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化

合集下载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2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2
基本形式
强制性再社会化 主动性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


再社会化
抛弃已有的社会化, 形成新的社会化 方向和内容与原先不 一致 思想、生活方式、行 为模式发生基本的、 急剧的、迅速的改变, 不适应感强烈


继续社会化
在原先社会化的基础 上发展、提高、完善 基本方向和内容则与 原先一致 逐渐的、部分的变化, 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进 行

(三)对社会化的理解
1、社会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2、社会化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
3、社会化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4、社会化是一个终生过程
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即使人们接 使个体学会现有的政治制度所接受 受社会的道德标准,并按照公众认可的社 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会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即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 使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 的过程。 个体理解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 意识和精神,按照法律制度调节自己 1、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 与之相符行为的规范,按照社会的 行为的过程。 获得某种民族社会意识,使个体尊重自己 2、政治社会化(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性别期望和要求行事的过程。 民族的习俗和传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而 3、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 自豪。 4、性别角色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 5、民族社会化(ethnic socialization)
现代社会的青年期个体越来越
推迟了
在心理上与经济上独立的时间
3、成人期的社会化
成人期: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 生活与事业趋于稳定,心理更加成熟 成人晚期:调整自己,以面对声望的

《社会学概论》课件第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PPT

《社会学概论》课件第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PPT
具体环境要素 主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辈群体、
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化机构
家庭:以婚姻为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 夫妻子女为主要成员的 社会群体
社会化功能的特征 最早的环境 作用最直接 影响最广泛 影响最深刻 影响最长久
学校:社会建立的以传 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 育组织
社会化阶段 基本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代沟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 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化特点
客体与主体:受动与能动的统一 主体—社会的传导 客体——个人不能选择、逃避,甚至被强制 个人非完全的被动,存在主体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 手段与目的:内外与外化的统一 前提和手段——个人将社会的教化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准则、
行为方式等 目的——个人将内化的外化出来 内容和结果: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接受社会共同性的、一致性的、认可的、制度化的,形成基
的评价 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
的行为
社会化过程——自我意识和人格发理论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
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
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化实质是角色扮演,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
本的、共同性的方面 社会生活具体条件或社会化环境的差异性 接受的内容和结果具有差异性
个体社会化条件及基本内容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2章 个体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2章 个体社会化

Chapter 2 Socialization
2. 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指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承担的社会角 色,为进入社会做各种准备。
3. 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指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 是在个体实现了基本的社会化的基础 上进行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个体将随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 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 义务和角色。 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Chapter 2 Socialization
皮亚杰把品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称为“他律阶段” (heteronomy)。心理学家迪弗瑞斯(DeVries, 1997)指 出,这个阶段的道德是服从的道德,它反映情况皮亚杰所 认为的幼儿和他பைடு நூலகம்的父母之间,通常存在着以赞成或以绝 对服从权威为特征的关系。
Chapter 2 Socialization
2007年10月21日, 几名13岁的以色列男孩 被大人扛在肩上参加成 人礼仪式。参加当天在 耶路撒冷哭墙下举行成 年礼的,都是前不久在 爆炸中失去父母的孩子。 按照犹太教传统,这些 孩子从此便开始被看作 成年人了,成为“负有 责任的男子”。
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相关链接 他们是怎样学会仇恨的?
据英国媒体报道,伊朗正在利用教科书和儿童 读物对年轻一代灌输仇恨和极端主义思想,书中还 配有许多照片和图画,宣扬血腥暴力,而目标直指 英美等西方国家和以色列。 一本名为“让我们读”的7岁儿童读物中写道 又丑又胖的犹太人被人们赶出了城镇。 这些书中鼓励自杀式爆炸等袭击手 段,并称这是所有人应尽的责任。在一 本8岁儿童的教科书,有男孩发射火箭弹 以及一群孩子拿着AK47冲锋枪的照片, 其中还有些是戴着面纱的女孩。 根据书中的说法,英国应对目前世 界上多数疾病负责。一本名为《伊朗和 世界历史》的书中写道,“英国想尽一切 办法控制印度,从最初的欺骗到后来的 谋杀和屠杀,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书被以色列智库机构——和平影 响监测中心(CMIP)翻译并公布于众。该机构负责人 格罗斯表示,“这种教育体系是在为战争作准备, 宣扬仇恨思想,进行思想控制”。

第二章 社会化(简)

