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说课标】

课标的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的解读:依据对课标理念和课改精神的理解,可以明确课标的要求里存在两个不确定和一个确定:两个不确定中一是区域的不确定。课标里的某一区域没有明确是哪个区域。另一个不确定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不确定。一个确定是课标明确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该问题的形成原因,该问题带来的危害及如何治理保护。

课标解读的结论:1.就本节内容而言,荒漠化区域生态建设的方法教学应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2.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典型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3.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导学和对迁移案例的自学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同类区域案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共性的知识推广应用。【说教材】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选取了荒漠化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对象,选取了西北地区作为典型的区域研究对象。教材的主标题是“荒漠化的防治”,副标题则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本节教材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荒漠化的概述,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前苏联和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探讨。其中荒漠化的概述统领全节内容,点出了本节的中心思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作为典型案例、精选案例占了本节约90%的篇幅,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前苏联和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探讨是作为案例迁移和方法推广而提供给学生自学的素材,表面上看,它的位置并不重要,事实上它却承载着新课标的思想精髓,我们是否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关键是看他们是否已经能够使用这些方法了。

教材分析的结论:1.讲清本节内容的中心荒漠化的概况;2.带学生走进案例,精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危害和防治。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前苏联和和非

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成因和防治;3.带学生走出案例,探讨典型案例和迁移案例的个性和共性,找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加以推广。

【说教学目标】

依据对课标的解读和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发展演化及防治对策和措施。

?掌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一般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会图文结合,能够提高判读各类地图的能力。

?能够利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一般学习方法去分析同类问题的其它区域

或其它区域的类似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培养尊重客观事实、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

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要学生珍惜、热爱和建设自己家乡的环境。【说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的确立:

依据对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理解,可以确定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为:

?重点:1.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掌握: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区域分析方法的掌握:掌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一般学习方法。

?难点:区域分析方法的推广应用:能够利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一般学习

方法去分析同类问题的其它区域或其它区域的类似问题。

重难点的突破:

重点1的突破采用的是图示法、探究法,重点2采用的是分析归纳法,难点的突破采用的是案例迁移法教学。

【说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设计:

依据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对本节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的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的教学设计流程图1 课堂教学主线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的教学设计流程图2 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荒漠化大背景下是不容易理解分析,同时对于人为原因具体对区域发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上课讲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课本、黑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说本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探究学习。作为西北地区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理解,读图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乡土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地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二、学情分析 作为一名西北地区山区的八年级学生,虽然学生初步掌握了中国自然资源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对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学会了认识某一区域的方法,但是,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身边地理环境的能力不强,用地理术语将这些分析结果表达出来更不易。这一问题,是我今后一直研究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 1.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与范围 (2)地形(地形区与地形特征) (3)西北地区的气候及气候干旱的原因

(4)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及原因 2.西北地区的农业 (1)了解牧区的山地草场和优质草场的分布 (2)了解发展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 3. 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四、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地形(地形区与地形特征) (2)西北地区的气候及气候干旱的原因 (3)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及原因 2.难点 (1)西北地区的气候及气候干旱的原因 (2)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及原因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1.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具:课本、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利用描述西北地区的图片和诗句导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 蒙古高原景象)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荒漠化防治的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在此既承接了上一章的内容,又为下一节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打下了学习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 本节大体分为三部分内容:荒漠化的形成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止措施。 二、说学生 (一)心理发展规律 该阶段的学习是由理性思维分析占据主导,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 (二)知识基础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西北地区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对荒漠化发展原因及治理方式的知识,因此对本节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三)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区域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学习综合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1.由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问题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人地协调观) 2.以西北地区为例,运用西北地区各类专题地图,试着从综合(自然和人类)的角度去认识荒漠化问题,初步形成对区域问题的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一般方法。(综合思维)

3.学生通过区域的学习认识西北的荒漠化问题,并从这视角出发,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问题。(区域认知) 4.学生能够试着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在同类问题中或现实生活中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地理实践力) 三维: 1.知识与技能 运用示意图,学生能够说出荒漠化的含义,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示意图及小组探究的方法,学生能够分析西北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初步形成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知道荒漠化的危害,从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荒漠化的过程,试着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防治的措施,初步掌握这一类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四、说教法 (一)教法 1.图示法 利用西北各类专题地图,帮助学生认识、分析荒漠化的原因。 2.讲述法 荒漠化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对于荒漠化的概念及现象还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述。 3.启发式教学法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

