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合集下载

20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20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5.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956 年春,发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提出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2)1957 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 讲话,所阐述的思想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阶段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三者关系
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 《共同纲 领》、“一 1949 边倒”、 建国 ~ “另起炉 初 1952 灶”、“打 年 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 《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 约》签订
新中国为恢 1949年毛泽 复国民经济 东发表《论 采取了一系 人民民主专 列措施:没 政》,丰富 收官僚资本、 并发展了马 土地改革、 克思主义。 稳定物价。 人民教育奠 1952年国民 基,1949年 经济恢复, 底召开第一 为社会主义 次全国教育 经济建设创 工作会议 造了条件
(2)他打破两个 “洋神话”,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 不是贫油国,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3)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 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针对训练]
1.1954 年 12 月 25 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 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 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 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


时间 政治领域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十现代中国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十现代中国新人教版
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1.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 大变化:建立了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加强了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确立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
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
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 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
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
2
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
机统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善 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共识和前进指针。 3.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
11
【练一练】 43.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 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 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这 段话的实际含义是 ( C ) A.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 B.不能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 C.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理 解的能力。材料大意即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不能照搬,A、B两项只体现了某一方面的意思, 不全面。D过于笼统。C是对材料的概括提炼。
5
42.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
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 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 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高考历史新课标二轮知识突破课件第7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89张PPT)

高考历史新课标二轮知识突破课件第7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89张PPT)

知识结构图
高考真题探究 考点探究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和外交 【例题1】 (2013·北京)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 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2)“一边倒”方针: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 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 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 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 倒向苏联一边。
【例题5】 (2013·广东)下列材料说明当时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 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 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双拳出击”外交(既反 美又反苏),毛泽东意在美苏之外拉拢“盟友”“敌人的敌 人”。故选B项。 【除CD项,因为C项是 1956年,D项是1953年,而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A
【例题3】 (2013·江苏)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 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 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 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 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

影响分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 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生产 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严 重下滑。
教训与反思
应尊重经济规律,保护农 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 稳步发展。
三年困难时期经济政策调整
三年困难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 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发展
面临巨大困难。
经济政策调整
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调整农 业政策、恢复农村集市贸易、精 简城市人口等,以缓解经济困难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通过实施“一五”计划等工业化战略,中国初步建立了比 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
科技文化事业进步意义阐释
01
科技事业的奠基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两弹一星”
的成功研制等,提升了国际地位,也为后来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02
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化交通工具转变。
婚姻家庭观念演变及影响分析
婚姻自由
父母包办婚姻向自由恋 爱、自主婚姻转变,提 高了婚姻质量和家庭幸
福感。
家庭规模
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 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家 庭关系更加简单、和谐

离婚率上升
反映出社会对婚姻质量 的更高要求,也带来了
一定的社会问题。
性别平等观念
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 人心,女性在家庭中的
价值观念更新及道德伦理问题探讨
价值观念多元化
人们的价值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更 加注重个人价值、自由平等和民主法 治。
道德观念变化
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挑战,新的道德观 念逐渐形成,如诚信、友善等。
社会责任感增强
人们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等活动 。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第二阶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1966年)
• 总体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求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 成就。 •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潮发展到“ 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 • • • • 总体特征: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阶段。 ①巩固新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1949 新政协召开和《 共同纲领》通过;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颁 布;三大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民 族区域自治区的设立。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外交: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国敌 视中国;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联苏反 美、中苏建交和毛泽东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同17国建交;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 月) • 3、文化: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但仍有 重大突破: • ①“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文化典籍 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 批斗;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 • ②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冲击、上山下乡运动 、学校学制、教学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改 革高校招生制度;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影 响国民素质提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 • ③科技——1967年氢弹爆炸、“东方红-Ⅰ”号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 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9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课件(60张)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9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课件(60张)

第9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高考聚集 知识整合
(3)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4)21 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内容。 ①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 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 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第9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高考聚集 知识整合
(2)发展: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社会 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9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高考聚集 知识整合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主要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③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 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 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 一条新路。
考向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
1.(2020·全国卷Ⅰ)1983 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 制药厂被 8 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 9 个月就盈利 12 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 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 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近现代史整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近现代史整合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 市的流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 之发生变化。
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念更新趋势
多元化价值观念并存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 的趋势。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主义逐渐盛行,但集体主义观念仍根深蒂 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当代中国人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
02
实施计划经济,保障 资源配置效率
为了保障资源配置的效率,新中国实 施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计划手段对 资源进行配置和管理。
03
推行农业集体化,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新中国推行 了农业集体化政策,通过互助组、初 级社、高级社等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 进行集体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升级历程
如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政治体制改革
恢复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等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等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与影响
如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等
03
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战略调整
晚清至民国时期经济结构变化及特点
01
面临全球化、信息化等挑战:在全球 化、信息化等背景下,中国文化教育 科技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持 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何应对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都是亟待解决 的问题。
02
抓住“一带一路”等机遇,推动文化 教育科技事业国际化:同时,当代中 国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也面临着许多机 遇。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事业提供了更广 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 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推动中国文化教 育科技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现代史二轮复习ppt课件

