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国内翻译研究范式发展综述

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国内翻译研究范式发展综述
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国内翻译研究范式发展综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2年11月Nov .,2012

收稿日期:2012-10-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政治文本翻译研究”(11YJC740163)作者简介:龙

飞(1973—),男,四川遂宁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①转引自李思孟、宋子良、钟书华主编《自然辩证法新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国内翻译研究范式发展综述

飞,朱晓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根据库恩著名的范式理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范式更替的方式实现的,其演变过程为前科学—常规科

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根据这一理论梳理,国内翻译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传声筒范式—文艺学范式—语言学范式—交际理论范式—文化范式以及今天的语料库范式的发展脉络。但是,国内翻译研究中新范式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取代旧范式的史实也证明,库恩关于范式间具有不可通约性的观点有失偏颇。

关键词:库恩;范式;翻译研究;语料库;通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11-0113-05

一、引言

国内翻译研究究竟以什么方式在向前发展?具体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具有相对区别意义的各个热点时期的形成有具体判断标准吗?各个热点时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国内迅猛发展的语料库翻译研究模式?借助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ual Kuhn )提出的“范式”(paradigm )理论,可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范式概念的提出与演化

“范式”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指语法上词尾变化的规则,库恩将它借用入科学哲学,表示“范例”、“模型”、“模式”之义①。自库恩将其引入科学哲学后,范式概念受到了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库恩最初使用“范式”一词是在其1957年发表的著作《哥白尼革命》中,“由于这门通识课程的学生并不打算继续研究科学,他们所学到的技术性事实和理

论,主要是作为范式而非作为本来就有用的信息片

断”[1]3

。根据语境可以看出,这里的“范式”还只是一

种普通词义的使用,是该词“模型”或“模式”的基本原义,“库恩此时的关注点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概念或

概念系统在科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上”[2],还不是一

个系列的概念、判断及推理的集合体,还不具备理论的体系性特征。

库恩大幅度使用“范式”一词是在各界学者广为关注的其发表于1962年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统计,有21次之多[3]83。但是,库恩在这本书中既未对“范式”进行确切定义,也未对书中的21处“范式”的用法进行归类,只在该书的《序言》中提供了一个较为含糊的表述:“我是把“规范”(国内学者更多称为“范式”)作为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在一段时期中它为科学工作者团体提出的

典型的问题和解答。”[4]iv 在这个表述中,他突出了“范

式”的三大构成要素: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科学工作者团体(国人也译作“科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科学家集团”等称谓)和典型问题及解答,也就是科