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 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当风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

中国的西北地区(导学案)(含答案)说课讲解

中国的西北地区 编写人殷敦齐审核人李映泓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2、学会分析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3、学会分析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4、树立分析地理问题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重点与难点】 1、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2、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3、树立分析地理问题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地理原理】 1、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思路——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体现 3、工农业交通的区位条件分析 课时安排:1-2课时 【课前预习案】见课堂自主学习手册 【课堂探究案】: 1、气候: (1)西北内陆大陆性特征的体现: (2)西北地区降水的分布规律: (3)天山北坡降水多的原因: 2、水文:该地区多内流河,季节性河流,湖泊多属于内流河。内流河水文 特征有哪些?

3、植被:一-荒漠草原为主 (1)植被由东向西呈现怎样的变化?理由是什么?反映了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2)为什么天山北坡有生长良好的森林,南坡的森林却很少? 4、(1)新疆的山地牧场冬夏季方面的场所在哪? (2)我国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5、近年来在吐鲁番的哈密瓜种植园地表上都铺 满了砾石(上图),哈密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 很大的提升,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特征分析砾石 对哈密瓜生长的影响。 6、坎儿井(右图),普遍于中国 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 古代三大工程。据图并结合西北地区 的自然特征,请思考坎儿井对输送灌 溉水源有什么作用?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七个方面说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作为“中国的地理差异”的内容之一,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主要作用有两个:①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②由于后面区域选择不能过多,且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因此,在教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旨在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正确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同时还能为后面复习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中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2、新旧课标对比 本节课对应的具体课程标准要求是: 1.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课标变化不大,新课标的要求更加具体。针对这样的课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的复习目标: 1. 通过阅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能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特点。 2. 通过阅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和景观图,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 3. 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通过对照,比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异同点。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在现阶段已经完成了初中所有四册书的学习,并且已经对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总论部分进行了复习,有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本单元前面两节课的复习。经过接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总结归纳、迁移提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中,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模式 复习课是初二下半年最主要的课型,我们根据王敏勤教授对复习课的一些建议,结合教研中心对复习课的要求,我们确立了一个以“问题导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主复习,固化知识。3、能力提升,活化知识。4、问题引领,思维拓展。5、达标检测,直通中考。这五个复习环节,站在本单元的角度,明确这一节课的复习目标,带着复习目标,在固化—活化—拓展的问题驱动下,学生沿着三级台阶在自主—合作—点拨中,完成本节课的复习,最后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直通中考环节让学生来触摸中考试题,达到本节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说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说课稿(1)

西北地区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我讲的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本节是西北地区的代表区域。首先,塔里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形和丰富的资源,在我国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口和城镇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最后,作为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域,塔里木盆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具有典刑性和代表性。因此教材选择塔里木盆地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区域。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说出塔里木盆的位置和自然景观。东气西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难点是塔里木盆地的开发。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去思考,广泛交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使学生乐于思维,同时用多媒体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边讨论,边解决疑难,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目标交流预习: (四)引导探究小组展示: (五)精讲点拨质疑释疑: 四、课堂检测 针对本课内容,选择相关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 塔里木盆地 自然地理:位置 河流 地形 气候 油气开发:西气东输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说课稿(2)

西北地区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上信中学陈道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是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学完第一节西北地区概况后,塔里木盆地因地形、资源、人口分布、城镇分布的特殊状况,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矛盾突出,使其成为典型区和代表区。 教材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观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概括归纳进一步分析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第二部分突出了塔里木盆地的能源和资源的开发。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讲述西部大开发,通过多媒体整合的文字材料和图片,逐步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一些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举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相关文字材料传授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知识和讲述西

