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翻译高潮——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作者:何斌慧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回溯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概况,阐述了翻译高潮与对外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高潮;文化交流;影响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周朝就开始设译官。
东汉以后翻译开始渐成规模,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的西学翻译。
这三次翻译高潮成为那几个时代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先导。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秦代及秦以前,由于大一统的国家还没有建立,与现在理解的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甚少,今天所知者已不多。
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
而东汉一直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在此间,我国不但通过大量翻译外文佛教典籍使得本土佛教取得重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点,同时还通过向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辐射奠定了东亚文化大国的地位。
也许是唐朝时期中国鼎盛的文化和对外交流盛况太过耀眼,在宋元时期并没有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译著,翻译方面乏善可陈。
但是,被四面包围的北宋和偏安的南宋都依然保持着活跃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的生命力,而不断发展的海上交通也使得中原与外界的交流没有中断。
尤其是元朝时,疆域的不断扩张不但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而且扩大了中华文化辐射的范围,使得火药、印刷术等都传到的欧洲。
也为明清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明清的中外交流和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始于明朝后期。
明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就范围而言,远远超过以往。
不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这样的近邻和中国交流频繁,甚至远达西欧国家,官方、民间都有交往。
政治使节、商业贸易、学习、传教、移民以至战争,各种渠道皆起过作用。
论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
论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摘要:西译中述即口译笔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翻译模式,在科技文献翻译的第一、二次高潮占据翻译的主要地位,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可磨灭,存在着固有的优点和缺点。
西译中述翻译模式中,由于译者的素质不高导致了这种翻译模式下的两大弊病,译者语言能力与自身所掌握知识尤其与译品的质量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西译中述;语言能力;科技文献一、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西译中述是翻译的一种模式,由中西两人合作,即西人口译(亦称口述),中国人笔记(亦称笔译、润色)。
西译中述即口译笔受。
在早期东汉的佛经翻译中,就有口译笔受这种形式。
安息国的安玄,天竺的竺佛朔,月支国的支娄迦谶、支曜以及康居人康孟祥、康臣在翻译中担任口译,严佛调,孟福、张莲等人则担任笔受。
在明末至近代中期的翻译大多都采用西译笔受的翻译模式,主要是由西方传教士担任口译,中国士大夫担任笔受,两者合译了大量的科技文献作品。
近代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益智书会、广学会,也随处可见西译中述这一翻译模式。
例如,傅兰雅曾对翻译馆的译书方法有详细叙述:“至于馆内译书之法,必将所欲译者,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
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
若有难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
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
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
有数要书,临刊时华士与西人核对;而平常书多不必对,皆赖华士改正。
因华士郢斫,其讹则少而文法则精”。
(马祖毅,1998:342)这也是对西译中述一次较为详尽的描述。
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是由明末清初时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首创,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达到高潮,甲午战争后逐渐退出翻译的舞台。
二、“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产生的原因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翻译方式,在科技文献翻译的第一、二次高潮占据翻译的主要地位,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翻译史的四次高潮与社会文化
中 国 翻 译 史 的 四 次 高 潮 与 社 会 文 化
罗飞
( 安 外 国语 大 学 , 西 西 安 70 6 ) 西 陕 10 1
摘 要 : 译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现 象 ,它 的 出现 和 发展 与 特 定 的 社 翻 会 文化 息 息 相 关 。 本 文在 总 结 几 次翻 译 高潮 的基 础 上 , 述 了翻 论
的。
这样 的划分 有利 于分析 翻译与社 会文 化之 间的相互 作用 。
四次翻译 高潮 使得 翻译不再 是“ 辫” “ 婆” 摆脱 了翻译 只 小 或 媒 , 是一种交流工具 的浅显认识 。接下来 , 重分析这一次次的高潮 着 对于社会 文化 的发展与变迁有着怎样 的影 响, 以及 每一 次翻译 高
需要 条件 , 展 需 要 社会 土 壤 ; 过 来 , 发 反 翻译 事 业 的发 展 也 滋 养 了
翻译 作 为 人 类 的 一 种 交 流 活 动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纵 观 中 国
几 千年 的翻译史 , 人们 的认 知水平 、 社会 文化发展 状况 以及 其他 种种 因素的发展变化 , 不 同程度 上推 动着 翻译 这项 活动 的发 在
后 日益 形 成 鲜 明的 对 比 , 是 科 技 翻 译 出现 的 历 史 要 求 。 这
经过 了上千 年 , 人们 对翻译有 了正确 的认识 , 那么在不 断修
正 对 翻 译 的认 识 当 中 , 译 作 为 一 项 跨 文 化 活 动 又 经 历 了哪 些 起 翻 伏 ?以 及 这些 起 伏 又是 如何 产 生 以及 对 当 时 的 社 会 又 有 怎 样 的 影响?
