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阅读: 3263 次我要评论( 0 )收藏 2012-2-24 20:27:29

分享到: 0

君权与相权是中国古代皇权体制中最惹人注目的一对恒常存在的矛盾。一方面,以天下之大,即使皇帝他老人家再怎么英明伟大,明摆着也应付不了一大摊子的军政大事,所以他肯定要指派一个能干的丞相,并以他为整个官僚机构的首脑;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又只讲君权,不讲其他权利,从理论上说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其他人包括丞相的权利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此后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1)以分化事权而集权的特点贯串封建社会的始终,并非自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开始。秦始皇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指的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的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的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的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

(3)宋太祖采取的诸多措施,都极富有创建性;其“重文轻武”的特色,也为两宋时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方便;北宋的孱弱,是相对于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言,是农耕民族相对于游牧民族的弱势。

(4)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从整个历史的进程看,在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中,君权是一路高歌猛进,而相权并无什么招架之力,这是整个的政治文化背景使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