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中)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中)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中)

第五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一讲心理发展概述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发展心理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2.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因素。

3.应用:掌握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一章的内容,让同学开展对“青少年期是指哪个年龄阶段”的讨论,逐渐引入到本章主要内容的学习。

讲解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一生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

“心理发展”,特指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主要指个体心理的积极、有序的发展变化,是个体心理连续、

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这几个基本特征。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心理发展又是一个矛盾的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某些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取代了旧质要素而占主导地位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例:三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绘画时不会事先构思,画什么算什么。在直觉动作思维的基础之上,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儿童就可以脱离动作操作仅依靠记忆中保持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样就产生了思维发展的一个质变,即形象思维产生了。在此基础上,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逐渐从主要依靠形象进行思维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思维,思维的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质变,即抽象思维产生了。

附:通常,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本章着重讲授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学生的心理特征。

(1)婴儿期(1岁前)。

(2)童年早期(1~6岁),相当于托儿所和幼儿园阶段。

(3)童年中期(6~12岁),相当于小学教育阶段。

(4)少年期(12~15岁),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

(5)青年初期(15~18岁),相当于高中教育阶段。

2.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一般说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大多数同龄儿童总是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上,表现出相似的心理特点。并且,心理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颠倒的,因此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可变性: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普遍觉得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就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儿童心理的发展变

化速度加快。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的教学水平等因素也会使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例如,有的儿童早慧,有的儿童晚熟,有的对音乐敏感,有的有绘画天赋。

心理发展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三)心理年龄特征

心理的年龄特征:人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一些与其他阶段在质上相

区别的心理特点,即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

典型的特点。

二、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

(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与遗传、生理成熟相联系的生物体内在因素影响心理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营养、气候等

发展的因素

环境因素人类社会环境,即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

受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

1.遗传的作用

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主要是指有机体的那些与生俱来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生理解剖特征,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遗传素质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儿童心理是在这个最初的物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个体差异的可能性

儿童生命之初的内部状态就是遗传素质,外界的刺激主要通过这些最初的遗传素质起作用。儿童的遗传素质是有个别差异的,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以外,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异为心理机能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基础。

2、生理成熟的作用

生理成熟:个体出生以后,身体各部分及各器官的结构和机能经过很长时间的生长、发育,达到结构上的完善和机能上的成熟的发展过程。

生理成熟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次序和规律。如果机体尚未成熟,即使给予某种训练,也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

例: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有力地说明了生理成熟在机能发展中的作用:T和C是一对双生子,在他们出生48周后,T 开始接受爬楼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C从出生53周开始接受这一训练,仅训练两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可见,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就训练儿童去掌握某一技能,效果是欠佳的,即学习依赖于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许多关于早期母爱剥夺的研究证明,儿童早期抚养中的社会因素对儿童智力、情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婴儿早期所感受的母爱和社会交往更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范围,个体的社会生活、教育条件决定了他在这个范围内的实现水平。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学认为,在青少年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青少年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是发展的条件。

三、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

青少年分为两个阶段: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少年期:指12~15岁的年龄段,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

青年初期:指15~18岁的年龄段,相当于高中教育阶段。青少年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复杂性、动荡性的特点。

(一)少年期概况

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人生的转折期。

(二)青年初期概况

在青年初期,个体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发展,开始思考择业和个人前途,具有丰富热烈的感情生活,富有朝气,精力充沛,充满幻想,世界观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心理接近成熟的时期。

青年初期具有冲动性,是社会化过程的加速期。

第二讲青少年认知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理论。

2.应用:掌握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与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两种认知发展理论的比较,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特点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一章的内容,举一个实例,让同学思考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从而认识到自己现阶段认知问题的特点,逐渐引入到本章主要内容的学习。

讲解

一、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发展的观点

第一,都将个体的认知活动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都不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专注于儿童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

第二,都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内在机制的精细分析,以鉴别出那些对认知发

展具有突出作用的变化机制,并了解这些特殊的变化机制是如何一起工作从而产

生个体认知能力的增长。

第三,都强调儿童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

而实现的。

第四,都认为了解儿童认知过程和发展的关键是精细的任务分析,强调只有

通过对特定任务的每一个细节的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活动。

第五,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发展

机制、认知发展阶段,以及认知发展的条件等几个方面。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现代认知发展理论

联系现代认知心理学在某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受到了皮亚杰理论的引导和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

