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
(4)燕小弱,數困於兵。 (《戰國策·燕策》) (5)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管子·白心》) (6)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 (《荀子·王制》) (7)然而兵破於陳涉,地奪於劉氏者,何也? (《漢書·
賈山列傳》)
(8)妻與子皆養於我者也。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例(1)“於”字後面的“夏氏”是“殺”的主動者即施事 者,“陳侯”是被“殺”的,句子的意思是說夏氏殺了陳侯; 如果沒有“於”字,誰殺誰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例(2)“郤 克”是被“矢”“傷”的,換言之,是“矢傷郤克”。例 (3)“無慮而易敵者”即“無謀慮而輕敵者”是一定被 “人”“擒”的。例(4)“困於兵”意爲“被戰爭困擾”。例 (5)“蔽於天”意爲“被天蒙蔽”。例(6)換一種說法就是“五 國毀閔王,魯莊劫桓公”(後一小句實際是指莊公之臣曹沫劫 桓公)。例(7)是說(秦)“軍隊被陳涉攻破,土地被劉氏奪 取”。例(8)“養”意爲“養育”,用了“於”字,表明主語 “妻與子”是“養”的被動者即受事者,而“我”是“養”的 主動者即施事者。
例(1)“見伐”就是“被伐”。例(2)“見事”就是“被事
奉”。例(3)“見放”就是“被放逐”。例(4)“見汙”、“見 信”、“見用”就是 “被污辱”、“被信任”、“被任用”。 例(5)“見疑”就是“被懷疑”。例(6)“見禽”就是“被擒 捉”。例(7)“見留”就是“被扣留”。例(8)“見屈”就是
“被委屈”。特別是例(5),“見疑”與“爲戮”對舉,而
所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在句子中也並沒有加上任何專門表示
被動的詞語,我們理解起來並沒有感到絲毫困難,在這一點上
古今是完全一致的。
漢語常用的另一種被動表示法是用被動句式來表示主語
的被動性質。所謂被動句式,是指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
語的被動性質。比方說,現代漢語“敵人被消滅了”、“困難 被我們克服了”這樣的句式,從其中的“被”、“被我們”就 可以確定主語是動詞所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這是典型的被動 句式。 漢語的被動句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但其使用遠沒有 現代普遍。漢代以後的文章,被動句式有了一些新的發展,其 使用也逐漸普遍。
例(9)第一和第三個“物”字活用爲動詞,意爲“支配”;
“物物”意爲“支配外物”,“物於物”意爲“被外物拘牽”。
例(10)“用夏變夷”意爲“用華夏(的習俗)改造異族”, “(夏)變於夷”意爲“華夏被異族(的習俗)改造過去”。 例(11)“通者”和“窮者”都是主語;但“通者”是“制人” 的,是主動者,“窮者”是“被人制”的,是被動者。《孟子 滕文公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用的也是這種 句式。例(12)兩小句都是泛指性省略主語,但其“制人”與
“制於人”也是一爲主動式,一爲被動式。
在用“於”的被動句式中,並不是介詞“於”字本身能 表示被動,而是動詞已經用於被動的意義,只不過由於介詞 “於”引進了行爲的主動者,全句的被動意義因而更加明確 罷了。我們還要注意,古代漢語這種被動句式的詞序和現代 漢語不同。在現代漢語裏,被動句式中引進行爲主動者的介 賓片語是在動詞前面;在古代漢語裏,引進行爲主動者的 “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則是在動詞後面。“陳侯殺於夏氏” 用現代漢語的被動句式來表達,可以是“陳侯被夏氏殺了”。
從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邏輯關係來看,例(1)“禹”是被
“錫”(賜)的,例(2)“蔓草”是被“除”的,例(3)“華元”
是被“虜”的,例(4)“晉侯”是被“弑”的,例(5)“吾”是
被“試”(任命爲官)的,例(6)“金石”是被“鏤”的,例
(7)“天下”是被“治”(治理好)的,例(8)“兵”是被“挫” 的,“地”是被“削”的,例(9)“竊鈎者”是被“誅”的。 其主語都是後面動詞所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受事者。特別是 例(1),不是說的“禹”“錫”“玄圭”給某人,而是說的舜 “錫”“玄圭”給“禹”,務須注意。
“爲戮”是“被殺戮”的意思,更能說明“見”和“爲”在被 動句式中的作用相同。由以上各例中也可看出,“見”的這種 作用和現代漢語中的“被”字也是基本相同的。
7、見 + 動詞 + 於 + 主動者
“見 + 動詞”被動句式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能直接由“見” 字引進行爲的主動者,這一點和“爲”字是很不相同的。如果 需要引進行爲的主動者,只能在動詞後面另用“於”的被動式 配合,行爲的主動者出現在“於”的後面,這就形成了“見+動 詞+於+主動者”的句式。例如:
被動句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動詞 + 於 + 主動者
先秦時期比較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式是在動詞後面用介詞 “於”字把行爲的主動者引進來(一般不用“於”字)。這 樣,動詞前面的主語很明顯就具有了被動性質。例如:
(1)陳侯殺於夏氏。 (《左傳·桓公九年》)
(2)郤克傷於矢。 (《鞌之戰》)
(3)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孫子兵法·行軍
傳》)
例(1)“將爲三軍獲”就是“將被三軍獲”;句中主語雖
然沒有出現,但其被動性質是很明顯的,“三軍”才是“獲”
這一行爲的主動者即施事者。例(2)等於說“道術將被天下
裂”;主語“道術”是動詞“裂”(割裂,分裂)的對象,是
被動者即受事者,“裂”這個行爲的主動者即施事者則是“爲” 所引進的“天下”(指天下人)。例(6)“爲我擒”意爲“被 我擒獲”,“我”是“擒”這一行爲的主動者即施事者。
6、見 + 動詞
除使用“爲”字外,古代漢語還常用“見”字放在動詞之 前以形成被動句式。例如:
(1)隨之見伐,不量力也。 (《左傳·桓公五年》 (2)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 (《燕昭王求賢》) (3)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楚辭·漁父》) (4)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 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荀子·非十二子》) (5)厚者爲戮,薄者見疑。 (《韓非子·說難》) (6)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 (《史記·淮陰侯 列傳》) (7)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留二十年。 (《漢書·燕剌王旦傳》) (8)才高見屈,遭時而然。 (《論衡·自紀》)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主講教師:張其昀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和現代漢語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
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受事
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
例如: (1)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尚書·禹貢》) (2)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鄭伯克段於鄢》) (3)宋師敗績,華元虜。 (《左傳·成公七年》) (4)十三年,晉侯弑。 (《國語·楚語》) (5)吾不試,故藝。 (《論語·述而》) (6)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7)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韓非子·難一》)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9)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爲諸侯。 (《呂氏春秋·審應》)
2、爲 + 主動者 + 動詞
古代漢語另一種常見的被動句式是用介詞“爲”放在動詞 之前引進行爲的主動者,使主語的被動性質明顯地表現出來。 “爲”在句子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現代漢語中的“被”。 例如:
(1)止,將爲三軍獲。 (《左傳·襄公十八年》)
(2)道術將爲天下裂。 (《莊子·天下》) (3)而身爲天下笑。 (《韓非子·五蠹》) (4)不爲酒困。 (《國語·齊語》) (5)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 (賈誼《過秦論 上》) (6)多多益善,何爲爲我擒? (《史記·淮陰侯列
下面兩個例子更能夠說明問題:
(10)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 (《韓非子·五蠹》)
(1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記·范雎 蔡澤列傳》)
例(10)“兔”在前一分句史動詞“得”的賓語,是受
事者;在後一分句則是後面動詞“得”的主語,但表示被 動,仍是受事者。例(11)“人”在前一分句是動詞“知” 的主語,但表示被“知”,是受事者;在後一分句則是前 信破趙之戰》)
例(1)“爲戮沒”就是“被戮沒”。例(2)“爲弑易” 就是“被弑易”。例(3)“爲用”就是“被用”。例
(4)“爲擒”就是“被擒”。各句“爲”字後面的行爲主
動者都沒有出現。
4、爲 + 主動者 + 所 + 動詞