潮 又 对某 个 特 定 时 期 的社 会 文 化 发 挥 着 怎 样 的作 用 。
试论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基本特征
88 ・
见至尊 , 得到皇上首肯, 传教之 门, 由此 打开。为 了 使传教事业能够在 中国顺利 进行 ,“ 异质 ” “ 且 实
用” 的西方科 学技 术就成 了他 们 的主要 手段 之一 。 而 此时 的 中 国士大 夫 , 如徐 光 启 、 之 藻 、 廷 李 杨
烈烈地展开了, 但当时并未建立专门的、 完善的翻译 机构。12 年天文历算方面的专家 , 国传教士汤 62 德 若望抵华后与徐光启一起筹建 了我国早期的合作编
一
时期科技翻译的几个主要特征展开探讨。
一
基督教普遍主义东传 的结果。对上帝 的统一信仰、
普遍 救赎 思想 、 国统 治 等 教 义是 普 遍 主 义诉 求 的 天
主要 表 现 ”2。前 者 可 以 被视 作 直 接 原 因 , 后 者 _ ] 而
、
目的性
明末 清初 的科技 翻译 活动是 由中外人 士共 同参
试 论 明末 清初 科技 翻 译 的基 本 特 征
李 书仓
(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 0 5 ) 53 3
[ 摘要 ] 明末清初 时期 的科技翻译活动是 中西方首 次真 正意义上的对话 , 是一 次里程碑式的 事件 。从 翻译 活动本 身来看 , 次翻译具有几个基本特征 : 本 目的性 、 系统性 、 非 双向性和时代局 限性。 [ 关键词 ] 科技 ; 翻译 ; 明末 清初 ; 特征
ie e s o —y tma in s ,b - i cia i n i tt n o me . v n s ,n n s se t e s id r t l y a d l a i ft s c e o t mi o i
Ke o d :c- c ; rnl i ; a igadE r igD ns e ; etr yw r sS ieh t s t n L t M n n al Q n y at s f ue t a ao e y i a
中外翻译简史
天文学方面,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的《乾坤体译》 天文学方面,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的《乾坤体译》是最早 介绍西方普通天文学著作之一, 介绍西方普通天文学著作之一,较好的反映了当时入传西方天文 学的实际水平。 学的实际水平。 数学方面,慕凤泎与波兰耶稣会士通过合译书, 数学方面,慕凤泎与波兰耶稣会士通过合译书,最早将当时 为世界最先进数学知识之一的对数术传入我国。 为世界最先进数学知识之一的对数术传入我国。等等一系列的数 学方面的引入。农也水利方面,徐光启与熊三拔合一《泰西水 学方面的引入。农也水利方面,徐光启与熊三拔合一《 此书是徐启光从利玛窦处得知“水利” 法》,此书是徐启光从利玛窦处得知“水利”对改善农业十分有 益后,想尽许多办法才与熊三拨合译的。 益后,想尽许多办法才与熊三拨合译的。
有的西人认为:“中国语言文字最难为西人所通 即通之亦难将西书之 有的西人认为 中国语言文字最难为西人所通,即通之亦难将西书之 中国语言文字最难为西人所通 精奥译至中国。盖中国文字最生而最硬,若以译泰西格致与制造等事 若以译泰西格致与制造等事,几 精奥译至中国。盖中国文字最生而最硬 若以译泰西格致与制造等事 几 成笑谈。 傅兰雅则认为其“实有不然” 因为 因为“ 成笑谈。”傅兰雅则认为其“实有不然”,因为“明时利马窦诸人及今 各译之人,并未遇有甚大之难以致中止 所以只要努力解决译名问题 并未遇有甚大之难以致中止” 所以只要努力解决译名问题,西 各译之人 并未遇有甚大之难以致中止”,所以只要努力解决译名问题 西 方科学就会顺利翻译成中文。他又说:“二三百年前 二三百年前,英国多藉希腊与罗 方科学就会顺利翻译成中文。他又说 二三百年前 英国多藉希腊与罗 马等国文字以作致与制造内之新名,后则渐除不用 或换以更妥者,而中国 后则渐除不用,或换以更妥者 马等国文字以作致与制造内之新名 后则渐除不用 或换以更妥者 而中国 亦难免此举” 指出 译西书第一要事为名目,若所用名目必为华字典内 指出“ 亦难免此举”,指出“译西书第一要事为名目 若所用名目必为华字典内 之字义,不可另有解释 则译事永不能成” 不可另有解释,则译事永不能成 之字义 不可另有解释 则译事永不能成”。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比过去在组织制度方面更为健全的译场。
在十九年间译出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二三五卷。
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但各民族的翻译活动在创造、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如:回回历书,《元秘史》以及《古兰经》等的翻译。
第二次高潮直至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
这次翻译高潮从延续时间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前的佛经翻译。
但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
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其中,西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总结出三条科技名词翻译的原则,颇有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语言学家马建忠就提出了所谓“善解”的翻译标准,即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义,“无毫发出入于其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仿效原文的语气。
第二翻译高潮——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
李之藻
• 明代著名的科学家、译著家和出版家 • 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后官至太仆寺少 卿、光禄寺少卿 • 钻研西方数学、天文学,以及哲学、逻辑学等 • 与利玛窦等人合译了《浑盖通宪图说》、《同 文算指》、《圜容较义》、《乾坤体义》和 《寰有诠》、《名理探》等书
《崇祯历书》的编纂
• 该书分为节次六日和基本五目, • 节次六日:日躔、恒星、月离、日月交会、五 纬星和五星凌犯 • 基本五目:法原(天文学理论)、法数(天文 用表)、法算(天文学计算中必备的数学知识, 主要是三角学和几何学)、法器(测量仪器和 计算工具)以及会通(中西各种度量单位的换 算表)
• 2 《人身图说》由明末传教士罗雅各所编,分 为上下两卷。 • 《人身图说》和邓玉涵的《泰西人身说概》是 两部最早向中国介绍西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 • 3 《药露》由熊三拔编译,内附蒸馏及制药炉 等仪器的图说。这是最早介绍西药制造技术的 专门书。 • 4 《西方要纪》由南怀仁和利类思编译,讲述 西药制法。
间有《坤舆格致》一书,窥其大旨,亦属度数之 学……
他想把此书运用于采矿冶金,但因朝臣反对,最后 没有成功
• 3 有关翻译采矿冶金之书,意大利籍耶稣会士 毕方济曾上奏明王朝,提出四条建议,其中第 二条是“办矿脉以裕军需”,具体为: “……招请矿学之儒,翻译中文,寻而察之, 庶能左右逢源。”强调了翻译采矿冶金之书的 重要性