皮亚杰更倾向于将儿童认知的用多元观点来解释认知发

二、青少年认知发展特点与规律

(一)注意的发展

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以及注意转移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二)感知的发展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明显的发展。同时,开始逐步能够通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更全面地感知事物,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有了显著的发展。

(三)记忆的发展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实验证明,青少年的记忆力是在童年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的,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青少年记忆有较大的发展,除了记忆量的增长外,还表现在:

1.有意识记逐渐占重要地位

2.意义识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3.抽象记忆能力明显提高

(四)思维的发展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校的教学训练,青少年的思维水平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逐渐发展

3.思维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第三讲青少年情感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

2.应用:掌握青少年情绪情感的教育与培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0.5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一章的内容,接着让同学们回忆自己近期的情绪状态,逐渐引入到本章主要内容的学习。

讲解

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少年期情绪情感特点

初中生的情绪活动具有两极性,表现得强烈且转化迅速。

初中生的情绪活动还比较外露,到了高年级以后,情绪会随着他们内心秘密的增加而变得复杂起来,文饰内隐的情绪活动增多,情绪活动的闭锁性部分替代外露性。少年期情绪情感特点与其神经系统活动的不平衡性、体内生理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也与个体在此阶段社会需要逐渐增多、自我意识增强密切相关。

(二)青年初期情绪情感特点

高中学生情绪爆发的频率开始降低,作为心境的延续时间加长,情绪的控制能力逐渐得到提高,情绪体验的时间延长、稳定度提高。高中生在情绪表现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内隐文饰性,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二是两极波动性,

二、青少年情绪情感的教育

(一)青少年良好情绪情感的标准

1.具有积极正向的主导心境

2.具有对情绪均衡合理的分配

3.具有对情绪状态的有效调控

4.具有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二)青少年情绪情感的调节

1.提高认知水平,做情绪的主人

(1)学会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情绪。

(2)学会多看事物光明的一面。

(3)学会化解各种压力。

2.提供学习的机会,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首先,学会自我娱乐、防止心境压抑。

其次,可以通过记“成功日记”,来增强自我的积极情绪体验。

再次,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3.营造和谐的情绪氛围,维护情绪的健康发展

4.有效应对消极情绪,理智克服问题与冲突

(三)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培养

1.认知分析法

当遇到难题或危机时,冷静、沉着,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

2.心理换位法

3.警句调节法

4.日记制怒法

5.运动锻炼法

6.注意转移法

当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或自己感到烦恼、苦闷时,要及时转移注意力,使自己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1)将注意力从内部转向外部。

(2)离开引起挫折的情境。

7.宣泄法

(1)放声大哭。

(2)倾诉。

(3)踢皮球,击沙袋。

(4)放声大喊、高声歌唱。

第四讲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人格发展理论,自我意识发展特点,青少年社会性行为。

2.应用:掌握青少年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青少年社会性行为培养。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一章的内容,接着让同学们回忆自己平时都会参加那些活动,逐渐引入到本章主要内容的学习。

讲解

一、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2)人格的发展

1.精神分析性心理发展阶段划分

2.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划分

人生阶段心理危机

1.婴儿O~1.5岁l.信任与不信任

2.学步儿童1.5~3岁 2.自主与羞耻、疑惑

3.学龄早期3~5岁 3.主动与内疚

4.学龄中期5~12岁 4.勤奋与自卑

5. 青年期12~18岁 5.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

6. 成人早期18~25岁 6.亲密与孤独

7. 成人期25~65岁7.繁殖与自我专注

8. 成熟期65岁~8.完美与绝望

(Erikson,1959)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着个体自我认识乃至整个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青少年自我认识的主要发展趋势包

括:自我形象更趋丰富、完整,自我感知更加概括、全面,自我评价更为慎重、客观。

1.少年期的自我认知

进入中学时期,他们将视线转向人的内部世界,对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发生了兴趣。这种对自我的兴趣首先表现为关心自己的身体形象,注意穿着打扮,仪表风度等,但是,这种情感体验一般不外露,而是处于隐秘状态。

与此同时,少年开始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精神世界、个性品质,并能够逐步独立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活动与行为。

另外,独立性也是少年期自我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2.青年初期的自我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虽然仍会关心体态外貌,但他们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不断深入。

青少年关注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自我反省能力的提高。

同时,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初中生相比,他们逐渐克服了同龄群体的强烈影响,对同龄群体规范度有了较大的选择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去结交朋友。甚至在面对重大问题时,他们也会不接受任何人的建议而独自抉择,表现出更为明确的自我意识。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

