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 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 其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推动下,在经济发展的 基础上,实现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生活方
式、人口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 现代化的特征:
• 第一,在经济上,社会的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发生根 本性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内容由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 工业为主,社会日益工业化,经济活动多样化。
• 2.政治社会化——增强政治观念
• 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的政治制度 ,形成政治信念、思想观点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有政治意 识的社会成员。
• 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意识如何?
• 3.文化社会化——学习社会规范
• 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
• 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 ,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 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 个阶层。
• (二)农民的特征 • 第一,数量多,流动性强
时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农村人口(亿)
第二章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一、农民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农民的社会化 三、农民的现代化
一、农民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农民的含义 1、什么是“农民”?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 (1)M·罗吉斯、拉尔伯·J·伯德格的定义:
• 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的乡下人,他们一 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就是说,他们 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 。因此,农民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者是一个意 思。农民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型的,他们至少是 部分市场定向的,他们要购买一些消费品和生产 资料,需要社会的服务。尽管他们要卖出部分农 产品,但他们并不是像商业农场主那样把农业作 为一种企业。——《乡村社会变迁》
《社会学概论》课件第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PPT

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化机构
家庭:以婚姻为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 夫妻子女为主要成员的 社会群体
社会化功能的特征 最早的环境 作用最直接 影响最广泛 影响最深刻 影响最长久
学校:社会建立的以传 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 育组织
社会化阶段 基本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代沟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 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化特点
客体与主体:受动与能动的统一 主体—社会的传导 客体——个人不能选择、逃避,甚至被强制 个人非完全的被动,存在主体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 手段与目的:内外与外化的统一 前提和手段——个人将社会的教化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准则、
行为方式等 目的——个人将内化的外化出来 内容和结果: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接受社会共同性的、一致性的、认可的、制度化的,形成基
的评价 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
的行为
社会化过程——自我意识和人格发理论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
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
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化实质是角色扮演,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
本的、共同性的方面 社会生活具体条件或社会化环境的差异性 接受的内容和结果具有差异性
个体社会化条件及基本内容
乡村振兴政策导向及整体框架

乡村振兴政策导向及整体框架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村振兴政策应该紧密围绕着导向和整体框架展开,以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进程。
第一部分: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乡村振兴政策的主要导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化、农民生活富裕化。
政策导向的核心是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社会素质的提升。
为了实现这一导向,相关政策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乡村发展环境等。
第二部分: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它包括农业技术的升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农业产业链的优化。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村的科技创新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第三部分:农村社会化的推进农村社会化是指在乡村中建设健全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
政府可以通过促进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推动农村医疗、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推进农村社会化的进程。
第四部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它包括促进农民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第五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它包括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电力通讯等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六部分:创新驱动的发展创新驱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它包括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创业创新氛围的培育等方面。
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村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和创业环境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创新发展。
第七部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它包括农田水土保持、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农民政治地位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中,农村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讨论了我国农民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
第一章介绍当代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转型的背景。
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西方的社会分层的理论,主要由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阶级理论和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功能主义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也是重要的社会结构理论。
这些理论对我们认识农民地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以及转型中的农村社会。
分析了转型对农民政治地位的提高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论述我国农民的政治地位。
首先介绍我国乡村政治体制的演变。
其次是我国农民政治地位的内涵,包括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的政治权利以及农民在政治决策中的地位。
最后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地位在这三个方面的不足,主要是主体地位落实不足,政治权利难以保障,参与决策机会少。
第三章论述我国农民政治地位的法律考量。
在立法保障方面,文本指出目前立法上的不足,健全对农民主体地位和政治权利的立法保障;在执法保障方面,要努力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加快农村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司法保障方面,要完善现有诉讼制度,加大对农民诉权的实现,并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第四章论述我国农民政治地位的社会化保障。