邓玉涵 精通数学、医学和哲学,通晓多种文字 首次把西方机械力学传入中国,并向中国医学界传入欧 洲生理解剖学的知识 王徵 著名机械学家,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卓有贡献, 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从政后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后以经算教授乡里,致力于 传授西方学术,弃佛信教,为最早的陕籍天主教徒之一 舅父通晓兵法,善制器械,师从舅父,关心国家兴衰, 喜读兵书,潜心机械研究 我国较早学习拉丁语,并用西方语言学知识研究汉语音 韵的先驱者 帮助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修订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用的《西 儒耳目资》(文字音韵学专著)
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的西学中译研究
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的西学中译研究作者:董方峰杨洋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明清时期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中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译介成果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社会思想、语言、文学以及中西交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文从西学汉译、《圣经》汉译、西方文学汉译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揭示了传教士翻译活动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西交流的贡献及翻译学科史的价值。
关键词:传教士;翻译;明清时期;中西交流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传教士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研究”(12CYY002)。
作者简介:董方峰,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中外语言思想史研究。
杨洋,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语言哲学研究。
Title:A Study of Foreign Missionaries’ Translation of Western Works into Chines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bstrac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stern missionaries to China translated large amounts of books from western languages into Chinese. Their work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and thought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and also enhanced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 In retrospect of their work from such aspects as western-Chinese translation, Bibl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co ntributions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value of their work to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Key words: missionaries, translatio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Authors: Dong Fangfe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His academic interests are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linguistic historiography. E-mail: dongff@. Yang Yang is 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Her academic interests are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mail: yang.y@一、引言在中國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翻译高潮的特点及其对译界的影响
第二次翻译高潮的特点及其对译界的影响作者:米思旋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3期摘要:在我国翻译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之后,于明末清初时期迎来了第二次翻译高潮。
这次翻译高潮所带来的国外先进科技知识为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翻译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明清时期科技翻译高潮兴起的原因入手,总结第二次翻译高潮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我国译界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第二次翻译高潮形成原因特点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102-02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进行海外扩张。
他们踏入了中国的领土,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传教士。
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宣传天主教教义,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们采取中西合译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翻译成了系统的汉字,掀起了科技翻译高潮。
根据《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和《欧洲著作汉译书目》记载,耶稣会士的汉文西书共437部,其中宗教类书籍251种;人文科学类书籍55种[1]。
