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及其特殊的教育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欣赏教学及其特殊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音乐课一直不被人们重视。其一是音乐教育最本质的育人功能被忽视了;其二是只重视了音乐的表演宣传作用,使音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发挥不力;其三是应试指挥棒的误导使音乐教育置于冷落的境地。
由于上述原因,音乐欣赏的教育功能无从实施。有的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当音乐家就不用学习音乐,而一旦学习音乐,就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够成为音乐家。其实,将来能够成为音乐家的只能有万分之一,其余的人都是要成为音乐欣赏者的。如果放弃对这么多的音乐欣赏者的教育,终会导致整个国人艺术素质的低下。所以,了解音乐的特性,将音乐欣赏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情感与思维的培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教育家科普兰曾说过:“如果你真的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这里的倾听,我们可诠释为欣赏音乐。学会欣赏音乐是使人脱离低级趣味、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关键。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功用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而音乐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即有“高雅”和“粗俗”之分,要想让学生辨其美丑,必须有一定的音乐知识的积累。所以要让学生多听音乐,进行一些
音乐欣赏感知能力的强化训练,并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有固定的模式和步骤,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提高欣赏兴趣,教师应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动人情景中,自己聆听、感受、诠释音乐作品。
例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那种激人奋进的精神和感受长江那广阔的胸怀,我从系列片《话说长江》中剪辑下一部分画面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长江发源地,又展示了江水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当起伏跌宕、激情高昂的《长江之歌》旋律响起时,学生领略到了歌曲的内涵美,情不自禁地为赞美长江而歌唱。我不失时机地让大家讨论感想,又提出问题:《长江之歌》能否被通俗歌曲所替代?学生思考后就说不能,有个同学说:“大街上那种无处不在的流行音乐只相当于中小学生的作文,而我们的《长江之歌》则相当于永不褪色的文学名著。”我针对学生爱听流行音乐的特点,又让他们谈流行音乐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我最后总结说:“你们光听流行歌曲太单调了些,长此下去会营养不良的,应该多听一些情思壮美、格调清新的歌曲。”这是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健康的音乐可以美化人的精神空间,提高人的道德和审美素质,推动人们奋发向上,而不健康的音乐会使人变得颓废、刻薄、狭隘,尤其是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
更要学会辨别音乐的健康与否,当心被一些流行歌曲所宣传的“灰色”人生观的浪潮淹没,而多听一些情思壮美,格调清新的歌曲和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这种教学方法能把学生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在拿《长江之歌》和一些流行歌曲做比较之后,更让学生提高了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德育教育功用
音乐艺术就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而音乐对人的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上音乐欣赏课时,应把德育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之中,使音乐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协同进行。例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精心剪辑了一组镜头:电影《风云儿女》中的热血青年,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新中国成立;奥运冠军在国旗下,听着国歌并流下幸福的热泪……这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实际上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与单纯的理论说教相比更生动,因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处在音乐情感之中。
音乐欣赏可培养人类各种美好的情感。因为音乐本身就蕴含了人类美好的感情,如在优美的《牧歌》声中人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对草原牧场的热爱;激越的《黄河大合唱》唱出了英雄无比高尚的情怀和坚定的意志……这些育人的手段都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音乐欣赏中进行的。学生沉浸在优美、激越、轻松、愉快的情境中,
任情感自然流露,任思绪自由飞扬,使音乐欣赏教学的德育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热爱高雅音乐,并从中不断获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殊教育功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之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