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福利国家”论
2-7-3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初步第七节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三、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那么下面我们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点,新马克思主义在分析福利现象,解释福利国家的时候,据有关的学者概括可以分为下面的三大派,一派就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福利不报任何的希望。
换句话说,就是这一派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性,而且认为这种经济制度是无法用福利来补救的,他们认为福利制度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不过是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存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一个哄骗工人的制度,他的目的是要削减工人的防抗意识,福利是国家用来笼络资本家,帮助资本家迷惑工人的工具或者说在这个时候,国家就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在为资本家谋求利益,这是第一派的这个观点。
那么另外一派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提供福利给工人,不管怎么说还是一件好事,特别是提供给工人的福利,这个对于工人来讲还是有利的,但是这个福利制度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福利制度是工人斗争所争取到的,那么这一种看法应该说跟前面我们所介绍的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的出现看法是一致的。
第三派的这个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是主张国家自主性,尝试以国家相对自主性来解释福利国家的问题,他们认为官僚体系所组成的国家或者说是政府是一群人的组合,他们也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国家自主性的理由常常是国家的组成分子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以及政权稳固的原因而采取的福利措施,这是第三派的这个观点。
那么下面我们就跟大家分别把这三派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这个制度决定论,或者说有的地方是翻译成叫体系决定论,制度决定论认为福利的发展是为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政府之所以要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干预,是为了要增强资本主义获取利润的能力,因为资本家它要获取利润,要榨取剩余价值,他需要有健康,有劳动效率的工人来提供,或者说需要有足够的健康,身体健康、劳动有效率的工人来供他们剥削,供他们榨取。
福利国家制度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利与弊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由国家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为失业、疾病、工伤和年老者提供经济援助(社会福利).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在其发展史上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由此建立的福利制度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危机,我们应对此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一、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优点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
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的离心力。
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
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
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Ξ郑秉文本文试图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并以此来诠释西方福利国家存在的理性缘由,以期在主流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及福利国家之间建立一个对话渠道。
在这个基础之上,试图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论证社会保障的建立和福利国家的存在不仅仅是由于“社会正义”的需要,更重要的,它还是由于“经济效率”的原因。
本文首先对战后西方世界正式宣布确立福利国家以来半个世纪中西方经济学研究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的学说史做一个概要性的回顾,对每个阶段的研究特点和热点问题予以分析讨论;然后着重对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经济学研究福利国家的成果和现状设立单独专题进行评析,即分别从宏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理论等几个方面就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的效率功能进行私人保险市场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效率比较,以期对失业、医疗健康、教育和养老等领域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存在根据给出结论。
关键词 经济学 社会保障 福利国家作者郑秉文,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732)。
一、经济学研究福利国家的历史回顾虽然福利国家发端于英国、普及于欧洲,并几乎扩散于整个西方世界,但是,随着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和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的百废待兴,世界的经济中心早已转移到美国,于是,在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作为一门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的经济学,其研究的中心也随之从英国移至美国。
于是,美国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福利国家理论最活跃的发源地,成为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的世界级经济学大师辈出的摇篮,成为对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理论研究贡献最显著的地方。
战后以来,经济学或经济学家对福利国家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第二个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80年代初至今为第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可以称为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除英、法等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外,社会保障在其它国家刚刚起步不久,福利制度发展态势逼人,运行状况良好,没有出现任何经济问题和财政障碍。
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该理论在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
福利国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包括社会主义运动、大萧条和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建设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和发展。