要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除了法律上的保障,还需要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建立多元化利益表达机制,有效调控好社会分化,使社会结构优化有利于农民的发展,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农民;政治地位;法律保障AbstractIn the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a full range of revolutionary changes. The social structure has profoundly changed, while an unprecedented level of change happens in the rural areas. In this contex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status farmers and political rights of Chinese farmers.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heori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luding the class theory and the multiple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proposed by Karl Marx and Max Weber. And the functional theory and the conflict theory are also important 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have a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us to recognize the status of peasant.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transi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rural society, and analysis what ar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ement of the the peasant political status in the transition.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our country. I introduce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ountryside firstly. Then I proposed the content of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farmers mainly include the peasant status as the subject, political rights of the peasant, as well as the position of peasant in the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At last, I point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deficiencies in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the inadequate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tus of subject, the difficult to guarantee political rights, the shortage of opportunities in participate the decision-making.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leg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in our country. In the part of 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I pointed out the defects of legislation, 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of the peasant status and political right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law, we need to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villagers' self-governing system, speed up to establish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achieve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part of judicial protection, we need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litigation system, and guarantee the right of appeal of the peasant, and set up a system of constitutional litigation.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oci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farmers, in addition to legal protection, we also need a full range support of the society, need to set up mechanisms for the expression of diverse interests, effectively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social stratum division inChina to optimize the social structure that bett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sant, and set up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Key words: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peasant; political status; legalprotection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 社会化(简)

社会化理论小结: 社会化理论小结:
决定因素(遗传?环境?) 研究对象(人格?认知?行为?文化?) 方法(思辨分析?观察、实验?)
(三)学校
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 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 制度化机构。 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的特点: 1、系统性、目的性、强制性。 2、具有独特结构的次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的 雏形。 3、通过教材、教师人格、教育方式、教学活 动、学生的各种组织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四)同辈群体
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 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特点:无计划性;平等性;自愿性;开放性; 区别性的价值观;满足社会性需要。
(五)大众传播媒介
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 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 电视、网络。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正常成熟论
主要观点:
1、人格由本我 本我(id)、自我 自我(ego)与超我 本我 自我 超我 (superego)三部分组成。 2、超我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社会化的理想结果是人格的三部分平衡发展) 3、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1、注重自我的作用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2、认为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 3、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 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
内容:
1、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 2、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 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
第二章 中国人的社会化

四、中式社会化的内容
政治社会化:君为臣纲——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爱国热情 道德社会化:注重私德——公德+私德;儒家 伦理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性别角色社会化:男尊女卑——男女平等; 男主外,女主内;惧内ຫໍສະໝຸດ 第二章中国人的社会化观
一、社会化与“做人”
1.社会化 社会化,也称教化。个人参与社会生活,通过交 互活动,习得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社 会成员的过程,即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 程。 2.做人 做人,也称成人。指一个“已具有人形的生物性 个体”参与社会生活,通过交互活动习得知识技 能和行为规范,从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 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讨论
你赞成传统的中式教养方式吗?你的 育儿理念是什么? 比如:打骂儿童、教育儿童、取消爱 或团体羞辱
三、中式“社会化”历程的 主要特点
2.对未走上社会的个体与已走上社会的个体有不 同的社会化要求 理想:最低限度做个道德人,最高目标是做圣人 现实:做个成熟人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做人难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 的阴影 讨论:对于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你觉得可以 怎么破?