第二章 社会化(简)
在儿童生理成熟以前的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 没有多大的作用,成熟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 因素。
社会化理论小结: 社会化理论小结:
决定因素(遗传?环境?) 研究对象(人格?认知?行为?文化?) 方法(思辨分析?观察、实验?)
(三)学校
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 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 制度化机构。 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的特点: 1、系统性、目的性、强制性。 2、具有独特结构的次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的 雏形。 3、通过教材、教师人格、教育方式、教学活 动、学生的各种组织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四)同辈群体
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 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特点:无计划性;平等性;自愿性;开放性; 区别性的价值观;满足社会性需要。
(五)大众传播媒介
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 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 电视、网络。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正常成熟论
主要观点:
1、人格由本我 本我(id)、自我 自我(ego)与超我 本我 自我 超我 (superego)三部分组成。 2、超我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社会化的理想结果是人格的三部分平衡发展) 3、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1、注重自我的作用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2、认为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 3、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 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
内容:
1、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 2、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 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

第二章 中国人的社会化

第二章 中国人的社会化

四、中式社会化的内容
政治社会化:君为臣纲——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爱国热情 道德社会化:注重私德——公德+私德;儒家 伦理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性别角色社会化:男尊女卑——男女平等; 男主外,女主内;惧内ຫໍສະໝຸດ 第二章中国人的社会化观
一、社会化与“做人”
1.社会化 社会化,也称教化。个人参与社会生活,通过交 互活动,习得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社 会成员的过程,即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 程。 2.做人 做人,也称成人。指一个“已具有人形的生物性 个体”参与社会生活,通过交互活动习得知识技 能和行为规范,从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 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讨论
你赞成传统的中式教养方式吗?你的 育儿理念是什么? 比如:打骂儿童、教育儿童、取消爱 或团体羞辱
三、中式“社会化”历程的 主要特点
2.对未走上社会的个体与已走上社会的个体有不 同的社会化要求 理想:最低限度做个道德人,最高目标是做圣人 现实:做个成熟人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做人难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 的阴影 讨论:对于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你觉得可以 怎么破?
三、中式“社会化”历程的 主要特点
1.中式社会化历程多呈现出一条U字型曲线 从个体的自由度来看, 西式的多呈现一条倒U字型曲线 中式的多呈现一条U字型曲线(快乐的童年,艰辛的 青壮年,享清福的幸福晚年) 婴幼儿期-无约束期 约束期的开始——幼小衔接:开始以服从与限制为纲 教化儿童,存在6个断层问题:人际关系、学习方 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学习环境 教养方式:打骂儿童、教育儿童、取消爱或团体羞辱
一、社会化与“做人”
3.中式“做人”与西式“社会化”的区别 西式“社会化”: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天赋人权,即人之为人主要依据人的 生物属性。“爱智”的传统,导致“做事”成为主要问 题。社会化是“量变”。 中式“做人”: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或文化存在,无天赋人权,即人之为人 主要依据德性。“爱德”的传统,导致“成人”成为主 要问题。社会化是“质变”。 强调人的独特价值和做人的尊严,但易抹杀人的生物属性 ,不重视和尊重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割裂德和才 的辩证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概述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 社会化
内容摘要: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本
章将主要介绍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 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文化、家庭、学校和大众 传媒等。
关键词:
社会化 文化 家庭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定义
1、定义: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 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 员的过程。(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的人)
四、学校
(一)特点
1、按事先确定好的目标、计划,根据社会要求塑造 年轻一代。
2、有专门训练的教师来执行这一计划。
3、有专门的影响媒介(包含课程、教材等)
4、根据个体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来施加影 响。
5、根据文化遗产的要素来选择教育内容。
6、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 他们学习交往的机会。
(二)学校社会化的作用
1、形成个体系统的文化知识,开发个体的潜能 2、形成个体系统化的价值观念、政治道德观念体 系。 3、使个体的价值观与主流文化一致。 (三)学校的影响因素 1、学校的风气 2、教育内容和教科书 3、教学组织
4、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威信、品德、爱心、榜样、期望、学 识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将会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
五、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3、民族社会化 4、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二节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本能与环境
二、生物因素(遗传因素) 三、社会文化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 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是经过 世世代代传递下来的,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 信仰、艺术、风俗传统、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 以及衣食住行等用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 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风度。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行为发 展的影响
放任型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缺乏对 孩子的教育和关心。 这种方式培养下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 对人冷漠,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 乏理想和追求,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 影响而误入歧途。