113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人 文 论 坛 166 INTELLIGENCE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陈 杪 摘 要:库恩的范式理论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但是同时库恩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本文认为这种缺陷在于库恩看待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以及其科学革命观的非理性化。 关键词:范式 科学革命 相对性 非理性化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以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而享誉世界。而人们对其“范式”理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智慧历史的一座里程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掘”;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是“完全不足信的”和“耀眼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库恩的范式理论。 一、库恩范式理论简介 何谓科学活动,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第一种认为:科学发展始于事实,事实经验不断地被归纳为理论或理论不断地为经验所“证实”,如逻辑经验主义;第二种则主张:科学发展始于问题,通过经验的“证伪”而不断由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理论,如波普尔证伪主义。 而库恩则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将科学进步的图景概括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在解释这个过程中,库恩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即“范式”。尽管“范式”在库恩自己的著作中涵义也不尽相同,但它大致可表述为:“某一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们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当一门学科缺少一定的范式,即科学家对基本问题、观点没有达成一致,则该门学科仍处于前科学状态。而范式一旦形成,则形成成熟的常规科学。“一个范式和一种更秘藏的研究方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已经成熟的标志。”而当在常规科学研究中总是发现反常规问题,人们对该范式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则该范式危机就出现了,这时另一种范式取而代之,一场科学革命随之而来,之后确立新的范式形成新的常规科学并如此反复。 由此可见,“范式”这个概念成了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他对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正是由于 范式的存在,科学才成为科学,科学家才成为科学家。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的范式指导下,对同一自然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范式论揭示了科学不仅仅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活动及其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是多种要素综合影响下的整体性活动。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库恩范式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库恩科学观的另一部分“科学革命”理论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跃进转化的方式即科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而非归纳主义科学观特征的积累进步。“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作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因此,科学革命的根本内容是抛弃旧范式而接受新的范式。库恩用“革命”这一概念来强调科学进步的非积累性。认为一个范式发生危机经由科学革命而由另一范式所取代。科学的长期进步不仅包括在理论框架内确证事实和定律的积累,而且也时常包括推翻一种范式,并用另一不相容的新范式取而代之。而每一次科学革命既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建过程,又是对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的重新塑造过程。科学共同体在自身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实践标准等方面发生“达尔文式的进化”。 二、范式理论的缺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也有着较大的缺陷。库恩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忽视其真理性,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库恩认为,范式仅仅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谜题”的工具。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仅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旧范式,但却并不意味着更加接近客观真理。例如库恩指出:“我认为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方式来重建像‘真实在哪儿’这种说法;一个理论的本体与它的自然界中的‘真实’对应物之间契合这种观念,现在在我看来原则上是虚幻的。”因此库恩的立场缺少一个基本要素即“前后相继的理论会逐渐逼近真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们通过建立范式,在理论框架内所进 行的对话与交流。但是,科学理论除了在科学共同体之间进行交流外,其最根本的功能应是用于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科学发展史中,每一次爆发科学革命,其根本上是因为革命之后的科学理论相比于革命前的科学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例如伽利略的物理学代替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更为客观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库恩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即科学革命理论也具有非理性色彩。在阐述新范式如何产生时,库恩曾指出:“新范式或者是一种容许日后阐释的充分的暗示,都是一下子突现出来的。有时是在午夜里,有时是在一个深为危机所烦恼的人的头脑里。”他认为科学范式和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科学家是个人心理格式塔的瞬间的转变,是一种云翳顿开的体验,夸大了灵感、想象、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实,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离不开人们长期细致的观察以及刻苦艰辛的实验,还需要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一系列的艰苦的理性思考的过程。这是人的内心因素与现实世界在人的主观努力下,运用理性思维,使人产生一个心理转变的复杂过程。 综上所述,库恩的科学观虽然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注重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可谓一种创举,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非理性色彩和相对性。本人认为,库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发展的内部历史,在具体解决某一相同问题上,一个范式的解答必定是因为更加逼近客观真理而超过另一范式,才能吸引众多的科学家,从而一个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科学自此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 [澳]艾伦·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学俊:《试论库恩的范式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3]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4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4 No.12 200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 收稿日期:2006-11-12 作者简介:龙佳红 女(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龙佳红 摘 要: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当代译论则主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12-0190-03 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目的、过程和作用的认识。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活动。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从而凸显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权力因素。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从静态的以翻译结果(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中心的研究;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2002:3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翻译研究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从而走以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奈达,卡特福德等。1976年比利时洛文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当代翻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翻译研究从现代的语言学范式开始转为更深厚的当代哲学话语范式。 一、传统和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 传统译论和现代翻译理论主要将翻译界定为语言转换活动,认为原文的意义可以准确地传达或移植到译文中,无论东方或西方都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忠实、对等。这无疑合理地界定了翻译的职责和译者的使命。例如中国译论主要围绕忠实来界定翻译。典型的定义有:“文学翻译是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茅盾,1984:511)从最早阐述翻译理论的支谦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到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再到玄奘提出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再到近代严复提出的信 达雅,都是遵循忠实原则,将翻译视为能忠实再现原文思想的语言转换活动。西方译论也主要围绕“对等”来界定翻译。前苏联语言派译论代表人物安德烈.费道罗夫这样界定翻译—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美国翻译家奈达以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将翻译定义翻译为从语义到文本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奈达后来又将交际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对等效应原则”。英国翻译研究者卡特福德的定义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1991:24)卡特福德是等值翻译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参照,认为原语和译语的等值关系基本上可以量化。 传统译论和现代语言学翻译学派深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符际转换性质,为翻译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翻译研究以内部微观研究为主,主要探讨如何去译,它将忠实或“等值”视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将研究的视角锁定于具体的语言操作和文本分析之维度,揭示了翻译是跨语际、跨符际的转化活动,却忽略了翻译活动跨文化转换的性质,忽略了翻译所赖以发生的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语境。当代译学则以其宏大的研究视角,引入当代哲学话语范式,从文化之维揭示了翻译复杂的过程、性质和作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当代翻译研究是对传统和现代翻译研究的一种补充。 二、当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 当代翻译理论流派众多,翻译研究学派(也称文化学派、操纵学派),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学派。该学派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该派最主要的贡献是将文化研究的宏大视角引入翻译研究,即从文化层面审视考察翻译与文化的复杂关系。从此翻译研究范式从以原语、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译文为中心。文化学派大大提高了翻译的地位,认为翻译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研究的中心从“如何去译”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论与范式 1.理论 (1)含义 理论,是指为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2)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 理论 理论与范式 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关于因果性 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一般评估标准 如何评估理论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评估标准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评估标准 理 论 和研 究 范式