1.少年期的“成人感”和“闭锁感”

2.青年初期的自尊感

(三)青春期同一性危机

同一性的形成过程是一种社会化过程,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青少年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青少年社会性行为的类型

1.亲社会与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如助人、同情、分享、谦让、慈善、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反社会行为是与亲社会行为相对应,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有消极作用。

影响亲社会行为主要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包括动机;旁观者的人数、他人的示范、需要帮助者的特点、以及可能提供帮助者的人格、性别、心情等等。

2.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或别的团体是有益的,而对行为者来说并不带来任何物质利益。

利己行为则是只对个体有益的行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影响儿童利他行为的因素主要有:(1)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个性;(2)情境特点。包括他人的存在及存在人数的多少、他人利他行为的榜样的影响;(3)社会文化因素等。

3.社会疏离与社会合作

社会疏离主要指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无力、疏远、冷漠感。是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客体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情感。

社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二)青少年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1.提升认知,培养健全的人格

2.提供榜样,强化行为训练

3.优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优化学校环境。特指文化心理环境。

其次,优化家庭环境。

最后,优化社会环境。

思考题:

1.影响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青少年认知过程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根据这些特点组织教学?

3.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如何调节与培养?

4.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怎样培养?

第六章学习心理

第一讲学习心理概述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学习、学习心理的概念。

2.理解:广义学习的一般特点,现代学习理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学习的特点。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0.5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一节的内容,让同学思考学习的主体是谁,学习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等问题,逐渐引入到本节主要内容的学习。

讲解

一、学习的概念

(一)广义的学习

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

学习并非人类所特有的行为,动物也有学习。

学习的结果最终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只有那些因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才属于学习的范畴。

能用来说明学习结果的行为变化具有相对持久性。

(二)人类的学习和学生学习

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首先,人类学习具有社会性。

动物主要以直接的方式取得个体经验,以及先天遗传的种族经验。

其次,人类学习以语言为中介。

动物学习主要局限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学习

第三,人类学习具有很强的自觉性、目的性与主动性。

动物的学习,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进行的,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

2、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现代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条件反应。

1.学习的实质

条件反应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建立的联系,简单表示为“S —R”

2.学习的规律

桑代克以他的动物实验为基础,提出了三条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与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练习律是指S—R联结得到的练习和使用越多,并伴以奖励,就变得越来越巩固。

效果律是指一种行为如果引起了积极的后果,那么,这种行为在类似条件下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反之,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二)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问题:“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指的是什么?

①把当前的知

2

3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各方面。

知识观: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学习观: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应该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历史根源

(1)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

(2)最近发展区。当儿童从事那些他们无法独立应付,但在同伴或成人的帮助下能够应对的任务时,他们就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中工作。

(3)认知学徒期(cognitive apprenticeship)。一个学习者通过与一个专家的互动而逐渐获得专业技术。

(4)中介学习(mediated learning)。学生应该被给予复杂的、困难的、现实的任务,并被给予足够的帮助,以完成这些任务。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点

(1)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ing)

(2)合作学习

(3)发现学习

(4)自控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

(5)搭建支架(Scaffolding)

第二讲学习动机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学习动机的概念。

2.理解:学习动机的相关分析。

3..应用:掌握学习动机的激发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动机的分析及学习动机的激发。

八、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0.5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并讨论自己的学习是属于“我要学”还是“要我学”,逐渐引入到本节主要内容的学习。

讲解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

激发、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和倾向。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分析

(一)学习的目的性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特有的特点,也是推动、指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学习目的要最好地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制订具体目标来实现。当学生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时候,目标才能起作用。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三)归因方式

(四)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个体的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事物,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五)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试图通过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六)交往内驱力

交往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赢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三)适当开展竞赛

(四)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

(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第三讲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知识、技能的概念。

2.理解: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的学习条件。

3.应用:掌握知识的应用,认知技能的学习与培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应用的方法,认知技能的培养。

九、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流程:

导入

系,直至揭示其本质及规律的思维过程。

知识理解过程的实质(如下图):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王明珠 一、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郭德俊主编,刘惠军副主编 二、授课班级:15汉语言文学①②③班 三、辅导内容(各章重难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什么?P2 二、心理学为什么就是中间科学?P6 1、心理现象的本质就是脑的机能,心理学要研究脑对心理的关系与作用,研究的 目标与手段跟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3、综上两点,说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就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功能就是什么?P6-7 1、描述与测量 2、解释与说明 3、预测与控制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P10-13 1、观察法(播放延迟满足实验的视频) 2、心理测量法 3、实验法 4、个案法 五、20世纪心理学有哪些派别?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谁?