我想我的童年生活与其他人所向往 的没有什么差别,我爸爸是医生,妈 妈是保险代理人。就经济收入来说, 他们令许多人羡慕,但实际上,他们 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待在家中。爸爸一 直想挣大钱,好给妈妈买奔驰轿车, 买蛇皮鞋子,如此等等。可是,全家 人就是没有时间一起呆一会儿。这样 ,我只能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向邻居 的孩子们学习。
虐待型 见于极少特殊家庭。家长视孩子 为仇敌,对孩子打骂虐待。 孩子会胆小、脆弱、自卑。心理缺 陷和心理障碍发生率也很高。
• 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和谐: 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会使孩子安全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 足、情绪安宁、待人和善。 家庭气氛紧张: 经常在激烈的冲突、无休止的争吵中生 活, 长期处于提心吊胆、极度不安的状态, 容易形成抑郁、不信任和情绪不安的个 性特征。
• 安娜的状况表明,如果只靠纯粹生物 学上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使她成为一 个完全的社会人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是 微乎其微的,为使安娜能够适应社会 ,研究者付出的努力只取得了有限的 • 成功。4 年半以后,安娜死去了。不 过,她在死前已经知道并学会了一些 单词和短语,但从未能讲出一个 • 完整的句子。她还学着摆积木、穿珠 子、刷牙、洗手、听从指令,并爱玩 洋娃娃;她还学习走路,但走起路来 • 却很笨拙。当她将近11 岁离开人世时 ,只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
二、道德社会化
• 2、道德社会化定义
• 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 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 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 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章  社会化

有意义的,如果没有私有财产人们也能在
一起生活,对人类生命和个性的尊重是绝 对的,因此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去挽救 快要死的人”
(二)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的
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赫斯和托尼:儿童的国家意识发展三阶段
1、国家象征期
2、抽象国家观念期
3、国际组织系统期
落则是一个有吃人肉习性的部落,部落里的男女凶暴,并附有攻击 性,女人们很少表现出母亲的特征,他们害怕怀孕,不喜欢带孩子 。第三个部落名为德昌布利,与前两个部落不同,这个部落里的男 女性别角色差异明显,但与通常的性别角色行为截然想法,女人专 横跋扈,不戴饰物,精力旺盛,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男人喜爱 艺术,喜欢饶舌,富于情感和具有依赖性。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
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
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 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 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 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
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
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 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电影《房间》
影片《房间》日前摘得多伦多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人民 选择奖,影片讲述了布里·拉尔森饰演的女孩玛被邻居所骗, 之后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她遭 到强奸,并生下了儿子杰克。和所有妈妈一样,玛也竭尽全力 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和开心的成长氛围,虽然他们被困在一个 不到10平米的房间里,但通过幻想玛为儿子创造了一个神奇的 世界。不过随着一天天长大,杰克的好奇心使他不再满足于这 个世界,于是玛精心策划、带着杰克

社会心理学-第2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2章 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一、社会化的定义(掌握)(一)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定义1、弗洛姆的定义社会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它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2、赖兹曼的定义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受着各种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影响,而这些人和事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个体意识到它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

3、安德烈耶娃的定义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4、霍兰德的定义(目前被广泛采用)一个婴儿是带着众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者的定义1、一般的定义: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发展和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沈德灿的定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3、时蓉华的定义: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4、陈元晖的定义:提出“濡化”,即社会化的观点,也是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三)本书的定义1、上述观点的共性:第一,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技能、知识、价值、动机以及在社会群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的过程,它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其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第二,社会化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第三,社会化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

第二章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

10岁的
张炘炀
在大学 生活中 有可能 遇到哪
些问题?
二、 社会化的过程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划分法:
(1)(0—1岁)基本的信任与不信 任感。 (2)(2—3岁)培养自主性,克服 疑虑和羞怯感。
(3)(4—5岁)发展创造性,克 服内疚感。 (4)(6—11岁)培养勤奋感, 克服自卑感。 (5)(青春期)实现角色的自我 认同,克服角色混乱感。
(6) (成年早期)建立亲密的个人 关系,克服孤独感。 (7)(成年期)对后代和自我的 关注。 (8)(老年期)完美与失望。
中国城乡儿童社会化比较 内容 学习文化知识、 生活技能培养 培养特长 未来 有显著的工作 懂事、健康、发 目标 成就 展 影响 家庭、学校、 家庭、社区、学 因素 大众传媒 校、同辈群体 过程 理性化程度较 依靠经验和本能 特点 高
学校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1988年,美国的家庭平均每天 要开6到7小时的电视,小孩4到5 岁时每周平均看电视25到30小时, 一个美国高中生毕业时,已花在 看电视上的时间是24000小时,而 他上课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掌握生活技能,培 养社会角色
完 成 生 命 任 务 的 条 件 与 资 源
18岁到22岁——学习独立、学习 成人角色、人格重塑、和自我认定
个人层面:个人情绪,经济贫 困,缺乏支持,抽象和批判性思 考能力不够,负面的自我评价、 生理和情绪的压力 社会环境:资源分配不均、社 会歧视、支持网络不健全 个人与社会互动的不良经验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研究的焦点: 作为“社会的人” 或 “社会参与者”的 人的发展。每个个 体都被诱导着学习 社会或群体的行为 模式或行为规范, 适应所处的群体或 社会环境。

