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递呈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DC不但参与固有免疫应答,还是连接固 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是适应性 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DC的类型
➢经典DC(cDC):主要参与IR的
诱导和启动
➢浆细胞样DC(pDC):活化后可
快速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参与抗病毒 固有免疫应答,在某些情况下也参与自 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也能加工抗原提 呈。
根 据 成 熟 状 态 分 类
P95:表 11-1
未成熟DC
- 存在于非淋巴组织中 - 摄取抗原能力强 - 抗原加工能力强 - 低水平MHC分子 - 缺乏共刺激分子 - 递呈抗原能力弱
成熟DC
- 存在于淋巴组织中 - 摄取抗原能力弱 - 表达共刺激分子 - 高表达MHC分子 - 抗原递呈能力强
根据组织分布分类:
➢表皮和胃肠上皮组织的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非专职性APC:通常不或低表达MHCⅡ 类分子,但在炎性过程中或某些CK的作 用下,可被诱导表达MHCⅡ类分子、共 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相对于专职性APC,其抗原的加工和提 呈能力较弱。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CTL的靶细胞能将内源性蛋白抗 原降解、加工为多肽,并以抗原 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 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TL细 胞,以便被识别和杀伤。
➢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veiled cell)
➢血液中的外周血DC(迁移形式的DC和DC前体)
各组织器官中的未成熟DC
➢黏膜中的未成熟DC:在粘膜局部摄
取抗原并发育成熟和提呈抗原,诱导粘膜局部的免 疫应答
➢胸腺中的未成熟DC:摄取自身抗原
并发育成熟,提呈抗原给未成熟T细胞,诱导T细胞 的中枢免疫耐受
➢专职性APC

简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简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简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细胞免疫是一种免疫响应过程,主要涉及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参与。

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抗原递呈:免疫细胞(如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摄取并处理外源抗原,将其片段展示在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上。

2. T细胞激活:这些展示抗原的MHC分子与特异性受体(T 细胞受体,TCR)上的T细胞结合,从而通过信号传导通路激活T细胞。

3. T细胞增殖和分化:活化的T细胞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细胞。

其中,CD4+ T细胞分化为不同亚群(如辅助性T细胞1型、2型、17型、调节性T细胞等),而CD8+ T细胞则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4. 效应细胞杀伤: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杀伤感染细胞或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它们通过释放细胞毒素(如穿孔素、颗粒酶等)或通过Fas/FasL通路诱导细胞凋亡来发挥杀伤作用。

5. 细胞因子产生: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等),促进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和协调免疫应答。

6. 调节与终止:调节性T细胞通过分泌调节性细胞因子,抑
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维持免疫的平衡。

一旦病原体被清除,免疫应答将被终止,避免过度炎症反应。

细胞免疫通过调控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杀伤作用,起到防御感染和清除异常细胞的作用。

这个过程中多个细胞和分子参与,相互协同发挥作用,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和健康。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FDC express high levels of membrane receptors for
antibody and complement. By these, FDC actives the B
cells in lymph nodes.
17
IDC: 外周淋巴组织T细胞区,高表达MHC分子 I、Ⅱ类分子(抗原提呈能力强)
6
APC 的 分 类
名称
MHC
分布 细胞
专职性APC Professional APC
组成性表达 MHC-II类分 子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B细胞
负责将抗原呈 递给CD4+的 Th细胞
非专职性APC non-Professional APC 诱导性表达 MHC-II类分子
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上皮细胞等
髓系DC大多为未成熟状态,摄取Ag或接受某些刺激(炎性 信号)分化成熟,成熟过程同时发生迁移。
前体阶段
未成熟阶段
迁移期
成熟期.
11
DC的分类——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由未成熟到成熟,其表面标志、功能状态的变化 非成熟DC: 抗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强,提呈能力弱 MHC-II分子、AM,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低 成熟DC: 抗原提呈能力增强,激发应答能力增强 MHC-II分子、AM,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高
B细胞提呈抗原功能与mIg有关——浓集抗原, 并使之内化。 再次应答过程中记忆性B细胞作为APC 激活抗原特异性的Th细胞
26
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抗原处理(antigen processing)
15
interdigitating DC, IDC
IDC express high levels of MHC molecules, and are more potent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than others.