从中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为中国科学水平的进步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而对于翻译本身来说,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翻译理论虽然没有系统性,但也为后来出现的翻译高潮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一、第二次翻译高潮产生的背景1.外有耶稣会传教士的推动1583年,利玛窦来到肇庆建立了仙花寺,这也是中国内地的第一所教堂。
但这时中国文人士大夫们对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还是持有异议,一是因为耶稣会代表着天主教、各宗主国与西方殖民者的利益,这与明朝自身利益相悖;二是因为东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的冲突。
为了顺利在中国内地传教布道,利玛窦制订了一系列缓和策略,如以留长辫穿儒服的儒生形象示人以获得士大夫们的好感;结交官员精准受众;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入手,激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兴趣;尊重儒家习俗,把天主教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结合等[2]。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四次翻译高潮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葛薇(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1)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Translation ClimaxesGe Wei(Air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College of Science,Xi’an, Shaanxi 710051)摘要:我国翻译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与之伴生的是翻译理论的同步发展。
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大致轨迹是由“质”而“信”再到“化”,也就是说,从单纯模仿原文句法的直译到允许句法自由的意译再到饱含创造神韵、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多种翻译手法相结合。
我国的翻译理论是在不断深化中加快发展,在传统理论基础上不断更新与提高。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翻译史Abstract: There are four translation climaxes in Chinese history, which are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developed from word-to-word translation to free translation, and then to creative translation by which the translator would combine with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have been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Keywords: translation climax,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history收稿日期:2012-03-10作者简介:葛薇(1982-),女,陕西户县人,英语语言文学教研室,助教,硕士,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20050501
摘要
1811 年马礼逊在广州翻译出版了第一本中文西书,揭开了中国 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序幕。为了传播基督教,用基督教文化 征服和取代中国文化,传教士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采取了“以学 辅教”的手段,选择西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此次翻译 活动比前两次,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得多。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of the missionaries in Late Qing Dynasty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was the "savage works" period(1811 — 1860). It is the period that the Great Britain and American missionaries monopolized the western works, and took religion contents as the core. The second was "western works" period (1860-1895). it was a climax period that a large amount of west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t was the most common way that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advanced intellectuals cooperated in translating books. The third was the "new works" period(1895-1911). The missionaries had no longer occupied the predominant position on western books translations. The western works that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troduced independently had taken the majority. In this process, the missionaries changed from “a leading position” to “cooperating” translation again to playing a “secondary position”. It’s just the reflections of Chinese cognitions to western works from "savage works " to " western works " again to "new works" .