是为帮助人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3)概念 一类是具体的概念,一类是抽象的概念。 ①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比如身高、商品购买等。 ②抽象的概念,是指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比如智商、态度等。 (4)命题 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比如相关、因果关系等。 (5)假说 在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之前,这些命题只能称为假说。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其真与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论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会成为主流范式。 c.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托马斯库恩范式转换 俞力洋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换 (学号:0617242 姓名:俞力洋专业:机械工程) 摘要: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基础上,“扬弃”了证伪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定义了“范式”----这一新的科学哲学模式。库恩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一些陈旧的“范式”所误导,而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旧“范式”全部或部分地被一个与其完全不同的新“范式”所取代。之所以将这种新旧“范式”之间的转换称之为革命,一个机其明显的方面是,科学共同体中某一小部分人逐渐感觉到现存的、起引导作用的“范式”已无法有效的探究自然界的某一方面,因此,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总结出更加正确的、新的常规科学。 关键词:库恩;范式;科学革命 正文:1947年,库恩以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开始其学术生涯,后来库恩将自己注意力从物理学转移到科学史方面。库恩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学术界改变对熟悉资料的看法和评价。如果我们总是考察和验证那些从经典著作或教科书中得出的、旧规老套的科学成就,而反对个别有足够理由支撑的新的客观结论视之若无物,甚至极力打压,那么新的科学观将永远无法诞生。如此一般,那科学的发展就变成了无数科学家对已有科学成就的编年史梳理以及对阻碍科学累积的“错误”和“神话”进行解释和描述。但是,科学史不是编年史学科,也不是科学累积发展观。因为研究牛顿是哪一天被苹果砸中的、勾股定理是谁先想到的是毫无意义的,并且那些被贴上是“错误”和“神话”标签的结论从某些角度来考虑确是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而大多数的科学家却视若无睹而继续着他们对科学的编年史累积的大学问。然而,这样的选择将很难把科学发展再看做是一个知识添加而增长的过程,同时这无疑也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库恩发现,一些基本观念,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或教科书上用于教学的、“言之有理”的观念与如今历史研究所展现的事业完全不相符。比如,人类在2006年之前一直坚信不疑地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而这一观点在经历了很多年的科技进步和外部环境变化后受到质疑。由于美国天文学家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后来还发现冥王星虽然质量足够大且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但是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 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 √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 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 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 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 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 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 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 ①有限的 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 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 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 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 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 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 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 (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 (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 (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 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 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 (1)多极结构稳定论: 优点: 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 缺点: 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 需要充分的信息 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 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 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 优点: 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 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 缺点: 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 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 (3)单极结构稳定论: 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 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试述库恩范式的优先性