第一章意识与注意 一、如何理解意识概念?P25 1、意识就是一种觉知。 2、意识就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3、意识就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有哪几种?P27-28 1、睡眠与梦 2、催眠 3、白日梦与幻想 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三、什么就是注意?它有何特点?P31 1、注意就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四、注意有哪些分类?P32-35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能引起 无意注意的条件:(1)相对强烈的刺激;(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3)不断变化的刺激;(4)刺激物与周围事物的反差。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 注意的条件就是:(1)培养间接兴趣;(2)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3)丰富的经验;(4)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随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注意的品质主要指什么?P35-37 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示图) 3、注意的分配。条件:(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就是高度熟练的;(2) 注意的分配还取决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 4、注意的转移。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什么就是感觉?感觉有哪些种类? 1、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上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第一类就是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肤觉五种。第二类 感觉就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与机体觉。 二、感觉阈限。 1、人的感官与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 的感觉能力,称为感觉阈限(感受性)。 2、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 3、绝对阈限:个体觉察到刺激存在的最低强度。 三、三色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什么?它在解释颜色感觉时与对立过程理论有哪 些不同?P57-58 1、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与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 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就是基本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教育心理学教案讲课稿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 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 (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doc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低下,高校必须采取措施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这关系到当今和未来人才的培养及人力资源的保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 一、应对压力 压力是一种客观存在,为了更好地减低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学会有效地处理压力。一般而言,个体从面临压力到解决问题要经历冲击阶段压力来临之初出现的眩晕、不知所措、惊恐状态、安定阶段冲击之后的恢复阶段和解决阶段直接面对压力,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常用的应对方法如下: 1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兴趣。 2对压力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估,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认知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3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相信在你需要时他人会给你提供帮助,使自己时刻成为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一部分,不要让自己孤立无助; 大学心理健康课教案大学心理健康课教案 4建立积极和谐的人格特征,自立、自信,知足常乐; 5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没有人能替代你的成长,你必须学会独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快乐,只要你能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并与同行者携手合作,正确对待这一历程中所有积极与消极的情绪,勇敢面对挫折,超越自我,你便能维护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但绝不是完美的,生活是艰辛的,但也是幸福的,只要你愿意去努力,你便能获得健康而亮丽的人生。 一、压力及其来源 1、压力的概念 压力是指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任何压力都由压力源、个体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编号:(901003) 2.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 总课时:44 4. 总学分: 2.5 5. 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 适用专业:师范生 7.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 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 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 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

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 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 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 次。 3. 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 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陈帼眉 姜勇(1-7章)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 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 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901003) 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总课时:44 4.总学分:2.5 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适用专业:师范生 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

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完整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 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901003) 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总课时:44 4.总学分:2.5 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适用专业:师范生 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心理学公开课教案

学前儿童的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什么叫记忆。 2、熟悉记忆的种类。 3、深刻理解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品质。 二、教学内容: 1、记忆的概念及记忆与心理。 2、记忆的种类。 3、记忆的三个环节。 4、记忆的品质。 5、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记忆的种类。 2、记忆的三个环节。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讲解的方式来学习记忆的概念,并举例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介绍不同划分标准下记忆的不同分类,借助分组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根据记忆的内容: (1)、运动记忆2周 (2)、情绪记忆6个月 (3)、形象记忆6——12个月 (4)、语词逻辑记忆1岁 2、根据记忆时间保持时间的长短: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三)、用举例的方式介绍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脑海中留下痕迹的过程。比作:图书馆购入新书。 2、保持: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印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比作:将购入的新书进行登记、分类、储存。 3、回忆:人脑对过去经验提取的过程。比作:取书、借书。 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四)、运用讲解的方式,借助举例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记忆的品质