第十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抗原递呈细胞

第十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抗原递呈细胞

(二)MHC-II类分子途径
外源性抗原 内吞 内体与溶酶 体中被降解10-30分子肽; 内质网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恒定链 (Ii)形成九聚体(αβIi)3,并在Ii帮助 下 高尔基体 转移到内质体腔, 形成MIIC,Ii被降解成 CLIP HLA-DM辅助在溶酶体及内体内形成抗原分 子肽-MHCII复合物 细胞膜。
主要内容

DC的表面标志


DC的来源、分布与分类 DC的分化、发育成熟及迁移 DC与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

(一)DC的表面标志
树突状伪足 组合性表面标志 能激活初始T CD1a、CD11c、CD83 MHCII
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 黏附分子CD40、CD54
分泌细胞因子 特异性结合病原微生物 的受体及FcR
甘露糖受体
细胞因子受 体(CD25)
共刺激分子 (B7、CD40)
生物学功能
抗原呈递作用
伤口修复 分泌 细胞因子
IL-1 IL-6 IL-12 TNF-α IL-8 GM-CSF
吞噬并杀 伤 病原微生 物 杀伤肿瘤细胞

溶菌酶 酸性水解酶 赖氨酸酶 酯酶 胶原蛋白酶 弹性纤维蛋白酶
其它因子
前列腺素 白三烯 补体成分 纤维蛋白 结合蛋白 凝血因子
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 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 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B细胞等。
非专职性APC(non-professional APC)
诱导性表达MHC-II类分子,抗原递呈 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上皮细胞等。

DC的生物学功能
抗原提呈
*强的吞饮作用 *受体介导的 内吞 (FcR/CR/ 甘 露糖受体) *吞噬作用 *表面捕获 (FDC) FcR和C3bR

抗原的加工与呈递

抗原的加工与呈递
摄取、加工抗原
成熟DC -/+ -/+ ++
大于100小时 7×106 ++ -/+ ++ 提呈抗原
2、巨噬细胞 (Macrophage, Mφ)
来源、分布
前单核细胞(骨髓) 单核细胞(血液) 巨噬细胞(组织器官)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普通光镜) 透射电镜显示其高尔基体发达、线粒体丰富、胞浆
指由细胞外进入细胞的蛋白质抗原
细胞摄入的各种病原体和疫苗 在吞噬体和内体中生长的病原体 摄入的自身蛋白
抗原递呈细胞内加工,由MHCⅡ分子递呈
Listeria
M
M
M
M
二、抗原递呈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Ag信 息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 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 状细胞、成熟B细胞等
Uptake and degradation of exogenous antigens
APC以胞吞作用摄入Ag,形成内体 内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内体/溶酶体 Ag被蛋白酶降解成Ag肽
抗原加工区室(compartments)
APC以胞吞作用摄入Ag,形成内体
Membrane Ig receptor
2、MHCⅡ类分子的合成及转 运
Biosynthesis and transportation of MHC classⅡ molecules
粗面内质网中MHCⅡ类分子合成 与Ii链结合成 (αβIi)3复合物
Conception
Ⅰi链
Ⅰ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Ⅰa分子相关的不变链 协助Ⅱ类分子折叠和装配 阻止Ⅱ类分子与ER中的新合成的肽或内源性抗原肽结合 引导Ⅱ类分子进入内体

抗原递呈的过程

抗原递呈的过程

抗原递呈的过程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这抗原递呈的过程呀!你知道吗,这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军队,时刻准备着和那些坏家伙作战呢!而抗原递呈啊,就像是给免疫系统这个大军传递情报的重要环节。

想象一下哈,身体里出现了敌人,也就是抗原,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把敌人的特征给清楚地告诉免疫系统。

那谁来干这个活儿呢?这就是抗原递呈细胞登场的时候啦!它们就像是一群机灵的侦察兵,能迅速地捕捉到抗原的信息。

这些抗原递呈细胞会把抗原给“吃”进去,然后对它进行加工处理,就好比是把敌人的模样给整理清楚,让免疫系统能更好地识别。

处理完之后呢,它们就会把这些关键信息展示在自己的表面,就好像是举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敌人的特征。

然后呢,免疫细胞大军中的 T 细胞就会跑过来啦!T 细胞就像是一个个勇猛的战士,它们看到抗原递呈细胞展示的信息后,就能准确地识别出敌人。

这多重要啊,要是没有这个过程,免疫系统可能都不知道该去打谁呢!这抗原递呈的过程可不简单哦,它得准确无误地进行,不然免疫系统可就乱套啦!就好比是情报传递错了,那军队不就打错目标了嘛,那可不行呀!你说,这身体里的免疫系统是不是特别神奇?它们一环扣一环地工作着,共同保护着我们的身体。

抗原递呈细胞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它们默默地工作着,为免疫系统的高效运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咱平时可得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呀,让免疫系统能一直保持强大,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那些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