三、中式“社会化”历程的 主要特点
1.中式社会化历程多呈现出一条U字型曲线 从个体的自由度来看, 西式的多呈现一条倒U字型曲线 中式的多呈现一条U字型曲线(快乐的童年,艰辛的 青壮年,享清福的幸福晚年) 婴幼儿期-无约束期 约束期的开始——幼小衔接:开始以服从与限制为纲 教化儿童,存在6个断层问题:人际关系、学习方 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学习环境 教养方式:打骂儿童、教育儿童、取消爱或团体羞辱
一、社会化与“做人”
3.中式“做人”与西式“社会化”的区别 西式“社会化”: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天赋人权,即人之为人主要依据人的 生物属性。“爱智”的传统,导致“做事”成为主要问 题。社会化是“量变”。 中式“做人”: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或文化存在,无天赋人权,即人之为人 主要依据德性。“爱德”的传统,导致“成人”成为主 要问题。社会化是“质变”。 强调人的独特价值和做人的尊严,但易抹杀人的生物属性 ,不重视和尊重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割裂德和才 的辩证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农村社会学考点

农村社会学考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首先由法国古典社会学家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由涂尔干发展到顶峰。
二、社会学:从变化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整体与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通过农村社会整体与格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与其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地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一、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标志是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成立农村生活委员会。
二、改良主义者的农村社会学实践—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实验”。
(1930-1936年)1、1923年与陶行知、朱其慧、蔡元培等成立“平教会”2、“平教会”认为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广大农村人口的“愚”、贫、弱、私。
3、采取的措施:a)以文艺教育治“愚”。
扫除农村青年文盲,开展乡村文艺活动;b)以生计教育治“贫”。
传授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农村合作社;c)以卫生教育救“弱”。
建立一整套医疗保障制度;d)以公民教育救“私”。
农村公民训练等。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政富教合一”、“生活教育”第三章农村社会是主体—农民一、农民的定义:1、作为职业的农民:传统“士农工商”的延续,农民也可称为农业生产者、农业劳动力或农业劳动者。
2、体现居住空间的农民:从城乡地域分布来界定,农村人口,包括了居住在农村的所有人。
3、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采取户籍意义上的划分,具有农业户口的都是农民。
4、从国情上看,单独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认识农民都是不全面的,当前中国农XX要是一种社会身份。
二、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1、从人口数量看,农民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2、从文化素质看,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群体;3、从职业结构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与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4、从生活状况看,农民生活水平由较大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趋势;5、从价值观念看,农民的价值观点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深深影响着农民的言行;6、从经济生产地位看,农业仍然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农民的经济生产地位不容忽视;7、社会地位上看,农民的实际地位与其应获得的社会地位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村社会学分章习题:答案

第十章 农村社会保障
一、单选:
1-5、ABBCC 6-10、BCBCD 11-13、BBD
二、多选:
1、ABDE2、BE3、BCE4、ABC
三、填空:
1、法律法规
2、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社会优抚和农村社会福利
3、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
4、心理
5、互助合作;相互平等
6、工具性;情感性
7、关系网络;互惠规CDDA 6-10、CCAAC 11-13、DDB
二、多选:
1、ABCD2、ABC3、BCD 4、ABC
三、填空:
1、大家庭;小家庭
2、从夫居、从妻居和新居家庭
3、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4、婚姻5、婚姻、血缘或收养6、夫妻平等7、氏族8、宗法式;世家大族式;族权式9、姓;氏
10、建祠堂;修家谱;置族田11、修族谱、建祠堂
第六章 农村社区和农村城镇化
一、单选:
1-5、CABBA 6-9、BCCA
二、多选:
1、ABCDE2、ABCDE3、BDE4、ABCDE 5、BDE
三、填空:
1、滕尼斯;费孝通2、社区和社会3、亲属社区4、小城镇社区
5、人口;地域;生活服务设施;文化;组织机构6、法林顿
一、单选:
1-5、ACBDC 6、B
二、多选:
1、AC2、ACD3、ABCDE
三、填空:
1、佩鲁2、以人为本3、以人为本;城乡协调发展4、农民现代化
《农村社会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
1-5、ACABA 6-10、CCDBC 11-14、BCDA
二、多选:
农业经济学重点[5]
![农业经济学重点[5]](https://img.taocdn.com/s3/m/29559958312b3169a451a48e.png)
第一章农业的内涵: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活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控制或强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内涵植物栽培+动物饲养;2)“农业前部门”,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业后部门”,从事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活动——外延。