首先,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面临着恶劣的工作条件、低工资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领袖开始提出社会的主张,其中就包括提供社会福利的措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的理念,并认为社会福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其次,大萧条是福利国家理论发展的重要契机之一、大萧条是1929年至1939年期间全球范围内的一场严重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大萧条期间,失业率急剧上升,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福利的需求和期望进一步增强,福利国家理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第三,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建设是福利国家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战后,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战后重建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福利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提供全民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住房等福利服务,以及推行社会权益保障和收入分配政策。
这些措施旨在实现社会公正、减少贫困和实现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了福利国家理论的地位。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福利国家理论在20世纪的其他时期也得到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发展。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福利主义运动提出了更加激进的社会权益保障和收入分配政策,以及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福利措施。
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福利国家理论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总的来说,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
第二版 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是什么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与矛盾等理论概念基础上开展各自对社会福利与社 会政策的研究,形成了社会福利领域中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高夫(I.Gough)、欧费(奥菲)(C.Offe)、奥科诺 (J.O'Connor)、金斯伯格(N.Ginsburg)、弗格森(I.Ferguson)等 人。
12/20/2014
(三)福利制度项目和内容的设计——注重发展积极福利政 策
12/20/2014
参考文献
1 《新马克思主义论福利国家内在矛盾和重组 》 彭华民 张 晶 《国外马克思主义》 2 《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探析—兼谈对我国福利制度 建设的启示》 吴炜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6 3 《福利国家的性质、模式及困境—基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 者的视角》 杨静 陈亮 陈霞 《管理学刊》2013.8 4 《福利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杨玉生 《海派经济学》 2003.2
12/20/2014
组合主义是将通常被称之为三边的资本、劳工与国家 整合,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基本团体——资本和劳工— —整合到国家政府之中。各个参与方在努力控制其组织的 基础之上,协商各自领域内的利益。 社会契约是利益群体进行利益协商的产物,例如为了回 报劳工的自动限制薪资,国家则提供食物辅助和增加养老年 金。 社会政策会成为资本、劳工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契约的 重要部分,福利国家则可以发展成为组合主义国家。
12/20/2014
(三)福利国家的改革或替代方案 高夫—“社会工资”和福利国家重组
12/20/2014
社会工资
社会支出的增加不完全对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能力与发展有害 国家支付给个人的现金给付界定为“社会工资”如 为了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提供的家庭津贴、健康项 目支付与失业给付,这类给付会直接提升社会成员的 购买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市场部门的循环运作。 国家支付给个人的社会项目给付部分定义为集 体消费,如教育、学校膳食、健康服务等,它们对 现在与未来劳动力的再生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 作用。
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总之,福利国家理论作为当代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建设和社 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发展和 现实意义,为建立更加完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贡 献力量。
参考内容
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和 成熟的体系。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既有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 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西方国家社会福 利制度的历史渊源。
就标志着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角色的转变。该法案规定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手段 来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保障和社会援助。
总之,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利,也为实 现社会公正和平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社会科学中,福利是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人类的福祉和幸福。而在福利的 研究中,福利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福利理论以及蒂特马斯典范都是极其重要的 主题。这些主题探讨了社会福利的性质、起源和发展,对理解福利体系及其影 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是蒂特马斯典范。蒂特马斯典范是指由英国学者理查德·蒂特马斯提出 的,关于社会福利的一种理论框架。蒂特马斯典范的核心观点是,社会福利应 该被视为一种商品,它的需求和供给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同时,蒂特马斯也 强调了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重要角色,他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政策手段,保 障弱势群体的福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国家的政府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的角色也在不断转变。最 初,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比较有限,主要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手段来鼓励 和支持民间组织开展慈善活动。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严重,政府逐渐认 识到自己在社会福利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开始积极介入并主导社会福利制度 的制定和实施。例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福利国家思想