试述库恩范式的优先性 潘春晓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作者简介:潘春晓,女,瑶族,1987年4月生,广西南宁,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摘要:“范式”一词是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核心概念,该书至少20次提到范式,库恩所谓的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范式比能从其中明白地抽象出来进行研究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它无需规则的帮助也能确定常规科学;它比任何规则和假定更具有优先性。 关键词:范式,范式优先性,共有规则,理论,常规科学 “范式”一词首先是由托马斯·S·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整书多次提到范式一词,但库恩在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范式的具体概念。在我看来,库恩所谓的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范式的优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范式比能从其中明白地抽象出来进行研究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 任何人想要描述或分析一种特殊科学传统的进化,都必须找出这类公认的原则和规则。在库恩看来,寻找规则比寻找范式更加困难,更加难以令人满意。例如: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末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早已被基督教会改造成为基督教义的支柱。而哥白尼用了“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的学说。然而,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得的数据和托勒密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此时仍不具优势。而且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还受到了两种人的批判一种人是顽固的哲学家,他们坚持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说法,把地球当作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刘建义 (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 1有关心理学角度注意力的研究 注意是什么?这是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不愿回答却又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虽 然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注意的界定问题上心理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但这并 未影响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注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早在1890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说过,注意是心理学的中心课题,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它也是信息加工理论框架的中心概念。认知心理学目前主要强调注意的选择性维量,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Kahneman, 1973),也即舍弃了一部分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重要的信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知心理学主要着重研究注意的作用过程,提出了一些注意的模型,企图从理论上来研究注意机制。最初,注意的选择性通常被概念化为一个促进的过程,即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对于专注信息的加工被选择性地加强了。【1】伴随 1950s 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专业研究人员对注意的研究兴趣迅速提升,此时刚刚起步的运动心理学亦开始关注运动员的注意特征,并持续至今:关注适宜刺激被认为是区分运动专家与新手最重要的认知特点之一(Landers, Salazar, Petruzzello, Kubitz, Gannon, & Han, 1994);对运动情境中适宜刺激的选择性注意能力至关重要&&选择性注意也许是成功运动员最重要的一项心理特点了(Cox,1996);&&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执行而言,人们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专心致志于当前的任务更为重要的了(Abernethy,1998)。虽然这些陈述尚无法概括注意在运动领域作用的全部,但足可见运动注意研究价值之一斑。 检索国外相关资料不难发现,迄今运动心理学领域针对注意已开展过一定数量的研究工作,涉及的选题相对广泛,采用的研究范式亦很多样。如目前运动心理学主要从认知(心理努力,mental effort)、行为(动作控制,action control)和生理(警觉,altertness)三个方面对运动员的注意特征与状态进行研究与测查。在权威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手册》第二版注意一章中,较第一版略去警觉或准备性注意(attention as alertness and preparedness),而集中讨论容量或资源限制性注意(attention as a limited capacity and resource)和选择性情景中的注意(at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selectivity)两方面的主要理论模型、研究范式、测量方法,与运动技能获得、技能水平提升、教学训练安排的关系,以及专家-新手注意活动方面的比较等(Singer,Hausenblas,Janelle, 2001)。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运动心理学在注意研究的选题上相对集中,主要致力于运动员注意品质的探索及注意能力测试评价系统的研发(王晓芬,姚家新,2001;殷恒婵,孟庆茂,钱铭佳,2001;殷恒婵,2002;李永瑞,2002),亦有少数学者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展开运动员注意特征的研究(章建成,1994;廖彦罡,2003)。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2】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清楚直觉对象的数量,注意对象数量越多说明我们的注意广度越大。注意紧张性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高度集中程度,是注意的强度特征。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注意的稳定性表现的是注意的时间特征。注意的分配时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能够指向不同的注意对象,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记便是注意的分配活动。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即是注意的切换速度的特征。注意力转移(Mental rotation)是视觉影像处理的一种形式,由Shepard和Metzler[1]在1971年首先提出,它的深入研究对探索脑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试者要求识别三维转动物体的影像和镜像。在注意转动角度不等的物体时,反应时间不同。实际的物体(图形)转动时,受试者要在头脑中转动其影像。把这种视觉影像处理形式称为注意力转移。【3】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看中医现代化-文档资料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看中医现代化 一、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 学史学家,是历史主义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Paradigm)概念,集中体现了其科学哲学的理论核心。他运用“范式”揭示科学发展的模式,并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某一范式指导下进行的,范式是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 (一)范式的概念 归纳起来,“范式”可理解为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库恩的“范式”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一个特定的共同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的是那个整体中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替代为常规科学内其它谜题解答基础的明确规则。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模式是由“前科学―常规科学―反 常―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组成的。任何一门科学在前