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的特点: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的特殊的生产资料->比较优势与区域布局2)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3)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4)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自然风险(生产周期长)5)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监督先天的困难性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公共投资与农业支持政策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人、劳动)。
第二章:农业现代化古代农业,用铁木工具,凭借或主要凭借经验来从事生产活动近代农业,机械化农具,近代科学技术,由自给自足转化向商品化转变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特点:农业运行市场化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组织管理逐步科学化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的特点,如何推动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费孝通《乡土中国》:土气,靠种地谋生,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聚村而居,分工浅,人和人之间熟悉,交往简单,男女有别当代农民的特征:数量多,流动性大;农村职业分化简单,但农民构成复杂;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还比较低;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但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社会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功能是传授生活基本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成员一起行动共同支持、维护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才会生存下去,所以每个社会都塑造成员的行为来达此目的(角色承担)。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想做的正是社会期待的,这期待也最好地满足了社会的利益和要求的时候,(学习、领会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社会化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
农民的现代化是伴随着农民的社会化过程进行的。
它是指农民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抛弃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的接受现代的新观念、新思想,培养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和人格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的现代化主要是观念、意识的现代化。
如独立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科技意识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作为一种全球化进程,它的应当丰富和充实主义,而不是相反。
也就是说,现代化道路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应当是一致的。
不然,人民就不会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努力向现代化迈进。
对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吸收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巨大成果,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与现代化这一世界性文明进程完全是一致的。
现代化进程会丰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同时又会对社会主义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又会使中国现代化道路形成自身特色。
现代化如何丰富社会主义因素,应当从两方面进行:在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应当促进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因素的发育和成长,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在得到迅速提高的同时,自身社会主义因素也得到发展。
第2章农民组织化

• (3)日本农协规定农民要具备四个条件: • A、生产性土地面积必须在0.1公顷以上; • B、拥有一头以上耕牛; • C、全年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在90天以上; • D、在农村社区内拥有长期稳定的住所。
2、中国学者的定义
• 主要从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工作 时间、居住地点等五个角度来进行定义:
• 问题:农民为什么要社会化?
• (二)农民社会化的必要性
• (1)社会化是农民适应农村生活、参与农村生活、 在农村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前提。
• 农民必须学习农村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劳动技能和 生活方式,才能在农村社会环境中生存。
• (2)农民社会化是农民内化农村的社会规范和行为 模式的过程。
• 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除了靠政权、法律、纪律等 控制工具外,还依赖道德、习俗、舆论等工具。
• 学校的系统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 技能,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德、 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 学生的组织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 系,懂得如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 4、同辈群体
• 由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似 、社会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又称 为伙伴群体。
• 什么是农民的现代化?
