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可能以胸痛为先兆,但更常见的为突然发生的急性 肺水肿或心脏骤停。 • 心律失常患者可有心悸、晕厥前或晕厥的症状。
.
10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 1)生命体征 ➢给升压药时,收缩压低于90mmHg,未治疗的患者收缩
压低于80mmHg; ➢心率增快(交感神经刺激); ➢呼吸频率增快(肺淤血);
.
11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 2)胸部 ➢ 在大多数病例胸部听诊可闻及肺部广泛罗音; ➢右心室梗死的患者或低血容量的病人可以无肺淤血的体
征。
.
12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 3)心血管系统 ➢颈静脉充盈(低血容量患者可正常); ➢扩心病患者可有心尖搏动移位; ➢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病人心音减弱; ➢左室功能障碍有第3心音奔马律; ➢右心衰竭病人:肝大、肝脏搏动及腹水; ➢二尖瓣反流及室间隔杂音。
.
5
医源性因素
约3/4的AMI患者入院后才发展为CS,多数发 生在入院后48h之后,部分是由于药物治疗不妥所致。 ➢β受体阻滞剂; ➢ACEI; ➢吗啡; ➢大剂量利尿剂。
.
6
AMI伴CS的危险因素
➢高龄;
➢前壁心梗;
➢高血压;
➢糖尿病;
➢多支血管病变;
➢既往梗死史和心绞痛病史;
➢既往心力衰竭史;
• AMI伴CS患者通常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约2/3为3支血管病 变,20%为左主干病变,常见于左心室梗死面积大于40% 的患者。
• 迟发性CS因素:
• 梗死面积扩展;
• 梗死相关动脉再闭; • 非梗死区域心肌代偿失调;
.
4
CS的重要原因
➢右心室梗死; ➢室间隔穿孔; ➢急性二尖瓣返流(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 ➢心室游离壁破裂; ➢医源性因素。
➢STEMI;
➢左束支传导阻滞。
.
7
四、病理生理
• 1.多数CS源于左室泵衰竭;
• 2.约5%-20%的CS主要归因于右心室衰竭;
• 3.病理生理环节:周围循环系统、神经体液、细胞因子 的作用。
➢低灌注状态引起包括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 系统和血管加压素在内的多种神经体液系统激活。
➢低灌注状态引起周围血管阻力增加的反射机制。
• 此时如CS仍持续存在,需考虑正性肌力药和升压药物的 使用,避免使用硝酸酯类药等血管扩张剂、吗啡和β受 体阻滞剂。
• 吸入NO可以选择性扩张肺动脉,降低肺血管阻力,减轻 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室CI和每搏量,改善血流动力 学。
• IABP可能对右心室衰竭有效,因其可以减轻右心室后负 荷。
• 早期血运重建治疗仍是关键.,可望获得与左心室CS相24 似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
.
1
一、概述
•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CS)是AMI住院死亡的 首位原因,其住院病死率曾超过80%。
• 随着药物治疗的进步、CCU病房的设立及完善、机械循环 支持的进展、紧急PCI和CABG的开展以来,其住院病死率 显著下降,但仍高达50%,一半病例在休克48h内死亡。
.
13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 4)四肢 ➢周围脉搏减弱; ➢外周水肿; ➢紫绀和四肢冰冷; ➢腹部网状青斑。
.
14
六、辅助检查
•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包括低血压和外周灌注不良。根据病 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资料,特别是血流动力学监测, 可作出诊断。
• 心源性休克是根据临床标准诊断的临床综合症。
.
15
辅助检查--心电图
➢通常有助于鉴别心源性休克的病因。 ➢明确诊断陈旧性及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右心室梗死(V4R 导联ST段抬高); ➢心律失常的类型。
.
16
辅助检查--X线胸片
➢心脏增大; ➢肺淤血; ➢肺水肿; ➢右室衰竭或低血容量的患者肺淤血可以不明显或没有。
.
17
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
➢左右心室功能; ➢瓣膜功能; ➢右室压; ➢检测分流; ➢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
.
18
辅助检查--血流动力学监测
• 2004年AAC/AHA指南: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 置入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列为AMI伴CS的Ⅱa类适应症(证 据水平C)
•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肺动脉漂浮导管 (Swan-Ganz导管)置入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列为AMI伴CS 的Ⅱb类适应症(证据水平C)
来自百度文库律失常处理
.