第二章--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
13
1.2.4 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 继续社会化,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文化环境,个体要继续学习社会知识、 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这一过程就是继 续社会化。
• 再社会化指对于那些没有能够达到社会 化预期目标的人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
14
1.3 社会化的内容
• 政治社会化 • 道德社会化 • 性别角色社会化
•北京大冬天那么冷的天气他就穿着单衣,还拖着 拖鞋就到天安门玩去了?
4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
魏永康的妈妈
•母爱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
•为了照顾他,永康的妈妈陪读了四年大学。
•没让他搞家务事,妈妈跟他讲,你一心一意地读书, 考试得到你的好成绩,将来好考研究生。
•妈妈不允许他玩
•妈妈的理想:考上博士,当上科学家,一心一意搞 研究 。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 展理论
32
3.1.1 弗洛伊德的观点
• 本我(id):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 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 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支配,遵循快乐原则 。
• 自我(ego):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旨在 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寻求本我冲动的满足, 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 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 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29
2.2.6 社会文化
• 社会文化对它影响范围内的民族、 社会、社区、群体产生整体性的、 持续的和深远的影响。
• 社会文化的影响包括:思想、观念 、心理、行为、价值观念、传统习 惯等等。
30
2.2.7 电脑网络
• 网络:全新的虚拟世界 • 网络的巨大影响力:
5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
老师与同学评魏永康

社会心理学__第二章___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__第二章___社会化
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 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 照顾、监护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日本老兵生活在荒岛28年,发现后不会说话,但是返回社会后81天恢复了 语言能力。而印度狼孩等小时候没有经过社会化过程,错过了语言等发展关 键期的人,恢复起来有极限。
二、社会化的过程-类型
早期社会化
儿童期社会化 主要进行的是初级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
青年期社会化
主要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 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 要求。
预期社会化
心理社会发展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三、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 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儿童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 对家庭依赖最强烈的时期。 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儿童可以 从中习得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第一节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一、社会化是什么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通过社会化得到发展的不仅是人(更不仅是个人),还有社会经验及社会本身。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教化,就没有必要进行个体内化;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

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方面研究过实现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其中主要包括:(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

(3)角色扮演。

(4)主观认同。

(5)自我强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文化因素一、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心理学家哈洛的实验在实验中,小猴同两个人造的“母猴”妈妈(一只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母猴毛相似的织物)关在一起。

虽然小猴天天从带有奶瓶的“母猴”那里吸取食物,但它的大部分时间却是依偎着裹有毛织物的“母猴”度过的。

如果把后者搬走,小猴就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

这说明,小猴尽管有着强烈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同样强烈甚至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

尤其是实验还证明,由这些人造“母猴”养大的小猴,虽然小时候看不出明显示的异常,但长大后却不会当父母,其中许多母猴甚至不会生育。

婴儿也象小猴一样,有着基本的与他人接触、互动的生物和情感需求。

二、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1、文化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章 社会化

个体的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成人的自我 已经发展起来了,他们选择、学习与尝试 各种社会角色,对现行角色进行重新定义 与再创造,生活趋于稳定,心理更加成熟。 成人晚期,个体必须调整自己,以面对声 望的降低、身体的衰老、失败及死亡。 老年个体必须调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完 善自己的人格、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重新 回归社会度过生命的维持期。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三)认同

认同是将自己与另一个人或群 体在感情上融为一体,它是人 们社会交往活动中一种重要的 心理历程。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是人类的天生本性还是后 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个体发展 起决定性作用的争论一直备受人们的 关注。尽管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定论, 但是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支配和影 响个体行为发展的因素很多,而生物 遗传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是必 不可少的。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社会化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是谈不 上什么社会化的。为什么人能社会 化,而动物却不能呢?这是因为人 类有社会化的基础,其中生物遗传 是我们能成为社会人的基本前提。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不同程度地说明了 遗传因素对行为的作用,然而即使是遗 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间也存在 行为差异,可见文化及环境因素对个体 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质疑的事实。近现 代以来,无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社 会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了社会文化和 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成长的不可或缺性。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教养方式
式对儿童的人格、行 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宠爱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在人格上多 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 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 右。 (2)放任型。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养成是非 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 活。 (3)专制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在性格上多表 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 却表现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的性格。 (4)民主型。这类家庭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 主动,独立,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