福利国家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政治思想。
福利国家论把国家看作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具,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经济措施,积极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
编辑本段形成和发展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J.S.密尔最早提出了福利国家思想。
最初这种思想旨在解决工业革命和自由放任给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困和失业等问题。
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1911年英国的国家保险法案和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都是福利国家思想的早期实践。
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W.贝弗里奇向政府提出了《贝弗里奇报告》,首次明确地阐述了福利国家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成为西方各国的官方理论。
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首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而后法国、联邦德国、荷兰、丹麦、卢森堡、比利时等国相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美国现代自由主义者也把福利国家思想作为政治纲领。
基本内容福利国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贝弗里奇、社会主义思想家R.H.托尼,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C.艾德礼。
他们倡导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他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
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
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
福利政策也是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的必要措施。
他们不相信传统自由主义关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会自发地实现正常的经济秩序的神话,反对把国家仅仅看作保护自由竞争的消极工具,主张国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实现公平的财富分配和充分就业,缩小贫富差别,保障下层群众起码的生活条件,为全社会提供福利服务。
福利国家思想有两个流派:一是现代自由主义(见新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论,它承认资本主义的基本价值,把福利国家看作消除资本主义弊病从而维护资本主义基础的手段;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它主张以渐进、改良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把福利国家看作通向社会主义的途径。
2-7-1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福利起源的解释)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初步第七节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福利起源的解释下面我们跟大家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科学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既被认同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源泉和学术流派之一,又被理解为包括意识形态理论与现代各种解释的综合体,比方说像新马克思主义,我们在这里需要指出来的是,虽然马克思本人对于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平等和社会发展非常关注,但是他很少直接对福利制度做过分析。
因此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福利和福利国家的一些论点,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于社会主义、功能主义社会特征的这种分析之中的。
那么首先我们跟大家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有一系列的著作,比方说像《共产主义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等这样的一些非常著名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们以批判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大体上追诉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福利思想的来源。
那么首先我们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本质的一个论述,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真正的生产过程,所谓的生产它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人通过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劳动的目的可以是多样的,它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而是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安排和社会权力的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它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它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前提,以市场的自由竞争为基础,整个社会泾渭分明地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因为没有生产资料成为无产阶级,资本家因为拥有生产资料成为了资产阶级。
由于工人没有资本,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换取工资来维持他们的生活。
2-8-1其他理论的福利观 (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观(上)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初步第八节其他理论的福利观一、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观(上)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其他理论的福利观,首先我们会跟大家介绍一下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观,在介绍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观之前,我们先简单地来介绍一下什么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以及民主社会主义所说的这个民主的概念,然后我们再来说他们的福利方面的这种思想和主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它又称为叫社会民主主义,是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良的思潮和社会运动,也就是说他是不主张革命,而主张进行改良来夺取政权的,这样一种思潮和社会运动。
那么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一些国家的社会党,这里的社会党包括了我们大家可能知道的比方说工党、社民党等等这样的一些政党。
随着一些国家的社民党相继通过选举获得了政权,民主社会主义也随之走向了新兴盛的时期,虽然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由于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表现不一,但是这个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方面的基础却是共同的,福利国家就是他们的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这是关于什么是民主社会主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有三个最为基本的价值观,也就是平等、自由和互,爱或者说叫相互关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平等,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平等是有助于一个社会的社会整合,提高经济效率,能够进行社会公正和发展社会的潜能。