要是不好好照顾自己,让免疫系统变弱了,那可就麻烦啦!到时候敌人一来,免疫系统可能就抵挡不住了呢。

所以呀,别小看了这抗原递呈的过程,它可是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步呢!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哈哈!。

医学免疫学PPT第十二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课件

医学免疫学PPT第十二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课件

★ DC的生物学功能
1. 对T细胞递呈抗原。
谁能激活 Naïve T?
唯一能将Ag递呈给童贞T细胞启动、
递呈功能最强大的细胞
激发初次免疫应答
2. 分泌IL-12 诱导Th1的分化; 3. 参与T细胞胸腺分化发育 4. 诱导免疫耐受 5. IDC和FDC可能参与免疫记忆 6. pDC分泌I型干扰素参与固有免疫
一、抗原的摄取 摄取方式:
胞吞作用(endocytois):细胞外的细菌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 蛋白抗原与APC的膜接触时,胞膜将其包围并吞 入胞内的过程——内化作用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单核吞噬细胞对细菌等 胞饮作用(pinocytosis):DC对蛋白分子的摄取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B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分子
表达MHC-II类分子并与抗原结合成MHC-抗原肽 复合体表达B7等协同刺激分子递呈抗原给CD4+T 细胞-TCR识别结合,并使T细胞活化
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靶细胞:提呈抗原给CD8+T细胞 非专职APC
抗原提供细胞:提供抗原给B细胞
专 职
APC
一、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 cells)
非淋巴组织的非成熟DC,分布在心脏、肾 脏、肝脏、肺脏等实质器官间质的毛细血 管附近 ;黏膜DC(哨兵细胞)
②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LC)
表皮和胃肠粘膜上皮的非成熟DC,高 表达FcR, 补体受体和MHC Ⅰ、Ⅱ类分子
3)体液中的DC(循环DC)
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血液DC,淋巴DC
CD8+T CD4+T
外原性抗原递呈途径
APC与T细胞 间粘附分子的 相互作用

免疫学研究中的抗原递呈机制

免疫学研究中的抗原递呈机制

免疫学研究中的抗原递呈机制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外来物质(抗原)的防御反应,保障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在免疫系统中,抗原递呈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能够有效地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激活T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本文将深入探讨免疫学研究中的抗原递呈机制。

1. 抗原递呈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PC)是指能够递呈抗原给T细胞的专门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其中,树突状细胞是最有效的APC,能够激活T细胞的能力最强。

2. 抗原递呈的过程抗原递呈的过程包括抗原处理、抗原递呈和T细胞激活三个阶段。

(1)抗原处理抗原处理是指与APC结合之后,抗原被APC吞噬并加工成小片段。

这个过程称为抗原加工,是抗原递呈的前提。

(2)抗原递呈抗原加工后的小片段(抗原肽段)与APC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相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并被表达在APC的表面。

MHC包括类I型和类II型两种,只有类I型MHC能够递呈内源性抗原,而类II型只递呈外源性抗原。

当T细胞表面的TCR与MHC-抗原肽复合物结合时,T细胞就被激活了。

(3)T细胞激活T细胞激活是指被激活的T细胞从休眠状态向克隆扩增和分化过程转化为循环、外周血中和淋巴组织中广泛存在的活跃细胞。

在T细胞激活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分子参与,一个是辅助分子(CD28),另一个是抑制分子(CTLA-4)。

它们的作用是调控T细胞的活化程度和持续时间。

3. 抗原递呈的影响因素(1)抗原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受体结合,从而被递呈给T细胞。

不同的抗原与不同的T细胞结合,从而触发不同的免疫反应。

特异性是抗原递呈不可或缺的因素。

(2)抗原浓度抗原浓度是影响抗原递呈和T细胞激活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抗原高浓度存在时,T细胞的激活能力也相对增强。