至戰國末期,“爲 + 主動者 + 動詞”被動式又發展
成“爲 + 主動者 + 所 +動詞”句式,行爲主動者放在 “爲”和“所”之間。也就是說,除用“爲”引進行爲主 動者之外,還在動詞之前加上“所”字。例如:
(1)楚遂削弱,爲秦所輕。 (《左傳·定公二年》) (2)夫直議者,不爲人所容。 (《韓非子·外儲說左 下》) (3)梁父即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史 記·項羽本紀》) (4)否,必爲二子所擒矣。 (《韓信破趙之戰》) (5)衛太子爲江充所敗。 (《漢書·霍光傳》) (6)少北,則爲匈奴所得。 (《漢書·張騫傳》) (7)亮與徐庶並從,爲曹公所迫追。 (《三國志·蜀 志·諸葛亮傳》) (8)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爲鄉里所患。 (《世說 新語·自新》)
這種被動表示法的特點是沒有任何專門用來表示被動的詞
語,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並沒有形成真正表
示被動的句式。這種被動表示法一直到現代漢語中還廣泛運用。 例如“蔓草猶不可除”用現代漢語表達可以是“蔓延的野草尚 且不能除去”,“兔不可復得”用現代漢語表達可以是“兔子 再也得不到了”。主語“蔓延的野草”和“兔子”仍舊是動詞
例(1)“爲所虜”、例(2)“爲所傷”、例(3)“爲所
殺”、例(4)“爲所敗”後面都沒有把行爲的主動者引進來。 用現代語來表達,只能是“被虜”、“被傷”、“被殺”和 “被打敗”。 值得注意的是,從結構上說,這種句式只能分析成 “爲//所動”,而不能分析成“爲所//動”。這是因爲該句 式本是由判斷句式“爲+所字結構”變化來的(“爲+主動者 +所+動詞”句式亦然)。
3、爲 + 動詞
“爲 + 主動者 + 動詞”被動式中的爲“爲”字所引進的
行爲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這就形成了“爲”字直接加於動 詞之前的被動式:爲+動詞。“爲”字的這個用法,也是和現 代漢語的“被”字完全相同的。例如:
(1)父母宗族,皆爲戮沒。 (《戰國策·燕策》)
(2)靈公少侈,民不附,故爲弑易。 (《國語·晉 語》) (3)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 (《陳涉起義》) (4)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爲擒矣。
例(1)“見笑於大方之家”就是“被大方之家取笑”。例 (2)“見寵於衛君”就是“被衛君寵愛”。例(3)“見逐於趙” 就是“被趙國驅逐”。例(4)“見欺於張儀”就是“被張儀欺 詐”。例(5)“見欺於王”就是“被大王欺詐”。例(6)“見負 於世”就是“被社會辜負”,“見訾於民”就是“被民衆非 議”。例(7)“不見信於人”就是“不被衆人信任”,“不見助
一個句子用“於”還是不用“於”,意思往往相反。古人
在做正反兩方面情況的對比時,就常用這種方法。例如:
(9)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莊子·山
木》)
(10)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孟子·滕 文公上》) (11)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 (《荀子·榮辱》) (12)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漢書·項羽傳》)
(1)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2)禰子瑕見寵於衛君。 (《左傳·哀公四年》) (3)蔡澤見逐於趙,而入韓魏。 (《戰國策·秦 策》) (4)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 (《史記· 楚世家》) (5)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史記·廉頗藺相如 列傳》) (6)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 必見訾於民。 (韓愈《原道》) (7)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 (韓愈《進 學解》
這一句式是古代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式,並且一直
連用到現代的書面語裏(如:一切革命文藝都爲人民群衆所
歡迎),因此,我們掌握起來並沒有什麽困難。
5、爲 + 所 + 動詞
“爲 + 主動者 + 所 + 動詞”被動式中的“主動 者”也可以不出現,這就形成了“爲 + 所 + 動詞”的被動
式。例如:
(1)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 (《鴻門宴》) (2)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數爲所傷 云。 (《史記·李廣列傳》) (3)嵩將詣州訟理,爲所殺。 (韓愈《張中丞傳 後敘》) (4)官軍加討,屢爲所敗。 (《宋史陳承昭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