所以他们认为平等能够起到这样的一些作用,但是他们又认为平等只是达成自由的一个途径,只有得到充分的自由,人才能来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是他们的第一个核心价值观,我们说是叫平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所主张的自由的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是扩大了对于自由的定义,传统所说的自由的概念是指脱离了一切不必要的束缚的这样一种情况,而民主社会主义他们把自由解释为享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充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认为如果你可以充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享有足够的资源,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自由。
2社会福利理论
–“福利国家”破坏经济效率
• 哈耶克(Hayek. Friedrich August ,18991992) • “自生自发秩序” • 肯定福利国家中不损害个人自由的行为,反 对福利国家中对经济进行过分干预的计划
–两种社会目标:对个人自由没有损伤的目标与损 伤自由的目标 –福利国家目光短浅,效率低下 –福利国家对个人自由有威胁 –对经济发展具有破坏力
–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目标:共同富裕, 即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 提高工人工资 » 实现低而稳定的物价
–生产优先于分配(效率优先于公平 )
讨论:弗里德曼的学票制度
“教育券”是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得曼的一贯主张。弗里德曼看来,他认为政 府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支持,造成了公立学校的垄断地位,而垄断有悖于 竞争,导致公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公立学校理所当然 地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就容易忽视质量和效率。所以政府垄断和竞争 不充分是学校办学质量低下的首要原因,因此他在1955年一篇名为《政 府在教育中的角色》的论文里提出了学券制——“教育券”制度。 “教育券” 是弗里德曼针对当时美国公立学校的弊端提出的,简 单解释,教育券就是政府对每一个适龄的中小学学童,发一张可抵某一 票面金额学费的记名学票,不可转让。在学票制下,各个学校无论是公 立还是私立,可以自由制定学费与教学质量,政府停止补贴亏损的公立 学校。学生用学票抵缴学费,根据其票面金额与其选择的学校的学费的 差额以现金多退少补;学校持收到的学票到辖区政府领取现金;政府用 停止补贴公校“亏损”所省下的钱来向学校赎回学票。这样,学生可以 如一般消费者一样,根据适合他的地点、教学方法、硬件质量、学费水 平来自由选择学校,性价比成为衡量标准。学校为了争取学生,自会提 高质量、降低成本,以求利润最大。 通过这种方式把竞争引入公立学校体系,在“学券”的流动中实 现优胜劣汰,医治公立学校的“集权过度症”,适当遏制教育官僚主义 的滋长。弗里得曼说:“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却没有必要经营学 校。”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Social Security Introduction Syllabus课程名称:《社会保障概论》总学时(学分):48(3学分),其中讲授44学时,自修4学时。
面向专业: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社会保障思想的起源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的,过上有保障的、幸福的、安定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追求。
而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则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具体说来产生于十九世纪,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无论是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保障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课程结合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情况,从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入手,探讨社会福利思想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并尽可能从理论与实例上阐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保险等概念,并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项目,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内容进行具体讲解,旨在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有基本的框架理解。
前续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问题概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后续课程:社会政策与法规、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本课程总学时48,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践、自学学时4学时,共3学分,具体学时分配如下: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概论》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现实状况。
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演进,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了解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测定,以及社会保障管理。
2、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社会保障所涉及的理论思考,社会保险中基本的四种险种;了解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相关知识。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解决和分析现实问题。
伊恩·高夫的福利国家理论研究
伊恩·高夫的福利国家理论研究英国学者伊恩·高夫对福利国家的分析向人们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
他的理论也在某种程度上对自由主义和多元主义等西方主流学派的肤浅进行了抨击,从更深层次揭露了福利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作用,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
标签:福利国家;国家的集中化;组合主义[伊恩·高夫(Ian Gough),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他在1975年的《新左评论》(New Left Review)中发表了一篇关于一篇探讨福利方面公共支出的论文,引发了广泛的辩论,同时实质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在1979年高夫出版了《福利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在书中他企图兼顾各国福利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来掌握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体发展,因而被称为“整合的马克思主义模式”(integrated Marxist Model)。
他通过对福利国家的历史比较和结构分析指出福利国家具有聚合趋势与歧异结构二者并存的重要特征。