第4讲中国翻译简史之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分解
Jesuit activity in China
Conversely, the Jesuits were very active in transmitting Chinese knowledge and philosophy to Europe. Confucius's works were translated into European languages through the agency of Jesuit scholars stationed in China. (Which is why Kǒng Fūzǐ is known in the West under his Latinized name to this day.) Matteo Ricci started to report on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father Prospero Intorcetta published the life and works of Confucius into Latin in 1687. It is thought that such works had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on European thinkers of the period, particularly among the Deists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groups of the Enlightenment who were interes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ystem of morality of Confucius into Catholicism.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中国翻译史第二讲
从认识世界地理开始,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开始 接受万国并存的观念,建立起一种健康开放的心态, 产生向西方学习的念头,出现各种变革的观念,引 发了延续一个多世纪的思想革命历程。 为了说明地图的概念,利玛窦在地图上注明地 为圆形、五大洲的名词等,标注欧洲有三十余国, 对南北美洲做了介绍,并以近代科学方法与仪器做 实地测量,画出中国北京等八个城市的经纬度。其 中,有关五大洲的观念、地圆学说、地带的分法都 对中国地理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从1583年至1630年,他翻译西方书付 印的书近五十种。帮助利玛窦翻译介绍西方 哲学和科学等,功不在徐光启之下。 他是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洋为中用” 思想的先驱。 “自徐光启、李之藻等广译算学、天文、 水利诸书,为欧籍入中国之始”(马祖毅, 1998:269)。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对我国对近代科学
崇祯三年(1630),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供职于钦天监, 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同时,利用向太监讲解天 文的机会,在宫中传播天主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 钦天监监正的外国人。由于工作出色,取得清廷及天文学界 的高度信任。
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 一百三十七卷。 除上述书籍之外,经汤若望迻译编著的有关书籍还 有:《交食》九卷、《八线表》二卷、《新法历引》 一卷、《历法西传》二卷 、《西洋新法历书》 》 一百卷等。 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 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 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 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 的权威著作。
庞迪我,西班牙人,“洞知历算之学,携有 彼国书籍极多”。 庞迪我不仅在介绍西方天文历法知识方面是 个先驱者,而且在将欧洲的实勘精神以及用 经纬度测绘地图的科学方法引进我国方面确 实起到一种开先河的作用。 庞迪我和艾儒略等先后著述和绘制《海外舆 图全说》和《万国全图》,对地理学的介绍 做了补充。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翻译时期,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掀起了第二次翻译高潮。
这次翻译多采用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翻译的形式,即先由外国人(传教士)口译或者初译,再由中国人笔受或者润色。
外方有名的翻译代表有利玛窦等,中方有名的译者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魏象乾。
本时期的翻译跳出了宗教翻译的藩篱,以科技翻译为主,将翻译与爱国主义紧紧结合了起来。
一、外国方面利玛窦(1552--1610)1、个人简介:意大利传教士2、主要翻译作品:(和中国人合作翻译)《天主实录》《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浑盖通宪图说》等3、翻译思想:论述了翻译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之可行。
“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
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减色矣。
……呜呼,此游艺之学,言象之粗,而龌龊如是,允哉始事之难也!”他与徐光启合作时“反复辗转,求合书本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易稿”。
利类思在为其所译的《超性学要》的序文中说:“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加增新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尽当于原文也。
”其中,“文以地殊,言以数限”阐述了不仅文字因国家地区不同而相异,而且相关概念用语也因思想相异而不同。
“反复商求”,其间必有华士参与;“加增新语”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少的。
二、中国方面徐光启(1562--1633)1、个人简介:明末清初著名的大翻译家,在西学翻译、历法改革、农田水利、练兵制器等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等扩大到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杰出的爱国科学家、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者2、主要翻译作品:《几何原本》(与利玛窦合作翻译)3、翻译思想: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我国的。