教育社会学 笔记 第2章 社会化与教育

教育社会学 笔记 第2章 社会化与教育

社会化与教育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个人社会化。

一、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是经过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个人从幼儿时期到老年时期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

社会的任务是把人塑造为一个新型的人,一个社会的人。

个人社会化过程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天赋的生理条件,二是正在进行中的社会活动,三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会。

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个人社会化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遗传素质本身包含着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因素,也使个体内部出遗传信息,大脑中枢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物化形式遗传给后一代,使人的社会化成为可能。

社会促使个人社会化的方式一般有:1.模仿2.学校教育3.社会制约4.认同作用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步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促进自我观念的发展,通过角色学习的过程,在社会里获得相应的地位。

自我观念来源于社会经验,儿童自我观念的发展是从某些人对他的态度开始的,并既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内在化,以便能适当地履行社会角色。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社会变迁很快,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依赖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创造自己的未来。

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角色的性质和范围在改变,角色学习也要相应地在改变,必须学习新的角色。

二、做一个社会酌人人从母胎分娩到人世的时候,他是一个自然的人,要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不断受到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这是社会应尽的教育职责,人要要经历许多教育过程,最后才能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家庭教育是使人做一个社会的人的起点。

学校是塑造人的一个重要基地,学校按照社会的要求初步培养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家庭和学校是范围较小的社会。

在家庭和学校以外,还有范围较广大的社会,对人的教育作用也很大。

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过程。

学前期是个人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青年期或青年期以后,社会化就达到了顶点,以后,社会化就明显地下降。

家庭具有三种社会特征:一是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群体;二是家庭具有普遍性,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根源;三是家庭本身是一种具有社会相互作用的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早期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六、社会化的两条途径
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的过程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会文化)
个体内化: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 现实转变为内部现实。(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 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
• 1.人具有思维能力 • 2.掌握语言文字和学习的能力 • 3.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 4.人类拥有文化
三、社会化的内容
•1.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2.社会角色社会化 •3.行为规范社会化 •4.政治社会化 •5.民族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强制性 2.个体能动性 3.终身持续性
五、社会化的类型
构成“啃老族”的六类主要人群
一、高校毕业生(20%) 二、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
自动离岗离职(10%) 三、“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20%) 四、频频跳槽者(10%) 五、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10%) 六、文化低、技能差的人(30%)
讨论:
•单一化教育与双性化教育
思考: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过渡社会化:
•知识技能超前 •消费潮流 •思维、行为成人化 •人际世故 •过于循规蹈矩, 缺乏个性
2.不完全社会化
•儿童角色认知偏差 •自制与自理能力弱 •利己心理 •缺乏社交能力
90后问题
•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 性,少年犯、追星族、网瘾、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 的出现。 •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 值继承下来,导致“90后”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 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 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90后出生后,父母和社会开始向他们屏蔽信息,所以, 90后很分化也很分裂。在学校和家里是一套语言和生活 方式,在网上又是另一套语言,生活方式更是热闹得让 人瞠目结舌。
思考:
•作为90后的一员,你会化(文化反哺)
•年长一代的失落,“亲代不如子代”“做不了年轻人的 主”,“电子世界成了父母的滑铁卢”; •代际关系的紧张, •传统教育模式的危机, “什么老师都是圣经”。
5.继续社会化:
•如何继续社会化?
•学习电脑、日语、英语、网游等; •“互动养老”(以“离开现住城市和生活环境, 到异地享受特色养生、医疗保健、旅游观光等系 列服务”为特点的新型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 •“托老所” •“日间照料站”
“猴孩”塞本亚。父母在 战乱中双双身亡,幼儿期的他 被抛弃在荒郊野外。一群野猴 将他带到森林中抚养。直到4 年后,塞本亚才被人类从猴群 中救了出来,但他已经不会说 人话、只会学猴爬了,他的习 性已经完全像一只猴子。
群体方面的意义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 的前提条件。
二、社会化的条件
LIFE • HOME
第二章 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和对社会的适应过程,更具体 地说是指人作为“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 过程。
思考:社会化的意义?
个体方面的意义:
•1.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
• 通过早期看护者爱怜、关注来获得发展。
•2.自我认同的形成与确立 • 自我认同是个人依据其经历而形成的,包括了 人的概念的认知部分,以及对自身角色、地位、行 为规范的期待。稳定的自我认同也是本体安全的 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