(3)APC的成熟程度APC的成熟程度是影响抗原递呈效率的另一个因素。

成熟的APC通常将经处理后的抗原递呈给T细胞,而无法处理抗原的不成熟APC则不能递呈抗原。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递呈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递呈
性选择过程。
2020/4/18
12
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和迁移
2020/4/18
13
FDC的扫描电镜图(串珠样结构 为捕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2020/4/18
14
体内几类主要的DC
皮肤
朗格汉斯细胞
隐蔽细胞
2020/4/18
15
外周淋巴器官
输入淋巴管
皮质 副皮质区
滤泡DC
HEV
2020/4/18
2、未成熟DC 正常情况下,体内绝大多数DC处于未成熟状态,它
们具有很强的摄取、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但由于低表达共刺激分子和 粘附分子,在体内刺激初始T细胞和在体外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 较弱。受炎症等因素影响,未成熟DC能从非淋巴组织进入次级淋巴组织 并逐渐成熟;未成熟DC摄取抗原后也可自发成熟。
主要包括朗格汉斯细胞(LC)、间质性DC b、体液中的DC
主要包括外周血DC 、隐蔽细胞 c、淋巴样组织中的DC
主要包括并指状DC(IDC)、胸腺DC、 滤泡DC(FDC)
2020/4/18
10
1、朗格汉斯细胞(LC)
位于表皮和胃肠道上皮,属于未成熟DC。 LC胞浆内含特征性Birbeck颗粒,该颗粒与抗原提呈有关。
处理抗原能力强 处理抗原能力弱
低水平的MHC
高表达MHC和黏附分子
缺乏共刺激分子 表达共刺激分子 (B7-1/-2)
递呈抗原能力弱 递呈抗原能力强
2020/4/18
9
DC的分布与命名
DC广泛分布在除脑以外的全身各器官,但数量极少,主要分布于 存在炎性细胞因子和抗原的微环境中。
根据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将DC大致分为 a、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抗原的处置与递呈

抗原的处置与递呈

抗原的处置与递呈关键词:抗原一、抗原的捕捉与处置辅佐细胞可通过量种方捕捉抗原,例如吞噬作用(对同种细胞或细菌等大型颗粒)和胞饮作用(对病毒等微小颗粒或大分子)等。

这种吞噬和吞饮作用无抗原特异性,可能的识别机制在于吞噬细胞与被吞噬颗粒之间的表面亲水性不同。

另外还有受体介导的内摄作用,这是弱吞噬力的辅佐细胞捕捉抗原的要紧方式,例如B细胞可借助抗原受体(表面免疫球蛋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将抗原内化处置。

这些捕捉方式与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详见第八章)相似。

抗原处置(antigenprocessing)是指辅佐细胞将天然抗原转变成可被TH细胞识别形式的进程;这一进程包括抗原变性、降解和修饰等。

例如细菌在吞噬体内被溶菌酶消化降解,将有效的抗原肽段加以整理修饰,并将其与MHCⅡ类分子相连接,然后转运到细胞膜上。

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都是蛋白性抗原;多糖和脂类不易于MHCⅡ类分子连接,难以被TH细胞识别,因此多不是良好的免疫原;但有时能够诱导抗体性免疫应答。

二、抗原的递呈抗原递呈(antigenpresentation)是辅佐细胞向辅助性T 细胞展现抗原和MHCⅡ类分子的复合物,并使之与TCR结合的进程。

那个进程是几乎所有淋巴细胞活化的必需步骤。

抗原递呈之前,经处置后的抗原肽段已经连接在MHC分子顶端的槽中,那个复合物即是TCR的配体。

TCR与配体结合的精准模式尚未清楚,一个合理的说法是TCR中α和β链的V段接触MHC分子的α螺旋(形成MHC分子顶端槽的肽段),使高可变的连接部(V-J及V-D-J)与抗原肽段相结合。

如此保证了TCR识别抗原的特异性。

超抗原(例如细菌毒素等,详见第二章)的递呈有独特的模式,它不需要胞内处置,能够直接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超抗原不结合在MHCⅡ类分子的顶端槽中,而是结合在槽的外侧;与TCR结合时,不结合其α链,只结合β链的V节段。

超抗原对TCR和MHCⅡ类分子的结合都超级牢固,象一支双向钩子将T细胞和辅佐细胞牢牢地连在一路,很容易使T细胞活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外周血DC(peripheral blood DC):指血液中的DC。
4)隐蔽细胞(veiled cell):为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迁移形式的DC。
5)并指状DC(interdigitating DC, IDC) :IDC存在于外周淋巴组织 的胸腺依赖区。
6)胸腺DC(thymic DC):来自LDC,分布于胸腺髓质。 7)滤泡DC(follicular DC, FDC):
No Image
No Image
APC

异 DC 来源、分化和种类
性 免 疫 应 答
No Image
No Image
APC

异 性
(3)分布与命名



答 1)郎格罕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LC):LC是位于表皮和胃肠道上
皮部位的未成熟DC,
2)间质性DC(interstitial DC):是主要分布在某些非淋巴组织(如 心、肺、肾、肝和胃肠道等组织)间质中的DC,属不成熟DC
APC