中国现代史二轮复习ppt课件
8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 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 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9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步
(1)“双百方针”
(2)教育:
向工农倾斜、培养工业化人才、 又红又专
(3)科技:向科学进军
总况:
外 社会生 交活
10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1)到1952年底, 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 国当时
(4)日内瓦会议 1954
(5)万隆会议 1955
12
总况:
政治
经济
思想文 外交 化
社会生活
呈现新风尚
1、习俗:
反封建;勤俭节约;受苏联影响 (服饰、艺术、语言等)
2、生活水平:
物资匮乏;凭票证计划供应
13
总况: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外交
社会生活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
新民主主义经 1、毛泽东思 从奠基到成熟 济向社会主义 想的发展 1、方针: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18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课件】 (共22张PPT)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课件】 (共22张PPT)

A.“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 年) B.“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 年) C.“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 年) D.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2 年)
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 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3、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4、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 5、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旧制 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 封锁等
全面认识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 1 、我国为什么会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1950年8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讨 论编制1951年计划和3年的奋斗目标。1954年4月以过渡时 期总路线为指导,形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1954 年宪法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 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 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 经济体制的原因。
• 2 、计划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2.(2014· 高考全国卷Ⅱ,T31)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 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 (1949-1978年)
知识补缺: • “ 两个中间地带 ” : 1964 年,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思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8讲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现代中国课件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8讲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现代中国课件

认知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1.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1)借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 步消灭私有制。 (2)创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 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借鉴: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化体系。 (2)创新: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 题。 3.构建经济结构与体制 (1)借鉴: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2)创新:注重克服苏联模式过度集中的缺点,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 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的关税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 收个人所得税。
3. (2022·湖北高考)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 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 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D )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5.“ 文 化 大 革 命 ” : 由 领 导 者 错 误 发 动 , 被 反 革 命 集 团 利 用 , 给 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1.巩固政权的经济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2.经济制度 (1)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 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课件】(79张)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课件】(79张)

阶段一 阶段二
热考预测演练
阶段一 阶段二
热考预测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阶段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
1.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规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及革命 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等。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 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阶段一 阶段二 热考预测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热考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
(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 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 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阶段一 阶段二 热考预测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2)三大政治制度与 1954 年宪法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 年, 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标志着该制度初步建 立;1956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使该制度初步发展。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 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和社会主义原则。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2)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20世纪70年代)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上海《联合公报》,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注意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演变
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 (6)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
1.(2019·全国Ⅰ·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
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
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主干知识排查及重难点知识突破
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较少) (1)前提: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 1956年, 提出"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题技巧
抓题眼 题干材料反映出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展开。 找错点 “初步改变”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开采”始于中国古代;“调整”
完成的时间是119625年3 。4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新中国成立和社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 ④广大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高中历史课件中国现代历史复习课件(49--现在)

高中历史课件中国现代历史复习课件(49--现在)
△内容: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 务。
△意义: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 了广大人民意志;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性质),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 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
▲时间:1949、9
全体会议*
▲地点:北平
▲出席大会的代表:(具有广泛性、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大团结)
*“三反”“五反”运动
⊕时间:1951年 ⊕目的:打退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
⊕内容和范围
三反:在国家机关和企业,反贪污、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
五反:在私营企业中,反行贿、反偷税漏税、 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
国家经济情报。 ⊕意义: 三反:教育了、挽救了、纯洁了、抵制了
五反:打退了、打击了、进行了、建立了
▽范围:新解放区
▽政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 级的土地所有制。
▽特点:为孤立地主阶级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意义: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了主 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 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分难散以落 满后足的国小家农经经济济建束设缚发展农的村需生要产力的发展,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自愿互利
▽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过程: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半社会主义性质)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结果: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1955年,全
拨 许多斗争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续,但不是遗留下来 的任务。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8讲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新时期课件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8讲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新时期课件