部大开发的战略,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说明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西气东输 难点: 1)自然环境对塔里木盆地的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中如何避免破坏环境;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思维,但是对于怎样以某区域为例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大纲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情境导入中,运用歌曲来构建学生对塔里木盆地学习的背景,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在该背景下完成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述法、情境创设 地理课堂的教法一般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几种方法为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采用以讲述法为主,讲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节课采用以创设情境为辅,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图片、声乐、文字整合构建一个学习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中结合其他次要的练习法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通过地图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对西气东输程线路和意设计出5个问题,按问题开展活动,让学生学会以某个区域为例,理解并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教法和学法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目前荒漠化的发展情况,以及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现状和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的人地作用特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德育目标 以联系的观点认识荒漠化现象,知道荒漠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人为原因,逐步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类活动观,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自制组合投影片: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投影)“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 ※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 ※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得原因: 一、自然原因(荒漠化得基础与潜在原因): 1、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气候异常。 二、人为原因(荒漠化得主导因素): 1、过度放牧 2、过度樵采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得不合理利用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我国就是荒漠最严重得国家之一。荒漠化得防治问题倍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得荒漠化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探究:荒漠化形成得原因不同,防治得措施也不同。治理在干旱条件下形成得荒漠,植树种草得效果就是不明显得,因缺乏水源,植物难以成活。必须依靠设置人工沙障,如埋入草方格来固定沙层;要防止沙丘流动,也要注意防止绿洲得盲目扩大,以防止水资源更短缺。在半干旱地区得荒漠草原地带,经济活动要有利于草本植被得保护,还要在有水源得地方植树种草,迫

使沙漠退缩。对于半湿润得地带,甚至湿润地带得荒漠化现象要加强林木保护,提高土地肥力等,防止土地退化,沙化。所以防治土地沙漠化要因地制宜、 荒漠化防治得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与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得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得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得开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得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构筑防 护林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

植被;建立风沙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体系:一就是绿洲外围得封沙育草固沙带,二就是骨干防护林带,三就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她有关林种。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得关系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于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得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得荒地与绿洲之间得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造成荒漠化得地方,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

八年级下册地理青藏地区 说课稿

青藏地区 镇海中学陈志海 一、解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青藏地区》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重点内容。 《青藏地区》的学习,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a.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b.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根据这样的学习内容与背景,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2)掌握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主要农作物、牲畜及人文地理状况。 (3)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4)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课时的重点。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青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原因): 1、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气候异常。 二、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1、过度放牧

2、过度樵采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我国是荒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防治问题倍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探究: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不同,防治的措施也不同。治理在干旱条件下形成的荒漠,植树种草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因缺乏水源,植物难以成活。必须依靠设置人工沙障,如埋入草方格来固定沙层;要防止沙丘流动,也要注意防止绿洲的盲目扩大,以防止水资源更短缺。在半干旱地区的荒漠草原地带,经济活动要有利于草本植被的保护,还要在有水源的地方植树种草,迫使沙漠退缩。对于半湿润的地带,甚至湿润地带的荒漠化现象要加强林木保护,提高土地肥力等,防止土地退化,沙化。所以防治土地沙漠化要因地制宜。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

然植被;建立风沙防护林体系。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沙育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护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于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 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 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荒漠化的概念

最新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西北地区。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探究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西北地区地域差异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西北地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提高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初步掌握了中国自然概况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学习区域地理具有初步的学习方法,认识某一区域,首先认识是地理位置,分析自然特征,然后是经济发展条件,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八年级学生基础较好,小组合作使得大多数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主动参与的能力,上台讲解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西北的位置,地形,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西北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1)掌握西北干旱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2)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提高对比区域差异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性目标) (1)通过“西北地形图”明确西北的地理位置,地形。 (2)联系新旧知识,分析西部缺少的主要自然原因。通过“西北年降水量”图,直接得出西北干

旱的气候特征。 (3)根据“西北草原和荒漠”分布图,直观反映西北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气候,河流,地貌,植被等总结归纳西北的自然环境特征。 (4)结合课本,分析新疆古老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持续性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热爱边疆的情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重点确立及理由】 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地形,河流,气候等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对生产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重点。 【难点确立及攻破】 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所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是难点。通过读图,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同北方南方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感受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材内容是基础,增强学生能力是目的,根据学生心里发展水平,用创造情景法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首先创造问题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其次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层层推进,归纳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从而突出重点。最后在以水为主线,分析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影响。质疑再探从而攻破难点。 2、学法指导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本和插图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地理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既思考,老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 (3)做:做笔记。 (4)记:不仅要记住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还要记住重点和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