• 农民现代化是指农民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 抛弃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的接受现代的新 观念、新思想,培养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和 人格的过程。
• 叶南客:现代化农民的10项品质 • (1)对社会变迁的反应由反对到接受; • (2)农业科学水平由较低向较高; • (3)业余休闲由较少向较多; • (4)对土地的依赖由较高到较低; • (5)甘冒风险的意志由较低到较高; • (6)接受教育的兴趣甚低到较高; • (7)与社区内他人关系较密到较疏; • (8)对社区以外的认识模糊到清楚; • (9)地方派系纠纷甚多到甚少; • (10)对合法组织不积极参加到热心参与。
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摘要:本文探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
文章详细阐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及其在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包括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改善资源配置。
讨论了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措施,强调了政府引导和支持、合作社与企业的发展、数字农业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文章列举了成功案例,分享了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经验。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1.引言农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提供食品和原材料,还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涵盖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农村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之一,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助推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2.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述2.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定义和范围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旨在整合社会资源,为农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的服务。
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素质提升等。
这一服务形式通过市场机制,将农业生产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为农村提供优质、高效、多元化的服务,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2.2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了政府、合作社、企业、农村组织、科技机构等各种力量。
政府鼓励各类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
合作社和农村企业为农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农村组织通过协作和互助,推动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科技机构则为农村提供了现代农业技术和信息支持。
2.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最初,农村的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服务内容有限。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合作社和农村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为农民提供更多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逐渐多元化,包括了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2.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我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社会学。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二章 农村居民与社会交往1.社会的构成要素;2.农村社会成员的含义与构成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社会交往的含义和农村居民交往的特点。
1.农村社会的结构;2.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2.社会角色的含义与扮演。
1.农村社会的类型;2.社会交往的基本类型。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三章 农村初级群体1.社会群体的含义;2.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功能;3.农村家庭的功能;4.家族的功能;5.邻里的功能。
1.社会群体的特征;2.农村家庭的结构与特点;3.家族的含义、特点;4.邻里的含义、特点;5.农村家庭建设。
1.我国农村家庭变迁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3.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主要职能。
1.社会组织的目标、类型及运行。
1.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特点;2.农村基层行政与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五章 农村社区与城镇化1.社区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社区的特点、主要类型与发展;3.农村城镇化的含义、必然性及其道路。
1.社区的类型;2.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城镇化中的社会规划。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六章 农村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的含义与构成要素;2.决定或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3.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1.农村劳动方式、消费方式、婚姻方式、文化娱乐方式。
1.农村丧葬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的含义、功能与理论;2.社会流动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和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结构性特征。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第一节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一、社会化是什么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通过社会化得到发展的不仅是人(更不仅是个人),还有社会经验及社会本身。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教化,就没有必要进行个体内化;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
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方面研究过实现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其中主要包括:(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
(3)角色扮演。
(4)主观认同。
(5)自我强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文化因素一、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心理学家哈洛的实验在实验中,小猴同两个人造的“母猴”妈妈(一只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母猴毛相似的织物)关在一起。
虽然小猴天天从带有奶瓶的“母猴”那里吸取食物,但它的大部分时间却是依偎着裹有毛织物的“母猴”度过的。
如果把后者搬走,小猴就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
这说明,小猴尽管有着强烈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同样强烈甚至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
尤其是实验还证明,由这些人造“母猴”养大的小猴,虽然小时候看不出明显示的异常,但长大后却不会当父母,其中许多母猴甚至不会生育。
婴儿也象小猴一样,有着基本的与他人接触、互动的生物和情感需求。