•
back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
• 在力学方面,翻译的代表作是
• 《泰西水法》、《奇器图说》
• 《远镜说》
•
• 《泰西水法》
•
熊三拔(Sabbathinus de Arsis,
•
1575-1620, 意大利人)和徐光启合
•
译,1612年完成。
•
• 《奇器图说》
乃邓玉涵口授,王徴笔录
• 1610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
back
主要译者
•
利玛窦
•
汤若望
•
罗雅各
•
•
南怀仁
•
back
•
利玛窦
•
中文名:利玛窦
外文名:Matteo Ricci
•
国籍: 意大利
•
出生地: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
•
出生日期:1552年10月6日
•
逝世日期:1610年5月11日
•
职业:耶稣会传教士
•
毕业院校:耶稣会
•
神学院信仰:天主教主要成就:传播天主教贬佛毁道援儒攻儒,
•
•
翻译动机
•
翻译主体
•
主要译者
•
涉及学科及主要著作
•
翻译动机
•
16 世纪时,作为资产阶级先遣队的欧洲殖民主义者已经
•
开始了海外掠夺。耶稣会的传教士就是在殖民主义者掠夺我
•
国沿海地区的同时,前来我国从事宗教活动的。为了叩开远
•
东古老中华帝国关闭的大门,以利玛窦和罗明坚等人为首的
•
传教士们在对中国社会。由李之藻笔录,清朝时录入四库全书。
第一章 翻译概论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1]什么是翻译?[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5]关于教学内容[6]关于作业[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8]期末考试第一节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1 中国翻译的起源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
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东汉——客曹2 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
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
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
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3 元代的翻译活动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
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
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
论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思想
论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思想
刘咨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0)013
【摘要】在中国的翻译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高潮是出现在晚清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为中华文化的长河引来了从印度来的水,而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则带来了来自西方的水,掀起了中国翻译的第二次高潮.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翻译思想进行总结概述,探究其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总页数】1页(P626)
【作者】刘咨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的文化调适策略 [J], 付可尘
2.明末清初输入中国的海洋动物知识——以西方耶稣会士的地理学汉文西书为中心[J], 邹振环
3.论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思想及影响 [J], 曾静
4.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华善举探析 [J], 李华文;王鹏辉
5.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的文化活动及其启示 [J], 李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八讲: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 1607年与利玛窦同译《浑盖通宪图说》2卷, 1608年译成《圜容较义》1卷、与利玛窦再 同译《同文算指》11卷。 1621—1627年与 葡萄牙人傅汛际合译亚里斯多德名著《寰 有铨》6卷、《名理探》10卷。《名理探》 为逻辑学在我国最初之译本。此外尚有译 著《经天盖》、《简平仪说》(熊三拔著)、 《坤舆万国全图》、《天文初函》等10余 部
三、明清之际翻译高潮之消亡
• 利玛窦规矩与敬天、祭祖、祀孔
• 礼仪之争 /qsyj/ztyj/zwgx/2 005-01-25/25371.shtml • 康熙的批复与罗马教皇的态度 • 信票 • 雍正禁教
四、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的评价
• 1.从传教士而言:目的是传教,客观上则成为 中西文化交流的中间人。他们毕竟与鸦片战争 后的传教士不同。他们传教是基于对天主教的 虔诚,并非自觉地服务于殖民主义侵略。很多 人以中国为第二故乡。 • 2.中国的皇帝、士大夫的协助通融。士大夫帮 助传教士学中文、润色译文。 • 3.中国学者自身对西方科技的学习。 • 梁启超之评价。科技对八股取士具有很大的纠 正作用。
• 徐光启在天津购地,种植水稻、药材、花 卉,从事农事实验,为农政全书写提纲。 • 1618年,北方后金叛乱军队袭击边关,徐 光启于病中受任治军。到1621年的三年多 时间里,徐光启从事选兵、练兵的工作。 • 1619年,徐光启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 监察御史的新官衔督练新军。1621年3月回 家养病。6月辽东兵败,只得再奉诏带兵, 但是12月又被排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翻译原因 :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 翻译作品:
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译述186种 左右(含人文科学55种,自然科学131 种),内容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地 址、生物、医学、军事、哲学、心理学、 伦理、教育、语言等学科领域。