科学时期,统一的范式尚未形成,各派学说争论不休。然而随着科学活动的深入,一旦某种理论传统占据优势,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承认和支持,形成了学科内部公认的“范式”,该学科便也进入到了常规科学。在范式的常规发展时期,科学家们总是通过“解谜”活动,来解决范式所提出的问题并完善和发展范式。但随着科学的不断进展势必会出现许多以现有范式难以解释的 “反常现象”,这些现象的积累会造成科学发展的危机。对反常和科学发展危机的解决使得新的、更有解释力的范式出现,并取代旧范式,而这种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就是科学革命。之后科学活动又有了新的基础,随之出现一个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二、中医的发展模式及其范式要素 (一)中医的基础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二)中医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哲学思想探究

库恩哲学思想探究 一:核心:关于范式理论 关于科学是怎样发展的,传统的观点具体各有不同,但都认为科学是在观察实验的检验中前进的,科学的发展仅仅是理论同经验一致的问题。库恩并不这样认为,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范式概念。这个概念成了他科学观的中心概念,体现他关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在他看来,范式同单纯的理论和理论系统不同,它包含了科学实践中一切影响科学家的话动和发展的认识的、技术的因素。概而言之,范式包含有这样三个方面:⑴科学的理论体系;⑵运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心理认识因素;⑶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和心理认识的自然观。库恩强调,正是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范式” 作为科学活动的实体,成为在“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范式论揭示了科学不仅仅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的演变和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他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是范式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不过库恩看不到社会的经济因素(社会物质生产)对科学活动及其发展的决定作用,把这种决定性作用归结为社会的心理因素,并未摆脱唯心主义的立场。 范式理论深刻的揭示了许多科学以及科学特性,科学活动及其发展上,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整体性活动,而且揭示了这种整体性活动表现为集体性。科学活动不是单一抽象的,而是个人与集体的统一。他指出,作为范式主要在于某一“科学共同体” 的拥护,它“代表这一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手段等的总体。在科学研

究上,他认为范式作为范例,主要是提供了具体的解题方式,其作用具有二重性,因而在科学研究上,他不仅强调传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也强调收敛性思维。并认为:范式的历史作用正在于这种“收敛性”,使科学界“集中注意狭小范围中比较深奥的问题,……使科学家仔细而深入地研究自然界的某一部分”,从而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就。 同时,库恩借范式的历史演化说明了科学发展的动态的历史结构。按照他的观点,理论体系只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仅凭理论体系不能说明科学发展的本质方面;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 或“成熟标志”,只有根据范式实体的变化,才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科学发展的脉络。据此,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以范式存在方式为转移的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相交替的发展模式。这种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可作这样的概括: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一—新的常规科学时期。但库恩所总结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揭示了科学从一个阶段推移到另一个阶段,必然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必然导致革命。用历史的观点对科学发展形态作探索,这是可贵的。但由于他把范式的更替理解为心理上信念的更替,而不是认识的深化,这就把科学发展的客观模式歪曲成为科学家们的主观心理的演变模式。 在《再论范式》一文中 , 他将范式改称为专业母体 , 目的是对范式概念的模糊性作一定的克服。专业母体又可译成学科基质 , 是指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掌握的、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它