二、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1、文化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重点名词:乡村社会学乡村建设运动重点掌握的问题:1.农村、农业、农民三者的关系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重点名词:乡村社会基本社会化重点掌握的问题:1.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2.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第三章乡村初级群体重点名词: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重点掌握的问题:1.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重点名词:社会组织科层制村民委员会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2.村民委员会的职能第五章乡村社区重点名词:社区乡村城镇化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2.集镇的作用3.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与实现的途径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重点名词:现代化生活方式恩格尔系数重点掌握的问题:1.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主要途径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重点名词:社会分化社会流动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流动的原因2.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与功能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重点名词:社会问题人口问题重点掌握的问题:1.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2.乡村人口问题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重点名词:社会控制越轨行为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控制的功能第十章乡村社会保障重点名词: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保障的功能2.建立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任务、基本原则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重点名词: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2.依附理论3.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试时间本课程考试时间是2013年1月12日8:30---10:00 考核方式和时间长度本课程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闭卷复习参考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规定的主要内容,要以本考核说明为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来把握。
重点掌握的部分:是指本课程中的重要原理或与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其从事乡镇管理等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准确记忆、深刻理解并能运用于现实经济生活。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

在不发达国家,农民通常被 称为peasant。
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 活的语境中, Peasant都包 含多重含义,既是一种职业, 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 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 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 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 结构。
(三)农民的经济理性与生存理性
什么是理性? 理性就是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
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到目的 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小农的行为不理性,他们 自私、保守、落后、缺乏理性。
经济理性
施坚雅 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强调了农
民的“经济理性”,认为农民的行为符 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 性的人。
“农民是一个特殊阶级:作为劳 动者,他们是资本主义剥削的 敌人,但同时他们又是私有者。 农民几百年来受到的熏染就是, 粮食是他的,他可以随便出卖。 他认为,这是我的权利,因为 这是我的劳动,我的血汗。”
——列宁
毛泽东对农民属性的分析:
农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 优缺点并存。
在农民身上,既体现出极强的 革命性、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互 助合作性,又有资产阶级民主 性和封建小生产性。
费孝通 农民的特性: 1.乡土性 2.聚村而居,流动性小 3.自我主义
“差序格局”理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熟悉关系
中心势力
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蒙德拉斯
农民是“高尚的法国人”,但这些杰出的公 民“在国家中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地位”。难 道他们不是代表着1/3的人口吗?难道不是他 们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养活了整个国家吗? 但很遗憾的是:国家并不太感激他们;他们 的收入是其他生产者的收入的一半,而“他 们与其他人一样聪明”。因此,肯定是由于 制度上有毛病或农业政策失当。
第二章 社会化

个体的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成人的自我 已经发展起来了,他们选择、学习与尝试 各种社会角色,对现行角色进行重新定义 与再创造,生活趋于稳定,心理更加成熟。 成人晚期,个体必须调整自己,以面对声 望的降低、身体的衰老、失败及死亡。 老年个体必须调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完 善自己的人格、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重新 回归社会度过生命的维持期。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三)认同
认同是将自己与另一个人或群 体在感情上融为一体,它是人 们社会交往活动中一种重要的 心理历程。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是人类的天生本性还是后 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个体发展 起决定性作用的争论一直备受人们的 关注。尽管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定论, 但是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支配和影 响个体行为发展的因素很多,而生物 遗传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是必 不可少的。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社会化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是谈不 上什么社会化的。为什么人能社会 化,而动物却不能呢?这是因为人 类有社会化的基础,其中生物遗传 是我们能成为社会人的基本前提。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不同程度地说明了 遗传因素对行为的作用,然而即使是遗 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间也存在 行为差异,可见文化及环境因素对个体 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质疑的事实。近现 代以来,无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社 会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了社会文化和 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成长的不可或缺性。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教养方式
式对儿童的人格、行 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宠爱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在人格上多 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 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 右。 (2)放任型。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养成是非 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 活。 (3)专制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在性格上多表 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 却表现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的性格。 (4)民主型。这类家庭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 主动,独立,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