21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
➢减少死亡率的唯一治疗方法是血运重建 (介入或外科手术)。 ➢许多药物和非药物的措施在进行血运重建 前可有助于稳定患者。
.
22
机械并发症处理
➢并发症种类:室间隔穿孔、急性二尖瓣返流及心室游离 壁破裂。
➢唯一有效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治疗。
➢急性二尖瓣返流多见于下、后壁梗死,LVEF往往无严重 下降,病死率高达39% ~ 55%。
➢AMI的机械并发症中,易导致室间隔穿孔的危险因素包 括女性、高血压、大面积梗死、右心室梗死和高龄。
➢室间隔穿孔病死率高达87.3%,高龄和右心室极度衰竭 的室间隔穿孔患者,病死率接近100%。
.
23
右室梗死
• 早期识别右心室梗死,维持适量的前负荷,使右心室舒 张末压维持于10 ~ 15mmHg。
➢AMI发生后24 ~ 72h,体内多种细胞因子显著升高,其 中IL-6和TNF-α发挥心肌抑制作用, TNF-α 还可诱导 内皮功能异常,进一步减少冠状动脉血流。
.
8
五、临床表现
➢病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
9
临床表现--病史
• AMI一般具有典型胸痛病史。 • 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通常在心肌梗死后几天或一
.
19
辅助检查--氧饱和度
.
20
七、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 ➢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给氧; ➢Swan-Ganz导管;
PCWP小于18mmHg时应补充液体 PCWP大于18mmHg时应给正性肌力药物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AMI时导管室行IABP、冠脉成形术或外科搭桥术 MI伴机械性并发症:使用IABP、急诊手术。
.
2
二、诊断要点
• 组织低灌注:心率增快、指端湿冷、尿少、呼吸困难、 和神志的改变;
• 低血压:收缩压低于80mmHg; • 心脏指数小于2.2L/(min.m2); • 肺动脉楔压(PCWP)大于18mmHg。
.
3
三、发病基础
• 多项临床试验显示,目前约5% ~ 8%的STEMI患者合并 CS,而NSTEMI患者为2.5%。
.
10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 1)生命体征 ➢给升压药时,收缩压低于90mmHg,未治疗的患者收缩
压低于80mmHg; ➢心率增快(交感神经刺激); ➢呼吸频率增快(肺淤血);
.
11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 2)胸部 ➢ 在大多数病例胸部听诊可闻及肺部广泛罗音; ➢右心室梗死的患者或低血容量的病人可以无肺淤血的体
征。
.
12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 3)心血管系统 ➢颈静脉充盈(低血容量患者可正常); ➢扩心病患者可有心尖搏动移位; ➢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病人心音减弱; ➢左室功能障碍有第3心音奔马律; ➢右心衰竭病人:肝大、肝脏搏动及腹水; ➢二尖瓣反流及室间隔杂音。
.
5
医源性因素
约3/4的AMI患者入院后才发展为CS,多数发 生在入院后48h之后,部分是由于药物治疗不妥所致。 ➢β受体阻滞剂; ➢ACEI; ➢吗啡; ➢大剂量利尿剂。
.
6
AMI伴CS的危险因素
➢高龄;
➢前壁心梗;
➢高血压;
➢糖尿病;
➢多支血管病变;
➢既往梗死史和心绞痛病史;
➢既往心力衰竭史;
• AMI伴CS患者通常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约2/3为3支血管病 变,20%为左主干病变,常见于左心室梗死面积大于40% 的患者。
• 迟发性CS因素:
• 梗死面积扩展;
• 梗死相关动脉再闭; • 非梗死区域心肌代偿失调;
.
4
CS的重要原因
➢右心室梗死; ➢室间隔穿孔; ➢急性二尖瓣返流(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 ➢心室游离壁破裂; ➢医源性因素。
➢STEMI;
➢左束支传导阻滞。
.