注意实验范式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对注意的实验研究一直十分活跃,研究者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注意实验研究技术。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就分别建立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的介绍,可以理解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和实验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理论,研究者发明了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在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试图对注意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作出回答,即: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一)早期选择模型 1958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设计了最早的双耳分听实验对注意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韦尔福德(Welford,1959)因此称其为单通道模型(如图6-1)。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后来布罗德本特又强调期待的作用,凡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该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故而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833~84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杨小冬罗跃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要研究显示情绪信息对注意会产生特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体特别是某些患有情绪障碍的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或注意增强现象。该文围绕该问题,主要介绍情绪Stroop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多个实验范式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并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注意,情绪信息,实验范式。 分类号 B841.4 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是人类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是心理学一直希望给予科学解答的问题。因情绪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开展实证研究常常困难重重。但是,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就个体对情绪信息的知觉注意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颇受注目的成果。本文围绕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特别是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增强和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1~4],分别介绍情绪Stroop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几个比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各研究在实验模式、刺激材料和被试选样等方面的特点,展望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1.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 1.1 情绪Stroop实验范式(emotional Stroop paradigm)? 经典的Stroop实验要求被试报告色词的墨色。如“红”这个字,可以呈现为红色,也可以呈现为绿色。实验结果表明,在命名和词义不一致的墨色时,被试要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Stroop色词干扰效应。对该效应有多种理论解释 [5],一种观点认为,阅读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加工技能,而颜色命名却不是。面对文字材料时,被试很难不进行语义加工,不仅注意字的墨色,而且也注意了字的语义,语义加工对墨色命名加工的干扰即表现为Stroop 效应。基于此,对情绪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预期情绪词的情绪色彩也能对颜色命名产生影响,于是发展出情绪Stroop实验,用以测查个体特别是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6~8]。 情绪Stroop实验通常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词语(包括中性词和情绪词),要求他们忽视词语的语义,尽可能快地命名字词的墨色。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常被试而言,焦虑个体(包 收稿日期:2004-06-04 通讯作者:罗跃嘉,E-mail: luoyj@

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国内翻译研究范式发展综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2年11月Nov .,2012 收稿日期:2012-10-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政治文本翻译研究”(11YJC740163)作者简介:龙 飞(1973—),男,四川遂宁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①转引自李思孟、宋子良、钟书华主编《自然辩证法新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国内翻译研究范式发展综述 龙 飞,朱晓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根据库恩著名的范式理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范式更替的方式实现的,其演变过程为前科学—常规科 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根据这一理论梳理,国内翻译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传声筒范式—文艺学范式—语言学范式—交际理论范式—文化范式以及今天的语料库范式的发展脉络。但是,国内翻译研究中新范式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取代旧范式的史实也证明,库恩关于范式间具有不可通约性的观点有失偏颇。 关键词:库恩;范式;翻译研究;语料库;通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11-0113-05 一、引言 国内翻译研究究竟以什么方式在向前发展?具体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具有相对区别意义的各个热点时期的形成有具体判断标准吗?各个热点时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国内迅猛发展的语料库翻译研究模式?借助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ual Kuhn )提出的“范式”(paradigm )理论,可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范式概念的提出与演化 “范式”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指语法上词尾变化的规则,库恩将它借用入科学哲学,表示“范例”、“模型”、“模式”之义①。自库恩将其引入科学哲学后,范式概念受到了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库恩最初使用“范式”一词是在其1957年发表的著作《哥白尼革命》中,“由于这门通识课程的学生并不打算继续研究科学,他们所学到的技术性事实和理 论,主要是作为范式而非作为本来就有用的信息片 断”[1]3 。根据语境可以看出,这里的“范式”还只是一 种普通词义的使用,是该词“模型”或“模式”的基本原义,“库恩此时的关注点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概念或 概念系统在科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上”[2],还不是一 个系列的概念、判断及推理的集合体,还不具备理论的体系性特征。 库恩大幅度使用“范式”一词是在各界学者广为关注的其发表于1962年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统计,有21次之多[3]83。但是,库恩在这本书中既未对“范式”进行确切定义,也未对书中的21处“范式”的用法进行归类,只在该书的《序言》中提供了一个较为含糊的表述:“我是把“规范”(国内学者更多称为“范式”)作为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在一段时期中它为科学工作者团体提出的 典型的问题和解答。”[4]iv 在这个表述中,他突出了“范 式”的三大构成要素: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科学工作者团体(国人也译作“科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科学家集团”等称谓)和典型问题及解答,也就是科 113