第二章 农村历史演变

国内学者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 二元社会结构是指一国内存在两个不同质的相对独立运行的社 会子系统(或单元),其中一元是条件相对优越的、享有现代生活 方式的、具有现代生活观念的发达的城市地区,一元是条件相对恶 劣的、拥有传统生活方式的、具有传统生活观念的落后的农村地区 (有时也包括城市贫民区)。二者代表人类文明不同的发展水平, 基本上是内部自我循环的。
*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 变地主豪绅政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民主政权
第二节:中国农村的历史演变
中国农村的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的过程:
(1)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土地改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改变封
建地主文化
(2)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三三制” (3)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中国土地法大纲》;新解放
第二章:农村历史演变
第二章:农村历史演变
本章主要内容
农村演变的一般过程 中国农村的历史演变 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城乡关系
第一节:农村演变的一般过程
农村的产生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出现
农村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两三百万年前人类产生,主要依靠采集、狩猎为生,迁移不定。 大约一万年前,在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积累劳动经验,生产 力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出现。
第一节:农村演变的一般过程
农村的演变
* 社会主义农村的建立
苏联模式:
共耕制 合作制 农业全盘集体化
农业公社
共耕社
合作社
集体农庄
农业劳动组合
第一节:农村演变的一般过程
南斯拉夫模式:
1945年8月,政府发布“土地改革法”,按耕者有其田的原则,消 灭地主土地私有制。没收德裔和通敌分子的土地一共180万公顷。其中 1/4的森林归国家所有,1/4的土地用以发展国营农场,79.2万公顷的土 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948年6月颁布《合作社基本法》,当年建立合作社8600个。到 1950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户35万,占农户总数14%,耕地总数19%。 1951年11月,南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指示,要 求在自愿的基础上,与个体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生产合作关系,逐步改 造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发展。 对工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摧毁了资本主义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提 供了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知识性,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的去 获取知识; • (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即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 织能够实现他们的任务; • (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 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 • (10)乐于让自己和后代去选择非传统所尊敬的职 业; • (11)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 • (12)了解生产及其过程,期望能在认识本职工作 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 (五)农民社会化的特点 • 第一,从社会化的主体看,家庭、家族和村落 社区在农民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 作用,而学校、大众传媒等影响较小。 • 第二,从社会化的内容来看,由于农民社会化 的目标主要是适应农村社会生活的需要,因而 他们社会化的内容是围绕“农”而展开。
• 第三,从社会化的方式来看,农民的社会化多 是经验取向,无论是生活技能的学习,还是生 产技能的掌握,都是通过父辈的言传身教。而 城市居民的社会化基本是科学取向的,多由学 校等相关机构完成,需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理 论知识。 • 第四,从社会化的性质来看,农村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人们的思想观念 比较保守,人际交往重血缘,重情感,传统规 范和习俗在农村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因而农 民社会化具有传统性。
• 4.角色社会化——获得适宜的社会地位 •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地位、身份相一 致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 • 当前农民角色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 一是角色冲突。 • 二是农村妇女角色不清。
• (四)农民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 生物因素是指个体的生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 是健全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生物因素是 人的社会化的自然条件,受遗传的影响,一般 情况下是较难改变的。 •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成长的社会外部环境, 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家庭、邻里、学校、同辈 群体、职业团体和大众传媒等。
• 农民社会化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 按照农村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要求,将一个 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 与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
• (二)农民社会化的必要性
• (1)社会化是农民适应农村生活、参与农村生活、 在农村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前提。 • 农民必须学习农村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劳动技能和 生活方式,才能在农村社会环境中生存。
• • • • •
(3)日本农协规定农民要具备四个条件: A、生产性土地面积必须在0.1公顷以上; B、拥有一头以上耕牛; C、全年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在90天以上; D、在农村社区内拥有长期稳定的住所。
2、中国学者的定义 • 主要从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工作 时间、居住地点等五个角度来进行定义: • (1)社会身份或者说身份制。这是中国特有 的一个评定标准。 • (2)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社会关 系中的位臵。 • (3)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地位、身份 相一致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
• (2)农民社会化是农民内化农村的社会规范和行为 模式的过程。 • 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除了靠政权、法律、纪律等 控制工具外,还依赖道德、习俗、舆论等工具。
• (3)农民的社会化是形成农民个性和人格的过程。 • 农民在农村社会环境和农民群体心理的影响下,形成 农民阶层特有的共性;农民通过选择社会文化,形成 自己独特的人格和个性。 • • (4)农民社会化是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前提。 • 农村文化传递常常是口传身授,通过民歌、剪纸等民 间艺术形式来承载。
• 人的现代化 •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探讨了人的现代化问题,把现代化看作是一 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 • 英格尔斯: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 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式的 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 现代化才真正得以实现。
• 现代人应具备12个方面的品质:
时 间 农村人口(亿) 乡村人口(亿)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9.2819 9.4907 9.6618 9.6808 9.7065
8.0837 7.4544 6.7113 6.5656 6.4222 6.2961 6.1866 6.0346