他认为福利国家的成长既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也不是结果,而只是其面向之一,所以它既不是福利国家危机的原因也不是结果。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而紧接着它又形成了新的、日益明显的矛盾。
一、福利国家的成长高夫福利国家理论是借由阶级冲突和国家角色的发展来论述现代福利国家实际上是如何形成的。
针对有些学者认为福利国家是对资本需求(不论是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需求)的功能性反应,还有学者认为福利国家是阶级斗争不成熟的产物,高夫的福利国家理论则强调阶级冲突和国家的集中化发展趋势对福利政策的效果,从两大势力间的内在关联的观点来谈论这个问题。
(一)阶级冲突对福利国家成长的影响高夫认为阶级冲突的程度,尤其是劳工阶级斗争的强度和形式是解释福利国家成长的重要因素,是阶级压力的成长导致了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
他所说的压力来自由劳工阶级组成的团体或政党,这些压力集团在各种福利政策制定、福利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已被公认。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一:公平、效率、产权(一)公平1、公平不是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它含有伦理学的意义。
2、公平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某一衡量标准而言。
3、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
(1)两方面含义:(2)三级内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重点公平4、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三种公平。
(二)效率1、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在经济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
2、效率的具体形式(1)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效率)(2)生产效率:(3)X效率:3、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三)产权:1、产权是指对对稀缺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置。
2、产权的界定:3、如果对某种资源的产权界定清晰,并且划分后的产权完整、充分、个人就会有长期稳定的预期,从而限制短期行为与偷懒、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4、社会保障制度的产权界定。
二: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矛盾论:2、补充论:(二)公平与效率的协调1、公平以效率为前提2、效率以公平为保障三: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一)行政管理成本(二)工作积极性(收入效应)(三)储蓄与投资(四)社会信号§2.2 市场与政府背景:近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危机引起的争议,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与市场谁的作用应更大,二者间的结合应到什么程度。
一: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Market failure)(一)收入分配缺陷:(二)通货膨胀风险(三)信息不对称(四)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优效品,具有双重性质。
(二)市场外部效应的存在与政府交易费用的节约。
1、外部效应:不购买社会保障这种有效品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效应”。
2、交易费用下降,谈判下降。
(三)政府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
(四)政府介入不减少社保基金筹、付的成本与费用。
(五)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以外的宏观调节作用: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基金投向三方面。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的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划分 1. 从国家对社会进行干预的角度分为 A模型—社会服务,其中包括公共援助,公共补贴和 社会保险等项目; B模型—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自置产业,以及购 买人寿保险等个人行为;
C模型—公共服务和市政建设,其中包括公共交通、 治安和文化教育等项工作
2. 内容 (1)要求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 (2)建立征税机构以满足济贫资金筹集所需 (3)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健贫民通过提供劳动场所 的方式促其自立 (4)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通过院内收容 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进行救助 (5)对失依儿童,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 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抚养
3. 特点
D、成立了保健与社会保险部,主要任务是:
第一,全民医疗: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包括农民、及 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均可获得) 第二,社会保险:
退休金(基本+补助)
失业救济(失业救济+失业者额外津贴+额外补助)
家庭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补贴+低收入家庭补贴+寡妇补贴+住房 补贴+圣诞节奖金)
第三,社会服务 第四,社会救济制度:针对特殊群体
6、美国的社会 保障体系内容: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健康保险 医疗援助
三部分
残疾和老年贫困者的救济金
社会救助
失业救济 抚养儿童家庭的补贴 食品券补贴 住房补贴
社会福利
教育保障
第三节 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一、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1. 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著名的《社会保障最 低标准公约》 2. 1958-1967年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有80个猛 增加到120个 3. 1981年增加到139个国家 4. 1992年达到163个国家 5. 到20世纪末,有1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形 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2010.10.10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一、填空或选择题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
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1、社会福利▲▲p4页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3、福利国家p21页三、问答1、社会福利的特征▲▲p9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2、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考。
西方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
西方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前言社会福利国家制度是指国家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和保障社会平等正义等方面所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和制度安排。