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 (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 ①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 经济体制。
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 主。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 不结盟、对外 后期至今 开放
二、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阶段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1955年) 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 霸权政策(20世纪50年代 后期起) 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20世纪70年代) 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 (20世纪80年代) 新中国外交 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 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 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苏中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 上,既反苏也反美,“两个拳头打人” 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关系走向 正常化 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 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1.(2018· 高考全国卷Ⅲ)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1982 1988 农业 29.28 23.28 工业 74.92 773.52 建筑业 5.38 95.58 交通运输业 9.58 372.55 商、饮、服务业 17.01 623.23 ( )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第8讲 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中 阶段特征 国在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政治 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 环境 表 现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 经济 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人 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情分析
政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考题很少,新中国建立初的重大 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原则偶有考查。注意把握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对外交 往的特征(联系两大阵营的对抗、中苏关系演变、中美关系演变)、第三世界 的含义。
经济: 是高考的重点,侧重新中国经济恢复的举措与影响;50--70年代的艰
3.(2016·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
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
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

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
20C60S (1)苏联推行霸权主义;
(1)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两个拳头 (2)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 (2)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打人" 国
(3)与法国等国家建交
反苏反美 (3)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4)睦邻友好政策
20C70S "一条线, 一大片" 联美遏苏
(1)苏攻美守,美国积极谋求改善 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 “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是“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结果,D项正确。
1 2 3 4 5 变式训练 6
2.(2018·全国Ⅰ·31)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 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 反映了当时我国
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共同纲领》 《宪法》 (3)曲折:"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易错练1]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组成的特点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 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 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 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新中国成立和社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 ④广大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2)不利因素 ①“左”倾错误思想 ②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③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重实践、轻知识。 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主干知识排查及重难点知识突破
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较少) (1)前提: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 1956年, 提出"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
阶段
背景
外交政策及成就
20C50S "一边倒" 联苏反美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2)国际环境:帝国主义敌视新中国 (3)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 (4)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
(1)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友好
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反美霸权主义,抗美援朝 (4)参加日内瓦及万隆会议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成功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失误
①1958年, 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忽视了客观规律。 “大跃进”运动, 片面追求高速度,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1966—76年, "文化大革命", 民主政治、经济遭受冲击。
3.文学艺术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 (2)"文革",受"左"倾影响,"双百"方针遭挫折,文学艺术和学术界百花凋零。
4.教育的奠基与挫折 (1)新中国初期: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 (2)全面建设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革”期间:社会大动乱,冲击了教育,高考制度被废止。
1.社义建设起步: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 (2)工业化建设: 1953—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3)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4)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 (5)对马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补充
1.土地改革(1950-52):封建地主私有→农民私有。彻底废除了 封 建 地主土地私有 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 极性;为社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巩固了新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 奠定了政治基础 2.农业社义改造(1953一56):为克服分散经营及普遍贫困现状,解决工业化对资金 、原料等需求,通过农业合作社,将农民私有→公有,实行集体经营。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到1956年底,社义制度基本建立。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78): 盲 目 扩 大 公有化程度和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 主义,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超越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致使农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4.多层次、全方位改革(1978年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 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按劳分配,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 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 城市化进程;2007年废除农业税;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土地流转政策,即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可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或租赁出去,推 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点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吸纳了许多无党 派人士和民主党派人士,是民主联合政府,民主党派和 无党派人士是参政,但并不是与共产党共同执政。
2.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偶有考查)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20世纪五六十年代)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题技巧
抓题眼 题干材料反映出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展开。 找错点 “初步改变”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开采”始于中国古代;“调整”
完成的时间是119625年3 。4 5
辛探索考查频率最高。
(注意只要
材料中出现陈云、刘少奇、邓小平、邓子恢、顾准、安微农村等字眼,一定
联想这个时期对经济的调整和探索)、
科技文化: 题目极少,高频命题点为新中国的教育措施及影响。
2019年全国卷涉及社会新风建设,俄文图书借阅与工业化关系、海关税率调 整等内容。
通史概览
生活习俗受政治影响大
20世纪50年代中国院系调整 (1)原因: ①缺乏工业建设所需的专门人才。②"以俄为师""一边倒"外交政策
③收回国家教育主权的需要。 ④高等学校地区分布不均衡。 (2)特点: ①私立和教会高校退出,拆散民国大学体系。②仿照苏联模式。
③人文社科被限制。④高校部分教学权利收归教育部。⑤思想改造。 (3)评价: ①积极: a.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调整
①1960年冬,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②1971年, 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 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③1975年, 邓小平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3.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由于物资匮乏, 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2)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建成。 (3)《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等报刊,发挥了重要功能。
①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②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1955年,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投资受到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
注意: 当时的统购统销、计划供应等也是为工业化服务
1.社义建设起步: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
(2)工业化建设: 1953—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进行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b.提高了办学效益。 c.有效地改善了高校地区分布不均的局面.促进了内地教育发展。 d.培养了经济建设所需的专门人才,推动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②消极:a.文理分割,理工分家, 不利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b.强调"专才教育",知识面过于狭窄,不能适应新科技的发展需要。 c.集中统一的培养模式禁锢了学术思想发展,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d.削弱了综合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降低了我国大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