7
四、病理生理
• 1.多数CS源于左室泵衰竭;
• 2.约5%-20%的CS主要归因于右心室衰竭;
• 3.病理生理环节:周围循环系统、神经体液、细胞因子 的作用。
➢低灌注状态引起包括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 系统和血管加压素在内的多种神经体液系统激活。
➢低灌注状态引起周围血管阻力增加的反射机制。
• 此时如CS仍持续存在,需考虑正性肌力药和升压药物的 使用,避免使用硝酸酯类药等血管扩张剂、吗啡和β受 体阻滞剂。
• 吸入NO可以选择性扩张肺动脉,降低肺血管阻力,减轻 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室CI和每搏量,改善血流动力 学。
• IABP可能对右心室衰竭有效,因其可以减轻右心室后负 荷。
• 早期血运重建治疗仍是关键.,可望获得与左心室CS相24 似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
.
1
一、概述
•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CS)是AMI住院死亡的 首位原因,其住院病死率曾超过80%。
• 随着药物治疗的进步、CCU病房的设立及完善、机械循环 支持的进展、紧急PCI和CABG的开展以来,其住院病死率 显著下降,但仍高达50%,一半病例在休克48h内死亡。
.
13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 4)四肢 ➢周围脉搏减弱; ➢外周水肿; ➢紫绀和四肢冰冷; ➢腹部网状青斑。
.
14
六、辅助检查
•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包括低血压和外周灌注不良。根据病 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资料,特别是血流动力学监测, 可作出诊断。
• 心源性休克是根据临床标准诊断的临床综合症。
.
15
辅助检查--心电图
➢通常有助于鉴别心源性休克的病因。 ➢明确诊断陈旧性及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右心室梗死(V4R 导联ST段抬高); ➢心律失常的类型。
.
16
辅助检查--X线胸片
➢心脏增大; ➢肺淤血; ➢肺水肿; ➢右室衰竭或低血容量的患者肺淤血可以不明显或没有。
.
17
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
➢左右心室功能; ➢瓣膜功能; ➢右室压; ➢检测分流; ➢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
.
18
辅助检查--血流动力学监测
• 2004年AAC/AHA指南: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 置入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列为AMI伴CS的Ⅱa类适应症(证 据水平C)
•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肺动脉漂浮导管 (Swan-Ganz导管)置入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列为AMI伴CS 的Ⅱb类适应症(证据水平C)
来自百度文库律失常处理
.
21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
➢减少死亡率的唯一治疗方法是血运重建 (介入或外科手术)。 ➢许多药物和非药物的措施在进行血运重建 前可有助于稳定患者。
.
22
机械并发症处理
➢并发症种类:室间隔穿孔、急性二尖瓣返流及心室游离 壁破裂。
➢唯一有效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治疗。
➢急性二尖瓣返流多见于下、后壁梗死,LVEF往往无严重 下降,病死率高达39% ~ 55%。
➢AMI的机械并发症中,易导致室间隔穿孔的危险因素包 括女性、高血压、大面积梗死、右心室梗死和高龄。
➢室间隔穿孔病死率高达87.3%,高龄和右心室极度衰竭 的室间隔穿孔患者,病死率接近100%。
.
23
右室梗死
• 早期识别右心室梗死,维持适量的前负荷,使右心室舒 张末压维持于10 ~ 15mmHg。
➢AMI发生后24 ~ 72h,体内多种细胞因子显著升高,其 中IL-6和TNF-α发挥心肌抑制作用, TNF-α 还可诱导 内皮功能异常,进一步减少冠状动脉血流。
.
8
五、临床表现
➢病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
9
临床表现--病史
• AMI一般具有典型胸痛病史。 • 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通常在心肌梗死后几天或一
.
19
辅助检查--氧饱和度
.
20
七、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 ➢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给氧; ➢Swan-Ganz导管;
PCWP小于18mmHg时应补充液体 PCWP大于18mmHg时应给正性肌力药物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AMI时导管室行IABP、冠脉成形术或外科搭桥术 MI伴机械性并发症:使用IABP、急诊手术。
.
2
二、诊断要点
• 组织低灌注:心率增快、指端湿冷、尿少、呼吸困难、 和神志的改变;
• 低血压:收缩压低于80mmHg; • 心脏指数小于2.2L/(min.m2); • 肺动脉楔压(PCWP)大于18mmHg。
.
3
三、发病基础
• 多项临床试验显示,目前约5% ~ 8%的STEMI患者合并 CS,而NSTEMI患者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