• (4)工作时间:农民全年从事农业劳动的时 间在90天以上。 • (5)居住地点和居住时间:在农村连续居住 3年以上。 • 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 ,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 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 个阶层。
• (二)农民的特征
• 第一,数量多,流动性强
• 第四,教育的普及与发达,促使知识日益扩散于整个 社会,人们对自身及环境的了解日益深刻和丰富,从 而使人的素质普遍提高。 • 第五,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更新,人们的职业、地位 及地理上的流动性增强,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 口急剧增多,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 第六,政治上更加民主化,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双向 互动,社会日趋法制化、规范化,平等、民主、自由 成为社会政治的主要特征。
• 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发端于19世纪末的欧 洲。在社会学思想史上,社会学的几位主要 创始人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亨 廷顿等对社会现代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
• 什么是现代化?两种代表性观点
•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现代化就是以现代工业、科 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 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 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 变革的过程。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从社会发展视角上看, 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 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 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 程。
三、农民的现代化
• (一)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
• 世界现代化三次浪潮: • 第一次浪潮始于16世纪,到18世纪席卷了整个西欧 和北美。 • 19世纪未到20世纪中叶,现代化浪潮向世界许多地 区扩散,形成了以日本和前苏联为代表的第二次高 潮。 • 20世纪50-60年代,亚、非、拉民族国家走上独立 的道路后,迅速掀起了社会现代化的第三次高潮。
• 第四,农民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了,但传 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二、农民社会化
• (一)农民的社会化 • 最早使用“社会化”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齐美尔。他在《社会学的问题》一书中首先 用“社会化”这一概念来形容群体的形成过 程,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 的过程,就是社会现实内化的过程。
• • • • • • • •
农民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有: 1、家庭 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 感情慰藉 接触外部世界的通道 2、邻里 学习生活和生产技能 情感交流和满足
• 3、学校
• 学校的系统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 技能,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德、 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 学生的组织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 系,懂得如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 (2)克利福德· 盖尔茨的三条标准:经济标准 、政治标准和文化标准 • 经济标准是指农民至少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货 币和市场关系。 • 政治标准是指农民在相对集权的国家中处于从 属地位,要服从那些有权阶级的法令和要求, 必须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交给这些阶级。 • 文化标准意味着农民是有着文化传统的社会的 一部分。
• 第二,农村职业分化简单,阶层结构复杂 • 农村八大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 层、雇工阶层、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 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 企业管理者阶层、乡村管理者阶层。
• 第三,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 • 2010年,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小 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和初中以 下文化程度占82% 。 • 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城 市居民科学素养水平达到4%左右,而农村居 民科学素养仅达到0.7%。 •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
• 4、同辈群体
• 由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似 、社会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又称 为伙伴群体。 •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与家庭社会化、学校社会化不同
• 5、职业团体 • 职业团体是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 乡镇企业、打工群体
• 6、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是指用来传递信息的各种手段,包 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 唱片和网络等。
第二章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一、农民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农民的社会化 三、农民的现代化
一、农民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农民的含义 1、什么是“农民”?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 ( 1 ) M· 罗吉斯、拉尔伯· J· 伯德格的定义:
• 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的乡下人,他们一 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就是说,他们 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 。因此,农民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者是一个意 思。农民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型的,他们至少是 部分市场定向的,他们要购买一些消费品和生产 资料,需要社会的服务。尽管他们要卖出部分农 产品,但他们并不是像商业农场主那样把农业作 为一种企业。——《乡村社会变迁》
• 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的政治制度 ,形成政治信念、思想观点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有政治意 识的社会成员。
• 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意识如何?
• 3.文化社会化——学习社会规范 • 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 • 文化社会化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把 农村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传授给农村社会 成员,使每个成员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并 内化为他们的信念、目标、行为方式和行为 习惯。
• (1)准备接受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 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 • (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 • (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 的意见和看法; • (4)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并惜时; • (5)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社会和个人的能力充 满信心,办事讲究效率; • (6)有计划性,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趋向于制定长 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