的理解。 1、记忆的敏捷性(记忆速度的快慢) 2、记忆的持久性(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 3、记忆的正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五)、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的含义及分类。 2、表象的特征。 六、与学生共同回顾本次课的知识点。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 2、掌握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3、理解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教育措施。 4、能够在活动中有效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二、教学内容: 1、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及发展。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0206001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含2课时考查) 适用专业:中学师范学科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中学师范学科的选修课程。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主要构架,教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描述和解释人类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人的心理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人性观,学会用心理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我心理品质。本课程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以后其他心理学课程和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2、本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知识与能力特点。 3、本课程内容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体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二是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由于本课程是基础理论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心理学实验演示。 5、本课程共28课时(含2课时考查),每周2课时。学分为2分,考核方式为开卷考查,考查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分占30%。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解释教学、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行为及其心理状态,懂得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能够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素质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能够对自身及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敏感性。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重点试题解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重点试题解 [日期:2008-12-27]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也就是对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是( )。 A.教学原则B.教学设计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 2.下面不属于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的是( )。 A.制定教学计划B.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C.确定教学目标D.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3.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 )。 A.概括B.系统C.巩固D.评价 4.智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陈述性知识、认知策略和( )。 A.心智技能B.特殊技能C.元认知D.程序知识 A.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B.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在不同学习类型中,也应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 C.应陈述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变化 D.应该简明扼要,可以操作 8.教材编写的依据是( )。 A.教学制度B.教学设计C.教学目标D.教学大纲 9.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这一过程是( )。 A.教学设计B.教学任务分析C教学测量D.教学评价 10.下面不属于《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教学媒体的分类的是( )。

A.印刷材料B.图示媒介C.声音媒介D.电子媒介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49c1178.aspx二、填空题 1.教学设计是指( )及其( )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2.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造就各种人才的需要及( )出发,全面安排学生有效学习的课程数量、学习活动方式、课时安排与分配等,才能从整体上保证( )的正常运转。 3.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制定教学计划、( )、( )、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4.( )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 5.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我国学者倾向于将这六级目标概括为两个范畴:第一个范畴为( );第二个范畴为( )。 6.教学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 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 )。 7.( )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 8.确定学生的( )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也可以通过诊断|生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9.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 )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 )。 15.( )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设计的涵义及其类型。 2.请从系统的观点谈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原则。 3.简述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内容。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三、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考核要求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 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第23章教学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其基本方法是什么?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安排与确定。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进行选择、安排与规划。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技术转化的关键。 ①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有关教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的本性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衡量某种教学设计效能的尺度。教学理论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原理或原则,只有通过周密而详细的设计,才能转化为方法或技术。 ②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因此,为了改进教学,除了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外,同时也必须加强教学设计工作,使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技术。 (2)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系统论观点作为其指导思想,必须采用现代系统论所创导的系统方法。系统论方法是应用系统原理,综合研究事物的性质及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应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 ①活动分析 由于作为教学目标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因而必须通过活动

