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a、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b、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c、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又称陌生化。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所谓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引起人注意的言语。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于是人人都用,司空见惯,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但阻拒性言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到好处。
8.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9.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6.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联邦德国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频繁使用的一个基本范畴。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对策、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17.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5.情节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结果构成。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这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表现为:a、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b、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有三个要点:a、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往往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b、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c、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20.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1.净化: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又一表现,指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15.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或欣赏。
18.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19.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12.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是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的、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精炼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13.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是a、创造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b、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c、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14.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意境、典型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6.事一个叙述单位。
7.行动元与角色:这是叙事作品中人物功能的两个方面。行动元即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进程产生推动作用的功能。角色的即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在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应当是统一的。
8.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这是叙事作品中两种时间关系。文本时间指的是阅读作品文本所需要的实际时间,也就是表示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文本长短的时间概念;故事时间指的是所叙述的故事内容中虚构的时间过程,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在顺序上的相同或不同构成了叙述中的顺时序和逆时序等不同的叙述方式而文本时间长度与故事时间长度二者关系的变化则构成了叙事速度的变化。
11、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的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应方式,抒情主要反应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3.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文学意境有三个特征:A、情景交融。南宋范唏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元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B、虚实相生。是说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形成了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C、韵味无穷。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由于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和韵外之韵,让你咀嚼不尽。意境的这三种基本特征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抒情文学的审美理想,从而使它具有与典型、意象不同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二者不可替代的人类审美理想的表现形态之一。
5.叙事学:又称叙述学。这一词始见于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法国当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与法国结构主义思潮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立足于的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而不是作品的社会意义,注重叙事作品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在我们看来,叙事学应该是在传统的叙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生的系统的叙事研究学科。
9.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传统上区分视角主要从人称划分,即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但同时应注意到在不同人称的叙述视角中,都存在着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的差别。在有些作品中,叙述视角是可变化的。
10.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是叙述动作在作品文本中的体现。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叙述者声音就构成了什么样的特点,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显出来,声音本身成了被关注的对象,便成了戏剧化的叙述者。
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有两大审美特征:鲜明的特征性和富于艺术魅力。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其一是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唯他才有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是反映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方面是艺术魅力的表现,即一个典型所表现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另一方面是艺术魅力的实质,即一个典型所具有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6.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的形式:分析行动序列可先将故事分解为较小的叙述单位,按照行动逻辑找出基本的行动序列,即“可能-现实-结果”三段式序列,然后再找出不同序列之间的复合关系。首尾连接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7.叙述者声音的特点:在对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进行分析时应当注意选取在叙述者声音方面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即叙述者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戏剧化了的叙事作品或具有“复调”式叙述特点的作品。分析时首要把能够使叙述者声音特点凸显出来的语句梳理出来,然后进一步分析叙述者声音与所叙述的内容之间的关系---评价事物态度的差别、矛盾与反讽造成的叙述话语与故事内容之间的距离等,并由此研究作品的叙述风格。
4.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A、从内容来看,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动态内容。B、从形式上看,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话语中所指的对象仅仅在于叙事话语之中,因而使得叙事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a、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b、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c、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又称陌生化。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所谓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引起人注意的言语。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于是人人都用,司空见惯,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但阻拒性言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到好处。
8.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9.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6.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联邦德国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频繁使用的一个基本范畴。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对策、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17.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5.情节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结果构成。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这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表现为:a、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b、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有三个要点:a、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往往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b、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c、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20.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1.净化: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又一表现,指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15.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或欣赏。
18.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19.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12.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是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的、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精炼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13.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是a、创造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b、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c、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14.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意境、典型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6.事一个叙述单位。
7.行动元与角色:这是叙事作品中人物功能的两个方面。行动元即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进程产生推动作用的功能。角色的即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在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应当是统一的。
8.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这是叙事作品中两种时间关系。文本时间指的是阅读作品文本所需要的实际时间,也就是表示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文本长短的时间概念;故事时间指的是所叙述的故事内容中虚构的时间过程,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在顺序上的相同或不同构成了叙述中的顺时序和逆时序等不同的叙述方式而文本时间长度与故事时间长度二者关系的变化则构成了叙事速度的变化。
11、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的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应方式,抒情主要反应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3.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文学意境有三个特征:A、情景交融。南宋范唏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元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B、虚实相生。是说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形成了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C、韵味无穷。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由于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和韵外之韵,让你咀嚼不尽。意境的这三种基本特征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抒情文学的审美理想,从而使它具有与典型、意象不同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二者不可替代的人类审美理想的表现形态之一。
5.叙事学:又称叙述学。这一词始见于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法国当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与法国结构主义思潮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立足于的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而不是作品的社会意义,注重叙事作品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在我们看来,叙事学应该是在传统的叙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生的系统的叙事研究学科。
9.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传统上区分视角主要从人称划分,即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但同时应注意到在不同人称的叙述视角中,都存在着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的差别。在有些作品中,叙述视角是可变化的。
10.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是叙述动作在作品文本中的体现。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叙述者声音就构成了什么样的特点,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显出来,声音本身成了被关注的对象,便成了戏剧化的叙述者。
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有两大审美特征:鲜明的特征性和富于艺术魅力。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其一是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唯他才有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是反映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方面是艺术魅力的表现,即一个典型所表现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另一方面是艺术魅力的实质,即一个典型所具有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6.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的形式:分析行动序列可先将故事分解为较小的叙述单位,按照行动逻辑找出基本的行动序列,即“可能-现实-结果”三段式序列,然后再找出不同序列之间的复合关系。首尾连接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7.叙述者声音的特点:在对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进行分析时应当注意选取在叙述者声音方面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即叙述者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戏剧化了的叙事作品或具有“复调”式叙述特点的作品。分析时首要把能够使叙述者声音特点凸显出来的语句梳理出来,然后进一步分析叙述者声音与所叙述的内容之间的关系---评价事物态度的差别、矛盾与反讽造成的叙述话语与故事内容之间的距离等,并由此研究作品的叙述风格。
4.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A、从内容来看,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动态内容。B、从形式上看,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话语中所指的对象仅仅在于叙事话语之中,因而使得叙事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产生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