態的PTSD,可以從 「前創傷因素」、「創傷相關因素」、「後創 傷因素」三個層面來探討。 「前創傷因素」意指個人在災難事件前的性格 特質、生活史是否遭到其他類型的災難事件、 先前的心理病理狀態及社會生活功能等。 「與創傷相關因素」包括災難事件的本質(如 屬於天然的、人為的或技術的災害)、災難事 件的嚴重程度、個人在受創期間與災難發生後 的心理社會反應經驗階段等(如是否持續地過 度恐懼、憤怒、感到自我罪惡感、產生嚴重解 離性反應)。
心理創傷界定 (1) Herman(1992)認為個體處於危機會遭遇 心理創傷,而心理創傷是一種無力感 (powerless)的折磨,是因為個體面對著一個 具淹沒力量的事件,導致其感到無助和無力, 這樣的事件也摧毀了個體對感覺和意義的聯結。 (2) Everly和Mitchell(1999)認為心理創傷 代表一種劇烈災難引起心理上的失衡 ( psychological disequilibrium),這種失 衡是個體無法以平常使用的因應技巧來面對心 理創傷所導致。
心理創傷的基本概念 重大壓力創傷與症狀
和春技術學院 黃進南
創傷、心理創傷、PTSD
創傷定義: (1)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對「創傷(trauma)」 的解釋為泛指個體遭受到的身體或精神上的創 傷(張春興,民78)。 (2)Monahon(1993)指出界定「創傷」的關鍵詞 彙可說是由「非比尋常的(extraordinary)」、 「無法預測的(unpredictable)」、「突發的 (sudden)」、「淹沒的(overwhelming)」、 「損毀解體的(shattering)」與「不斷轉變的 (transforming)」。而無助感的形成往往是標 定創傷的核心情緒轉化機制。
源自文库
吳英璋、王嘉琳、徐堅璽、蕭仁釗(民92) 指出災變下個人的心理反應有(1)創傷經 驗重複出現與過敏狀態;(2)否認、麻木 等壓抑性反應;(3)複雜的情緒「團」, 例如否認、不安、呆滯;(4)罪惡感或過 度冷靜;(5)基本信念的衝擊與心靈的影 響,例如懷疑、不信任別人、猜忌別人 的動機,停止社交活動等。而創傷下的 心理重建即為一種特殊的意義賦予歷程。
陳淑惠等人進一步將創傷後的反應視為「認知功能性」 的反應,認為個體在面對創傷事件及結果時,認知系 統會出現三種反應 第一是闖入反應(intrusion reaction), 第二為疏離逃避或抑制性反應, 第三是過度警覺反應, 因為個人無法將創傷經驗整合至過去的生活經驗中, 所以創傷經驗相關記憶會不停闖入個人腦海中,使個 人有機會理解、分類並整合創傷經驗,但在個人還無 法成功整合之前,每一次的闖入反應都會帶給個人巨 大的情緒痛苦。因此,個人會出現疏離逃避或抑制性 反應,避免想到任何與創傷事件有關的線索,以逃避 可能出現
(3)劉家雯(民92)認為心理創傷是一種複 雜的、強烈的內在負向情緒反應,不一 定會被個體所意識到或直接表達出來, 這樣的情緒反應會使個體處於一種無助 的狀態,阻礙個體因應環境的功能。
(4)Giller(2003)指出不同的學者專家對心理 創傷的定義有不同的方式,其並認為心理創傷 是一種個體主觀的經驗,這樣的經驗決定了一 件事是否為創傷的。因此,心理創傷是個體對 某一事件或持續的狀況之個人特殊經驗,這種 特殊經驗導致個體失去統整其情緒經驗的能力 而遭淹沒(overwhelmed),以及個體主觀經驗 到生命、身體完整性、神智健全的威脅。所以, 當個體遭受到淹沒時,創傷事件或情境將會產 生心理創傷,讓個體感受到害怕死亡、消滅、 毀壞或精神異常等。
(3)Caruth(1995)認為創傷的意涵是對極度震撼、 猛烈事件的反應,事後不斷出現不自主的幻象、 惡夢或其他相關行為,伴隨著當下或之後的麻 木無感。 (4)阮秀莉(民91)進而指出,創傷指向另一個深 層的受傷,牽涉到禁忌的事件或認知,造成不 確定、不明白的恐懼,以及不解的癥結,成為 深深的壓抑,如果沒有經過化解,會一再以變 形的方式發作,擾亂常規。
「後創傷因素」含蓋社會支持,個人對 災難事件的情緒上的、認知上的、行為 上的運作功能,包含個人對事件意義賦 予的方式、生活信念重組與人生觀改變 情形等。 因此,Foa與Meadows指出,經歷創傷事 件係個人是否會發展成PTSD的必要條件, 但不是充分條件。
心理創傷的反應
陳淑惠等人(民89)針對199位九二一震災受創 者心理反應的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受創者的反 應有 「惡兆的預期/影像的反覆」(含創傷後症狀與 鬱灼無助感)、 「身心症候群」(含心身症狀叢結與日常作息 失調)、 「刻意逃避/心理麻木」與「功能不良因應」 等心理(次)結構。
創傷的共同反應有(引自許琳英、莊雅婷、陳志鵬等人 譯,民89): 1. 生理反應:神經亢奮、神經過敏、肌肉緊繃、胃 不舒服、心跳加速、暈眩、缺乏活力、疲倦、磨牙。 2. 心智反應:對自己、別人、世界的想法改變,對 周圍環境高度警覺,意識模糊、自我游離、難以專注、 注意力欠缺或記憶困擾,難以下決定,腦海中闖入影 像,夢魘。 3. 情緒反應:恐懼、無法感覺安全、悲哀、憂傷沮 喪、罪惡、憤怒、焦躁、麻痺、沒有感覺、無法享受 任何事情、失去信任、失去自尊、感覺無助、與別人 保持情感上的距離、激烈或極端的感受、長期感覺空 虛、遲鈍而後有極端的感受。 4. 行為反應:變得退縮或孤立自己、容易受驚、逃 避特定的場所或環境、變得敵對和咄咄逼人、飲食習 慣改變、體重減輕或增加、靜不下來、性行為增加或 減少。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DSM-IV), 創傷後壓力疾患係指個體經歷一種創傷事件, 同時具備下列兩項:個體曾經驗到、目擊、或 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這些事件牽涉到實際 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的死亡或嚴重的身體 傷害,或威脅到自己或他人身體的完整性;個 體的反應包括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 受。個體在臨床上有三個主要的特徵,(1)創 傷事件反覆持續地被再體驗;(2)持續逃避與 創傷有關的刺激,並有著一般反應性的麻木; (3)持續有警醒度增加的症狀(孔繁鐘和孔繁錦 編譯,民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