库恩的范式论述

●专题研究 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 魏冰 [内容提要]在国际科学教育界,人们对科学史 ( Histor y)、科学哲学( philo so phy )和科学教学( Science teaching )——常一起简称为HPS①——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视。HPS教育的基本意图是,不但要 让学生学习科学内容,还要让他们了解“科学的本质”( The Natur e of Scie nce)。HPS有以下作用: ( 1)使科 学密切联系个人、伦理、文化和政治因素,从而使科学 人文化; ( 2)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从而 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 3)有助于更全面、准确 地理解学科内容。本文从课程改革、科学课程、科学哲学和科学教育三个方面介绍HPS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关键词]科学教学、科学哲学、科学史、HPS、科 学课程、科学教育、科学本质 课程改革中的HPS 谈到HPS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两个国家的科学课 程,即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和美国的“2061计划”。前者已在实施,后者是一组长期的、综合的科学课程 改革方案。这两项课程计划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科学 史和科学哲学。 在英国“国家科学课程”中HPS内容占5%左右。 英国国家课程署( N CC)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说: “学 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时间而变化、发展的方式,理 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到社会、伦理、精神和 文化背景的影响的”。②他们要求中小学学生能够: ① 把基于科学事实的主张与没有基于科学事实的主张 和论断区别开来;②思考特定的科学概念或理论是如 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③学习一些科学争 端的实例和科学概念的变化、发展方式。 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出版了一个题 为“科学为所有的美国人”( Science fo r All America ns )的研究报告。③该报告汇集了“2061计划”的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报告要求学生应从三个方面 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 事业的性质。报告的第一部分共有12章,其中有两章 专门讨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第一章题为“科学的本质”,内容包括: 科学的客观性、科学的可变性、区别科学和伪科学的方式、证据及其与理论证明的关系、科 学方法、解释和预测、科学伦理、以及科学的社会组织等。在第10章“科学史的透视”中,作者提出把科学史 引入科学课程有两个原因: 其一,若没有具体的科学 实例,关于科学发展和运作的概括将是空洞的; 其二,

40个实验范式

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 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 为每秒6-20个刺激。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 形态呈现。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 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第 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 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 任务和双任务。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 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 正确判断T2。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 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 的注意瞬脱现象。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 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由于短 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当T2出现在 T1后200-SOOms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 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通过RSVP范式对注意和情绪的关系的研究中,情绪 刺激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当T1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 T2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对T1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和资源动用 机制。Arend和Botella (2002)发现,当T1是情绪词时(如“thief"),高特质焦虑组识别T2的注意瞬脱量小于低特质焦虑组。作者认为,这可能表示高特质焦虑组对T1的系列加工时间较短,或 占用的注意资源较少。Cisler, Ries和Widner (2007)的研究亦 发现,当T1是蜘蛛相关的刺激时,高蜘蛛恐惧组对T2识别的注意 瞬脱时间间隔小于低蜘蛛恐惧组,即高蜘蛛恐惧组注意瞬脱量减少了。作者认为,高蜘蛛恐惧组对蜘蛛相关的T1加工效率更高,需要 的时间更短,占用的资源更少。因此,对蜘蛛相关T1进行系列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