异 2、主要生物学作用
性 免 疫 应 答
(1)吞噬消化作用 M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可将病原体等大 颗粒抗原异物摄入胞内,形成吞噬体(phagosome),再与溶酶体 (lysosome)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sosome),通过氧依赖和氧 非依赖系统,在多种酶的作用下,杀灭和消化病原体等异物。
No Image
No Image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No Image
No Image
AP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 免
2、生物学功能


答 (1)抗原递呈功能 DC通过如下机制摄取抗原:
1)吞饮作用:细胞吞入液态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的过程称为吞饮 或胞饮(pinocytosis)。
2)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大分子 物质首先被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识别并与之结合,经过内化并通 过膜囊泡系统完成物质的转运。
补体成分(C1、C2、C3、C4、C5、B因子、D因子、
P因子等)、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Ⅴ、Ⅶ、Ⅸ、Ⅹ和
凝血酶原等)、反应性氧中间产物[超氧阴离子(O2
-)、过氧化氢(H2O2)和单线态氧(1O2)等、反应性
No
No Image
氮中间产I 物[一m 氧化氮(Na O)等,g 以及前e 列腺素、白三
烯、血小板活化因子、ACTH、内啡肽等活性产物。
No Image
No Image
APC

异 DC通过如下机制摄取抗原
性 免 疫 应 答
No Image
No Image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vyte system,MPS) 包括骨髓中的前单核细胞(pre-monocyte)、外周血中的单核 细胞(monocyte, Mon)以及组织内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 M)
No Image
No Image
APC







(3)加工和递呈抗原 M是一类重要的专职APC,
可经吞噬、胞饮或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抗原。
(4)调节免疫应答 M 对免疫应答具有双向调节 作用:①正调节,即递呈抗原、激发免疫应答、分 泌具有免疫促进作用的因子(IL-1、IL-12、TNFa等)、介导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并产生免疫效应 分子,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应答;②负调节,指过度 活化的M可分泌前列腺素、TGF-b、活性氧分子 等免疫抑制性物质,抑制免疫细胞活化和增殖,或 直接损伤淋巴细胞,从而抑制免疫应答。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递 呈
APC

异 APC
性 免 疫 应 答
No Image
APC

异 性
专职APC的比较




No Image
No Image
APC


性 免
第一节 抗原呈递细胞


答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是由美国学者
Steinman于1973年所发现,因其成熟细胞具有许多树突
1、生物学特征:
(1)来源及组织分布:不同组织器官的M具有不同的名称和 功能特征。
No Image
No Image
APC
特 异
性 肺部巨噬细胞吞噬大肠杆菌
免 疫 应 答
No Image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2)表面标志 单核吞噬细胞(尤其是M)表达 多种表面标志,并藉此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例如: MHC分子、黏附分子(LFA-1、ICAM-1等)、共 刺激分子(B7、CD40等)、补体受体(CR3、 CR4、CR1等)、Fc受体(Fcg R等)、细胞因子 受体(M-CSFR、IFN-a/bR、TNFR、IL-1R、IL2R等)、LPS/LBP复合物受体CD14等。
No Image
No Image
APC






答 (3)产生多种酶及分泌产物 单核吞噬细胞能产生
各种溶酶体酶、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等。M(尤
其是活化的M)还能产生和分泌近百种生物活性物
质,如细胞因子(IL-1、IL-6、IL-12、TNF-、
IFN-g、IFN-a、G-CSF、GM-CSF、TGF-b等)、
3)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吞噬作用乃指细胞非特异性吞入较 大颗粒或分子复合物(如细菌、细胞碎片等)的过程。
4)表面捕获:FDC通过FcR和C3bR捕获并滞留抗原于细胞表面。
(2)调节免疫应答 D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 IL-12、TNF-、IFN-及GM-CSF等),能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发 育、活化及移行等
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1、 来源、分化和种类:
(1)来源 髓系来源的DC称为髓样DC(myeloid DC, MDC)。部分DC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而来,与淋巴细胞 有共同的前体细胞,此类淋巴系来源的DC称为淋巴样DC (lymphoid DC, LDC)。
(2)分化、发育和迁移: 1)前体期 2)未成熟期 3)迁移期 4)成熟期:
(2)杀伤肿瘤细胞 充分活化的M能杀伤肿瘤细胞,其机制为: ①M分泌TNF-、NO、反应性氧中间产物及蛋白水解酶等,直 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②抗肿瘤抗体与M表面FcR结合, 介导ADCC效应;③M递呈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产生TNF-b、 IFN-g、穿孔素、特异性巨噬细胞武装因子等,激活巨噬细胞并可 协同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