它的出现和发展是现代工业化国家对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的照顾和关怀,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西方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历程,与各国历史和文化背景、政治和经济条件、社会流变和民众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介绍西方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以期多视角、多角度地了解这一领域的历史现实。
第二章: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欧洲社会福利制度从20世纪初逐步出现,主要是在德国、英国、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家。
在这些国家中,早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既是在政府的控制下实现的,又是承认同情、灵活性和个人责任的。
这种早期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是建立在国家福利政策、政治条件、及社会经济状态等方面基础上的。
在德国,社会福利政策主要是在保险制和公共救助制度方面展开。
这种制度是由国家控制、企业负责的。
通过实行社会保险制,可以计划化地对社会经济状况和个人生活状况进行评估和策划,充分发挥保险制度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英国著名的福利国家轮廓中,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方面,英国的福利制度在20世纪初已经开始发展。
起初,这种福利政策是由慈善组织和教会主导的。
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福利政策,旨在通过国家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应对社会问题,同时保障每个公民获得合理医疗和生活安全,提高其生活品质和发展状态。
瑞典是欧洲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其社会福利制度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初步落实和实践。
该国社会福利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全国统一的福利计划、公开透明,以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及尊严为目标。
在实践福利政策的过程中,该国政府根据实际需求和经济条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福利系统,有力保障了全民福利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福利国家”论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出现了严重危机,同时也对狭小范围的、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不能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发展要求的社会福利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解决严重的失业、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新政”。
1935年美国正式通过了旨在解决失业和养老问题的《社会保障法》,这是美国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
从此,美国逐步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将社会保障制度化。
这对二战后福利经济制度的全球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不仅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全面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使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在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得以确立。
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使经济学家产生了共鸣。
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所导致的“凯恩斯革命”使国家干预主义与社会保障完全结合起来了,同时使国家干预论者的福利经济思想逐步形成,并在西方福利经济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上这些思想和理论集合起来,可以成为“福利国家”论。
一、“福利国家”论的产生福利国家论虽然最终形成于二战后,但这种思潮由来已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萌芽时期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或改良主义者的著作和讲话里,已经出现了有关“福利国家”的改良主义思想,但还没有系统化。
1.约翰·穆勒的折衷主义思想19世纪中叶,约翰·穆勒(John Mill)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提出了有关分配制度的折衷主义思想。
穆勒将生产与分配割裂,认为生产方式是永恒的,而分配方式则是可以改变的。
他认为,目前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可以在保存现存生产方式的条件下,通过政府立法来减少分配上的不平等,消除这些弊端。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有利于发展生产、普及教育、控制人口,以及由于把公共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克服利己主义。
穆勒设想的公有制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具有竞争机制而又能保障所有个人分享集体劳动利益的社会。
穆勒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与新型财产公有制进行比较时,采取了折衷、调和的办法。
他认为,政府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在帮助改进人民的物质福利方面做了一些事情。
为此,他提出了一些改良主义,主要是:通过土地税使地租社会化;颁布变小农制经济为自耕农经济的法律,对现存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实施改良;通过限制遗产继承权以减少财富的不均;等等。
2.德国历史学派和讲坛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想19世纪末期,德国历史学派和讲坛社会主义①继承和发展了约翰·穆勒等人的“福利国家”思想,宣扬社会改良,主张通过赋税政策实行财富再分配。
3.英国费边社会主义这一时期,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对“福利国家”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费边社会主义反对①讲坛社会主义者又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者,是19世纪70年代产生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流派。
讲坛社会主义者(古斯达夫·施穆勒、路约·布伦坦诺、阿道夫·瓦格纳、卡尔·毕歇尔、威纳尔·桑巴特等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死敌,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
他们宣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和平,企图削弱阶级斗争,提出一些社会改良,以便排除革命的社会民主派的影响,并使工人同反动的普鲁士国家和解。
他们把普鲁士政府实施的铁路国有化和由俾斯麦策划而实行的国家对烟草和烧酒的垄断叫做“国家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讲坛社会主义进行了始终不渝的斗争,并揭露了它的反动的和反科学的性质。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4卷的注释3)使用暴力,主张实行渐进改良,通过点滴的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
他们提出的与“福利国家”论有关的改良主义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特别强调市政府自治,主张搞“市政社会主义”,扩大政府权利、加强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管理等来改善社会福利。
第二,国家对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实现租金和利息的社会化。