• 翻译思想 :“经世致用”
翻译队伍
• “中西合璧” • 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不熟悉与中国学者对西方 文化的陌生是导致译事之难的主要原因。 • 尽管以“中外人主译”为主,但并未发展为 “译场”的翻译规模,翻译队伍也比较的小, 据统计,明末清初的外来译者中,知名的约有 70来位” • 最著名的是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 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
• 著名的天元术停滞不前,珠算随着实际 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很多有关珠算实用 算数书陆续出版;珠算术的发明是中算 的革命、我国的伟大成就。
• 清初的一些大数学家都致力于西洋数学 的研究,编写了数学各科的入门书籍。 中国数学输入朝鲜及把元明数学输入日 本。 • 康熙时期官方编订的《数理精蕴》为集 明末清初西方数学传入的大成。
《崇祯历书》的编纂意义
• 《崇祯历书》的编纂对于我国古代历法 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的突破,它奠定了 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徐光启的编 历工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 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基础。
•
清初,传教士又将《崇祯历书》略作 整理进呈给清帝,改书名为《西洋历法 新书》,共100卷。
(二)数学
• 自利玛窦至中国之后,西洋历法、西洋 数学也随之输入中国。 • 西洋数学输入的有笔算、筹算、代数学、 对数术、几何学、平面及球面三角术、 三角函数表、比例对数表、割圆术及圆 锥曲线说
• 最早专门的西方数学著作的翻译,为利 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 原本》前六卷
几何、测量方面的书籍尚 有《测量全义》、《测量 法义》等。割圆数的传入 方面,有明末的《割圜八 线表》及《大测》;在西 方算术的传入方面,最早 有利玛窦及李之藻合译的 《同文算指》。
第二翻译高潮特点
• 欧洲耶稣会士肩负罗马教廷向东方进行宗教扩 张的使命 • 为了不使中国人感到他们有侵略扩张的异志, 逐步采用“学术传教”的方针 • 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西方学术,客观上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 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 • 推动者除了耶稣会士之外,还有信教的或不信 教但与传教士相熟的中国学者
(一)天文学
明末,西方传统的天文学知识, 随着传教士的东来,开始传入中国。从 此开始了两种不同体系的天文历法相互 交锋,又彼此融汇的复杂过程。 先是以徐光启为首的一批学者,崇 尚西法,他们与传教士一起,共同编纂 了《崇祯历书》,对西法作了系统的介 绍,对西法的传播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他们尽力取中西法之长,力图融中西法 于一炉。
李之藻
• 明代著名的科学家、译著家和出版家 • 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后官至太仆寺少 卿、光禄寺少卿 • 钻研西方数学、天文学,以及哲学、逻辑学等 • 与利玛窦等人合译了《浑盖通宪图说》、《同 文算指》、《圜容较义》、《乾坤体义》和 《寰有诠》、《名理探》等书
《崇祯历书》的编纂
• 该书分为节次六日和基本五目, • 节次六日:日躔、恒星、月离、日月交会、五 纬星和五星凌犯 • 基本五目:法原(天文学理论)、法数(天文 用表)、法算(天文学计算中必备的数学知识, 主要是三角学和几何学)、法器(测量仪器和 计算工具)以及会通(中西各种度量单位的换 算表)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 人.1597年中举,1604年进士, 已经四十二岁. 他是明末中国的爱国科学家 和科技文化运动的组织者,在 介绍自然科学和提高中国科学 水平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他的突出表现: 《崇祯历书》《农政全书》 《几何原本》等
“欲求超胜(超越与争胜),必须会通(学 习与掌握);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徐光启 考古正证今,广咨广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 问,问则随闻随笔夕,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 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 卓识沉机,通达大体。 -- 《文定公行实》
第二翻译高潮
——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 合的翻译活动
概 论
• • • • • • 简介 天文学和数学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 采矿治金 军事技术 生理学和医学 • • • • 生物学 舆地学 语言学和文学 经院哲学、神学及其 他宗教文献 • 影响及其结束原因
明末清初,即十六世纪末叶开始, 到十八世纪止,即传教士翻译。尽 管这次翻译高潮依然肇始于宗教领 域,但由于其涉及大量人文社科与 自然科学书籍,因此,又被称之为 “科技翻译高潮”
二、物பைடு நூலகம்学和机械工程学
力学方面翻译的代表作是《泰西水法》和 《奇器图说》 《泰西水法》 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成书于明万 历四十年(1612年),共6卷
• 熊三拔,(Sabatino de Ursis ,1575年- 1620年),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 士,利玛窦的同工。1606年来华,到北 京传教,协助钦天监修订历法,1617年 因南京教案被押解到澳门。1620年死于 澳门。 在他之后,邓玉函(Joannes Terrentius) 接替他的职位。 著有《泰西水法》、《简平仪说》、 《表度说》、《中国俗礼简评》。
利玛窦
意大利人,1582年进入中国 • 首创中西结合翻译介绍西方科技文献的 历史 • 第一个把四书译成拉丁文 • 第一个采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与罗 明坚合作编写了第一部《葡华字典》 • 《中国札记》和《中国书简》为西方汉 学家了解中国当时文化艺术、风俗习惯、 思想伦理和社会情况的宝贵资料 • “利玛窦规矩” 主要成就 1.西学东来(《天主实录》、《坤舆万国全图》) 2.传播天主教
• 从延续时间、译者队伍与译著数量上来 说,都远不能与前一次佛经翻译相比 • 与佛经翻译相似,天主教著作的翻译最 开始也大多由传教士口译或初译,中国 人笔受或润饰 • 除了翻译宗教著作外,还翻译了具有独 立学术价值的哲学、伦理类著作,特别 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 科学类著作
一、明末清初的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