的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目标系统。通过活动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系统时,应选择确定各学科领域的典型活动;区分各典型活动的层次或水平;确定目标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层次与序列。 ②任务分析 目的与任务是指具有相属关系的两个层次的不同目标项目。上层的目标项目称为“目的”,其下属的目标称为“任务”。目的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是总目标与次目标的关系,是上层或上位目标与下层或下位目标的关系。任务分析目的是确定教学活动中的作业内容。通过任务分析以确定教学作业时,必须确切规定并明确表述教学任务所含的各种目标因素;任务配置必要的教学作业,则教学任务不仅要有确切的规定,同时要有明确的表述;注意区分不同的任务系列;注意区分同一任务系列的不同要素。 ③作业分析 教学系统中的作业是教师用以完成教学任务,借以构建学生能力与品德结构的手段,通常称为教材。在教学系统中教材即教与学的一系列作业。这种作业是用来实现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构建一定的能力与品德结构的手段。作业既是实现教学任务的手段,又是制定教学活动程序的依据。作业分析的目的就是加深对作业的认识,为制定教学活动程序提供依据。 (3)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系统包括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活动、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他们分别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①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中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它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其设计必须遵循教育方针制约性原则、活动分析原则、类化经验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明确化原则。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 供四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试用 ) 课程编号:15210260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 4 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树立尊重心理科学、崇尚心理科学、按心理科学的规律办事的理念,激发学习心理科学的兴趣,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心理学规律,解释各种社会心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效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选自叶奕乾等人 2004 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参考了彭聃龄 2001 年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以及(美)理查德 . 格里格等人著、王垒等人译, 2003 年出版的《心理学与生活》(第 16 版)。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还注意搜集了国内外关于心理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资料。本课程的教学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作业 3 次,考核形式为考试。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 、了解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任务及意义。 2 、理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科学的心理观。 3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 、心理过程 2 、个性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1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2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 1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2 、心理学的任务 3 、心理学的分类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 1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 、哲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3 、实验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4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教学要求: 1 、了解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掌握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 2 、识记反射、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定义。 3 、理解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4 、能辨别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节神经元 1 、神经元的构造及分类 2 、神经兴奋的传导 3 、突触及突触传递 4 、神经网络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5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一讲心理发展概述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发展心理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2.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因素。 3.应用:掌握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一章的内容,让同学开展对“青少年期是指哪个年龄阶段”的讨论,逐渐引入到本章主要内容的学习。 讲解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一生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 “心理发展”,特指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主要指个体心理的积极、有序的发展变化,是个体心理连续、 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这几个基本特征。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心理发展又是一个矛盾的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某些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取代了旧质要素而占主导地位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例:三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绘画时不会事先构思,画什么算什么。在直觉动作思维的基础之上,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儿童就可以脱离动作操作仅依靠记忆中保持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样就产生了思维发展的一个质变,即形象思维产生了。在此基础上,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逐渐从主要依靠形象进行思维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思维,思维的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质变,即抽象思维产生了。 附:通常,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本章着重讲授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学生的心理特征。 (1)婴儿期(1岁前)。 (2)童年早期(1~6岁),相当于托儿所和幼儿园阶段。 (3)童年中期(6~12岁),相当于小学教育阶段。 (4)少年期(12~15岁),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 (5)青年初期(15~18岁),相当于高中教育阶段。 2.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一般说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大多数同龄儿童总是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上,表现出相似的心理特点。并且,心理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颠倒的,因此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可变性: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普遍觉得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就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儿童心理的发展变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 课程教案 朱秀蓉 第一章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结构,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内涵 1.1.1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 人际关系,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特点。 1.1.2人际交往的类型 按人际关系的联结纽带来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按人际关系所属的群体来分: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1.1.3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 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1.1.4人际交往的意义 有助于身心健康、信息传递、自我认识。 第二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2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2.3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 1.3.1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 1.3.2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具有哪些特点? 2、简述人际交往的结构。 3、人际交往具有哪些内在动力? 考核要点:人际交往心理学概念。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 第二章人际沟通(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准确掌握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技巧,熟悉并能够解释沟通的心理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沟通的含义及心理反应,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如何改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团体活动。 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 2.1.1沟通的含义 沟通、人际沟通。 2.1.2人际沟通的特点 私人性、亲切感、能动性、范围小。 2.1.3人际沟通的类型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直接沟通、间接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 第二节言语沟通

2017年上半年河南省中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教学设计考试题

2017年上半年河南省中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教 学设计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是() A:进人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进入高等教育强国行列 C:进入继续教育强国行列 D:进入幼儿教育强国行列 2、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是() A:十进制数35 B:二进制数10101 C:八进制数26 D:十六进制数1A 3、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____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4、《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作者是() A:海涅 B:雨果 C:巴尔扎克 D:狄更斯 5、主张教学的主导任务在于传授有用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教学理论是。 A:传统教育理论 B:现代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6、当喝酒的“老习惯”与驾车的“新方式”遭遇的时候.有的人想“鱼与熊掌兼得”,既喝酒又驾车。因此,如果不从社会传统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对刚刚走进汽车社会的人们进行引导教育.而只靠疾风暴雨的执法运动,很难根治酒后驾车的顽疾。当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舆论的深入讨论和专项行动的持续展开,“喝酒不驾车,驾车不喝酒”的基本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____ A:根治酒后驾车顽疾不一定要开展专项行动 B:社会习惯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C:转变生活理念是解决酒后驾车问题的根本途径

D:专项行动对于解决酒后驾车问题治标不治本 7、以下和“太阳和金子是会发光的”判断不相同的是。 A:宋祖英和谭晶晶是歌唱家 B:李健和张亮是同事 C:冰箱和洗衣机是家用电器 D:汽车和火车是交通工具 8、”私德教育”的核心是() A:家庭美德教育 B:尊老爱幼教育 C:做人处事教育 D:交往礼仪教育 9、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__的雏形。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10、爱国主义情感属于下列哪种情感?()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1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12、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__ A.认识动机 B.成就动机 C.赞许动机 D.交往动机 13、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__。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14、(2007年10月)我们通常认为刀子的作用是切割,而忽视刀子的其他用途,影响这一问题解决的因素是。 A:问题的特征 B:已有的知识经验 C:功能固着 D:个体智力水平 15、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一个经验锥形的提出者是()

普通心理学教案(全)

普通心理学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章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 ?????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 —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