第三,对非劳动所得的收入及遗产征收累进所得税,以实现租金和利息从私人向国家的强制性、无偿性转移。
第四,制定“全国的最低生活标准”,政府采取措施保证居民的生活不致降低到“最低生活标准”以下。
如实行最低工资制和8小时工作制,增加教育设施等。
最初的费边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缓进“社会主义”幻想,也是试图使资本主义社会告别严格的阶级等级下的剥削和残酷竞争,开始相对注重全社会所有公民个人发展和生活保障提高的一种表现。
费边社会主义对英国工党的建立及福利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了“福利国家”论的理论基础即福利经济学庇古在其所创立的福利经济学中关于福利标准和福利政策的论述为“福利国家”论提供了某些论据。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倡导的实行国家干预以达到充分就业目的的理论和政策,不仅成为“福利国家”论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为“福利国家”论提供了新的论据和目标。
应说明的是,凯恩斯不是从社会改良主义的角度来宣传“福利国家”的,而是把“福利国家”的发展作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来宣传的。
但他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者积极宣传“福利国家”的理论依据。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论得以最终形成,并在各国广泛流行。
而且,各国政府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福利国家”实践,普遍建成了“福利国家”。
1.西欧社会民主党直接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建成在这一过程中,西欧社会民主党起了主导作用。
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后,以贝弗里奇报告为依据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纲领,而“福利国家”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把“福利国家”与“欧文主义”、约翰·穆勒的折衷主义经济学说、费边社会主义、“独立工党传统”等都看作工党的理论基础和来源。
在英国工党提出所提出的“民主社会主义传统”中,有5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主题,即:征用财产收入、合作、个人参与管理、社会福利和充分就业。
实际上,他们所描述的“民主社会主义”,就是“凯恩斯+经过修改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1948年,英国工党正式提出“福利国家”的口号,其领袖艾德礼(C. R. Attelee,1945年——1951年任首相)宣布英国已建成了“福利国家”。
1955年,英国“牛津词典”中首次采用“福利国家”一词,并将“福利国家”定义为“一个组织得很好的政体,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他应得的生活费,它尽可能使所有人都得到最有利的条件”。
从此,福利国家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广为传播。
另外,在“福利国家”的政策实践方面,瑞典等北欧的社会民主党则起到了独特的示范作用。
瑞典在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下,将经济上的福利设施同政治上通过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劳资合作”结合起来,把瑞典建成了“福利国家的典范”。
2.西欧保守党也赞成和接受了社会福利计划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的保守党先后上台执政。
他们也赞成和接受社会民主党关于社会福利的计划。
如德国所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就包含了有关“福利国家”的一些主张。
“社会市场经济”即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经济人道主义”。
“经济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反垄断;第二,工人和资本家“明智的合作”即“社会伙伴论”;第三,按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公平分配。
3.“福利国家”论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也开始流行起来在美国,经过凯恩斯主义者汉森(A. H. Hansen)、萨缪尔森、新制度主义者加尔布雷斯(J. K. Galbraith)等人的宣传,福利国家论在美国也广泛流行。
二、“福利国家”论的主要内容(一)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观念1.哈罗德·维伦斯基英国社会学家哈罗德·维伦斯基(Harold L. Wilensky)在《福利国家与平等》一书中指出,福利国家的关键是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公民们享受这些服务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而不是接受慈善家的施舍。
2.威廉·罗布森威廉·罗布森归纳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原则。
认为,福利国家就是国家关心整个民族的福利,国家的公共政策应优先考虑其他成员的福利。
国家对于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干预主要是在资源分配、法律、治安、教育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增进社会福利,增加公民的满足程度。
由于福利国家代表公共政策,而福利社会代表公共行为即人们如何对待、思考、感受与普遍福利有关的问题,因此,福利国家应由福利社会来补充。
要造就一个福利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清楚并履行其在福利国家中与所享受的权利相一致的义务,特别是劳动的义务;每个公民都必须具有民主参政的意识并认真选举其代言人;应当限制那些只对自己的成员或其管理人员有利的非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不要无限制地使用其权力如组织超常时间的罢工等。
3.其他解释第一,“福利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国家有义务把充分就业置于政府政策所支付的社会目标的首位;第二,国家必须承担防止贫困和不幸、向公民至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最低生活援助;第三,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调节,使之提供日益增多的经济盈利,政府先通过税收将这种盈利收归国家,再利用社会政策进行重新分配,以此促进平等;第四,国家政策的方向是保证利用自由民主的程序来满足公民的需要和愿望;第五,福利国家是一种混合经济制度。
(二)“福利国家”论的主要内容按照“福利国家”论者的观点,“福利国家”的基本内容是:在混合经济制度下,由政府实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社会福利等政策,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失业、贫困、不平等等弊端。
其主要特征和实质是:政府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劳动者的再分配;通过赋税制度没收富人的部分收入转交给穷人,消灭物质方面无保障、匮乏、贫穷等现象;实现“充分就业”;推行“国有化”、“计划化”及公共工程政策;等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均等化(2)福利社会化。
国家举办一些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卫生保健、家庭补助、养老金以及提供公共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设施。
(3)就业充分化。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失业,二是指除了摩擦性和自愿失业以外,消除了非资源失业时的一种就业状态。
(4)经济混合化。
一些“福利国家”论者曾将“国有化”、“计划化”和公共工程等也作为“福利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保守党人和相当多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都不赞成过多地实行私人经济的“国有化”,因而提出了“混合经济”,并将其视为“福利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福利国家”论与福利经济学二者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